穩固世界最大貿易口岸城市地位,上海三大產業要儘快形成出口能力

2020-12-04 第一財經

按照既定目標,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在全球貿易投資網絡中具有樞紐作用的國際貿易中心。現在,上海進一步提出了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36條實施意見。

11月5日發布的這份名為「上海市關於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將新的目標定在了2022年——實現貿易結構更加優化、貿易功能更加完善、貿易效益顯著提升、貿易實力進一步增強,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規模保持全國城市首位,貿易營商環境達到世界海運經濟體前列水平,世界最大貿易口岸城市地位更加穩固。

而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三大產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這一目標的重要產業支撐。

「全球產品創新功能是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最核心功能,是貿易流向和流量的決定性因素。」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沈玉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三大產業儘快形成出口能力

《實施意見》提出,要提升產業升級與貿易發展的聯動效應。

其中,要落實三大產業「上海方案」,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創新突破,儘快形成出口能力。

同時,要壯大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裝備、高端醫療器械、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自主出口主導產業。加快汽車、鋼鐵、化工等重點產業的改造升級,提升出口優勢。

沈玉良說,全球產品創新功能是企業通過持續的原創性投入,形成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發明專利,通過這些專利,形成企業內部和企業間基於全球要素成本下的國際分工體系,中心所在地是最具核心利益的業務,其他業務可以根據市場和成本配置資源。

而評價一國或者城市的全球產品創新能力,主要看PCT(《專利合作條約》)在某個產業中的數量和份額。

比如,在工業經濟條件下,汽車、化學和電子電氣被公認為最重要的產業,對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產生重大影響,佔全球貿易的30%左右,這些產業跨國公司所在總部是產業貿易和投資的發起者。

沈玉良比較了東京、紐約、倫敦、上海、蘇黎世等全球城市的PCT專利量,結果發現,東京在化學、汽車、電子和電氣等傳統產業領域的PCT數量相對更高,比如2001~2018年,東京電子和電氣領域的PCT專利數為10345件,佔比9.07%。「在這種情況下,東京就可以通過主導全球產業布局,形成技術、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的全球布局。」

近年來,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成為上海重點布局的三大產業。

作為國內集成電路重鎮,上海集成電路企業超過600家,2019年產業規模1706億元,約佔全國22%,成為國內產業最集中、產業鏈最完整、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的地區。今年1~9月,上海集成電路製造產值增長5.3%。

上海人工智慧重點企業超1100家,2019年規上企業產值約1477億元,比2018年增長10.7%。

同時,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速。2020年前三季度,上海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9645.1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值增長1.4倍,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值分別增長16.4%、9.6%和8.4%。

為夯實貿易基礎,《實施意見》還提出,放大金融支持貿易發展的效能。支持金融機構為外貿企業提供跨境人民幣貿易融資和再融資。

同時要建設高能級全球航運樞紐。加快小洋山北側綜合開發,推進鐵路進外高橋港區,擴大河海直達和江海直達運輸規模。研究在對等原則下,允許外籍國際航行船舶開展以洋山港為國際中轉港的外貿貨櫃沿海捎帶業務等。

此外,上海還要集聚和培育一批高能級貿易主體。完善總部經濟支持政策,支持打造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心,力爭每年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超過40家。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設立上海中小企業海外中心,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

打造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

在發展新型貿易業態,培育新的貿易動能方面,上海將重點放在了離岸和轉口貿易、跨境電子商務、數字貿易、大宗商品等方面。

《實施意見》提出,打造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加快構建與數字貿易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和制度環境。推動建設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在虹橋商務區打造全球數字貿易港。在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試點開展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探索建立數據跨境流動分類監管模式。建設一批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完善數字貿易交易促進平臺服務功能,實現與海關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聯通。

當前,數字貿易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也是全球城市競爭的新焦點。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預計,到2030年,數位技術將促進全球貿易量每年增長1.8%到2%,全球服務貿易佔比將由目前21%提高到25%。

今年9月5日舉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數字貿易發展趨勢和前沿」高峰論壇上,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表示,儘管當前全球還沒有對數字貿易形成統一認識,但均強調數位化服務和產品在數字貿易中的核心地位,數字貿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貿易協定認可和接受。

王炳南表示,商務部將進一步明確中國數字貿易的發展定位,研究提出適合我國國情數字貿易戰略和工作舉措,積極營造有利於數字貿易發展的治理環境,抓緊形成數字貿易的中國方案。

2019年7月,上海率先發布了《上海市數字貿易發展行動方案(2019-2021年)》,提出了打造上海「數字貿易國際樞紐港」,建設數字貿易創新創業、交易促進、合作共享中心「一港三中心」的總體思路。

從國際上看,沈玉良說,新加坡已於2017年底建立了新一代貿易服務綜合管理平臺(Network Trade Platform, NTP),將取代作為新加坡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TradeNet和作為連接貿易和物流間平臺的TradeXchange。NTP 的願景就是以數位技術為支撐,將新加坡建設成為引領亞太區供應鏈貿易和數字貿易的服務樞紐。

沈玉良表示,新加坡拓展和升級原有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的原因在於,一方面,傳統的貨物貿易報關等基礎功能,已無法滿足數字經濟時代下的企業對供應鏈貿易增值服務的微觀需求;另一方面,新加坡作為亞太區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地位,可以保障其充分利用貨物貿易高度集聚所帶來的巨大供應鏈貿易信息數據流量樞紐的優勢,基於貿易信息數據提供與貨物貿易有關的數字貿易增值服務。

運去哪是一家註冊在上海自貿區的全球一站式國際智慧物流在線服務平臺,在第三屆進博會的現場,運去哪創始人、CEO周詩豪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採購海外商品,貿易企業希望能實現快速進口,因此不僅要知道運力如何還想知道全程的運輸成本,以提前評估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同時也希望更好地完成國內交付承諾。而通過數位化的信息平臺,貿易商可以看到運輸的過程和時間節點,從而提高採購效率。這也是他們希望幫助企業解決的痛點。

相關焦點

  • 世界三大城市產業轉型路徑帶來哪些啟示?
    與此同時,除北京、上海和廣州將建設世界城市列入發展規劃外,當前杭州、蘇州、大連和廈門等「新一線」城市也在城市規劃中相繼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城市的目標。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城市經濟順利轉型是關鍵。現有產業結構使得主要城市環境承載力約束逐漸凸顯。
  •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
    2015-3-27 07:34:09來源:新聞晨報作者:屠海鳴 選稿:方翔原標題: 世界三大科技創新城市帶給上海的啟示3月25日,市政協舉行十二屆十八次常委會,討論如何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筆者為了做好發言,對世界科技創新城市作了一番研究。
  • 積極承接沿海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推動嶽陽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工業園區是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主要載體。當前,我市各縣市區都建立了工業園,形成了「兩區九園」的工業園布局。今後,各縣市區都要把工業園作為承接沿海加工貿易轉移的重點,依託園區已形成的產業特色,引導同類型加工貿易企業到園區集聚發展。
  • 跨境貿易、旅遊業和航空業迎來利好,出口或增長6.5%
    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這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自貿區,包括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兩大經濟體。 局勢:中國在周邊區域的地緣政治地位更加穩固 中國現在最大的三個貿易夥伴,東協>歐盟>美國。第四和第五大貿易夥伴分別是日本和韓國。
  • RCEP和中國加入CPTPP將深刻影響世界貿易和中美貿易格局
    東亞太平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中的比重及地位均將進一步提升,在世界貿易格局的重要性將增強。三大板塊的平衡將趨於改變,北美板塊地位可能下降。中國東協貿易額將進一步遠超美國東協貿易額,中國在日韓澳新對外貿易中的重要性進一步超過美國。美國對華貿易戰將加速失去中國市場。中國加入CPTPP又將進一步擴展太平洋兩岸貿易一體化。
  • 「磁場效應」再現 互貿區再熱黑龍江的大小口岸
    4月28日,伴著中俄東寧—波爾塔夫卡互市貿易區商品交易中心正式開盤,邊陲小城東寧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北京、上海、廣州、溫州、義烏、香港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商家和團體紛紛前來參觀考察,洽談投資。開盤不到半個月,6000商鋪銷售過半。  與東寧緊鄰的另一個口岸綏芬河,則攜手上海世貿集團準備與俄波格拉尼內奇同時啟動互貿區。
  • 中國版的一二三四線城市排名看膩了,一起來看看世界版的一二三四線...
    GaWC的名冊確認了世界級城市的3個級別及數個副排名。在2016年排名中,我國香港、北京和上海均為Alpha+級城市。世界一線城市指的是在全球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具有主導作用和輻射帶動能力的大都市。
  • 出口貿易國家分析 – 以色列
    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說,希伯來人就是猶太人的前身,後來雅各帶領它的希伯來子孫前往埃及並旅居400年之久,大約在13世紀末開始在摩西率領下,從埃及遷至巴勒斯坦地區生活並定居,後來形成了遊牧民族猶太人。在二戰的時候,知道納粹為什麼要對猶太人大屠殺嗎?
  • 【深度分析】解碼「一帶一路」的貿易暢通
    中國和東協已籤署自由貿易協定,並成功進行升級談判。中國是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東協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印度和俄羅斯本身就是重要的新興經濟體,和中國在金磚國家的框架內有合作。印度和俄羅斯均是中國的前十大貿易夥伴。而且,印度和中國同屬RCEP的成員,俄羅斯和中國同屬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成員。中國、印度、俄羅斯、東協中的印度尼西亞還均是二十國集團(G20)成員。
  • 「四大功能」在上海高質量發展中加快形成
    這一年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面對世界經濟的嚴峻形勢,上海牢記囑託,緊緊圍繞發展主線,堅定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全市經濟持續穩步復甦向好的同時,上海著眼未來,在世界經濟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風浪、強筋壯骨。一個個逆勢提升的世界權威排名、一場場連結世界的全球盛會,以及反映高質量發展的種種指標,折射出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的「四大功能」正在加快形成。
  • 面積是香港的30倍,將成世界最大自由港!
    但是海南的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目前三大產業中,第一和第二產業的佔比各達到了20%,第三產業達到了6成,所以可以看出,這是一個以旅遊業為基礎的地方。這個常住人口不到千萬的地區,主要產業就是旅遊,在最近,國家公布了海南省將建設成為自由貿易港,對標的就是香港,在未來它將成為全球性的「自由港」。這也就意味著,相當於30個香港大小,中國最大的貿易自由港真的要來了。第一就是帶動當地經濟增長。
  • 《經濟學人》罕見點讚「中國製造」 三大優勢稱雄世界
    中國日報網3月15日電(信蓮)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3月14日刊發了其新一期雜誌的封面文章《中國製造》,文章總結中國製造業三大超強優勢,並認為中國了帶動亞洲製造業的發展,形成了地位更加穩固的「亞洲工廠」。文章認為,中國製造帶動「亞洲工廠」的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更多新興經濟體。
  • 中國最強大的兩座城市,北京和上海,誰才是中國的第一城市
    國家經濟的發展自然是離不開國內的眾多城市。要說到中國最強大的兩座城市,非北京和上海莫屬了。被稱為帝都與魔都他們是當今經濟發展前沿的城市,無論是在人均GDP上、城市建設上,還是國際影響力上,都是其他城市相比不了的。那麼誰才是中國的第一城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上海發布城市數位化轉型意見(附全文)
    堅持整體性轉變方面,要推動「經濟、生活、治理」全面數位化轉型。其中提出,要強化系統集成、整體提升,實現經濟數位化形成新供給、生活數位化滿足新需求、治理數位化優化新環境,推動三大領域相互協同、互為促進,整體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堅持全方位賦能方面,要構建數據驅動的數字城市基本框架。
  • 上海: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創新突破
    中證網訊(記者 黃一靈)11月5日,上海出臺推進貿易高質量發展36條實施意見。意見提出,落實三大產業「上海方案」,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創新突破,儘快形成出口能力。壯大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裝備、高端醫療器械、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自主出口主導產業。加快汽車、鋼鐵、化工等重點產業的改造升級,提升出口優勢。
  • 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更鞏固(新數據 新看點)
    李魁文介紹,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測算,2020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國際市場份額佔比分別為12.8%、14.2%和11.5%,比歷史最高值分別提升0.8、0.4和0.7個百分點,我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擴大進口提供了有力支撐。」李魁文說,在疫情影響下,全球貿易大幅萎縮,而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明顯,進口需求穩定。
  • 《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2015-2019)》全文
    (四)先進位造集聚發展        福建自貿試驗區內的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福州保稅港區加工貿易區、海滄港區出口加工區、平潭綜合實驗區港口經貿區都具有一定的製造業產業基礎,形成了電子信息、海洋生物及醫藥、智能裝備等產業集群。
  • 世界必須改變貿易統計方法
    這一變化已經對經濟、政治和媒體形成巨大衝擊,而未來20年,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佔比重很可能將達到20%,所帶來的劇變可想而知。中國在上述版圖中佔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是必然的,這是因為在那些迅速發展的「經濟大塊頭」中,中國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國家。印度目前在全球經濟中所佔比重為3%,20年後的佔比也只會有5%。
  • 加工貿易:利弊成敗之辯
    隨著我國沿海部分發達地區資源約束現象凸顯,少數城市出現了要求遷移加工貿易型企業的呼聲,加工貿易在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加工貿易之路還能走多遠?與此同時,一些轉型經濟體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正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型企業。這些國家紛紛制定政策,開闢特殊經濟區域,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以吸引加工貿易項目落戶,並對我國形成了競爭的態勢。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出口加工貿易這一方式將在我國長期存在,絕不會在短期內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