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罕見點讚「中國製造」 三大優勢稱雄世界

2020-11-30 參考消息

中國日報網3月15日電(信蓮)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3月14日刊發了其新一期雜誌的封面文章《中國製造》,文章總結中國製造業三大超強優勢,並認為中國了帶動亞洲製造業的發展,形成了地位更加穩固的「亞洲工廠」。文章認為,中國製造帶動「亞洲工廠」的這種模式並不適用於更多新興經濟體。

文章大意編譯如下:

通過製造產品再賣給外國人,中國使自己乃至世界經濟脫胎換骨。1990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中的佔比不到3%,如今已接近25%。全世界大約80%的空調、70%的手機和60%的鞋都是中國製造。中國製造業的白熱化發展所產生的供應鏈已深入東南亞地區。這個「亞洲工廠」現在製造著全球近一半的產品。

中國的經濟發展一直追隨著「亞洲四小龍」的步伐。許多人估計,中國到了一定時候會將「接力棒」交給其他國家,讓大家輪流坐莊製造繁榮。不過薪資上漲這一因素遠不足以讓中國鬆手,相反,中國把「接力棒」握得更緊。而從中國流失的廉價勞動力工作崗位主要轉移到東南亞地區,進一步鞏固了「亞洲工廠」的主導地位。這給那些在中國影響區域外的新興市場(例如印度、非洲、南美洲等地)帶來了問題:想要致富變得更難了。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政府宣布201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目標是7%,這將成為20多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最低水平。儘管如此,中國在製造業上將一直保持三大超強優勢,從而使整個經濟受益。

首先,儘管中國也涉足高端市場、開拓高附加值產業,但它始終堅守著低成本製造業這個領域。實際上,中國在全球服裝出口份額中佔比從2011年的42.6%上升到了2013年的43.1%。同時,中國還掌握了更多的「中國製造」原材料。世界銀行發現,進口零部件在中國零部件總額中所佔比重已經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60%的峰值下降到了如今的35%左右。出現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擁有一群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高效供應商。此外,中國還擁有一流且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中國還計劃在2020年前,每年新建10個機場。中國企業正採用自動化操作提高生產率,抵消一部分因薪資上漲帶來的影響。這也是中國政府新近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背後的理念。

中國的第二個優勢是「亞洲工廠」本身。隨著薪資上漲,一些低成本作業確實正在離開中國。它們中的大部分正在向東南亞地區廣大低收入人群轉移。這一過程有其陰暗面在。去年,一個民間組織發現,在馬來西亞的電子工業中有約30%的工人存在被強制勞動現象。不過,隨著三星、微軟、豐田等跨國企業在中國削減生產,轉向緬甸和菲律賓這樣的地方,一條以中國為中心的東南亞區域性供應鏈則得到了鞏固。

第三個優勢,是中國正逐漸成為需求鏈上的關鍵一環。隨著中國消費者消費能力及品味的提高,「亞洲工廠」也正在更高利潤市場營銷與客戶服務中獲取更大的份額。與此同時,來自中國市場的需求大大鞏固了一系列亞洲供應鏈。面對中國市場,本地區的供應商比遠方的競爭者更加有優勢。

而靠著靈活的政策,這些優勢能發揮得更加充分。東南亞國家協會有能力在低端製造業上捷足先登。以量計算,中國在美國鞋類進口份額中所佔比例從2009年的87%降至去年的79%。越南、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填補了消失的份額。實際上,東南亞國家協會能做的事還要多得多,它有能力建立起一個更高端產品與服務的統一市場。地區性貿易甚至全球性貿易,有助於將製造業體系從中國擴散至周邊國家。例如泰國的汽車製造業取消對外國零部件的進口限制後,獲得了良好發展,這表明正確的決策可以幫助東協國家嵌入中國的製造業流水線。

遺憾的是,其他新興經濟體沒有那麼多保持樂觀的理由。他們缺少一個能夠作為區域一體化核心的大型經濟體。北美自貿區協定幫助墨西哥企業融入北美的供應鏈網,而中美洲、南美洲卻未受益。高企的貿易壁壘則導致西歐國家不會像幫助中東歐那樣提攜北非經濟發展。

即使像印度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那樣,可以從「亞洲工廠」手中奪取一些製造業工作,但還存在另一個問題:製造業創造的就業崗位和工資收入可能沒以前那麼多了。過去,出口導向型製造業把大量沒有技術特長的工人從農田轉移到工廠,急速提升了這部分人口的生產力。如今,技術進步已經省去大量人力操作。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可能是最後一批通過僱傭大量低端勞動力生產廉價商品實現跳躍式發展的經濟體。

對於新興市場來說,出口仍是最保險的發展道路。在全球市場中展開競爭是提升生產力的最佳途徑。不過,「亞洲工廠」之外的國家將不得不依賴幾個發展引擎——不僅是製造業,還需要農業和服務業。印度IT服務業的成功就是一個例子,但這需要高端技術,並且利用了該國豐富的人力資源。

這種發展模式不再單純依靠壓低勞動力成本,對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南美和非洲國家來說,當務之急應該是建立更加自由化、全球化的服務業貿易體系。基礎設施建設除了修建馬路、港口之外,也要集中在光纖上。教育則必不可少,因為想要在全球市場開闢一片天地的國家將需要技術熟練的勞動力。

這些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都是艱巨的任務。但坐等中國薪資上漲引發製造業產業轉移而致富將是失敗的「寶典」。

相關焦點

  • 《經濟學人》大讚阿里巴巴雲計算:偉大的中國雲
    《經濟學人》大讚阿里巴巴雲計算:偉大的中國雲2018-01-19 20:03出處/作者:驅動之家整合編輯:冒冒責任編輯:jiangli 1843年創立至今已經175歲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財經媒體界有著神一樣的地位。
  •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疫後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將更凸顯
    新華社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於佳欣)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日前發表文章說,中國產業鏈強大,基礎設施完善,市場巨大,這將讓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在疫情過後更加凸顯。文章提到,儘管受疫情影響,廣交會的客商無法像往常一樣面對面交談,但網上交易讓大量中國廠商實現直播賣貨,促進了出口。
  • 經濟學人 | 中國科幻正在走向世界
    《流浪地球》正式上線 Netflix,也讓該片成為首部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電影。這是根據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的故事情節。今年5月,在拿下超過7億美元的電影票房(主要是在中國)後,該片在 Netflix 上線,成為了首部走向世界的中國科幻電影。
  • 中美科技巔峰對決,英國經濟學人:中國管理機制優於美國
    《經濟學人》封面  巔峰之戰,中國優勢逐步成型  文章開頭直接將睡夢中的美國人拍醒:「如今世界科技領域的格局,已經不是美國動腦、此外,儘管很多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用的是美國製造的晶片組,但現在不乏有「神威·太湖之光」這種「真·國產貨」。《經濟學人》寫道,這不僅僅是技術過硬, 還凸顯中國決心。
  • 經濟學人商論
    經濟學人商論簡介
  • 英經濟學人雜誌新年開端關注阿里雲:超過亞馬遜成定局
    在2018伊始,經濟學人雜誌就為中國的雲計算行業,以及阿里雲和點讚,延續了該雜誌對阿里巴巴持續關注並看好的態勢。在去年10月,經濟學人雜誌曾在一個月內三次關注阿里巴巴,認為在電子商務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阿里時代才剛剛開始,阿里將是中國在世界競技場上最好的一張牌。
  • 經濟學人封面特稿:中國想要什麼?②
    經濟學人封面特稿:中國想要什麼?到公元7世紀的唐朝,正值穆罕默德進軍麥加,而中國已是世界上最富有、最輝煌的文明之一,其經濟與軍事實力令鄰國相形見絀。豐厚的文化底蘊及孔子的道德準則都使得中國的卓越令世人嘆服,是效仿的榜樣。日本京都的布局就和公元8世紀時的長安(現在的西安)頗為相似。朝鮮人和越南人則採用漢字。一直以來,孔子的學說都是眾多亞洲文化的哲學根基。就像皇帝理所當然地位於中國等級制度的頂端,中國也理所當然地處於世界之巔。
  • 川普這次終於瞞不住了,「中國製造」突然在美國炸鍋,網友點讚
    據環球時報10月15日報導,14日,著名媒體人休·利明頓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照片,圖中一頂寫有為川普助選標語的帽子,標註的產地卻是「Made In PRC」(中國製造)。 這樣的照片不禁充滿諷刺意味,川普總是將甩鍋中國作為自己增加曝光率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卻連競選用品都是中國製造,這與他主推的「製造業回流美國」的計劃完全不符。 這張照片的發布者利明頓,出生於澳大利亞,是多國媒體撰稿的著名媒體人,其中還包括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2019年中國經濟三大考題是什麼?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4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8年四季度GDP增速為6.4%,3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GDP增速為6.3%;在中國經濟當前遇到的最主要問題中,佔比最高的是外部風險和民企融資受限,各佔比30%;在推進最快的改革中,對外開放佔比54%,行政審批佔比29%,金融體制佔比13%,財稅體制佔比4%。
  • 快來瞅瞅《經濟學人》裡的「中國成語」
    而每當看到《經濟學人》中那地地道道的「中國成語」,更是又驚喜又驚訝。於是一來二去倒也積累了一些。今天整理了一部分分享出來,和大家一起感受「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自豪感。tit-for-tat用來表示「以牙還牙」經常出現在外刊中。例如20190831期的Leaders版塊中一篇描寫日本與南韓關係的小短文就運用了這個表達。
  • 經濟學人:「十四五」時期中國有能力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
    6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發布2020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中國經濟增速有望回升,外貿形勢或趨緩和。經濟學人認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創新驅動和民生福祉取得突出成就。展望「十四五」時期,中國面臨最大的機遇是以新工業革命為代表的技術紅利。
  • 經濟學人集團發布中文網站 深耕中國市場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環境和發展對世界的影響與日俱增。作為百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全球經濟自由發展的國際傳媒集團,我們非常希望可以基於自己在信息分析和傳播方面世界領先的實力和經驗,為廣大中國讀者和客戶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更加與中國情況相結合的信息服務;同時為幫助中國經濟『走出去』和更多國際企業『走進來』,從而推動整個經濟不斷發展而貢獻力量。」陸健強說。
  • 前瞻經濟學人蘋果版下載
    前瞻經濟學人蘋果版下載軟體簡介:專注科技、產業、智庫資訊服務的全球產業分析聚合平臺。深度專業與新鮮有趣的完美結合,行業精英都在用的高質量全球商業、前沿科技、產業分析與資訊應用。
  • 《經濟學人》:下一個浪潮,中國大膽創新的新一代企業家
    如今,從超級計算到基因編輯,擁有敏捷思維的中國新一代創業者憑藉著世界一流的技術在中國市場的殘酷競爭中站穩腳跟,但他們並未滿足於此,而是開始走向世界。這些成功並非偶然,越來越多的中國初創企業開始備受全球矚目的背後都有哪些主要動力?短短幾年間的快速擴大是如何做到的?
  • 《經濟學人》為何一月三次聚焦阿里:天貓雙11代表全球化「中國方案」
    最新出版的《經濟學人》雜誌推出一組「特別報導」稱,天貓雙11即將來臨,電子商務在世界範圍內已經並將持續高速增長,這一浪潮正在助推中國的阿里巴巴實現國際化。在數字經濟時代,阿里巴巴已不再是簡單的電商,而是商業基礎設施提供者,將用技術重塑從物流到製造的許多行業。
  •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中國手持網際網路王炸,將成未來歐美最強競爭...
    在網際網路和高科技領域快速奔跑的中國,讓歐美的危機感越發沉重。最新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聚焦中國的全球競爭力。雜誌封面中,擬人化的中國手持超強牌面,而最大一張王炸即為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眾多網際網路公司。該封面文章稱,歐美企業未來最強大的對手可能都是中國人。
  • 中國移動被主流媒體點讚 成為攜轉大贏家背後的原因
    中國移動攜入與淨攜入人數最多,用戶滿意度最高根據三大運營商數據顯示:中國移動攜入用戶36413戶,攜出用戶30164戶,淨攜入6249戶。相比其他運營商,中國移動整體攜入用戶數量以及淨攜入人數最多,從攜出率來看,攜出率越低,用戶的滿意度越高,中國移動的用戶滿意度是最高的。
  • 經濟學人寫作句型:代名詞,率先發起,處於領先地位
    斯基奧很快成為高品質紡織品的代名詞,產品出口到整個歐洲以及世界各地。這裡面的became synonymous with相當於was synonymous with,注意介詞搭配是with。從這句話還可以學到all over Europe and beyond這個表達,含義是「歐洲以及世界各地」,類似的「中國及全世界」就可以借用這個表達翻譯為all over China and beyond。
  •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成效
    世界三大學術期刊積極評價中國抗疫成效
  • 《經濟學人》如何報導中國?2012年全年報導217篇
    「克強指數」這一概念推出的背後,則是《經濟學人》對中國持續關注的升溫,並保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論」。尤其是2002年到2013年,中國入世的十多年間,中國經歷著一日千裡的變化,而《經濟學人》對中國的報導也悄然發生著轉變。 2012年,《經濟學人》在其網站的中國博客——「論語」專欄開篇致辭中,自稱為「中國報導的老手」(old h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