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申遺的世界美食

2021-01-08 環球網

法國美食,傳承歷史與文化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姚蒙】

提及法國美食,大家肯定會想到法式牛排、紅酒、鵝肝、蝸牛以及甜品馬卡龍等等,這些法國名吃可謂家喻戶曉。2010年法國美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大餐被專家描述為「一種社會習俗,用於慶祝個人或團體生活中最重要的時刻」。法國美食其實包含了從人們用餐的各個步驟到各種食品的搭配、烹飪以及展示的一個整體發展過程,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禮儀與傳統的一脈相承

法國美食從中世紀就開始形成:當時法國王室與貴族講究吃喝,但吃法還不夠精細,主要是用大長條桌來擺放各種食物,肉類多用烤制、燉製而成,使用香料濃鬱的調味汁。

隨後,到了君主專制時期,法國廚藝開始向精緻路線發展,瓦洛瓦王朝的卡特裡娜王后甚至辦過一個有66種不同烹飪法的火雞宴,一時成為美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法國美食列入文化遺產名錄時,理由除了稱讚法國的烹飪藝術之外,還強調了其禮儀之美。從路易十四時期開始,法國美食就規定了一系列餐桌禮儀:諸如刀叉的擺放、使用的順序,刀叉與菜式的搭配,酒與菜式的搭配,前道、主菜與奶酪、甜點等的上菜順序等等,這些均是法國美食文化的組成部分。

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禮儀隨後逐步影響到整個歐洲的餐桌文化,成為一種普遍的西方文化現象。現如今,法國人在正式場合就餐仍然非常講究禮儀,譬如一般用長條形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兩頭,家中其他成員或客人在餐桌兩旁按從女主人一側向男主人一側重要程度遞減方式排列,餐具使用各種不同形狀的餐刀、叉子和勺子,用餐盤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第二道,但餐具根據本次用餐情況全部擺放到就餐人餐盤兩側,從外到裡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開胃濃湯,然後是冷盤,接著才是主菜,最後是甜點,麵包隨時取用。

不同菜式縱貫東西南北

地區菜式多樣性構成了法國美食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例如法國西北部的諾曼第、布列塔尼地區靠大西洋海岸,美食就以海鮮尤其是生蠔、龍蝦、扇貝等貝殼類食物為主要代表,烹飪以奶油汁等相配,再搭配蘋果汽酒、蘋果烈酒等。

而法國東部地區有阿爾卑斯山脈、白葡萄酒產區及勃艮第名酒產區,既有奶酪火鍋加各式火腿、香腸、燻肉,也有勃艮第燉牛肉、烤蝸牛等著名菜式,還有酸菜豬肉、豬腳等阿爾薩斯特色菜。

法國中部地區家禽飼養業發達,因此有各種雞鴨鵝的烹飪法,包括鵝肝醬、各種牛羊豬肉的烹飪均有特色。庇里牛斯山脈周邊地區還有鴨腿、香腸燉豆子的特色菜,有巴榮納著名的火腿、圖魯茲的香腸等。

法國東南部有普羅旺斯、朗格多克等地區,其烹飪更獨具特色,如普羅旺斯地區大量使用西紅柿、小瓜、大蒜、茄子等搭配的烹飪法,加上粉紅葡萄酒,可以搭配海鮮與各種肉類。該地區水果也非常著名,如卡瓦永的甜瓜甚至可以入菜。

正是這些不同地區、不同特色、不同搭配的菜式,極大豐富了法國美食的整體系統。

當局大力推動美食申遺

法國是歐洲第一大農業國,農業、畜牧業以及糧農食品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年在巴黎舉辦人山人海的農業沙龍,法國總統都會出席捧場,法國美食業是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自2006年起,法國當局便有意讓法國美食進入人類文化遺產之列,當時歐洲文化與食物研究所提出了這一創意。2008年法國時任總統薩科齊在農業沙龍上正式宣布法國期盼其美食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著就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具體策劃與提出方案。在法國官方、法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等的一系列提議下,法國美食終於在2010年11月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首次將人類的烹飪藝術列入文化遺產名錄,人們注意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其列入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強調指出這一美食不僅僅是美食本身,還包括了其餐飲的程序、儀式以及步驟,同時還有一系列食品與酒的搭配與發展進程等。法國當地媒體報導稱,「法國美食由此在世界上進一步提高了其廣泛知名度與吸引力。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姚 蒙

提及法國美食,大家肯定會想到法式牛排、紅酒、鵝肝、蝸牛以及甜品馬卡龍等等,這些法國名吃可謂家喻戶曉。2010年法國美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國大餐被專家描述為「一種社會習俗,用於慶祝個人或團體生活中最重要的時刻」。法國美食其實包含了從人們用餐的各個步驟到各種食品的搭配、烹飪以及展示的一個整體發展過程,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墨西哥美食,歐美大陸擦出的火花

【環球時報駐墨西哥特派記者  王驍波】

有著古老印第安文明的傳承,又受到西班牙殖民統治歷史的影響,墨西哥傳統美食經過千百年的考驗,兼具兩家之長:美洲土地原產的玉米、菜豆、辣椒等食材邂逅歐洲人帶來的肉製品、奶製品和一些香料,煥發出別樣的光彩,也孕育出別具一格的墨西哥菜餚。

墨西哥傳統美食成功申遺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評價道,墨西哥傳統美食是集農業生產、儀式活動、傳統技能、烹飪技術以及傳統社會習俗與禮儀為一體的文化表現形式。代表墨西哥美食成功申遺的是墨西哥米卻肯州的美食文化。米卻肯人認為,傳統美食不僅是幫助千千萬萬個家庭為其家庭成員提供所需營養,維繫身體健康的重要法寶,還是促進家庭關係和睦,增進家庭成員情感交流的催化劑。

墨西哥西靠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接美國,南連中美洲,而東西南北各地美食不勝枚舉:烤山羊肉、碎肉玉米卷餅、莫雷醬燉肉、涼拌仙人掌、鷹嘴豆湯,等等,這些都是極具代表性的墨西哥菜式。

當然,要說聞名遐邇、享譽全球的還是塔可(墨西哥玉米餅),在墨西哥隨處可見賣塔可的小餐廳,密集程度超過書報亭。肉塔可、菜塔可、葷素搭配塔可……再簡陋的小攤都有七八種塔可供顧客挑選。別看一些賣塔可的小攤簡陋,在高檔寫字樓下也經常能見到穿西裝打領帶的成功人士在街邊點上幾個塔可,站著就把一頓正餐解決了。

相比於需要使用刀叉才能用餐的方式,豪爽的墨西哥人更熱衷於直接上手的塔可。玉米餅半成品被加熱後,在上面放上或烤或煮或燉好的碎肉然後遞到顧客手中,顧客再憑自己喜好加上洋蔥、辣椒、香菜或是各式醬料,最後用手輕輕一卷送入口中。美食入腹,手留餘香。就算在餐廳吃墨餐也無須拘泥於西式的餐桌禮儀,用手用叉隨心所欲,所以經常可以看到相對而坐的兩人,一人拿著刀叉對著牛排大快朵頤,一人不斷往盤中的塔可上放著各種配菜,然後用手一卷塞入口中。

酸與辣是墨餐的特色之一。酸味,多以檸檬汁、番茄和酸奶酪等天然食材調配而成。辣味,則來自墨西哥本土的各式辣椒。值得一提的是,許多墨西哥人連吃水果、爆米花或是薯片也喜歡加上辣椒粉或是辣椒醬調味,堪稱一絕。

所以說,墨餐絕對離不開醬料的使用。其中最有特色的非鱷梨醬莫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牛油果製成的醬。用鱷梨、西紅柿、洋蔥、辣椒、檸檬汁製成的淺綠色的鱷梨醬配上墨西哥傳統美食,墨西哥風味呼之欲出。

墨西哥美食沒有法式大餐的精緻高貴,沒有日本料理的清新淡雅,新 增沒有中華美食的色香味俱全,不過了解了這個民族碰撞融合的文化,習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後,可能會漸漸喜歡上這片大地上土生土長的傳統美食。因為這不僅是墨西哥人用以果腹的食物,更是大自然的饋贈,是這個民族傳承了千年的歷史文化。

地中海飲食,留住鮮美與營養

【環球時報報駐西班牙特約記者  王方】

談起地中海飲食,首先要從地中海說起,地中海主要連接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摩洛哥等國,由於地中海的海水鹹味獨特造就了這片海洋資源的生物獨特性,地中海沿岸的南歐各國形成以魚類、蔬菜水果、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清淡飲食風格。研究發現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還可以保護大腦免受血管損傷,降低記憶力減退的風險,近些年來備受推崇。

地中海沿岸一名海鮮產品經營業主拉蒙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由於地中海的海水鹹味比其他海水要濃,因此也成了消毒工具,鹹味殺死了一般的有毒生物,這就對海產類動物、微生物、植物的生長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此外,地中海各國對海洋環境的保護都予以立法,地中海沿岸各國任何城市和鄉村都禁止進行養殖業操作,沿海區域只能遊泳。幾百年來人們已經養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這個保護意識也造就了水產類健康基因的遺傳。

地中海的魚類、蝦類和貝殼類不僅具備獨特的鮮味還有比同類產品更高的營養成分。海洋生物教授約瑟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幾千年來西班牙人對地中海水產如何進行烹飪料理進行了不懈的研究、創新和改良,不同魚類不同做法,都有講究,煎炸的、幹烤的、煮湯的,前人都經過反覆試驗後得出經驗,烹飪後既能保持鮮味不變,也不讓營養價值損耗。

比方說家喻戶曉的西班牙海鮮飯所使用的主材料有蝦、貝殼,還有兔子肉等,廚師的用火、下鍋時間、用油、用鹽的多少都有精確的規定。廚師不僅僅要把飯煮熟,能夠保持原料營養價值的最高值才是判斷廚師的高明之處。海鮮飯廚師拉法艾爾對記者說,出自西班牙廚師之手的海鮮飯其米粒都是半生半熟,這是因為幾百年來研究發現米粒在半生半熟的狀態中營養價值最高。拉法艾爾說,利用墨魚汁做海鮮飯也是西班牙料理的強項,墨魚汁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

婦產科醫生維克多利亞說,地中海的魚類和貝殼類不但營養價值頗豐,對不孕婦女還有催孕作用,主要是海鮮中不受汙染的微量元素能幫助婦女懷孕。北歐各國的婦女由於地理原因患了不孕症,醫生便會先推薦她們去西班牙曬太陽,然後吃些當地的魚蝦貝殼等。不少女性竟然真的在此之後神奇懷孕。北歐的旅行社紛紛抓住商機推出「西班牙受孕之旅」,在歐洲很多國家獲得女性的青睞。

相關焦點

  • 「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試開放 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
    1月18日,「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在良渚博物院試開放,以新聞式的視角、紀實感的故事、現場感的表達,首次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背後的歷程。這也是國內首次揭示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全過程的主題展。該展覽通過80件實物、99幅圖片,以及多個互動新媒體,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再現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激動人心的13分鐘審議過程。故事化、國際化、現場感,是本次展覽不同於其他主題展的特色。紀錄片式的講述方式,讓觀眾在觀展中能感受到緊張的時間感,以「年」「天」「分」「秒」為節奏演進,跟隨著申遺之路的腳步,讓人親身感受申遺過程的真實現場。
  • 日本反思申遺熱:花錢申遺 不如花錢保護
    本報記者 毛 莉 編譯在日前落幕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日本進入世界遺產候選名單的東京都小笠原群島和處於地震災區的巖手縣平泉遺蹟均成功入選。這個消息令很多日本人倍感歡欣鼓舞之時,也加深了一些人對日本申遺熱的憂慮。日本《朝日新聞》指出,成功申遺或許可以拉動旅遊升溫、振興當地經濟,但其帶來的並非都是積極效應。
  • 韓國「申遺」失敗,日本也去申遺,直接被拒!聯合國:都是中國的
    中國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又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由於文化的包容性,也深深的影響到了我們周邊的一些國家,形成了中華文化共榮圈。而國際上,也十分注重保護人類文化,其所建立的世界遺產名錄更是包含範圍廣泛,不僅僅是繼承人可以申遺,連大自然的美景、古建築群也都可以申遺。
  • 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開啟申遺之路
    撒哈拉沙漠,世界第一大沙漠,作家三毛將在沙漠裡生活的經歷,轉化為浪漫的文字,讓很多人有了對沙漠的初印象。塔克拉瑪幹沙漠,中國第一大沙漠,世界最長沙漠公路上的風景,讓無數人嚮往,而巴丹吉林沙漠,這個世界第三、中國第二大沙漠,從三年前開啟了申遺之路,力爭填補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中沒有沙漠類型自然遺產的空白。
  • 揭密大熊貓棲息地申遺始末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最終能否成功一事即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揭曉。一旦申遺成功,作為我國第一個以野生動物棲息地為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對自然資源保護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其保護方式與傳統的動植自然遺產保護有什麼區別?7月11日晚,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了雅安蜂桶寨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大熊貓專家崔學振。
  • 曲折跌宕的大熊貓棲息地「申遺」之路
    作者趙良冶,作家、熊貓文化研究人,長居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邊緣地區,一生追隨大熊貓足跡,經三十多年追訪考察,跟蹤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工作,數十次深入一線,採訪數以百計的專家學者和民眾,積累大量一手資料,娓娓道來熊貓與人的那些故事。
  •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將申遺 已正式成立申遺工作小組
    可是她卻差一點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失之交臂。  2006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 「絲綢之路中國段」,廣州未入其列。  2012年,經過長達五年的努力,廣州列入「海上絲綢之路」9個聯合申請城市之中,申遺實現「零」的突破。  去年年底開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被國家提上重要議程,廣州申遺工作也隨之進入「攻堅階段」。
  • 良渚申遺背後故事首次解密,良博院的這個新展像一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攝影 敖彬偉2019年7月6日,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經過13分鐘的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是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聖地」,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同。
  • 巨蟒出山——中國江西三清山的申遺之路
    這一發現讓他怦然心動:主動出擊,走申遺之路,通過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推動對聖山的保護,這不正是一條讓三清山走向世界的陽光大道嗎?  劉書宗來到北京才真正知曉了申遺之路的艱難。浙江西湖與京杭大運河已在這條競爭愈演愈烈的申遺道路上奮進了十幾個年頭,河南嵩山少林寺也已是申報爭取多年未果。主管申遺工作的建設部的一位司長對他說:「按照現在的報名排隊,你們需要等上100年。」
  • 渝黔桂四處喀斯特景觀申遺成功
    新華社發中國園林網6月24日消息:正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23日繼續舉行會議,審批各代表團提交的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申請報告,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項目獲批通過。本屆會議批准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是第一期項目的拓展,不單獨佔用世界遺產名錄名額。到目前為止,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已達47項,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義大利。
  • 千年古城希伯倫申遺成功 巴以態度迥異
    上周末在波蘭舉行的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位於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希伯倫老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巴勒斯坦各界對申遺成功表示歡迎,以色列則憤怒不已。  【巴勒斯坦歡呼「外交勝利」】  希伯倫距耶路撒冷40公裡,有至少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城內的易卜拉欣清真寺是伊斯蘭教聖地。
  •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退出「申遺」 分析稱缺資金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退出「申遺」 分析稱系因缺錢   張掖丹霞為何無緣「世界遺產」?  近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將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族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
  • 中國確定3年申遺項目!一起走遍55項中國世界遺產!
    我國明年的申遺項目已確立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是一個自然遺產項目,2022年我國將申報文化遺產項目。因此,只要今年我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就將確定成為2022年我國唯一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
  • 韓國又去申遺,竟然成功了!網友:宇宙早晚是韓國的!
    隨著中國遊客的腳步,我們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不同景觀,我們無非是通過網絡,了解到他們的,但是最近,我們了解到了這件事情,確實讓很多中國網友感到氣憤不已,韓國竟然又一次升級成功!提起韓國大家應該非常熟悉,畢竟韓國和我們中國的交流是非常多的,不僅是在娛樂文化上,兩國之間的交往也還算好,但是韓國媒體最近又報導了一件事情,就是在模里西斯舉行的第13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韓國竟然將摔跤申遺成功,這次的申遺成功,意味著韓國將有20件非物質文化遺產。
  • 韓國又要「申遺」,河南老人拿出3000年前證據質問:這個你們有嗎
    風水在中國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韓國人卻打算將風水申遺,這一消息被我國的一個建築學家聽說了之後,他迅速找出了3000多年的證據,阻止了韓國人的「風水申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人物王其亨。
  • 五大洲21國中醫專家 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
    原標題: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共享太極、擁抱健康」——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大會22日在線上舉辦。本次會議由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主辦,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指導,天津中醫藥大學和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承辦。
  • 鹽城申遺成功後,曾經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有了答案—— 世界級溼地...
    有人將鹽城溼地比照荷蘭東北部和德國西北部的瓦登海,它同樣是沿海溼地、世界遺產,瓦登海一年能吸引遊客1200多萬人次——言下之意,鹽城這片溼地,在世界遺產的知名度「加持」下,旅遊大有可為。可吳其江不太談旅遊。申遺成功的興奮之後,他忙碌依舊。自2016年起,他擔任鹽城市黃海溼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至今。
  •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海內外專家為貴州關嶺古生物化石群申遺建言獻策 2017-06-28喬啟明 攝   中新網關嶺6月28日電 (周燕玲)貴州關嶺化石群保護與全域旅遊發展國際研討會28日在此間舉行,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關嶺化石群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建言獻策。海百合化石。
  • 大熊貓棲息地申遺 四川省雅安獲聯合國專家首肯
    本報訊 (記者塗勁軍彭永生)由聯合國自然與保護組織和國家建設部專家組成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考察團昨日結束在雅安片區的考察工作。此次考察的首席專家、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保護地委員會主席戴維認為,雅安的大熊貓保護地有價值,大熊貓在這裡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 保定鐵球申遺成功
    8月18日,「保定鐵球申遺成功授牌儀式」暨「大型鐵球健身舞蹈表演活動」在保定市蓮池區西高莊體育場舉行。    保定鐵球又名健身球,歷史悠久,屬「保定三寶」之首。保定的中老年人喜歡玩鐵球,一般用一隻手託著兩個鐵球玩耍,以舒筋活絡,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