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位於安陽市高新區南部的安陽象道物流園裡,工人們正在加緊為其安裝吊裝軌道。今年以來,該市加快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項目建設,謀劃建設15個「公轉鐵」項目,打造優勢互補、無縫銜接的區域交通運輸循環體系,助力全省快速融入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
「公轉鐵」顧名思義是要促使更多的大宗商品從公路運輸轉到鐵路運輸上來。2018年,國務院公開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積極調整運輸結構,發展綠色交通體系,大幅提升鐵路貨運比例。公轉鐵不單單是大宗商品運輸從公路轉變為鐵路運輸方式的改變,更是一筆筆關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帳」和「生態帳」。
「公轉鐵」是打贏「藍天保衛戰」大勢所趨。公路完成長距離運輸大宗貨物,存在高耗能、高汙染等破壞環境的問題。相較之下,鐵路貨運能耗是公路貨運的七分之一,內燃機車的汙染排放是公路貨運的十三分之一,電氣化鐵路基本是零汙染。鐵路作為我國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幹力量,具有路網發達、運量大、效率高及綠色環保等優勢。實現「公轉鐵」可以將鐵路的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等顯著優勢得到有效的發揮,能從源頭上降低大氣汙染的排放。
「公轉鐵」是提升運輸效率大勢所趨。長期以來,運輸結構不優既降低了運輸效率、推高了物流成本,也加重了環境汙染。加快運輸結構調整成為實現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鐵路因運量相對集中、單位運量較大、環境協調性好,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一列普通的貨運列車輕輕鬆鬆運輸幾千噸貨物,相當於幾十輛甚至百輛貨運汽車的運量,更不要說那些萬噸級的重載貨運列車了。
「公轉鐵」是降低物流成本大勢所趨。由於中國鐵路四通八達的路網優勢,鐵路運輸成本要遠遠低於汽車運輸成本。尤其今年疫情期間,企業發展一方面需要拓展市場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就要減少支出、降低成本,鐵路運輸具有運輸價格穩定和運量保障可靠的優勢,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還讓原材料輸入、產品輸出都得到了保障,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注入了新動力。
推行「公轉鐵」,不僅可以增加鐵路貨運量,還解決了以往「粗放」的運輸方式帶來的「尾氣排放」的環保問題,既符合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更能發揮鐵路國民經濟「大動脈」作用,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促進國內國際經濟發展雙循環。(孫贇飛)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