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探索綠色物流體系,開創新的創效增長點,促進「公轉鐵」措施落地落細,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汙物排放,自覺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讓「藍天幸福感」一年更比一年強。
「公轉鐵」,是調整運輸結構、增加鐵路貨運量背景下的動作。顧名思義,要促使更多的大宗商品從公路運輸轉到鐵路運輸上來。隨著「打贏藍天保衛戰」政策的實施,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促進物流運輸結構調整,構築高效、綠色、環保的物流運輸體系成為運輸行業發展的趨勢。
2018年4月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兩年來,從公鐵市場冷熱失衡到鐵路貨運量逐年提升,從鐵路端「一車皮難求」到主動增質降費,向貨主讓利,一場交通運輸結構領域的深刻變化已然發生。
為了落實增質降費,鼓勵客戶企業增加鐵路運量,北京局集團公司堅決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自2017年以來,先後取消或調整10項貨運雜費,將鐵路運費按車計費改為按實重計費,降低專用線代運代維費用,已累計為企業減少物流成本支出超過35億元。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港是國內最大的礦石接卸港,「公轉鐵」政策出臺之前,只有1%鐵礦石通過鐵路運輸,每天光礦石疏港所需要的汽車數量就達1.7萬輛(次)。為削減汽運排放汙染,鐵路部門根據企業和貨主運輸需求,制定出「一站式」「門到門」「站到站」等便捷服務,同時下調鐵路運費幅度達30%。通過一系列措施,曹妃甸港疏港礦石通過鐵路運輸數量從年均不到40萬噸猛增到640萬噸,且從根本上解決了汽車尾氣排放汙染,形成了綠色環保、節能高效的運輸新通道。
在整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中,「公轉鐵」被視為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等後續措施的「百策之基」,據研究表明,鐵路單位貨物周轉量的能耗和汙染物的排放僅為公路的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分別為15%和8%。以我國西煤東運的戰略動脈大秦線為例,這條全長653公裡的運煤幹線,與同等運量的公路運輸相比較,每年就可節省柴油1645萬噸,減少碳排放量5974萬噸,對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具有積極意義。
加快「公轉鐵」運輸,促進鐵路運輸代替汙染較大的公路運輸,充分發揮鐵路在防治汙染中的骨幹作用,實現社會、民生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落實國鐵集團「強基達標、提質增效」工作主題的重要舉措,更充分體現了中國鐵路在助力國家可持續發展中的責任擔當,為打嬴藍天保衛戰增添新的動能。(莊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