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轉鐵」,是「調整運輸結構、增加鐵路貨運量」背景下的動作。顧名思義,要促使更多的大宗商品從公路運輸轉到鐵路運輸上來。這背後,則和藍天保衛戰息息相關。(11月23日《人民日報》)
在「藍天保衛戰」的背景下,實現大宗商品運輸從公路到鐵路的轉變,經濟帳要算,環保帳更不能糊塗。以位於山西省朔州市的口泉煤業為例,該企業在實現煤炭運輸公轉鐵後,每噸煤炭運輸成本相較過去下降了10多元,與每天都處於「議價」狀態的公路運輸相比,穩定的市場價格和運量保障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同類型的企業加入其中。同時,從生態效益角度考慮,發揮好、利用好鐵路運輸的低能耗、低汙染等優點,為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提供了堅實的保證。這也是鐵路部門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貨運量、增加鐵路貨運量,在服務企業生產運輸過程中穩紮穩打、一步一印的體現。
很顯然,公轉鐵不僅僅是大宗商品運輸從公路轉變為鐵路改變運輸方式這麼簡單,在「車倒車」背後更是一筆筆關乎國家未來發展可持續性的「綠色帳」、「生態帳」。
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貨運總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實現大宗商品運輸從公路到鐵路的轉變,運輸效率要「摳細節」,配套銜接更要精細化。按照規劃,到2020年在全面提升鐵路貨運佔比後,全國鐵路貨運量將達47.9億噸,較2017年增長30%。對此,作為鐵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中國鐵路總公司提出在「六線六區域」實施貨運增量行動。
如何將貨運計劃轉變為現實,關鍵在於運輸效率的提升。以我國「西煤東運」能源大通道的大秦鐵路為例,其運量在逐年的貨運需求增長中已接近飽和,而在面對未來公路貨運的轉接時繼續延續原有的工作流程必然會非常吃力。顯然,在運力吃緊的情況下實現對運輸過程中細節的「摳取」和相關配套措施的完善成為了提升運輸效率的重要手段。這「摳細節」說白了就是運輸中的爭分奪秒,也正是這樣的「摳細節」創造出大秦鐵路沿線很多車站貨運的新紀錄。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從目前看,鐵路運量的提升一方面來自於新線路的加入,另一方面則是對原有運輸模式的調整與細化。而這樣的調整與細化在保證運量增長的同時,也體現出鐵路內部對運輸環節科學化、專業化和可控化的精準操作,通過管理手段的不斷創新,實現了公轉鐵運輸結構轉化過程的平穩過渡。
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打響藍天保衛戰,順利實現公轉鐵運輸模式的改變,絕不是簡單的「車倒車」問題,這一系列措施的背後是鐵路對於深化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執行,是政府對於人民群眾綠水青山生活環境承諾的落實,更是國家對於綠色發展可持續的要求。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