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黎明與救命恩人朱永明(右)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齊魯晚報記者蔚曉賢攝
2圖為造血幹細胞受捐者江黎明(右)和捐助者朱永明(左)。 齊魯晚報記者蔚曉賢攝
齊魯晚報訊(記者蔚曉賢馬媛媛)10年前,為挽救身患白血病的陌生人,濰坊臨朐小夥朱永明毅然捐獻造血幹細胞,這不僅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也拯救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4月9日,在濰坊市紅十字會的協調見證下,這對因「血」結緣的陌生人終於相見:當年的造血幹細胞受捐者江黎明從黑龍江虎林市趕到濰坊,見到了期盼已久的救命恩人朱永明,當面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感謝。
十年前患上急性白血病
幸得恩人的造血幹細胞
4月8日,57歲的江黎明帶著妻子從老家黑龍江虎林市輾轉來到濰坊,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次感恩之旅。為了能夠見到當年為自己無私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恩人朱永明,當面道聲感謝,他們一家已經等待了近10年。
9日下午3點,兩個相隔千裡的陌生人終於在濰坊紅十字會相見,一個雙鬢斑白的中年男人和一個健壯的小夥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
「孩子,謝謝你,我們全家都要謝謝你,你不僅救了我,也救了我們這個家!」江黎明緊緊地握著朱永明的手,千言萬語都化作一聲聲感謝。江黎明氣色不錯,從他身上完全看不出曾經患過白血病。2009年,江黎明被確診急性白血病,病情惡化很快,隨時都有生命危險,醫生建議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然而家裡的親人經過配型卻都不符合,江黎明一家只能寄希望於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沒想到,竟然真的有人會與自己配型相符,這給他們一家帶來了重生的希望。2009年12月22日,江黎明順利接受了造血幹細胞移植,由於配型相合10個點,江黎明排異少、恢復好,很快就出院了。近10年過去了,江黎明的身體已經完全恢復健康。「我現在一切正常,已經不用再繼續複查,而且可以正常上班了。」江黎明說。
其實早在移植的時候,江黎明就希望有一天能夠見到救命恩人,當面向他道聲謝謝,但由於造血幹細胞捐獻一般實行「雙盲原則」,要求供受雙方不可以見面,因此江黎明始終打聽不到捐獻者的信息。然而,在他恢復的這些年裡,江黎明從未放棄過尋找恩人,直到五年後,他才得知恩人來自山東濰坊。隨後,江黎明經過多方聯繫,終於找到了恩人朱永明。
得知與病患配型成功
當場就同意捐獻
「當時我不知道要救的人是誰,也從來沒想過會見面。當接到電話時,我很驚訝,也很激動。現在見他本人恢復得這麼好,我特別自豪。」捐助者朱永明說。
當年為江黎明捐獻造血幹細胞時,朱永明只有23歲。朱永明家住濰坊臨朐縣上林鎮,2006年的一天,他在北京打工期間,在街頭獻血時留下了造血幹細胞的血樣,沒想到這個無意之舉,後來竟生出一段「血緣」佳話。
2009年上半年,回到臨朐老家的朱永明突然接到濰坊紅十字會的電話稱,他的造血幹細胞與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向他徵求捐獻意願。據濰坊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回憶,像這種情況,一般人都要問問家裡人的意見才做答覆,沒想到朱永明當場就答應了。「從體檢到最終捐獻結束,我都沒有告訴家裡人。」朱永明說。
2009年12月18日,朱永明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抵達北京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
「朱永明不僅救了我丈夫,也救了我們這個家。」江黎明的妻子張紫娟激動地說,「從今以後我們會把他當成親人一樣相處,相互走動。」張女士說,當年丈夫突然得了急性白血病,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幹細胞移植上,可家裡所有的親人都配型不成功。後來中華骨髓庫通知她,找到一個配型成功者,而且十個點位都符合,更沒想到的是對方居然同意捐獻。「現在我和女兒都獻血,都加入了造血幹細胞志願者行列,希望能回報社會。」張女士說。
據濰坊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在濰坊,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和受捐者見面還是首次。按照規定,雙方是不允許見面的,但江黎明執意要尋找恩人,經過協調最終聯繫到了朱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