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堅:把半導體元件縮到光波長的四十分之一

2020-11-26 36kr

作為浸潤式光刻方法的開創者,中國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新竹交通大學、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以及清大-臺積電聯合研發中心主任,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林本堅博士於近日作客北京清華大學,向師生及業界人士詳解了半導體光刻技術及其發展歷程,展示了一個詳盡、立體的光刻世界。

當人類剛發明出集成電路的時候,當時的特徵尺寸大概是5μm(5000nm),之後縮小到了3μm,發展至今,臺積電已經開始量產7nm的IC了。在這個過程當中,製程共經歷了20代變革,未來幾年,5nm集成電路也將實現量產。從5μm到5nm,實現了1000倍的變化,大概經歷了40年。

在這一過程當中,有一件比較神奇的事情,5μm階段,當時的波長是436nm,而到當今的7nm,波長是193nm,變化並不是特別大,這樣,從光學的角度看,我們要實現將特徵尺寸縮到波長的四十分之一,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需要跳出純光學思維,從半導體的角度去考慮如何實現它。

人的頭髮橫截面直徑大概是80μm,以採用28nm製程工藝的SRAM為例,可以在頭髮的橫截面上放20735個這個樣的SRAM單元,隨著微縮技術的發展,在直徑為80μm的橫截面上,可以容納越來越多的SRAM單元了。

那麼,這是如何做到的呢?主要是由光刻工藝及其技術演進實現的。

光刻微縮的理論基礎主要基於下圖的方程式:解析度和DOF(depth of focus,景深)。

從圖中的公式可以看出,解析度主要由三個因數決定,分別是波長λ、鏡頭角度的正弦值sinθ,以及k1,其中,對於做光刻的人來說,k1這個參數是非常重要的。

縮短波長和加大sinθ(目前可以做到0.93)都可以提升解析度,但這些都是有代價的,縮短波長λ、增加sinθ,DOF都會縮短,而k3和k1又是有關聯的,且比較複雜。

4種方法提升解析度

對於採用不同設備製造相同製程IC的製造廠來說,其技術水平差異就會很突出,例如,有的廠商用EUV設備(光刻波長為13.5nm)才能做7nm晶片,而有的廠商用DUV設備(光刻波長為193nm)就可以做出7nm晶片,做同樣的產品,前者需要更多的投資去購買更新近的設備,而後者則不需要。這就是通過高水平工藝提升解析度W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1、增大sinθ

如下圖所示,依據方程式,有4種方法可以提升解析度W,而對於工程師來說,其中最方便的方法莫過於增加sinθ了,對於半導體廠的工程師來說,只要向老闆多申請一些經費,訂購大一點的鏡頭和機器就好了,因此,工程師會採取的首選方案,往往就是在sinθ上做文章。

提高sinθ的同時,鏡頭的複雜度隨著增加,因為sinθ每增加一點,鏡頭裡就需要增加相應的鏡片。以sinθ=0.93的鏡頭為例,整個鏡頭的長度會超過一個成年人的身高,而且很重,需要用起重機來搬運和加裝。這樣的鏡頭,便宜的也要2000多萬美金一個,貴的要7000萬美金左右。另外,增加sinθ雖然使工程師輕鬆不少,但景深DOF的犧牲會比較大。

如下圖所示的鏡頭,左邊的5X鏡頭(0.32NA)是當年在IBM工作時,我的老闆發明的,當時,這是全球半導體光刻界最厲害的鏡頭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新的4X鏡頭陸續出現,這些鏡頭裡增加了越來越多的鏡片,而且對精度的要求逐年提升,要做到波長的五十分之一。

2、減小波長

增加sinθ需要大量的投資,而且越來越貴,此外,目前sinθ已經提升到0.93,已很難再提升,而且其不可能大於1。這樣,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波長λ來進一步提升光刻的解析度。

但是,改變波長會產生連鎖反應,由於鏡片對不同波長光的折射率都是不一樣的,焦點也就不一樣,因此,波長改變一次,就需要對鏡片進行矯正,使其焦點正確。但這些對雷射的頻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到28nm製程時,傳統的光刻光源已經不能滿足要求,需要特殊的、更低頻寬的雷射才能進行矯正。

此外,還有其它一些方法可以矯正焦點,具體如下圖所示。

而在將來,更先進的光刻系統內,不允許有任何透光的鏡片,如EUV系統,只能通過將光多次反射實現應用功能。

另外,波長每改變一次,光阻也要變,由於光阻是化學性質的,改起來並不容易,特別是當光阻從365變為28的時候,需要很大的改動,實現這一壯舉的人是當年我在IBM的同事,當時得到了光刻界的諾貝爾獎,即日本天皇獎,他採用化學放大效應,將光阻提升了十倍,這一技術出來以後,使得整個光刻系統成本下降很多。不過,這種新光阻在剛出來的時候並不穩定,有時能提升十倍,有時又遠不能達到這一指標,問題出在哪裡呢?經過研究,他最終發現,問題在於光阻的濃度,這就對過濾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考慮很多因素,另外,這種過濾器會消耗大量的電能,這對很多應用單位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當波長減小到157nm的時候,裝置中的空氣會將該波長的光吸收掉,這主要是由氧氣造成的,因此,需要一個密封的空間,而且裡面不能有氧氣,一般是充滿氮氣,但氮氣很難被監測到,且不利於工程師維修(沒有氧氣,有生命危險)。

當光刻發展到EUV的時候,此時光的波長已經非常小,很容易被裝置裡面的氣體吸收掉,因此,EUV需要抽真空的環境,而要實現真空,整個系統就會變得龐大許多,而且,抽真空泵的震動對光刻系統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此外,更加龐大和複雜的系統,維修起來也更加費時費力。

3、減小k1

下面談k1,對於做光刻的人來說,k1可以說是最有趣的話題了。

k1是一個係數,在顯微鏡應用當中,k1最小只能降到0.61,再小的話,東西就會模糊,看不清楚了,而在光刻領域,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只需要考慮線的位置,只要能曝光就好,因此,可以把k1降低到0.07。通過改變k1,可以不用更換鏡片,不用改變波長和光阻,就可以提升解析度,具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此外,DOF還有可能會增加。

減小k1有這麼多的好處,但其實現起來並不容易,需要很強的創新思維。

下圖,製程工藝為250nm時,那時候的k1=0.63,跟顯微鏡的差不多,而180nm製程對應的k1則降到了0.47,此時,相對於250nm,線寬比較大,不容易控制,還要考慮很多幹擾因素,有很大的學問在裡面,需要更多的創新。

k1=0.47的時候,就感覺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了,而當製程微縮到130nm的時候,k1進一步降到了0.42,這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情,凝聚了光刻研發工程師的心血和智慧。

當k1=0.63和0.47的時候,是有可能增加DOF的,如下圖所示。

4、增大n

這裡的n是折射率,通過改變n,也可以提升光刻系統的解析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鏡頭和晶體之間加入水,以代替空氣,也就是沉浸式系統,通過增大n,可以得到短波長的效果。

當NA大於1的時候,特別是1.35NA時,需要放入具有特別構造的鏡片,由於涉及到商業機密,下圖中沒有給出1.35NA的示意圖,目前有兩家公司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採用不同的方法實現。

下圖所示為沉浸式的原理,利用光通過液體介質時會彎折的特性,顯微鏡的影像透過浸溼的鏡頭會進一步放大。相反地,當光線通過浸在液體中的微縮影鏡頭時,就能將影像藉由折射率進一步縮小。

這裡用水作為介質是最為經濟高效的,否則就需要花幾億美金去研發新的、更好的介質,這樣太耗費資金和時間,而且不一定能保證成功,算起來是划不來的。

結語

以上,林本堅博士主要講述了提升光刻系統解析度的4種方法,這裡凝結了光刻研發工程師的大量心血和智慧,而作為沉浸式光刻技術的發明人,林博士對於產業的技術水平提升和經濟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信隨著EUV的到來及普及,更多的先進技術還會誕生,繼續把半導體光刻發揚光大。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諾貝爾獎給了光刻技術的顛覆者
    11月19日,在清華大學FIT樓的多功能廳,林本堅以「把半導體元件縮到光波長四十分之一」為主題,介紹了他傾其一生的光刻技術。當下熱門的人工智慧晶片、5G晶片、挖礦晶片背後,幾乎都有浸潤式光刻技術的身影。根據IEEE近期的數據統計,浸潤式微影技術製造了至少世界上80%的電晶體。
  • 中國的諾貝爾獎給了光刻技術的顛覆者,沒有他就沒有臺積電的今天
    11月19日,在清華大學FIT樓的多功能廳,林本堅以「把半導體元件縮到光波長四十分之一」為主題,介紹了他傾其一生的光刻技術。當下熱門的人工智慧晶片、5G晶片、挖礦晶片背後,幾乎都有浸潤式光刻技術的身影。根據IEEE近期的數據統計,浸潤式微影技術製造了至少世界上80%的電晶體。
  • 最新|2018未來科學大獎:......誰是林本堅?
    從笨重的大型桌上型電腦一步步演變到今日的智慧型手機,設備變得越來越小,而計算能力卻越來越強大。推動這一切的背後有許多的英雄,而今天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林本堅毫無疑問是其中的一位。具體來說,他持續地推動了晶片製造中先進光刻技術的發展。在光刻中,目的是把畫了很多電路的模版進一步縮小放到晶片上,這有點像照相機。到底縮小到怎樣的程度呢?
  • 臺積電「大功臣」的潮汕人林本堅,改寫了全球晶片製造格局;
    他的博士論文都是與「光」有關的技術,而取得博士學位的林本堅因為對於「光」與拍照的熱愛,首選的工作是進入柯達,但投去的履歷都沒有回音,最後誤打誤撞進入 IBM,就此進入了半導體領域繼續研究「光」技術,還顛覆了整個業界生態。 在 IBM一幹就是22年,後來,林本堅從 IBM辭職,選擇了創業,成立了Linnovation,發展與光刻相關的軟體以及其他技術。
  • 被稱為臺積電「大功臣」的潮汕人林本堅:一個「瘋狂點子」讓全球光...
    「誤打誤撞」入了行林本堅祖籍廣東潮汕,出生於越南,在西貢附近的城市長大,在高三那一年獨自以僑生的身份到臺灣新竹中學念書,隔年考上臺灣臺大電機系。巧合的是,在林本堅 13 歲的時候,母親送他一臺老式照相機,開啟了他對於「光」的探索。
  •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林本堅——一位「讓水發光」的半導體光刻工藝「大神」
    1942年出生在越南的林本堅,是臺灣「中央研究院」第一位出身產業界的院士。林本堅當時是在臺灣上高中,並於1970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他在IBM不斷提高成像技術,一幹就是22年。2000年,林本堅回到臺灣,加入了臺積電。高三那年,他獨立一人來臺就讀新竹中學。
  • 【深度】林本堅17年前的一個決定成就臺灣最大半導體聚落;FinFET...
    書中最讓舊識好友們津津樂道的一段,就是林本堅早年在 IBM 半導體部門做深紫外光微影研究時,公司的發展主流,卻是另一項 X 光微影技術,不但人力資源遠超過他的團隊,而且,負責 X 光微影的主管,同時也是林本堅的頂頭上司。 他在公司處境之尷尬可想而知。
  • 高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的波長穩定技術分析
    分布式反饋半導體雷射器(DFB)是採用內部波長穩定解決方案的一個典型例子,用於選擇性光譜反饋的光柵被集成在雷射器bar條的激活區結構中。這樣,波長隨溫度的漂移指標將減少到大約0.08nm/K,光譜帶寬將減少到小於1nm。[6,7,8]很明顯,這種DFB半導體雷射器的製造過程更為複雜,導致成本增加。這種雷射器的另一個缺點是效率降低。
  • 歐洲晶片簡史:這家荷蘭公司,扼住了全球半導體晶片的咽喉
    第三期:《歐洲晶片簡史:這家荷蘭公司,遏制住了全球半導體晶片的咽喉》;作者:蔣培宇。以下是正文內容:一提起荷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巨大的風車,以及色彩華美的鬱金香。很少有人會留意到,在雨水充沛、人口不到30萬的荷蘭南部城市費爾德霍芬(Veldhoven),坐落著一家叫阿斯麥(ASML)的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機製造商。阿斯麥的地位有多重要?
  • 反超日本尼康,ASML光刻機「壟斷」全球的背後,中國專家功不可沒
    在1990年代,光科技的官員被卡在了193納米的深紫外光,想要在此的基礎上製造出更短的波長,並非易事。也就是在這個局勢下,臺積電的工程師林本堅卻突發奇想,想出了一個清奇的想法, 一個被稱作是「浸潤式光刻」的方案,就是利用水的折射原理,原本193納米經過水的折射,從而實現了更短的波長。
  • 高功率半導體雷射器的波長穩定技術
    另一個新的泵浦波長是在888nm泵浦Nd:YVO4,與808nm泵浦相比,888nm泵浦的優勢在於該波長處於各向同性吸收區,即在所有偏振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吸收係數,並且量子虧損小。[1]  對於光譜線寬要求最高的應用之一是鹼金屬蒸汽雷射器(如銣或銫)的光泵浦,這類應用需要的線寬大約為10GHz。對於這些應用,要實現有效泵浦,控制半導體雷射器泵浦源的光譜。
  • 他造就臺灣最大半導體聚落!
    書中最讓舊識好友們津津樂道的一段,就是林本堅早年在 IBM 半導體部門做深紫外光微影研究時,公司的發展主流,卻是另一項 X 光微影技術,不但人力資源遠超過他的團隊,而且,負責 X 光微影的主管,同時也是林本堅的頂頭上司。 他在公司處境之尷尬可想而知。
  • 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問世,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可以在室溫下於可見光的範圍內 工作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俄羅斯ITMO大學( ITM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發布了一款世界上最為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可於室溫下在可見光的範圍內進行工作。依據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這一雷射器的納米粒子在尺寸上只有310nm的尺寸,這一數值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 波長轉換器是什麼 波長轉換器介紹【詳解】
    波長轉換器,波長轉換器是什麼意思  波長轉換是增加光交換網絡靈活性,降低阻塞的必要手段,對光網絡波長轉換節點的設計方案也有很多。最簡單的當然是專注式的轉換節點設計,也就是在復用前,給每個通道都各配置一個波長轉換器,顯然這樣作是元件利用率最低的。
  • 關鍵「芯」材料光刻膠曾為半導體技術發展做過哪些貢獻?
    半導體晶片是信息技術的重要基礎。電子元件在晶片上集成度的迅速提高是集成電路性能提高、價格降低的重要原因,即著名的摩爾定律。但隨著製程越發接近半導體的物理極限,電子元件將會難以繼續縮小下去。在半導體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光刻膠(photoresist)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 光刻機的工作原理的原理是什麼?怎麼刻晶片?
    常規光刻技術是採用波長為2000~4500埃的紫外光作為圖像信息載體,以光致抗光刻技術蝕劑為中間(圖像記錄)媒介實現圖形的變換、轉移和處理,最終把圖像信息傳遞到晶片(主要指矽片)或介質層上的一種工藝。光刻技術就是把晶片製作所需要的線路與功能區做出來。簡單來說晶片設計人員設計的線路與功能區「印進」晶圓之中,類似照相機照相。
  • 荷蘭ASML光刻機如此強大,背後股東到底是誰?說出來可能不信
    大家好,我是王科技近來有兩個消息值得關注,一個是華為晶片被斷供,很多企業包括臺積電、中芯國際等在內的廠家都不能為其代工,而另一個消息就是,我國依然是晶片進口大國,根據上半年數據顯示,我國上半年的進貨量養活了全球半導體行業。
  • 半導體光刻機行業深度報告:復盤ASML,探尋本土光刻產業投資機會
    光刻工藝是 IC 製造中最關鍵、最複雜和佔用時間比最大的步驟,光刻的原理是在矽片表面 覆蓋一層具有高度光敏感性光刻膠,再用光線(一般是紫外光、深紫外光、極紫外光)透過 掩模照射在矽片表面,被光線照射到的光刻膠會發生化學反應。此後用特定顯影液洗去被照 射/未被照射的光刻膠,就實現了電路圖從掩模到矽片的轉移。
  • 華為、高通、蘋果都離不開的光刻機究竟是什麼,一口氣帶你搞懂
    常規光刻技術是採用波長為2000~4500埃的紫外光作為圖像信息載體,以光致抗光刻技術蝕劑為中間(圖像記錄)媒介實現圖形的變換、轉移和處理,最終把圖像信息傳遞到晶片(主要指矽片)或介質層上的一種工藝。光刻技術就是把晶片製作所需要的線路與功能區做出來。簡單來說晶片設計人員設計的線路與功能區「印進」晶圓之中,類似照相機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