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夜晚,仰望星空,你會想起什麼?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上面有什麼?
星星之外是什麼?有盡頭嗎?
我們來自哪裡,將向何處?
在頭條,有許多和我一樣的朋友:對星空,充滿敬仰、憧憬和痴迷。
仰望星空。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日本小說家田中芳樹的太空歌劇式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中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5月30日,」太空狂人「馬斯克搭載獵鷹9號火箭的龍飛船,把兩位太空人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送入太空軌道。
對於人類航天史,或人類本身,意義非凡。
這是人類開啟太空旅行和移民火星的第一步。
龍飛船發射的前兩天,5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說,我國將於今年7月至8月,用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長徵五號火箭進行發射,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中國探測車將首次登陸火星。另外,我國還將在2030年啟動「覓音計劃」,對太陽系外是否有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進行探測。
從2000年以後,美國的「機遇」號,「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帶回了許多火星的第一手資料,歐洲航天局也開展了多次火星探測活動,近幾年,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也宣布了自己的火星探測規劃。
為什麼規模和發展程度相差很大的國度,都把火星作為人類探索地外文明或者「逃離地球」的第一站暱?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與地球最相似、最容易探測和研究的行星,現有的探測結果表明,火星上確實存在水的痕跡。這對探測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載人登火星都有重要意義。
在各國已實施的火星探測計劃還包括了查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這一任務。
2000年美國電影《火星任務》卻給了另外一個更大膽的,顛覆到了我們的認知,也深深震撼到我們心靈的答案:
人類起源於火星!
這部豆瓣7.8分的驚悚、科幻、冒險電影的完成度、娛樂性、科學價值,沒有辜負這份石破天驚的設定。
男女主角的沉浸式的演繹使得這樣一個科幻故事更加迷人和真實可信。
兩個男主角,一個是《阿甘正傳》的泰勒中尉和美劇《犯罪現場調查:紐約》實驗室領頭人麥克的扮演者加裡·西尼斯,另一個堪稱名垂影史: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安迪的扮演者蒂姆·羅賓斯。女主角則是《角鬥士》中皇帝的熟女大女兒扮演者康妮·尼爾森。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20年後:公元2020年,也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個不同尋常的庚子年。
雲集了地球上無數頂尖科學家的世界空間站正在進行一項載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
四人小組成功抵達這顆無人星球,他們在此發現一些奇怪景象,隨後小組成員也接連斃命,為了調查這起悲劇的原因並尋找可能的生還者,空間站派出蒂姆·羅賓斯率領的救援小組前往火星。救援小組在遭遇了船體損壞、機器失靈、燃料洩漏甚至成員死亡等諸多磨難後,終於抵達火星後,繼而發現外星人留在火星上的遺蹟和信息......
這是一部恢弘、浪漫而又嚴謹的科幻電影。放在當今這個太空探索突飛猛進,太空影視精品又青黃不接年代上映,必定能贏得更高的口碑和票房。
20年前,從電影編導到觀眾,更多的是立足科技去放飛幻想。隨著地球生存環境的壓力,人類太空項目如雨後春筍。20年後,再看這部電影,我們不由得要與地球的命運、人類的未來聯繫起來。
電影前面探索部分,視聽語言極佳,太空艙內的「滾動」運動鏡頭猶如讓人身臨其境,怎能不讓人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當然更真實更美麗。
電影在NASA科學家做顧問的指導下,非常貼近科學的原理,因此顯得非常地真實,甚至2015年電影《火星救援》, 馬特·達蒙中土豆的場景, 在這部裡就已經有所表現。
救援小組在真空種搶修飛船,到最後被迫拋棄船體,四人成隊列行行走太空,以及火星上的地表環境和高達幾十公裡的「沙塵暴」,這些場景也出現在了後來的電影《地心引力(2013)》、美劇《蒼穹浩瀚(2015)》等作品中。
更不用說太空航行的空間基調:失重。太空人菲爾用手中的彩虹糖拼出的人類DNA的造型,在失重的飛船內飛舞,那樣的輕盈,那樣的神秘。這段其實也埋下了這部電影的主旨和設定:人類的起源和對生命的禮讚。
這部驚悚科幻電影的風格,在最後因為不可思議的奇蹟而突然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史詩的雄渾和巨大的詩意磅礴而至!
億萬年前,當火星遭遇另外一個星體猛烈的撞擊,生活在火星上的外星文明被迫駕馭飛船向不同方向的宇宙深處紛紛逃去,其中一艘就來到了地球,歷經幾十億年,從細胞進化成魚類,從海洋爬上陸地,從四肢爬行動物到雙足直立人的演化過程,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地球環境和人類形態。
一個細節,足以窺見這部科幻電影的科學硬度和美學氣質。
準備降落火星前的救援飛船內,太空人菲爾在操作一塊透明的夜景顯示器時,被一種叫「微流星體(微隕石)」的物質先擊穿船體,繼而擊穿顯示器後,又擊穿了他的手掌,血液以顆粒狀,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從手掌穿孔處升騰起來。
太空中的微隕石平均每秒移動能達到17公裡,速度比通常射出的子彈還快。
劉慈欣的《三體2:黑暗森林》中地球艦隊的「萬有引力」號與三體的水滴編隊,追捕「藍色空間」號那一段,就描寫到了兩艘飛船內部在一天內同時遭到六次微隕石撞擊,其中「藍色空間」號聚變反應堆的磁懸浮控制單元被一顆直徑一百四十納米的微隕石擊中,完全摧毀。
核聚變反應是飛船最致命的關鍵系統,小火球溫度高達數百萬度,一旦控制單元失效,聚變火球將從磁場中逃逸,可能在瞬間燒穿艦體。好在艦長褚巖果斷指揮,冗餘單元及時投入,關閉了最低功率狀態的反應堆,沒有造成更大的災難。
2018年8月30日,北京時間下午7時,國際空間站上的聯盟MS-09飛船遭受微流星體撞擊,空間站上的空氣透過2毫米的破洞向外洩漏。不採取措施的話,空氣會在18天內漏光。還好太空人採用臨時的密封膠,從內部補上了漏洞,對於長期運行的空間站,還需要走出去對空間站進行全面的修復。
《三體2:黑暗森林(2008)》有一段自然選擇號叛逃,藍色空間號的艦長褚巖,請求追擊自然選擇號。章北海命令,立刻開始全倉人員進入深海加速液中,瞬間一團透明的液體包裹了褚巖和章北海的大部分身體,在幾秒鐘內,戰艦就達到了30個G的壓力。
深海液能在極端加速環境下,抵消很大一部分慣性造成的人體壓迫和撕裂破,同時深海液也有人體需要的氧。長時間連續浸泡在這樣的液體中,科學家們也要考慮提供人體必需的能量。
2017年,俄羅斯科學家宣布成功研發出「液態呼吸術」。
實驗中,將黑色臘腸狗塞入裝滿液體的容器中,實驗狗起初有些掙扎,不久便適應環境,開始在液體中呼吸。這項「黑科技」不僅可以為潛艇人員提供新的急救疏散方法,並能幫助飛行員甚至太空旅行者承受極端的G-負荷。
《火星任務》第一次用電影方式演示了超速星際旅行中「把人浸泡在富氧液體中」中的全過程。一個圓柱管子罩住的吉姆,液體從腳底溢出,自下而上漫過他的頭部,從他試圖憋氣抵抗,到「溺水」掙扎了一下,迅速適應了,富氧液體進入肺泡直接與身體交換氧氣。
而1989年 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淵》類似情節的出發點,主要是考慮氧氣的供給,從概念上還沒有涉及到極端的G-負荷對人體的撕裂。
電影的主旨,給出了人類和外星人的同源。這個觀點其實從許多著名的第三類接觸事件也可以證實。
這個設定與2012年上映的電影《普羅米修斯》異曲同工,甚至也可以說是一脈相傳。《普羅米修斯》電影開頭,巨人喝下一瓶黑水,逐漸溶解的身體栽進大河,當鏡頭一步步深入進去,看見的是溶解後的屍體最底層的分子形狀,就是人類的DNA結構。
這組鏡頭不就是《火星任務》關於人類起源的一個技術細節的場景描述嗎。
《普羅米修斯》中人類之所以要尋找自身的起源是因為那個大富翁想長生不老,以及外星人的暴力、殘酷形象——就連人類自己創造的機器人也是冷冰冰的,會因為自己的好奇而讓人類感染病菌。從這個價值導向角度,《火星任務》太空人為了整個人類的探尋事業的獻身精神,更有濃鬱的家園情節,將人類視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初衷。
這一點,和《流浪地球》很像。但與《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三體》的宇宙文明觀迥然不同,那就是黑暗森林理論。
我們或可理解,家園是暫時,黑暗森林卻是永恆的。
放眼宇宙這個時空的大尺度,作為家園的火星、地球都是暫時的,人類的漂泊註定是永恆的。
整部電影,在我看來根本就沒有「幻」的概念。
所有科幻片裡面的東西未必都是虛構的,背後的團隊或力量,或本意即有將這種關係通過虛構的故事情節加以表達。除了這個頗具爭議,無法證實亦無法證偽的設定,電影其它細節都極其嚴謹。
2004年太空神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故事設定,就是生活在12個殖民星球上的人類,被賽昂人(機器人)佔領和捕殺,倖存的人類的飛船在最後一次的能量跳躍到了太陽系,並發現一個可以住人的「類地行星」,這個星球就是「地球」(出現在畫面飛船下方的正是非洲)。
關於人類的起源,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亞瑟·克拉克編劇的太空史詩電影《2001太空漫遊》則以另一種比較隱晦的形式表達出來,一個立方體符號。
遠古的地球上,出現了一塊黑色的方碑,附近活動的猿人因此受到啟發,第一次拿起骨頭,這種人類這最原始的工具。數百萬年後,公元2000年(注意,這一年即是我們這篇文章中《火星任務》上映的年份),人類乘坐宇航工具登上月球,並在此發現了同樣比例的黑色石碑,並向火星方向發出了神秘的無線電信號。2001年,人類的一艘太空船,到達了信號的目的地木星,在那裡,木星的軌道上,有一塊同樣嚴格比例的黑色方碑……
回到《火星任務》上映的三年前,既1997年,由朱迪·福斯特和馬修·麥康納主演的《超時空接觸》。
很多人認為電影中女科學家埃羅維就是現實中的卡爾.薩根——美國康耐爾大學「大衛·鄧肯」教席的天文學與空間科學教授及行星研究實驗室的主任,美國行星研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會長:
一生堅信並致力於外星文明的探索研究,他不僅是空間探索的積極擁護者,他對絕大多數探索太陽系的無人探測計劃均有貢獻。
其中包括最先拍到火星的細節照片、證明那是一顆荒涼貧瘠行星的「水手9號」飛船; 在火星表面尋找生命的「海盜號」軌道器與著陸裝置;第一次揭示太陽外圍行星及其衛星奧秘的「先驅者」與「旅行者」號探測器;還有正在傳回極其清晰的木星和木星衛星圖像的「伽利略」號飛船。
那麼,電影《火星任務》是不是就是對三年前電影《超時空接觸》的呼應,或者說電影本身就是卡爾.薩根主義者的一次嚴謹而又浪漫的科學宣言暱。
正如卡爾.薩根本人在他的經典著作《暗淡藍點: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中所言:我們都是漂泊者!
現代科學家們,甚至就連達爾文自己都承認,進化論在一些情況下似乎「行不通」!已經不能完全解釋地球生命現象,更多的科學家作出了大膽的設想:地球生命來自外太空。
如果我們承認了地球是這個宇宙的一部分。那麼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基因來自這個宇宙哪裡?
《火星任務》給出了一個階段性的解釋:來自火星人的播種,那麼火星人最早起源於哪裡呢?我們地球人最初的「家」在哪?
電影中的火星被撞擊毀滅了,地球最終也會消亡,也許來自災難,也許資源用盡,也許如《流浪地球》所言由於太陽內核極速老化吞沒地球,那時,地球人最終也只能像電影裡的火星人一樣四處出發,去尋找我們的下一個棲息地,或者永遠漂泊。
事實上,SpaceX馬斯克的「移民火星」計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逃離地球」計劃。
無論來自哪裡,我們如何起源,人類的未來終將是星辰大海!
劉慈欣在他的文章《未來百年世界大構想:擁抱星艦文明》寫道:
「真正廣闊的世界是在地球之外,也許成熟的文明都是在太空中進行著永恆航行的星艦文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在頭條,誰會是第一個「星空旅行」者?
我們期待你的精彩和分享!
我們也期待更多人的見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