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科幻:人類起源於火星,我們的過去是大海也是星辰

2020-08-20 淘電影

寂靜的夜晚,仰望星空,你會想起什麼?

星星離我們有多遠,上面有什麼?

星星之外是什麼?有盡頭嗎?

我們來自哪裡,將向何處?


在頭條,有許多和我一樣的朋友:對星空,充滿敬仰、憧憬和痴迷。


仰望星空。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日本小說家田中芳樹的太空歌劇式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說》中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說:「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5月30日,」太空狂人「馬斯克搭載獵鷹9號火箭的龍飛船,把兩位太空人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成功送入太空軌道。

對於人類航天史,或人類本身,意義非凡。

這是人類開啟太空旅行和移民火星的第一步。



龍飛船發射的前兩天,5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說,我國將於今年7月至8月,用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長徵五號火箭進行發射,執行火星探測任務,中國探測車將首次登陸火星。另外,我國還將在2030年啟動「覓音計劃」,對太陽系外是否有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進行探測。


從2000年以後,美國的「機遇」號,「好奇」號火星探測車帶回了許多火星的第一手資料,歐洲航天局也開展了多次火星探測活動,近幾年,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也宣布了自己的火星探測規劃。


為什麼規模和發展程度相差很大的國度,都把火星作為人類探索地外文明或者「逃離地球」的第一站暱?



火星是距離地球最近、與地球最相似、最容易探測和研究的行星,現有的探測結果表明,火星上確實存在水的痕跡。這對探測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載人登火星都有重要意義。


在各國已實施的火星探測計劃還包括了查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這一任務。


2000年美國電影《火星任務》卻給了另外一個更大膽的,顛覆到了我們的認知,也深深震撼到我們心靈的答案:


人類起源於火星!



這部豆瓣7.8分的驚悚、科幻、冒險電影的完成度、娛樂性、科學價值,沒有辜負這份石破天驚的設定。


男女主角的沉浸式的演繹使得這樣一個科幻故事更加迷人和真實可信。


兩個男主角,一個是《阿甘正傳》的泰勒中尉和美劇《犯罪現場調查:紐約》實驗室領頭人麥克的扮演者加裡·西尼斯,另一個堪稱名垂影史: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安迪的扮演者蒂姆·羅賓斯。女主角則是《角鬥士》中皇帝的熟女大女兒扮演者康妮·尼爾森。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20年後:公元2020年,也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個不同尋常的庚子年。


雲集了地球上無數頂尖科學家的世界空間站正在進行一項載人飛船火星登陸計劃。


四人小組成功抵達這顆無人星球,他們在此發現一些奇怪景象,隨後小組成員也接連斃命,為了調查這起悲劇的原因並尋找可能的生還者,空間站派出蒂姆·羅賓斯率領的救援小組前往火星。救援小組在遭遇了船體損壞、機器失靈、燃料洩漏甚至成員死亡等諸多磨難後,終於抵達火星後,繼而發現外星人留在火星上的遺蹟和信息......




這是一部恢弘、浪漫而又嚴謹的科幻電影。放在當今這個太空探索突飛猛進,太空影視精品又青黃不接年代上映,必定能贏得更高的口碑和票房。


20年前,從電影編導到觀眾,更多的是立足科技去放飛幻想。隨著地球生存環境的壓力,人類太空項目如雨後春筍。20年後,再看這部電影,我們不由得要與地球的命運、人類的未來聯繫起來。


電影前面探索部分,視聽語言極佳,太空艙內的「滾動」運動鏡頭猶如讓人身臨其境,怎能不讓人聯想到《2001太空漫遊》,當然更真實更美麗。


電影在NASA科學家做顧問的指導下,非常貼近科學的原理,因此顯得非常地真實,甚至2015年電影《火星救援》, 馬特·達蒙中土豆的場景, 在這部裡就已經有所表現。



救援小組在真空種搶修飛船,到最後被迫拋棄船體,四人成隊列行行走太空,以及火星上的地表環境和高達幾十公裡的「沙塵暴」,這些場景也出現在了後來的電影《地心引力(2013)》、美劇《蒼穹浩瀚(2015)》等作品中。






更不用說太空航行的空間基調:失重。太空人菲爾用手中的彩虹糖拼出的人類DNA的造型,在失重的飛船內飛舞,那樣的輕盈,那樣的神秘。這段其實也埋下了這部電影的主旨和設定:人類的起源和對生命的禮讚。



這部驚悚科幻電影的風格,在最後因為不可思議的奇蹟而突然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史詩的雄渾和巨大的詩意磅礴而至!


億萬年前,當火星遭遇另外一個星體猛烈的撞擊,生活在火星上的外星文明被迫駕馭飛船向不同方向的宇宙深處紛紛逃去,其中一艘就來到了地球,歷經幾十億年,從細胞進化成魚類,從海洋爬上陸地,從四肢爬行動物到雙足直立人的演化過程,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地球環境和人類形態。






一個細節,足以窺見這部科幻電影的科學硬度和美學氣質。


準備降落火星前的救援飛船內,太空人菲爾在操作一塊透明的夜景顯示器時,被一種叫「微流星體(微隕石)」的物質先擊穿船體,繼而擊穿顯示器後,又擊穿了他的手掌,血液以顆粒狀,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從手掌穿孔處升騰起來。



太空中的微隕石平均每秒移動能達到17公裡,速度比通常射出的子彈還快。


劉慈欣的《三體2:黑暗森林》中地球艦隊的「萬有引力」號與三體的水滴編隊,追捕「藍色空間」號那一段,就描寫到了兩艘飛船內部在一天內同時遭到六次微隕石撞擊,其中「藍色空間」號聚變反應堆的磁懸浮控制單元被一顆直徑一百四十納米的微隕石擊中,完全摧毀。


核聚變反應是飛船最致命的關鍵系統,小火球溫度高達數百萬度,一旦控制單元失效,聚變火球將從磁場中逃逸,可能在瞬間燒穿艦體。好在艦長褚巖果斷指揮,冗餘單元及時投入,關閉了最低功率狀態的反應堆,沒有造成更大的災難。


2018年8月30日,北京時間下午7時,國際空間站上的聯盟MS-09飛船遭受微流星體撞擊,空間站上的空氣透過2毫米的破洞向外洩漏。不採取措施的話,空氣會在18天內漏光。還好太空人採用臨時的密封膠,從內部補上了漏洞,對於長期運行的空間站,還需要走出去對空間站進行全面的修復。


《三體2:黑暗森林(2008)》有一段自然選擇號叛逃,藍色空間號的艦長褚巖,請求追擊自然選擇號。章北海命令,立刻開始全倉人員進入深海加速液中,瞬間一團透明的液體包裹了褚巖和章北海的大部分身體,在幾秒鐘內,戰艦就達到了30個G的壓力。

深海液能在極端加速環境下,抵消很大一部分慣性造成的人體壓迫和撕裂破,同時深海液也有人體需要的氧。長時間連續浸泡在這樣的液體中,科學家們也要考慮提供人體必需的能量。



2017年,俄羅斯科學家宣布成功研發出「液態呼吸術」。

實驗中,將黑色臘腸狗塞入裝滿液體的容器中,實驗狗起初有些掙扎,不久便適應環境,開始在液體中呼吸。這項「黑科技」不僅可以為潛艇人員提供新的急救疏散方法,並能幫助飛行員甚至太空旅行者承受極端的G-負荷。



《火星任務》第一次用電影方式演示了超速星際旅行中「把人浸泡在富氧液體中」中的全過程。一個圓柱管子罩住的吉姆,液體從腳底溢出,自下而上漫過他的頭部,從他試圖憋氣抵抗,到「溺水」掙扎了一下,迅速適應了,富氧液體進入肺泡直接與身體交換氧氣。






而1989年 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淵》類似情節的出發點,主要是考慮氧氣的供給,從概念上還沒有涉及到極端的G-負荷對人體的撕裂。



電影的主旨,給出了人類和外星人的同源。這個觀點其實從許多著名的第三類接觸事件也可以證實。


這個設定與2012年上映的電影《普羅米修斯》異曲同工,甚至也可以說是一脈相傳。《普羅米修斯》電影開頭,巨人喝下一瓶黑水,逐漸溶解的身體栽進大河,當鏡頭一步步深入進去,看見的是溶解後的屍體最底層的分子形狀,就是人類的DNA結構。


這組鏡頭不就是《火星任務》關於人類起源的一個技術細節的場景描述嗎。






《普羅米修斯》中人類之所以要尋找自身的起源是因為那個大富翁想長生不老,以及外星人的暴力、殘酷形象——就連人類自己創造的機器人也是冷冰冰的,會因為自己的好奇而讓人類感染病菌。從這個價值導向角度,《火星任務》太空人為了整個人類的探尋事業的獻身精神,更有濃鬱的家園情節,將人類視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的初衷。




這一點,和《流浪地球》很像。但與《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三體》的宇宙文明觀迥然不同,那就是黑暗森林理論。

我們或可理解,家園是暫時,黑暗森林卻是永恆的。

放眼宇宙這個時空的大尺度,作為家園的火星、地球都是暫時的,人類的漂泊註定是永恆的。





整部電影,在我看來根本就沒有「幻」的概念。


所有科幻片裡面的東西未必都是虛構的,背後的團隊或力量,或本意即有將這種關係通過虛構的故事情節加以表達。除了這個頗具爭議,無法證實亦無法證偽的設定,電影其它細節都極其嚴謹。


2004年太空神劇《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故事設定,就是生活在12個殖民星球上的人類,被賽昂人(機器人)佔領和捕殺,倖存的人類的飛船在最後一次的能量跳躍到了太陽系,並發現一個可以住人的「類地行星」,這個星球就是「地球」(出現在畫面飛船下方的正是非洲)。





關於人類的起源,1968年斯坦利·庫布裡克導演,亞瑟·克拉克編劇的太空史詩電影《2001太空漫遊》則以另一種比較隱晦的形式表達出來,一個立方體符號。


遠古的地球上,出現了一塊黑色的方碑,附近活動的猿人因此受到啟發,第一次拿起骨頭,這種人類這最原始的工具。數百萬年後,公元2000年(注意,這一年即是我們這篇文章中《火星任務》上映的年份),人類乘坐宇航工具登上月球,並在此發現了同樣比例的黑色石碑,並向火星方向發出了神秘的無線電信號。2001年,人類的一艘太空船,到達了信號的目的地木星,在那裡,木星的軌道上,有一塊同樣嚴格比例的黑色方碑……




回到《火星任務》上映的三年前,既1997年,由朱迪·福斯特和馬修·麥康納主演的《超時空接觸》。


很多人認為電影中女科學家埃羅維就是現實中的卡爾.薩根——美國康耐爾大學「大衛·鄧肯」教席的天文學與空間科學教授及行星研究實驗室的主任,美國行星研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會長:


一生堅信並致力於外星文明的探索研究,他不僅是空間探索的積極擁護者,他對絕大多數探索太陽系的無人探測計劃均有貢獻。



其中包括最先拍到火星的細節照片、證明那是一顆荒涼貧瘠行星的「水手9號」飛船; 在火星表面尋找生命的「海盜號」軌道器與著陸裝置;第一次揭示太陽外圍行星及其衛星奧秘的「先驅者」與「旅行者」號探測器;還有正在傳回極其清晰的木星和木星衛星圖像的「伽利略」號飛船。



那麼,電影《火星任務》是不是就是對三年前電影《超時空接觸》的呼應,或者說電影本身就是卡爾.薩根主義者的一次嚴謹而又浪漫的科學宣言暱。


正如卡爾.薩根本人在他的經典著作《暗淡藍點:探尋人類的太空家園》中所言:我們都是漂泊者!



現代科學家們,甚至就連達爾文自己都承認,進化論在一些情況下似乎「行不通」!已經不能完全解釋地球生命現象,更多的科學家作出了大膽的設想:地球生命來自外太空。


如果我們承認了地球是這個宇宙的一部分。那麼地球最原始的生命基因來自這個宇宙哪裡?


《火星任務》給出了一個階段性的解釋:來自火星人的播種,那麼火星人最早起源於哪裡呢?我們地球人最初的「家」在哪?


電影中的火星被撞擊毀滅了,地球最終也會消亡,也許來自災難,也許資源用盡,也許如《流浪地球》所言由於太陽內核極速老化吞沒地球,那時,地球人最終也只能像電影裡的火星人一樣四處出發,去尋找我們的下一個棲息地,或者永遠漂泊。


事實上,SpaceX馬斯克的「移民火星」計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逃離地球」計劃。



無論來自哪裡,我們如何起源,人類的未來終將是星辰大海!


劉慈欣在他的文章《未來百年世界大構想:擁抱星艦文明》寫道:


「真正廣闊的世界是在地球之外,也許成熟的文明都是在太空中進行著永恆航行的星艦文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在頭條,誰會是第一個「星空旅行」者?

我們期待你的精彩和分享!

我們也期待更多人的見證!



——全文完——




、、

相關焦點

  •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與大海
    >可以說,星辰大海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永恆的謎題和嚮往,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中的太空競賽,更是開啟了火星的航天探索時代,60 年來這顆紅色的星球真實面目才逐漸被人類揭示。當時情況有多緊張我們是體驗不到了,歷史留下的最終的結果是1972年,美國「水手9號」沿火星外層空間軌道飛行,成為火星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擁有了長期觀測火星的能力。
  • 《群星》:我們的徵程除了大海,還有星辰
    當然,這也是本人在這個階段思維的局限性,我的想像力不足以至於遠不能想像踏上星辰後所發生的一切劇變。也許在遊戲中遊玩,就已經有很多借鑑之處值得我們去思考了:人類-太空-外星文明三者的關係。我看到了人類的危險,過去曾出現過多次人類的生存危機。發生類似情況的頻率還會增加,我們需要十分謹慎地避免這類危機。但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如果人類在未來二百年間能成功向外太空擴張,那麼我們就能避免災難。
  • 讓「基站」上太空,星辰大海我們來了
    當我們的目光聚焦在地面上的5G基站建設時,是否會抬頭看看天空,那裡容納著很多人的夢,也容納著另一種形式的「基站」。人類的徵途是星辰大海。「鴻雁星座」計劃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自主建設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其目標也是在太空構建一條四通八達、覆蓋全球的信息通路,計劃用60顆核心骨幹衛星和數百顆寬帶通信衛星組成系統,實現全球任意地點的網際網路接入。
  • 地球局|2020年,人類把未來投向星辰大海
    這意味著未來人類一旦登陸月球,將有機會就地取材獲取維持生命最寶貴的水。2020年也可謂人類探索火星的「大年」。2020年7月20日,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在日本搭載火箭升空。該探測器預計將在飛行約7個月後抵達火星,屆時正值阿聯建國50周年。「希望」號探測器不僅是阿聯首個火星探測器,也是整個中東地區和阿拉伯世界的首個火星探測器。
  • 人類有沒有改造火星,移民火星的可能?這本書讓我們認識火星
    2000年,科幻影片《紅色星球》上映。影片中不僅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模擬火星的地貌,也展現了探測、登陸、改造火星等科幻之旅,喚起了我們對火星的嚮往和好奇。在這個遙遠而神秘的星球,藻類真的能擁有生存的機會嗎?火星上的生存環境到底是怎樣的?人類有沒有改造火星並且移民其中的可能?
  • 人類移居太空的首選地是火星?
    過去,人們在各種科幻電影裡,都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那麼,人類為何如此執著於火星?有人說,我們的生命原本就是來自火星,也有人說,地球的現在就是火星的過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堅稱在火星上發現的人臉和金字塔都是真的,而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成功在火星上種出土豆的片段更是深入人心。
  • 飛向火星,人類做了多少努力?你願成為星辰大海先驅者嗎?
    親,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每天分享的精彩文章了,好文章我們齊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1981年4月首次試飛成功的太空梭,當初也是在布勞恩手裡發明的。因此,他被稱譽為&34;。1977年6月,布勞恩病逝於華盛頓亞歷山大醫院。
  • 科幻電影的星際飛船,埃隆·馬斯克正逐步實現,往來火星就靠它了
    對於科幻電影中的星際飛船,你也許並不陌生。夢想誰都有,但是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將夢想實現,特別是那些需要克服無數困難,穿梭在星辰大海中的夢想。
  • 火星下一個地球?「螢火號」的失敗遭遇,人類苦尋星辰奧秘為何?
    7月23日在完成功能檢查和測試工作後與12:41發射升空,此次發射將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長徵五號搭載天宮一號探測器,一次性完成環繞火星表面著陸巡視探測中國將邁出行星探測的重要一步。火星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
  • 火星下一個地球?「螢火號」的失敗遭遇,人類苦尋星辰奧秘為何?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行星。我們還知道由於天氣沙塵散射在火星上看到的太陽呈現出深邃的藍色,就如同掉落在沙地裡的一顆藍寶石一樣。這些別樣的景觀都是五十多年來人類對火星前赴後繼的探索才得到了寶貴知識。這些知識承載著我們對於火星的嚮往一併存進了天問一號之中,等著他譜寫著榮耀。
  • 從星辰到大海,遠徵起航的中船防務
    7月23日,海南文昌,胖五(長徵五號)發射成功,把中國&34;火星探測器&34;送上太空。但這不是我們第一次嘗試探測火星雖然電影《火星救援》裡把人類送到了火星,事實上,迄今為止,人類探測火星的成功率只有不到50%。為什麼要搭乘俄羅斯的火箭呢?因為當時中國最大推力的火箭也無法把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軌道。時過境遷,當文昌發射中心啟用的時候,航天愛好者們沸騰了。海南文昌接近赤道,同型號火箭運載能力可增加10%,普通軌道的衛星,其餘的發射中心足夠了。
  • 火星,為什麼是人類移民太空的首選地?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各種科幻電影裡,人類把火星當作移民太空的目的地。現實中,浩瀚星空,人類都爭相選擇火星作為探測目標。2020,火星將會很熱鬧,美國、中國和阿聯都有去火星的計劃。  人類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火星?這或許要從人類的火星情結說起。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銘記「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傳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航天夢也是強國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這是今年航天日的主題。無論是「奔月」還是「天問」,要擁抱星辰大海,一代代航天人凝聚的航天精神將永續傳承。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 為什麼火星是太陽系中最適合人類移居的星球,我們為何要探索火星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行星,火星是太陽系第二小的行星,近似於水星,1965年7月,美國的水手4號經過漫長飛行成為了第一個飛越火星的太空船,並在距離火星1萬公裡的地方拍下了21張照片,人類這才第一次看清了充滿沙漠隕石坑的世界。
  •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01、太空移民在科幻文學中,有一類將背景設置在外太空,在龐大的銀河帝國或繁複的異星文化下融合動作、冒險、愛情等風格,誕生於上世紀40年的史詩科幻作品類型——「太空歌劇」。《星際穿越》為我們超前很多年實現了夢想,而電影之外的現實,人類也並未停止過太空移民的設想與計劃。事實上在人類未曾找到類地行星之前,開發月球,或是移民火星的計劃早就被提上了日程。
  • 科幻作家何濤: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其中不乏反思,比如對我們通常寄予美好期望的科技,何濤卻對其中可能出現的某些負面影響提出警示。至於中國科幻文學,看上去浪潮洶湧,但身處其中的何濤認為,方興未艾,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進化》新時報:《進化》中寫了科技發展造成社會鴻溝擴大,它是以科幻的名義,對現實提出警示和反思嗎?何濤:所謂科幻,也就是基於科學的幻想。科幻也是立足於現實的。
  • 《星際探索》:披著太空科幻的外衣,實則是一部公路文藝片
    從片名和題材看,《星際探索》是一部顯而易見的太空科幻電影,但其內裡卻更像是一部帶有公路片性質的文藝片。1 太空電影的外殼日月星辰、浩瀚宇宙,從電影誕生之時起,就是這種造夢藝術重要的靈感來源。羅伊在火星上,違反命令放棄念出官方發給父親的信息內容,獨自講起他與父親的過去,父子的情感紐帶依然存在。可他又從火星當地人口中得到對父親另外的描述,瘋子、殺人犯,矛盾和疑惑又佔據了他的內心。這種與父親游離的感覺,讓羅伊在火星到海外星70多天的單人航行中感受到巨大的孤獨。
  • 人類探索火星的腳步
    在人類還沒有發射飛行器,近距離觀察火星之前,人們只能憑想像認為火星是什麼樣子,19世紀之後有關火星的小說和電影就多了起來,如《火星入侵之日》為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於1963年2月14日美國上映。人類發射的第一臺火星探測器是1961年前蘇聯連發射的,因為前蘇聯太空探索一開始是保密的,因而當時不知道前蘇聯的太空飛行器都看到了什麼?
  • 科幻電影中的地外移民,人類能做到嗎?
    以現在的天文了解,那是一次超新星爆發,而爆發留下的遺址(蟹狀星雲),七個世紀後被望遠鏡捕獲,為人類打開一扇認識宇宙的窗戶。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隨著它,再打開另一道了解太空與科學的門。隨著現代科學的輪廓日漸清晰,科幻題材也悄悄搭好了基礎、蓄足了能量,比如凡爾納經典之作《從地球到月球》。凡爾納也因開創了科幻題材而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19世紀末,電影誕生,技術也不斷成熟,美蘇之間進入太空競爭階段。天時、地利與人和下,太空為主題的科幻電影、小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 電影《火星異變》橫店開機 科幻實力派雲集開啟太空探險
    電影講述了在地球資源枯竭的2046年,人類為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星球提出了「火星計劃」,各國頂尖科學家攜幾大類動植物物種前往火星研究,希望通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火星的居住環境使之更適合人類生存。不料在「火星計劃」的幾周後,基因實驗發生了問題,動物的體態特徵發生了異變並開始瘋狂襲擊人類,一場人性與未知生物的戰爭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