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每天分享的精彩文章了,好文章我們齊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
人類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太空。
天問奔火,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讓探測火星的科學大軍中有了中國探測器的身影。
一切順利的話,「天問一號」將在太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星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文昌發射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開啟了中國的行星探測之路
人們對於火星的好奇其實早在古代就有了,而現代第一個提出使用火箭將探測器或者人類送上火星的想法來自於二戰後著名的德國火箭科學家韋恩赫·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他可是大神級的人物,在二戰時期就為德國研製過V-2火箭。
大戰結束之際,布勞恩及其科研班子投降美國,1955年他加入美國國籍。
布勞恩繼續在美國從事火箭、飛彈和航天研究,曾獲得一系列勳章、獎章和榮譽頭銜。1969年,他領導研製的&34;5號運載火箭,將第一艘載人登月飛船&34;送上了月球。
1981年4月首次試飛成功的太空梭,當初也是在布勞恩手裡發明的。因此,他被稱譽為&34;。1977年6月,布勞恩病逝於華盛頓亞歷山大醫院。
▲現代航天之父——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在上世紀40年代末構想了第一個可能的人類火星任務,激發了公眾對太空探索的興趣。而在此後的數十年裡,科學家和工程師一直夢想著去火星,但他們富有想像力的計劃卻一直沒有離開過繪圖板。
上世紀50年代,馮·布勞恩研究並撰寫了《火星計劃》,但有意思的是,這是一部關於載人火星探險的小說,據後世的研究者說,之所以這位火箭先驅會寫這麼一部小說,其實只是想讓自己的業餘生活更加豐富一些,雖然這部小說仍然充滿工程學的老宅男風。
小說中詳細的技術附錄描述了一系列在物理上可行的宇宙飛船、路線,甚至發射日期。
▲1952年,馮·布勞恩設想的飛向火星的太空飛船。
馮·布勞恩在小說中描寫到,1985年美國將發起了一項登陸火星的計劃,當時設想發射10艘4000噸級的宇宙飛船和70名太空人。
經過幾個月的巡航,太空艦隊將派出一支登陸隊,乘坐登陸艙著陸火星冰蓋,並使用帶有滑雪板的滑翔機進行探險。然後,這些太空人將在火星表面前進4000英裡,在火星赤道附近為其餘的飛船建造著陸場。
1957年,馮·布勞恩和前V-2同事恩斯特·施特林格一起,與沃爾特·迪斯尼合作,製作了以太空為主題的電視節目《迪斯尼樂園》,其中有一集就是關於人類在火星上的。
雖然這個設想只是馮·布勞恩這位大神在業餘時間打發無聊時間的想法,但是卻在迪士尼的推廣下,讓美國公眾對太空旅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許這就是科幻的價值!
▲馮·布勞恩這位大神在自己業餘時間撰寫的科幻小說中
描繪了一支徵服火星的太空艦隊
而此時,在大洋彼岸的蘇聯,一項真實的火星計劃正在醞釀。
1959年2月,蘇聯著名的火箭專家科羅廖夫聯合當時的科學院院長致信蘇聯領導人,請求研製重型火箭,發射載人飛船進行星際探索,並開始制定TMK方案。
該方案計劃使用巨大的N-1運載火箭,將TMK重型載人行星際飛船發射入軌。在經過10個半月的飛行後抵達火星。按照科羅廖夫的計劃,蘇聯的航天員們將於1971年6月8日開始首次火星之旅,並於1974年7月10日返回地球。
▲氣勢恢宏的蘇聯N-1重型運載火箭
為了這個計劃,3名太空人甚至於1967年3月進入NEK封閉式地球環境模擬訓練裝置中待了整整一年,以測試長時間在太空中生活的狀態。
後來,蘇聯科學家認為,用一枚火箭將宇宙飛船發射到火星不現實,後來又發展出了TMK-E項目。也就是說用火箭將居住艙、推進艙、登陸艙、返回艙等分批發射到太空,在地球軌道上組裝成空間站,然後再開啟火星徵程。
1966年5月,蘇聯的火星計劃被合併為KK計劃,即「載人火星探測空間複合體」。
然而,蘇聯人的雄心和耐心都被不靠譜的N-1火箭所摧毀,巨大的N-1火箭先後發射了4次,但均以失敗告終。到上世紀80年代蘇聯的國力已經不足於支撐耗資巨大且看不到前景的火星計劃,最終也隨之夭折。
▲蘇聯的TMK-E火星飛船模型和復原圖
美國於1959年開始為登陸火星做準備,第一個計劃就是設計一枚核能火箭,而此時美國航空航天總局成立僅僅6個月。
這種火箭使用裂變反應堆將氫加熱成等離子體廢氣進行推進。
整個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府對這些核火箭進行了地面測試,從那以後,它們一直受到NASA任務設計者的歡迎。但事實證明,將核武器送入太空在政治上是令人不安的。
1965年,美國宇航局(NASA)的「水手4號」(Mariner 4)探測器飛越火星時發現,火星貧瘠的表面布滿了坑洞,其大氣層也比之前想像的要薄得多,這就排除了乘坐火星飛機巡航的可能性。
▲美國「水手」系列太空探測器
冷戰結束後,美國加緊了火星計劃。
2012年,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經過8個月飛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並開始傳回照片,這是人類第一次看到來自另一顆行星表面的畫面,引起了全球的轟動!
美國航空航天總局後來還發布了火星之旅的公告,開始招募一批太空人為美國的火星之旅做準備。而包括荷蘭在內,很多跨國公司、私人企業也都開始憧憬飛往火星的美妙前景,甚至在網上招募志願者飛向火星。
▲在火星表面的「好奇」號火星車
但是,和曾經的蘇聯一樣,美國對於將人送往火星還是很謹慎的。
去這顆紅色星球旅行就像是去一個更不適宜居住的南極洲,那裡無法呼吸的大氣稀薄到只有珠穆朗瑪峰峰頂的2%。如果你不介意至少要坐一年的宇宙飛船才能到達那裡,而返航可能還需要同樣的時間。
「這是一種選擇,但卻不是勢在必行。」喬治華盛頓大學太空政策研究所的名譽教授約翰·洛格斯登說,「火星很遙遠,很難到達那裡,而且要花很多錢。」
幾十年來,富有想像力的工程師和政策制定者一直夢想著跨越技術障礙、讓人類走向紅色星球的方法。一些設計旨在激發靈感,也有像蘇聯TMK、KK等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的計劃,但直到目前都沒有能夠最終實現。
▲繪畫作品:載有太空人的蘇聯TMK-E宇宙飛船飛臨火星軌道
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經在飛往火星的旅程中,預計明年初將抵達火星,這將是人類又一次派出自己的空間探測器對火星進行探險。
僅從這方面來看,中國航天的足跡就已經走在了藍星很多航天大國的前面,或許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太空人們真的能夠率先踏足火星,成為即將到來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太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者!
而如果要你選擇,你會踏上這條道路,航向深邃的太空,去往火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