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團隊在《昆蟲學年度評論》上綜述了中國轉基因抗蟲作物...

2021-01-15 觀察者網

據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微信公眾號「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ID:zgnyzjygl)11月26日消息,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家團隊於2019年10月8日在《昆蟲學年度評論》上綜述了中國轉基因抗蟲作物的發展現狀與應用前景。研究人員系統闡述了中國轉基因抗蟲作物的開發和應用現狀,分析了Bt棉花的商業化種植帶來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探討了中國在Bt棉花靶標害蟲抗性治理及非靶標害蟲綜合防控方面積累的重要經驗。同時,研究人員還分析了中國其他轉基因抗蟲作物商業化應用的前景、經濟和生態效益及面臨的重要問題,及其對重大遷飛性靶標害蟲的區域性治理和跨境防控的重要意義。此外,研究人員還探討了提升我國生物技術發展和應用的策略,相關建議不但對促進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對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系統創製出非轉基因無棉酚棉花材料
    中國科學家利用基因編輯系統創製出非轉基因無棉酚棉花材料 「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微信公眾號 2020-09-30 11:04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中國數字科技館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但植物和昆蟲之間,並不總是那麼和諧。  植物的足跡遍布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各個角落,為動物和人類提供食物,是整個食物鏈中最主要的生產者。植物固著生長,無法主動躲避昆蟲的襲擊。於是,在漫長的自然選擇和協同進化的過程中,植物進化出一套複雜的防禦系統。  一些植物在外表進化出厚厚的蠟質、尖銳的表皮毛等,從物理上減少昆蟲的取食和附著。
  • 專訪浙大轉基因玉米研發團隊負責人沈志成:推廣是最好的科普
    這是10年來中國首次在主糧領域向國產轉基因作物批准頒發安全證書。沈志成是浙江大學雙抗12-5玉米研發團隊負責人,也是杭州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現年54歲的他在浙江農業大學取得農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後,赴美留學獲堪薩斯州立大學分子昆蟲學博士學位,1999年起在諾華農業生物技術中心(現先正達公司)從事轉基因抗蟲農作物的研發工作,2004年回國後加入浙江大學繼續進行轉基因相關研究。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
    有的昆蟲堪稱植物「殺手」一些植物在外表進化出厚厚的蠟質、尖銳的表皮毛等,從物理上減少昆蟲的取食和附著。經過多年研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陳曉亞(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團隊解析了棉酚的生物合成途徑及其調控,先後克隆了催化棉酚合成的3個關鍵合酶。昆蟲的適應策略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物的進化總是相輔相成,昆蟲大軍也發展了多種適應性策略來應對植物的防禦。
  • 植物和昆蟲的博弈
    地球上約有35萬種植物和100萬種昆蟲,多樣的物種組成了繽紛的大自然。昆蟲和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物種多樣性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花朵的鮮豔色彩和芬芳氣味取悅了賞花人,而它的初衷是在告訴那些傳粉的昆蟲:「嗨,我在這裡。」
  • 中國科學家發現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
    中國搜索訊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兩億年前昆蟲結構色的確切證據,這是已知最早的昆蟲顏色,為昆蟲鱗片和顏色演化提供了新證據不同於色素色,結構色是光照射在蟲體表面複雜的微觀結構上產生折射、衍射及幹擾而形成的,具有種內性信號傳導、警戒和保護等重要功能。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團隊對英國、德國、哈薩克斯坦和中國的侏羅紀蛾類標本以及白堊紀緬甸琥珀中飄翅目昆蟲進行調查,分析鱗片的微觀結構和可能的結構色。
  •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清華新聞網7月10日電 7月5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的《化學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論文《石墨烯-表面的物理與化學》(The physics
  • 中國科協公布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中國科協公布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昨天下午,中國科協公布了2013年度十大科普事件。
  • 孟山都不是轉基因鼻祖,只是學生。
    吃轉基因食品改變人的基因嗎 轉基因的「轉」,是科學家把一個物種的基因,轉到另一個物種的基因組上。例如抗蟲作物,就是把蘇雲金芽孢桿菌中的殺蟲晶體蛋白基因,轉到玉米、棉花、水稻的基因組上,讓玉米、棉花水稻具有抗蟲性狀。
  •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中國科學家利用新技術破解2億年前昆蟲真實顏色 2018-04-124月1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團隊利用新的分析技術,從歐亞大陸中生代蛾類標本中發現了結構色的確切證據,破解了目前已知最早的昆蟲真實顏色(約1.95億年前),同時也提出蛾類翅膀鱗片結構最原始的類型。
  • 中國科學家蘭州追憶「中國現代冰川學之父」施雅風
    中國科學家蘭州追憶「中國現代冰川學之父」施雅風 2019-03-20   中新社蘭州3月20日電 (記者 丁思)2019年3月21日是中國傑出地理學家、冰川學家施雅風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
  • 綜述:基於質譜技術的糖蛋白質組學與糖組學研究進展
    糖蛋白質組學和糖組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以基質輔助雷射解吸電離質譜(MALDI-MS)和電噴霧質譜(ESI-MS)為代表的生物質譜技術,因具有快速、靈敏、可提供結構信息等優點,已成為糖蛋白質組和糖組分析的重要工具。 由復旦大學楊芃原教授團隊撰寫的綜述文章「質譜技術在糖蛋白質組學與糖組學方面的研究進展」發表於2016年第3期的《國家科學評論》。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在新技術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貢獻  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劉奕志教授帶領團隊,歷經18年研究,發現了晶狀體上皮幹細胞;為了利用幹細胞的再生潛能實現組織修復,設計並創建了一種新的微創白內障手術方法,保留了自體晶狀體幹細胞及其再生的微環境,長出了功能性的晶狀體,已用於臨床治療嬰幼兒白內障,提高了患兒視力,降低了併發症。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猴中轉入人腦基因
    3月27日,《國家科學評論》刊發了人腦MCPH1基因轉基因猴的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的科學家首次將人腦基因— MCPH1 移植到猴子中,該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本文通訊作者宿兵研究員強調,「這是第一次嘗試用轉基因猴子模型來理解人類認知能力的進化過程」。
  • 美國農業部批准實驗:釋放轉基因飛蛾,以減少其自然種群
    美國農業部批准實驗:釋放轉基因飛蛾,以減少其自然種群 李挺/中國科學報 2017-07-28 16:08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該文就世界上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及產業化現狀、幾個主要轉基因作物安全性案例及最終結果, 以及如何科學推進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以期幫助公眾科學地理解和面對轉基因生物技術所帶來的育種技術上的革命。
  • 【學術前沿】秦川團隊應用hACE2轉基因小鼠闡明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
    、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在Nature上正式發表了研究論文:「The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 in hACE2 Transgenic Mice」。
  • 認識「不會咬人」的轉基因蚊子
    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EPA)為了找出替代噴灑殺蟲劑的更有效方法,已於今年5月核准轉基因蚊子實驗性使用計劃,並預計於2021年和2022年在佛羅裡達礁島群釋放7.5億隻轉基因蚊子。該計劃具體目標是會傳播登革熱、屈公熱、茲卡、黃熱病與其他可能致命疾病的「埃及斑蚊」。佛羅裡達礁島群目前正在努力對抗登革熱疫情,據媒體報導,今年到目前為止,該地已有47人感染登革熱。
  • 中國科技熱點述評:回應公眾關心的五個轉基因問題
    主要從事昆蟲生態基因組學研究。將分子生物學與生態學結合,系統研究了昆蟲適應性和成災機理。在蝗蟲兩型轉變的行為遺傳學、抗寒性、化學生態學等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首次發現嗅覺感受蛋白基因和多巴胺代謝途徑對飛蝗型變的啟動和維持機制以及型變的表觀遺傳規律,闡明地理種群變異、抗凍物質、熱激蛋白等對抗寒性的作用;揭示植物、昆蟲、天敵的化學聯繫以及植物防禦對策間的平衡關係。
  • 《昆蟲分類學》(修訂版)面世
    這本專著全面闡述了昆蟲分類學的理論、原則、法規和方法,並按親緣關係對35個目的種類、分布、生物學、生態學及其在親緣分類的位置以及各目昆蟲外部形態、內部解剖特徵、生活史等進行了說明,其中包括與經濟有關的種類或我國特有的昆蟲種類,凸顯中國本土特色。    《昆蟲分類學》第一版上、中、 下三冊分別出版於20世紀50、70、80年代,是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昆蟲分類學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