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教授林偉:類腦智能已成為人工智慧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2020-07-12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楊喆

處於高速發展期的人工智慧也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

在人工智慧應用逐漸普及到各種生活場景之後,如何讓機器進一步實現「理解、推理、決策、可解釋」的認知智能成為了AI研究的熱點和趨勢。未來的AI能否更智能,認知智能技術的突破是關鍵所在。

在7月11日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認知智能 改變世界」行業論壇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探索認知智能的未來和可能展開了討論。

「這幾年人工智慧如火如荼,但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繁榮更多還是在應用層面上,依靠的是現在的數據和計算能力,對於算法本質性的創新仍然有限。」論壇上,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林偉在主題演講中談到。

論壇結束後,林偉就類腦智能技術以及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等問題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專訪。

復旦教授林偉:類腦智能已成為人工智慧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林偉 WAIC 圖

類腦智能是人工智慧由強到弱的突破口

林偉認為,從單純依賴數據驅動到數據驅動和模型驅動並行,是AI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趨勢。

「模型的建構對於提高人工智慧的效率和可靠性非常重要。」林偉以新冠肺炎疫情舉例,新冠肺炎雖然是新出現的疾病,但只要具備了足夠多的病例樣本,就可以針對性地改進算法。在算法的加持下,醫學影像診斷將變得更加精準,也減少了單純依靠人工診斷而產生的誤判可能性。「這需要我們搭建好有關疾病的數學模型,有了合理、完善的模型框架,除了應用於疾病診斷,還能實現對疫情的預測,及早進行防控部署。」林偉說。

「從廣義上來說,現在的人工智慧研究,也應該是類腦智能研究的範疇。數學、模型、算法對類腦智能研究起著重要作用。類腦智能作為人工智慧由弱向強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已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創新的前沿陣地。」作為類腦智能研究領域的學者,經常有人向林偉問起,究竟什麼是類腦智能?在他看來,類腦智能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認識腦、模擬腦、增強腦。

林偉告訴記者,類腦智能研究第一步是認識腦。搞清楚大腦到底是怎麼樣工作的,這個過程對認知腦非常關鍵。要從認識一個腦細胞開始,積累數據,發現規律。

那麼何為模擬腦?在林偉看來,某些大腦局部的一些功能,是應當以數學模型的方式有限或者無限地表現出來,這是模擬腦領域非常重要的研究前景。

而關於增強腦,林偉認為,醫學領域可以率先進行實踐。「比如說某些病患,部分功能喪失。我們可以通過和相應生物醫學工程的專家合作,把相應的算法、控制器植入到相應的腦區裡邊去,替代某些喪失的功能。」

「完全替代人腦我想現階段還做不到。」在林偉看到,每個人的大腦都是有差別的,能替代也只是一部分。人與人之間也差別很大,即使做出來模擬大腦,那也是個體的大腦。他認為用「增強腦」表述更為恰當。

「數學家應該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

「幾百年前,人類對大自然和整個宇宙的關心,不亞於現在社會對大數據規律挖掘的關心。」林偉認為,很多機器學習雖然在某些方面實現了智能應用,但目前的AI技術與真正的人工智慧還是有距離,人工智慧所運用的基本數學框架和理論,有的還是停留在1980年代。機器學習在創造性、靈感方面還是無法實現。

「我一直在各種場合呼籲,數學家應該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林偉表示,在歷次人工智慧實現本質性的跨越式的發展時,幾乎都是數學家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而他也清楚,業界目前可能還是更多地考慮AI技術能否賦能具體的業務,關注的是各種現實的應用場景。林偉也希望業界的翹楚們,能夠鼓勵研發團隊做一些原創性、顛覆性的探索。例如在人腦未知領域進行深耕研究,開發出新一代的算法框架,推動下一代人工智慧技術儘早到來。

當天的論壇上,來自華院數據的科學家徐清也受邀發言,他所關注的是以優化算法提升人工智慧在各種現實環境中抗幹擾能力的話題。

這一想法和林偉的思考不謀而合。「模型驅動當然也必須考慮數據模型的抗幹擾性。」在林偉看來,這正是世界人工智慧大會舉辦的意義所在,不同研究者之間的觀點不謀而合,在自由交流中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責任編輯:蔣子文

校對:張亮亮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

相關焦點

  • 類腦智能,邁向通用人工智慧新可能?
    在從當前弱人工智慧通向強人工智慧,以致於通用人工智慧的道路上,學術界正在推動以類腦智能和類腦計算為方向的新的研究方向,來實現由弱到強的人工智慧的升級。剛剛結束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上,來自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的林偉教授在「認知智能,改變世界」行業論壇中提到,「類腦智能已成為人工智慧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
  • 新氦類腦智能與默沙東強強聯手 類腦智能助力醫藥產業技術升級
    類腦智能作為人工智慧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現已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創新的前沿陣地。新氦類腦智能平臺作為上海市首批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致力於打造類腦智能、類腦晶片、AI產業應用的產學研生態圈,構建世界一流的類腦智能產業生態。此次新氦類腦智能選擇默沙東作為戰略合作夥伴,將致力於為雙方提供類腦智能驅動下的最新人工智慧技術,助力默沙東醫藥產業的技術升級。
  • 2019年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通知
    茲定於2019年6月30日至7月3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舉辦2019年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本次夏令營的舉辦旨在進一步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創新,積極探索跨學科研究生選拔招生的科學形式,努力發揮復旦大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優勢,有效構建有志於從事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方向研究的優秀學生交流的學術平臺。本次夏令營預計招收營員80人 (其中復旦本校30人左右)。
  • 加快上海人工智慧「底座」建設 圖靈獎獲得者獻策認知智能新可能
    新華網上海7月11日電(馮麗)7月9日至11日,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在上海召開。當前,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正從「感知智能」邁向「認知智能」,讓機器實現「理解、推理、決策、可解釋」的認知智能正成為人工智慧研究的熱點和趨勢。AI能否更智能,認知智能技術的突破是關鍵所在。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正在構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 華人運通與復旦大學將在類腦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分析領域開展研究
    日前,華人運通宣布將與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開展合作,就人工智慧在自動駕駛、智能識別分析領域的底層算法和海量實驗數據分析開展聯合研究。與此同時,世界類腦人工智慧及大數據領域的三位頂尖科學家也宣布加盟華人運通國際科學技術委員會。
  • 我國首個類腦智能國家實驗室落戶合肥
    ,以「類腦智能、駕馭未來」為主題,為人工智慧領域的科研機構、業內企業和亟待轉型的傳統行業搭建起全方位的交流平臺。,人工智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目標,實驗室將通過建立腦認知和腦模擬技術研究與實驗平臺,主動承擔國家和行業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一批關鍵技術並成功轉化,構建類腦智能技術與應用領域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標準體系,形成可持續的產學研系統創新機制,為推動類腦智能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 復旦牽頭!上海市「腦與類腦智能基礎轉化應用研究」市級科技重大...
    專項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潘雲鶴充分肯定了專項一年多來取得的重要進展,對專項項目組在腦認知、腦疾病、類腦智能算法等方面取得的優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融合是世界科學領域的重大難題。復旦大學領銜和集聚上海市和全國的力量,布局和推動這個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無論對於腦科學還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攻關突破和原始創新都是一個非常大的促進。
  • 復旦EMBA邀徐英瑾教授從哲學的視角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
    作為對管理學專業課程的補充,"君子知道"復旦大學EMBA人文商道講堂秉承"商道人文,融匯貫通"的目標,讓學生從人文中汲取力量,擁有大智慧、大視野、大情懷。"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講堂依託復旦大學強大的師資力量,遍邀名師,為EMBA學生校友分享商道、人文和政經等熱門話題。
  • 類腦智能國家實驗室落戶合肥
    這些並非科幻電影的場景,未來都有極大可能成為日常生活的應用。其藉助的力量叫:類腦智能。昨天,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在合肥揭牌成立,這也是我國類腦智能領域唯一一家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類腦智能時代]  1.4億投資撬動千億產業  「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國家工程實驗室綜合指南,中科大聯合復旦大學、瀋陽自動化所、中科院微電子所、百度公司申請了國家類腦實驗室;今年1月,在國家發改委批覆的兩個人工智慧國家工程實驗室中,就有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並由中科大牽頭
  • 復旦大學馮建峰教授團隊首次繪製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團隊在BRAIN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腦功能網絡動態特性的神經、電生理和解剖關聯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變根據這一發現,未來將有可能通過賦予人工智慧系統內部各部件動態相互作用的模式,使機器人真正產生人類的思維方式,這一重大成果或將對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革命性的影響。該論文被選為Brain編輯推薦和當期封面論文,《英國每日郵報》等海外幾十家媒體給予焦點報導。
  • 類腦智能,馬斯克、陳天橋都爭相投資的腦科學是什麼?|萬字研究
    Neuralink打孔器幹起活來有點像縫紉機實現類腦智能腦科學的另外一個重要應用方向是類腦智能,也是我們所更為熟悉的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方向:人工智慧目前存在兩條技術發展路徑,一條是以模型學習驅動的數據智能,
  • 生命科學的全新時代:類腦智能、數位化生命、AI驅動醫藥與醫療
    「生命科學的全新時代」主題論壇預設三大分議題:腦科學與腦計劃——類腦智能來臨、基因工程與數位化生命將如何改變人類健康、AI驅動生物醫藥與智慧醫療。這三項議題,有涉及人體器官大腦的研究,也有從微觀基因工程方面探討改變人類生命健康的方法,還有以AI人工智慧幫助生物醫藥與智慧醫療的討論。各項議題都將邀請相關領域知名學者、專家或行業資深從業者參與討論。
  • 百度參與中科大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 繼續發力智能技術
    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是針對我國腦認知和類腦信息處理能力較為薄弱等問題,建設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創新平臺,支撐開展類腦計算系統、類腦信息處理、多模態感知、自主學習、認知腦模擬、類腦多模態信息處理、腦神經計算、基於神經網絡的類腦機器人、面向類腦智能的核心晶片和作業系統等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提升我國類腦智能領域的認知和研發水平。
  • 中英科學家聚焦智慧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研究
    、工程師及產業界代表4日齊聚復旦大學。2017首屆中英智慧機器人論壇舉行 芊燁 攝   中英科學家申城聚焦智慧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研究 達成「上海共識」  中新網上海7月4日電 (記者 陳靜)來自中英兩國智慧機器人與類腦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及產業界代表4日齊聚復旦大學,共同展望智慧機器人領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研討感知記憶
  • 復旦這支"科研夢之隊"認識一下
    而隊伍的「領頭羊」就是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就在近期,他的團隊接連發表了不少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的研究成果。腦與類腦研究是世界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類腦智能引領人工智慧,實現人工智慧普適化,將引起經濟社會變革性發展,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已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入啟動日程。2015年6月,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應運而生。
  • AI考研擇校:人工智慧專業排名前8強大學
    從上世紀的指紋識別、人工耳蝸算法、漢字信息處理,到近期的媒體智能、大數據智能、類腦智能、自主智能系統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重點方向,北大在人工智慧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創新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3.浙江大學浙江大學於1978年招收了第一批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人工智慧方向的研究。
  •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復旦團隊首繪人類大腦功能網絡動態圖譜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張炯強     新民網編輯:戴慧菁    2016-07-26 12:28
  • 復旦大學發現青少年大腦結構異常與精神疾病風險顯著相關—新聞...
    青春期的大腦發育異常是否會埋下成年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種子」,如何發現這顆隱匿的種子?
  • 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
    問答|研究癲癇可以成為探秘腦科學的關鍵?腦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於類腦智能的開發有著怎樣的啟示?類腦智能的發展在腦疾病的診治方面存在怎樣的潛能?6月17日,上海科普大講壇第98講「『超級大腦』來臨——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對話」在上海科技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