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清楚什麼是科學。科學是用來玩的嗎?肯定不是。科學是用來解釋自然變化的規律,並指導人們生產生活。一直有個疑問:西方的科學到底有沒有發現自然的規律?當然是沒有,一個連靈魂都沒有的科學,能算得上科學?
你想啊,能量守恆定律是不是科學?恐怕不是,它只適用於粒子層面,萬有引力定律是不是科學,恐怕不是,它只適用於星體間,麥克斯韋定律是不是科學,恐怕也不是,它只適用原子間。
那麼西方的科學是什麼科學!
那麼宇宙中到底有沒有普適的規律?答案是有,那就是物質的系統性。不管物質身在何處,它的組成一定是呈現系統性的,大到星系,小到分子、原子、粒子,系統的存在和發展規律包括了西方科學中所說的一切規律。
事實上早在100年前,西方科學就已經開始發展系統科學,但是時間已經過去100多年,他們連最基本的系統現象都無法解釋,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西方科學的假設前提就是錯的,它不承認物質在空間中的連續性,也不承認物質的統一性,因此,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無法得到解釋,生命問題也無法得到解釋,這卻是系統科學最核心的問題。
西方科學家一直認為中國古代沒有科學體系,西方的科學界,學術界動不動對東方科學進行批判,中醫就是一直在這種環境中存在的,其實如果站在東方的前提假設角度來看,我們才能真正地認識到東方科學的偉大之處。
東方科學體系的整個前提假設就是陰陽五行學說,也就是「氣一元論」,現在人不理解,那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氣一元論」。
「氣一元論」認為宇宙空間是統一的物質,它們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壓力下呈現有序的運動,他們對周圍物質的反抗,就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正是因為這種本性,局部的物質才會被統一,才會成為有序的結構,我們所觀察到的一切物質,都可以統一組織起來。老子將其稱為「氣」。就是說「氣」所產生的環境,使其擁有了不同的個性。
有了什麼樣的科學假設,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科學結論,正是因為有了「氣一元論」,才有了中國幾千年來系統的,整體的宇宙觀。
如果你真正地理解了「氣一元論」假設,那麼陰陽五行學說的科學性就會體現出來,不管是陰陽還是五行,他們都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所謂的「陰」就是物質的有序狀態。「陽」就是物質的無序狀態,而五行描述的就是這種物質的五種不同運動形式。
陰陽轉換規律就是物質系統的發展規律,當物質從無序變為有序,這就是物質的產生過程;從有序變為無序就是物質的消亡過程。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具體是怎麼運行的?
金代表著「離」,是物質從有序向無序的轉換。物質是徹底統一的,彼此之間只有壓力,不存在什麼吸引力。物質和能量分布的平均化是必然趨勢,這種運動存在於自然界的每一個物質系統中。
木代表著「合」,是物質從無序到有序的轉化。物質是在壓力之下存在的。壓力是一切物質的本性。了解了這種本性,我們就會知道合的現象在宇宙中無所不在。每一個物質系統都是因為有「合」的趨勢,才能夠不斷發展壯大。
水代表著壓力,是引力產生的原因。當一個物質佔有的空間越來越小,它就會被壓縮,就會形成一個壓力點,使得空間中的其他物質因為這種不對稱彼此流動,而引力只是這種不對稱運動的表現形式。
火代表著擴張。是系統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因為有了「合」,就會有大量的物質不斷地在系統中產生,它必然帶來系統空間的擴張。
土代表著控制。是系統中普遍聯繫的原因,當系統有了一個中心,它就會把自己的意志強行加載到所有物質之上,如果系統空間和其頻率保持一致,那麼就會得到它的支持,如果和他的意志頻率不同步,就會得到抑制,所以普遍的聯繫方式就會產生。它通過空間中物質有序和無序周期的變換,在系統空間中控制著每一個要素的生死存亡,保持著系統的秩序。
這五種運動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物質系統的動態平衡,並使系統能與外界進行不斷變化。
了解了這五種變化,我們就知道了五行學說的科學性。它才是宇宙中最樸素的規律。其中的「氣一元論」是對有序和無序的變化規律,解釋了宇宙中的一切規律。這才是愛因斯坦晚年試圖解釋的大統一論。
陰陽學說,描述的是物質系統的變化規律,五行學說描述的是物質系統內部的運動規律。因此可以想像未來的科學是「氣一元論」統一的科學。
這一物質從有序到無序的變化規律,是宇宙中一切規律的說明書,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為我們建立了完整的系統科學理論體系,當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將它們一一揭示出來。中國的五行科學必然騰飛,成為世界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