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蟲腦是個啥?我的拖延症全賴它?

2021-01-15 章魚小強



學生時代,每當寒暑假興致衝衝背著一兜子書回家,心想著回家閉關修煉,閱盡書中繁華。現實總是打臉——背多少回家就背多少回去,還把自己累夠嗆。


畢業後工作,騰出大半天時間立好各種周/月/季度/年flag。但當deadline越磨越近

時,總會愕然發現,自己完成的任務還不足計劃清單的一個零頭。



曾經有個調查說,大概有75%的人認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拖延症,有將近50%的人覺得自己的時間不知不覺就不夠用了。

要我看,拖延症人群應該是100%。人人都患拖延症,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哪怕你平時再怎麼風馳電掣、雷厲風行。


那什麼是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有些事情要做,但你就是拖著不想幹,同時心中還伴隨著強烈的焦慮感加負罪感。這其實是人性的一個弱點,跟從0到1和從1到N有些關係。拖延症就是在特別小的事情上也沒有從0到1的那樣一種狀態。


好了,一旦被拖延症纏上,那「媽媽式嘮叨」和「領導式教誨」就不絕於耳了。

「你作業拖拉,那你就別拖拉呀,早寫完早踏實,別等到最後一天急的尿褲子呀!」

「你不是不會管理時間嗎?那你就學會時間管理呀,掐著表制定目標,分解任務呀!」


你們說的那些方法我都知道呀,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哎,如果我能做到這些,我還叫拖延症嗎?就跟減肥一樣,傻子都知道「管住嘴邁開腿」,可哪有那麼容易做到。

所有人的行為都是一個心理現象的表層的呈現而已,外部只是最終呈現的結果,往深裡挖,內部發展的根系才叫盤根錯節。

你不解決內在的,深層的心理結構,那就是——除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是病咱們就治唄。咱們看書,查資料,請教人。越往後越感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拖延症哪是什麼病,我們的敵人也不是自己,而是億萬年的生物進化本能。

 

早在1990年,美國神經學大師保羅•麥克萊恩(PaulMacLean)就提出「三重腦」理論,認為人腦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層:


•最下層為「爬行腦」(即腦幹),主要負責心跳、呼吸等軀體自身的運轉;
•中間層為「古哺乳腦」(即邊緣系統),很多情緒的產生都與這個區域密切相關;
•最上層為「新哺乳腦」(即大腦皮層),是意識理智產生的區域,負責語言、預測、策劃、抽象思維等。

 

 換個更形象的圖展示下:


心理學家蓋瑞•馬庫斯在其著作《異機種系統:思維的偶然進化》中說,當腦中形成新的結構時,為了保持我們直立行走和跑動功能,舊的大腦結構並不會消失。這種策略不是「強制拆遷、異地重建」,連「舊城改造」都算不上,而是「邊建邊用」,甚至有點「爛尾樓」的感覺了。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大腦的「內部不協調」。


控制我們感性面的大腦區域——邊緣系統,控制理性面的——新大腦皮層(前腦)都是後來新構建出來的。在進化時間上,邊緣系統比前腦出現的更早,前者可能有超過幾十億年的進化,而後者只有幾億年時間。

這也就註定,邊緣系統的留存部分對人類長期生存的意義更為重要。可是,你再強大也強不過爬蟲腦哇,它對生物行為的控制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出現的那一刻。


在進化過程中,我們大腦的這些區域並沒有像猴子尾巴一樣消失,而是在原來的結構基礎上進行了適當迭代和更新。直到現在,控制我們行為的大腦成分依然是主要充滿生物本能的那部分,也就是——爬蟲腦,即「潛意識系統」。


而這個大腦區域並沒有多少思考能力,只能對表面信息進行簡單粗暴的加工。它也不懂如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只會機械地執行能夠使生物體最節能最安全的方式,通俗地講就是「不長腦子」。如大哲人羅素所說:我一生都在尋找人是理性的物種這個結論的證據。自以為強大理智的人類,很多情況往往都是「感情用事」。


回到行動上面,為什麼面對亟需解決的事情我們還是一拖再拖,同時伴隨著極度不爽呢?好了,就在我繼續往下碼子的時候,爬蟲腦大哥宛如一個套馬的漢子,向我們甩出了三根繩索,套牢了我們。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曾經曰過: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上天的最大善意。從生物學角度看,享樂是我們的本能呀。還是原始人的時候,能夠引起我們快感和愉悅情緒的主要是食物&性。如果這兩種本能不能帶來快感,那大家就不會去做,最終結局要麼餓死,要麼因為不熱衷交配而滅亡。享樂是為了活下去,多么正當的理由。


經過億萬年的進化,這種行為模式早已印刻成基因的一部分。享樂的類型也隨著社會發展開始泛化,凡是能夠引起我們快感的都籠統地歸類為生存必需行為,不僅局限於食物&性。


所以,當我們看著滿桌子的文件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抗拒,本能誘導我們拿起手機聊天、刷微博、玩抖音,打開電腦擼一局,或者趁著陽光不燥出去浪。

尤其是當遇到一點小挫折的時候,這種刺激更加強烈。任何的挫敗感,都會被爬蟲腦歸類為潛在威脅,從而引發「逃避」的應激反應。如果沒有新大腦皮層的控制,我們當場就繳械投降了。



一臺機器持續不斷地運轉,可能會過熱燒壞。人類也如此,不可能長時間處於比較高負荷的工作狀態。大腦只佔身體重量的2%,但卻需要消耗身體約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機體,大腦會產生各種形式的提醒和行為激發。常見的保護機制有:睡眠、遺忘、逃避、不適應反饋。


跑步時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跑了一段時間,感覺挺累了,就要堅持不住了。但一想到離目標還有點距離,就咬咬牙強撐了一會。不知不覺地,發現自己沒那麼累了並且一直堅持到了終點。生理學家就將運動中第一次出現的疲勞感稱為「虛假疲勞感」。運動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勞並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了,而是大腦過度保護的監控系統作用的結果。


大腦為了減少能量消耗,更傾向於讓我們選擇低能耗的途徑去行動。一旦要做的事情不是熟悉的,大腦就會把這種行為定義成高能耗行為,然後加以限制。

心理學博士李松蔚有次在北大演講時,重新解讀了「拖延症」,換成另一種說法,叫「明日迷」。也就是痴迷於幻想,完美主義導致了一拖再拖。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完美主義者,而有些人覺得自己並不是。這裡所說的完美主義,不是指現實狀況,而是停留在大腦裡不自發的幻想層面,希望藉助手邊的一點任務來滿足自己的白日夢,幻想自己把事情做得完美。


做工作總結ppt時,為了達到美的效果,各種查詢酷炫的ppt技法,然後就刷起知乎停不下來;寫一份發言稿時,又搜羅大千世界的生花妙語,最後沉迷於杜蕾斯的十萬文案無法自拔。往往跑偏了,我們還自得其樂,自我欺騙幹了不少活。


 

好了,扯了這麼多,其實就想跟大家闡明下,拖延不是病,是強大的生物本能在作祟。下期咱們就討論下,怎樣運用比較科學的思維和技巧來「戰拖」。歡迎大家一起來聊聊呀!





END


章魚小強

多一點關注,多一點愛



相關焦點

  • 爬蟲腦
    昨晚上,贊同學在做作業,我在書桌對面翻一本書。翻著翻著,忍不住笑出了聲。贊同學好奇,問我看啥好玩的書?
  • 做事沒效率,因為你不會降伏「爬蟲腦」
    我相信你肯定好奇:什麼是爬蟲腦,為什麼它會影響我做事的效率?
  • 《行動力》:看完這本書,我發現了戰勝拖延症的秘密
    文丨淡淡翠你有拖延症嗎?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處於「假忙碌」狀態:感覺每天都有好多事要做,卻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決不動手。以至於熬夜、焦慮,幾乎成了家常便飯。直到我遇到了這本書——《行動力》。帶著這些疑問,我打開了這本《行動力》,終於發現了戰勝拖延症的秘密。1計劃是行動的前提在書中,作者講了自己大學時的故事。
  • 「全是乾貨」10分鐘讓你擺脫拖延症,掌控自己的時間
    絕不做標題黨,輸出的全是乾貨。喜歡研究生活中的心理學,喜歡研究各種心理學現象。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破解人類內心的密碼。一、拖延症真的是病症嗎?拖延症算是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常見的議題。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拖延症並不屬於心理疾病。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或者情緒現象出現。
  • 英語熱詞:「拖延症」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熱詞:「拖延症」用英語怎麼說? 2019-07-31 17:10 來源:天津新東方 作者:姚麗美   」拖延症」英文可以用procrastination表示,而「做事拖拉的人」即「拖延症患者」則可以用procrastinator來表示,動詞procrastinate
  • 拖延症基因真的存在 女性拖延從此有據可依
    儀器信息網訊 拖延症被定義為自願推遲完成某些目標的行為。雖然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它的遺傳學基礎卻鮮為人知。有數據表明,有拖延症的人不只是想簡單地拖延時間,而是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身對任務感覺的影響,例如多巴胺。
  • 英語口語:拖延症英語怎麼說?
    今兒,咱們就正經滴裝X,談一談「拖延症」這檔事~   NO.1 神馬是「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並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於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
  • 「拖延症」英語應該怎麼表達呢?
    相信身邊很多小夥伴,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當中,經常會犯一個毛病,那就是「拖延症」。 罐頭菌有時候也會有「拖延症」的毛病。但其實,拖延症不分國度,畢竟是人「懶惰」的本性,因此全世界很多人都會有「拖延症」。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人們往往更願意去做那些能夠立刻嘗到甜頭的事,如果眼前嘗不到甜頭,那麼人們就會在心裡給它的價值打個折扣,哪怕它對未來很重要,也會拖拖再說。2020年1月,有英國研究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形式詢問10000受訪人群是否會有拖延習慣,只有15.6%的人聲稱永遠不會拖延,超過84%的人有拖延習慣。換句話說,我們認識的人中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會有拖延。
  • 月球矩陣—蜂巢意識爬蟲腦
    因為電視廣播塔上有個頻率轉換裝置,如果不廣播這個頻率,就不能阻止人們看到這些。後來,人們終止了廣播塔,打破了那個頻率廣播。(註:找到並打破頻率封鎖)酒吧裡的人突然看到自己旁邊坐著個傢伙不是人類,那可真夠嚇人的。這些做愛的人忽然說,嗨,我可不想跟你搞。很多搞笑的場面。有一個加拿大女士告訴我,這事就發生在她身上。她向我講述的時候還在發抖。她說,她男朋友有些陰暗面。
  • 我們要降伏「爬蟲腦」
    現代腦科學家稱:人類大腦基因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包括:遠古爬蟲腦,哺乳動物腦和人腦。也就是說當你面對一個人類時,你就相當於同時面對著一頭蜥蜴,一匹馬,一個人。為什麼我們要降伏「爬蟲腦」呢?因為「爬蟲腦」控制著人的第一反應。我們只要把第一反應不要讓「爬蟲腦」來控制就成功了。「爬蟲腦」有哪些缺點?一、恐懼「爬蟲腦」的特點就是「恐懼」。總是害怕這個,害怕那個,擔心這個,擔心那個。總是使我們產生不安全感覺和焦慮。
  • 擺脫「爬蟲腦」的控制
    也許他不明白,在那一刻他顯然被「爬蟲腦」控制了全部行為。「爬蟲腦」是什麼?其實它還有一個我們都知道的名字——腦幹。之所以叫做「爬蟲腦」,是因為它在大腦進化過程中處於第一階段,早在兩億五千萬年前就停止了進化。因此人類的腦幹和所有爬蟲類的大腦,本質上並無區別。它衝動並帶有強迫性,只負責維持生存的基本功能,像呼吸、心跳、進食、逃命、躲避等本能反應。
  • 令人焦慮的「拖延症」:也許在潛意識裡,你的拖延,是在恐懼成功
    生活中,很多人飽受拖延症的侵擾,自己雖然也知道拖延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可以說,「拖延症」已經和現代人的生活緊密相關。關於拖延,我之前也有文章談過,但是今天,我想談一類比較容易被忽視的拖延——對成功的恐懼。相比較追求完美或者對失敗的恐懼導致的拖延,對成功的恐懼更難理解一些。但是它卻廣泛的存在著。
  • 英語詞彙:拖延症英文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詞彙:拖延症英文怎麼說?   「拖延症」並不是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而是用於描述人們拖延的行為和狀態。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近年來興起的網絡名詞,因為切合現代人的生活而流行開來。「拖延症」的典型心態似乎可以用電影《亂世佳人》結尾的經典臺詞「After all, tomorrowis another day!」(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來概括。
  • 拖延症基因找到了!多巴胺分泌多的女性更容易拖延
    當你還在為拖延自責時,科學家已經為你準備好了「藉口」。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拖延傾向可能是受基因控制的,拖延症相關的控制通路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有關。德國波鴻大學的Erhan Genc等人找到了影響大腦多巴胺釋放的基因,該基因負責編碼酪氨酸羥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它的表達量決定了大腦中包括多巴胺在內的各種兒茶酚胺遞質的數量。不過,TH基因似乎只對女性拖延產生了影響。
  • 【醒獅】9:月球矩陣—蜂巢意識爬蟲腦
    因為電視廣播塔上有個頻率轉換裝置,如果不廣播這個頻率,就不能阻止人們看到這些。後來,人們終止了廣播塔,打破了那個頻率廣播。(註:找到並打破頻率封鎖)酒吧裡的人突然看到自己旁邊坐著個傢伙不是人類,那可真夠嚇人的。這些做愛的人忽然說,嗨,我可不想跟你搞。很多搞笑的場面。有一個加拿大女士告訴我,這事就發生在她身上。她向我講述的時候還在發抖。她說,她男朋友有些陰暗面。
  • 跟著TED學英文01 雖然你有拖延症,但是我有藥啊
    這是今年帶你學的第1篇TED/雖然你有拖延症,但是我有藥啊/那些你今年要完成的去年定下的千年就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他們怎麼樣呢?嘻嘻,小編跟你說了段繞口令。不過今天,的確帶你認識一位新朋友,選擇困難症一母同胞的好兄弟——「拖延症」。
  • 利用「神經可塑性」,從根本上解決你的拖延症
    其實我也有。我叫Brian,我對信息上癮。更具體地說,我沉迷於網絡以信息的方式提供給我的無限和即時的精神刺激。而且,根據科學家的說法,我絕非個例。信息成癮是真實存在的,拖延症是它的孿生兄弟。畢竟,當我可以坐下來刷劇看視頻的時候,我為什麼非要面對生活中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呢?但拖延會導致消極的後果,導致你精神上過分疲勞,而且沒法按時完成任務,整個生活也亂糟糟的。
  • 人性說:四張圖片看出你的拖延症有多強,我是代表利索的橙色
    拖延症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標籤,作為一種新出現,並且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就傳染了大部分人得「疾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的症狀。這種「疾病」在近一段時間裡面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對拖延症的吐槽也成為了全新的宣洩方式。今天的人性說就來測試一下你的拖延症到底有多強,接下來讓我們進入測試吧。
  • 初級會計職稱備考敗於拖延症?考生:我也不想,可基因不允許啊!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初級會計考生:我也不想拖延,可基因不允許啊!「我也不想拖延,可基因不允許啊!」當我們在為拖延症自責時,科學家為我們找了個好的理由。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拖延傾向可能是受基因控制的,拖延症相關的控制通路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