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每當寒暑假興致衝衝背著一兜子書回家,心想著回家閉關修煉,閱盡書中繁華。現實總是打臉——背多少回家就背多少回去,還把自己累夠嗆。
畢業後工作,騰出大半天時間立好各種周/月/季度/年flag。但當deadline越磨越近
時,總會愕然發現,自己完成的任務還不足計劃清單的一個零頭。
曾經有個調查說,大概有75%的人認為自己有一定程度的拖延症,有將近50%的人覺得自己的時間不知不覺就不夠用了。
要我看,拖延症人群應該是100%。人人都患拖延症,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哪怕你平時再怎麼風馳電掣、雷厲風行。
那什麼是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有些事情要做,但你就是拖著不想幹,同時心中還伴隨著強烈的焦慮感加負罪感。這其實是人性的一個弱點,跟從0到1和從1到N有些關係。拖延症就是在特別小的事情上也沒有從0到1的那樣一種狀態。
好了,一旦被拖延症纏上,那「媽媽式嘮叨」和「領導式教誨」就不絕於耳了。
「你作業拖拉,那你就別拖拉呀,早寫完早踏實,別等到最後一天急的尿褲子呀!」
「你不是不會管理時間嗎?那你就學會時間管理呀,掐著表制定目標,分解任務呀!」
你們說的那些方法我都知道呀,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哎,如果我能做到這些,我還叫拖延症嗎?就跟減肥一樣,傻子都知道「管住嘴邁開腿」,可哪有那麼容易做到。
所有人的行為都是一個心理現象的表層的呈現而已,外部只是最終呈現的結果,往深裡挖,內部發展的根系才叫盤根錯節。
你不解決內在的,深層的心理結構,那就是——除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是病咱們就治唄。咱們看書,查資料,請教人。越往後越感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拖延症哪是什麼病,我們的敵人也不是自己,而是億萬年的生物進化本能。
早在1990年,美國神經學大師保羅•麥克萊恩(PaulMacLean)就提出「三重腦」理論,認為人腦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層:
•最下層為「爬行腦」(即腦幹),主要負責心跳、呼吸等軀體自身的運轉;
•中間層為「古哺乳腦」(即邊緣系統),很多情緒的產生都與這個區域密切相關;
•最上層為「新哺乳腦」(即大腦皮層),是意識理智產生的區域,負責語言、預測、策劃、抽象思維等。
換個更形象的圖展示下:
心理學家蓋瑞•馬庫斯在其著作《異機種系統:思維的偶然進化》中說,當腦中形成新的結構時,為了保持我們直立行走和跑動功能,舊的大腦結構並不會消失。這種策略不是「強制拆遷、異地重建」,連「舊城改造」都算不上,而是「邊建邊用」,甚至有點「爛尾樓」的感覺了。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大腦的「內部不協調」。
控制我們感性面的大腦區域——邊緣系統,控制理性面的——新大腦皮層(前腦)都是後來新構建出來的。在進化時間上,邊緣系統比前腦出現的更早,前者可能有超過幾十億年的進化,而後者只有幾億年時間。
這也就註定,邊緣系統的留存部分對人類長期生存的意義更為重要。可是,你再強大也強不過爬蟲腦哇,它對生物行為的控制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出現的那一刻。
在進化過程中,我們大腦的這些區域並沒有像猴子尾巴一樣消失,而是在原來的結構基礎上進行了適當迭代和更新。直到現在,控制我們行為的大腦成分依然是主要充滿生物本能的那部分,也就是——爬蟲腦,即「潛意識系統」。
而這個大腦區域並沒有多少思考能力,只能對表面信息進行簡單粗暴的加工。它也不懂如何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只會機械地執行能夠使生物體最節能最安全的方式,通俗地講就是「不長腦子」。如大哲人羅素所說:我一生都在尋找人是理性的物種這個結論的證據。自以為強大理智的人類,很多情況往往都是「感情用事」。
回到行動上面,為什麼面對亟需解決的事情我們還是一拖再拖,同時伴隨著極度不爽呢?好了,就在我繼續往下碼子的時候,爬蟲腦大哥宛如一個套馬的漢子,向我們甩出了三根繩索,套牢了我們。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曾經曰過: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上天的最大善意。從生物學角度看,享樂是我們的本能呀。還是原始人的時候,能夠引起我們快感和愉悅情緒的主要是食物&性。如果這兩種本能不能帶來快感,那大家就不會去做,最終結局要麼餓死,要麼因為不熱衷交配而滅亡。享樂是為了活下去,多么正當的理由。
經過億萬年的進化,這種行為模式早已印刻成基因的一部分。享樂的類型也隨著社會發展開始泛化,凡是能夠引起我們快感的都籠統地歸類為生存必需行為,不僅局限於食物&性。
所以,當我們看著滿桌子的文件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抗拒,本能誘導我們拿起手機聊天、刷微博、玩抖音,打開電腦擼一局,或者趁著陽光不燥出去浪。
尤其是當遇到一點小挫折的時候,這種刺激更加強烈。任何的挫敗感,都會被爬蟲腦歸類為潛在威脅,從而引發「逃避」的應激反應。如果沒有新大腦皮層的控制,我們當場就繳械投降了。
一臺機器持續不斷地運轉,可能會過熱燒壞。人類也如此,不可能長時間處於比較高負荷的工作狀態。大腦只佔身體重量的2%,但卻需要消耗身體約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所以,為了保護我們的機體,大腦會產生各種形式的提醒和行為激發。常見的保護機制有:睡眠、遺忘、逃避、不適應反饋。
跑步時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跑了一段時間,感覺挺累了,就要堅持不住了。但一想到離目標還有點距離,就咬咬牙強撐了一會。不知不覺地,發現自己沒那麼累了並且一直堅持到了終點。生理學家就將運動中第一次出現的疲勞感稱為「虛假疲勞感」。運動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勞並不是肌肉無法繼續工作了,而是大腦過度保護的監控系統作用的結果。
大腦為了減少能量消耗,更傾向於讓我們選擇低能耗的途徑去行動。一旦要做的事情不是熟悉的,大腦就會把這種行為定義成高能耗行為,然後加以限制。
心理學博士李松蔚有次在北大演講時,重新解讀了「拖延症」,換成另一種說法,叫「明日迷」。也就是痴迷於幻想,完美主義導致了一拖再拖。
有些人覺得自己是完美主義者,而有些人覺得自己並不是。這裡所說的完美主義,不是指現實狀況,而是停留在大腦裡不自發的幻想層面,希望藉助手邊的一點任務來滿足自己的白日夢,幻想自己把事情做得完美。
做工作總結ppt時,為了達到美的效果,各種查詢酷炫的ppt技法,然後就刷起知乎停不下來;寫一份發言稿時,又搜羅大千世界的生花妙語,最後沉迷於杜蕾斯的十萬文案無法自拔。往往跑偏了,我們還自得其樂,自我欺騙幹了不少活。
好了,扯了這麼多,其實就想跟大家闡明下,拖延不是病,是強大的生物本能在作祟。下期咱們就討論下,怎樣運用比較科學的思維和技巧來「戰拖」。歡迎大家一起來聊聊呀!
END
章魚小強
多一點關注,多一點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