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東北養參人的吶喊,裝聾作啞的時代該要結束

2020-12-08 騰訊網

農場主+第1521期

小學三年級課本上《美麗的小興安嶺》是關於東北美好的起點,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成為我們想要去東北走一走的關鍵,而佔據世界人參70%產量的長白山地區更是東北的白月光,沒有人可以拒絕皚皚白雪下的東北風物。

但武漢到長白山的距離始終太遠,關於那裡的一切總是帶著一層面紗。

潘潘,一個出身在長白山龍崗山脈的80後女孩,在她的邀請之下源味探訪有了觸電長白山了解人參的機會。

潘潘家的農場很特別,沒有專門的打理人,也沒有一個響噹噹的農場名字,父母分配下來的200畝林地就是農場的全部,一切依靠「自然產出」。

不求數量的父母也只是等到退休,才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山林之中,每年根據山貨成熟的季節上山採摘整理,一部分賣給中間商,一部分交給在上海從事外貿工作的潘潘。

當然,長白山的饋贈總是意外豐富,200多畝的原始森林裡藏著各種堅果、野生菌類、地道藥材、野生山菜,因為靠近日本、韓國,各種野生藥材、食材還有了走出國門的機會,而其中機會最大的就是以珍貴著稱的人參。

但是,這些人們心中的「百草之王」、「山中精靈」、「滋補上品」卻成了潘潘最頭疼的東西,帶著心中的疑問,我和潘潘來了一次關於人參的對談。

東北女孩潘潘

丟失話語權的中國人參

「我們家200畝的林地,在15年前就播撒了一萬多的人參種子,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自然淘汰,大概四千多株人參會殺出重圍成活到5至6年,然後再次迎來死亡高峰期,剩下可以成活到10年以上的人參已經只佔總數的20%,但是等待它們的只不過是幾百元不等的售價,遠低於市場價格。」

在理解這段話之前,我們可以再詳細地了解一下,仿野生人參種植的苛刻條件。

土壤:表層需要10釐米的腐殖土,其中上面4釐米還需要枯枝落葉覆蓋;中間需要含沙的活黃土含粒結構,需要透氣;下層需要含有石塊風化石未被汙染PH值為5.5.-6.5之間的土壤,整個有機質的含量還要達到4%,容量還要小於0.8。

光照:一般生長在海拔500-1000之間的低山下,坡度在25-40度之間,窩風向陽的椴樹和柞樹林。

水份:林中溼度需要在40%-80%,土壤溼度在40%-50%,超過50%和低於25%都會造成死亡。

溫度:春季林下氣溫需要15度,土壤溫度在10度左右才會發芽,生長的林中氣溫需要20-25度之間,土壤溫度要在18-20度,多或者少都不會發芽生長。

滿足以上條件再憑藉運氣脫穎而出走入中間商法眼的人參,雖然在成長期沒有人工幹預,但是也需要多人多狗十幾年的守護,且生長過人參的山林大多養分被吸乾,不可以進行二次種植,一株好參就是養參人的一輩子。

因此,人參成了高附加值商品,得到國內外的認可和讚許。

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張連學在美國考察兩年,在美國人參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佔有草藥市場的15%至20%。

近20餘年來,植物藥在英國日益受到重視,英國人稱人參為「生命之根」。並在該國《新科學家》雜誌上稱:「人參是一種返老還童性質的藥物。

但其實從1978年開始,人參產業被真正重視的30年裡,中國人參一直備受打壓,國際價格堪比蘿蔔價,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認為發展中的中國,人力成本低下。

國際市場無論怎樣認可人參,都不會把中國人參與別國人參以同樣公平的價格來對待,佔據世界70%產量的中國人參會迅速衝擊他們的市場份額,保持沉默共同打壓才是上策。

牆外不香牆內香,中國的人參內部消化能不能行?肯定可以。但是難度超大,人參已經走向神壇。

多方助力人參成了聽不懂的天書

「人參確實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但不是每一種人參都有,長在人工參床上的蘿蔔參和菜園裡的白菜一樣,沒有什麼藥用價值,甚至會因為催生對人體造成傷害。純野生的人參確實珍貴,但是大多已經銷聲匿跡,即使有也不可能落入普通消費者的手中」。

人參是標準的地方性農產品,是整個東北東部山區的經濟支柱產業,有關人參產業的推廣報導投入,多到難以準確記述。搞節日、搞祭祀、搞各種規模的紀錄片、各種演出、各種名目的國內外展覽、招商,但就是沒有哪個部門來推行,讓從業者懂得、讓消費者了解的標準。

「人參的文化推廣」核心是神奇的人參歷史,是幾千年來野山參立下的豐功偉績。人參文化普及之廣泛和投入強度之大,讓百姓和從業者沒有反駁的餘地,還都誤以為靠著這樣的推廣宣傳會讓他們搭上順風車。

事實卻是,不存在的野山參宣傳佔據了國民的大腦,但市場上的人參與野山參相差很遠,根本不能把宣傳與實際市場上的產品相聯繫,讓市場與宣傳出現完全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信息永遠那麼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現實中的經營者越來越多地被消費者定義為騙子。

在「人參是藥力強大且昂貴的藥品」的普遍認知錯誤中,中國人吃參如履薄冰,何談什麼強大的消費力?而把人參定位成食品的韓國,已經開發出400多種人參食品,90%人參通過人參食品消費,佔據全球產量70%的中國人參,產值卻不到韓國的10%,如何撕破天書走下多方打造的神壇,才是中國人參的出路。

當然,信任除了來自於正確的認知,也來自與一個健康的市場,如何標準化也是中國人參的當務之急。

缺失標準李鬼橫行天下

「長在一個地方的人參,售賣的地方不一樣,中間的差價可能上千,看人下單可以說是常事,並且從種植方式上人參又分很多種,差別很大,粗壯的移植參我們自己是不吃的」。

人參行業作假是千年以來一直存在的,今天我們不但沒有能力改變,且林下參行業的出現還把作假問題演繹得更加突出。同樣都是農民種植卻因人工幹預程度不同,即使在原產地,批發價也存在40-50倍的價格差別和百種以上的質量差別,502膠水製造野山參、假身份竟換來真鑑定、十元山參變千元,我們總是時不時的看到這樣的新聞,李鬼、李逵難以分辨。

人參離開長白山地區就不能生長,這足以說明問題的關鍵,人參這個東北地區的支柱產業能夠真正為地方賺錢,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合理整合土地資源標準化的生產,中間商無法加價,人參交易也會和土豆蘿蔔的交易一樣簡單,百姓對行業的信任也便恢復。

勿丟東北最好的那張名片

「出生成長在長白山,從小感受著長白山帶給我們的自然饋贈,可除了熱愛還有惋惜。」

長白山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豐富資源有目共睹,但是在品牌建設中明顯發力不足,一直充當著生產地的角色,就像李維斯牛仔褲,明明是中國製造卻是美國品牌。

長白山的野生菌類品種繁多,質量上乘,但是卻沒有雲南的野生菌類有名氣。松籽、臻果等各類堅果耳熟能詳,但是大都以產品而不是商品遠銷海內外,沒有屬於長白山自己的品牌和加工廠,稍有名氣的三隻松鼠還遠在安徽。

兜兜轉轉中其實是價格不斷的攀升,產品質量的不可控。對於手握王牌的東北來說,並沒有打出王炸,如果再次丟失人參這張名牌,那將是整個東北地標產品的淪陷。

源味探訪長白山之行是一次特別之旅,很難給大家帶來農場運營銷售的經驗,但是從一個點去反思整個行業,我們很容易發現問題的關鍵——品牌意識的缺失。

雖然對很多小農來說,品牌是一個遙遠的事情,但是放眼到一個區域去看,品牌才是走遠的關鍵,而一個區域品牌良性的發展,最終受益的還是產品的種植者。

對於長白山人參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編輯 | 梅子

排版 | 小抽屜

相關焦點

  • 人都死球了,扯破喉嚨的吶喊還有意義麼
    如果單單以師承關係來看,目前國家政法系統內的很多人,都是江校長的徒子徒孫。但顯然,師承在權力面前是軟弱無力的。當然,師承、門生之說也是封建殘留,我們現在要說的是依法治國。因此,事情的真正荒誕之處不在於是否尊師重教,而在於當法學大家們最終也只能以一種近乎上訪的方式扯破喉嚨地吶喊,而這種吶喊最終也只能招致失敗的命運。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魯迅的小說幾乎都是為中國人的民族性格量身定做的,魯迅的大部分都是用當時社會最成功的一面,去諷刺當時最惡劣的社會現象,用平凡的事物展示了土豪們枯燥的生活,最諷刺的是,在魯迅的小說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國封建文明的歷史在每一頁上都寫著幾個字:仁、義、德。但是在魯迅的《吶喊》之中,所描繪的社會卻成了一個可怕的地獄,充滿了吃和被吃。
  • 我的家在東北|東北人,為何天生幽默?(深度解讀東北)
    不做家務要被罵,拿錯抹布也要挨訓,語氣還很兇。」我在網上曾經看過一個段子:「東北老婆太強勢,怎麼辦?」網友回答很有意思:「在她面前砸個碗,她要是被鎮住了,那沒事了,她要是沒被鎮住,你順勢一跪也行。」這個答案雖然有抖機靈之嫌,倒也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 高考作文輔導51:行動還是吶喊(文體:辯論)
    2.行動比吶喊更重要。俗話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吶喊」固然重要,但是最終衡量全球生態是否有所好轉,還是要看有多少人在「行動」。由此可知,「吶喊」並不能直接解決問題,「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反觀我們,不是說吶喊受限於我們的條件,我們得努力去追求影響力。畢竟我們只需要一個先驅;畢竟她的吶喊是為了鼓勵我們行動,而不是繼續吶喊。我認為對方援引格雷塔之例以佐證「吶喊比行動更重要」是有違其本意的,響應「2019影響世界的100人」吶喊的最好辦法不是去爭做2020年的這100人,而是去成為2020年萬千保護環境的行動者之一,這也正是吶喊的意義。
  • 蒙克名畫《吶喊》究竟有何寓意?
    天空下面,站著一個雌雄難辨的人。只見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紋的藍色外套,藍色的外套好像要匯成急流,流入他身後深藍的河流一般。那人光禿禿的腦袋就如一個頭骨,一雙拉長了的手託在腦袋的兩邊。那人的眼睛因恐懼而大開,他爆發出了駭人的尖叫!除了遠處的橋上的兩個人以及峽灣中的那條船尚屬正常外,畫面中的所有事物,都瀰漫著一股原始的、難以阻擋的恐懼。
  • 為什麼歷史上美國很多行為西方文明國家都在「裝聾作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霸權建立之初,老美一直如此,西方也一直如此,細究根源要從西方文明開始。眾所周知,美國的成立,是歐洲探險家和投機者登上北美殖民地的開始,本身就是為了建立血腥屠殺印第安當地土著的國家。
  • 西寧人養的寵物死後,該如何處置?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向著精神消費、愉悅消費、品質消費的時代邁進,現在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然而,養寵物容易,「送寵物」卻很難。家住莫家街的湯女士告訴記者,之前家裡給孩子養了一隻兔子,但是兔子沒能養活,兔子死後為處理它的屍體犯了難。寵物身亡應該怎樣處理它們的屍體?對此,記者進行了走訪。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吶喊》是魯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應該是魯迅先生第一次正式執起民族思想解放手術刀的地方。於是,在《吶喊》的自序中,我管中窺豹,也的確見到了魯迅先生的初心與憂慮。1907年,魯迅先生認為,他和他的同志們的第一要義是要改變百姓的精神,而改變精神的最佳途徑是推行文藝運動。
  • 「學生作品」生命的吶喊——讀《孔乙己》有感
    這萬千的悲悲喜喜當中,不同的人,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吶喊;有時連緘默都是不同的。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生命需要吶喊。孔乙己,是悲劇,為什麼,因為他僅僅在生存著,沒有為生活而吶喊過,他從生存的狼狽當中來,最終在生存的戲謔當中死去,他是悲哀的。他不知道,生活和生存,千差萬別!生存,是生活的最低要求。
  • 從樂視到ofo,從瑞幸到蛋殼,一個時代該落幕了
    這個時代到底怎麼了?資本燒錢催熟、金融歪曲增長,難道商業和道德竟真如此難以共舞? 今天三節課為大家帶來一篇文章,筆者從幾家企業興衰背後,看到一個時代的墮落,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和質問,希望也能給你帶來一些思考和啟發。 蛋殼公寓的「暴雷」,讓這個冬天更冷。
  • 大山吶喊——我要幸福(冉崇君)
    一路上,大自然像是被人鬼斧神工的打造過,山山水水景色美得勝畫,使我驚嘆不己。當夜我被安住在廠溪鎮,第二天,我和達州老畫家王朝興老師被專車送往活動現場。活動開始前,雷鳴對我說,冉老師你要站臺講兩句。我推說,不行,不行。一、我不是領導怕人查。二、我形象不好怕人笑。「冉老師你又開玩笑,這項目還沒得宣漢縣政府認可,都是十幾個村籌資金聯合搞的對外招商的旅遊項目,你代表藝術家站臺。"雷鳴說。
  • 浮誇只因怕你忘記我,陳奕迅《浮誇》——一個社會小人物的吶喊
    而黃偉文則把詞裡的故事從悼念哥哥,變成了一個鬱郁不得志的小人物由沉默到浮誇的過程。具體歌詞如下:有人問我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我期待到無奈有話要講得不到裝載我的心情猶像樽蓋等被揭開嘴巴卻在養青苔人潮內愈文靜愈變得不受理睬自己要搞出意外像突然地高歌任何地方也像開四面臺著最閃的衫扮十分感慨有人來拍照要記住插袋
  • 我們都應該讀懂魯迅,他用高聲吶喊,喚醒了那個時代的人們
    ,當下的那個感覺,真的是叫人不得不頭大。即便是我們之中橫亙著不可跨越的考試分數,但又因為我心知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思想鬥士,我知道他曾經喚醒了一個麻木的民族,我知道他在用他的思想持續的影響著我們後世的每一代人,從而為這個社會的生長發展持續的提供著動力,我只是把他當成一個距離我非常遙遠的人物,心知他的偉大與了不起,努力的盡我所能去敬仰他。
  • 時代興華留學:東北大學數據科學碩士項目介紹
    每個人都想申請名校,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如何準備。時代興華留學專注海外名校申請,曾輔導上千學生申請到世界TOP100名校及獎學金,希望也能在你留學準備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歡迎聯繫時代興華留學諮詢留學規劃、專業選擇、職業規劃、選校定位等事宜。
  • 東北人和南方人到底有什麼區別?
    從此,中國進入政治和經濟的二元時代:南方發展經濟,北方緊抓政治,直到現在。這事兒在東北尤其適用。政權所在地,一定要講政治和立場。這也就成就了東北人的性格特點:喜歡搞關係、崇拜權力、迷戀政府。東北人:國企都不知道?就是大廠子唄。待遇老好了唄,成天發東西唄。家裡有事兒,必須找廠子啊。降工資?我直接把孩子放領導辦公桌上你信不?你有能耐你養。
  • 養鴿子要從小養起,人也是
    我養鴿子其實也算是因為家人比較開明,特別是父親。自從喜歡上養鴿子,那時候就無法自拔了,才剛小學啊,屁事不懂,就知道養鴿子,因為那時候家裡養。影響學業嗎,好好引導那就不至於,小時候調皮不喜歡讀書也是因為只有好好學習才有鴿子養,所以就好好學習了。不要說小孩子貪玩,抓住點去引導還是有效的。
  • 老四、李雪琴、張踩鈴……短視頻時代的東北突圍
    2018年春節後,隨著抖音崛起,豎屏短視頻時代來臨,雖然半壁江山不再,但黑吉遼三省籍的短視頻博主們仍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和規模,組團迅速破圈。  可以說,自從登上春晚舞臺21次的趙本山把「忽悠」「埋汰」等東北方言普及到全中國,之後無論是《馬大帥》三部曲、《鄉村愛情》N部曲,還是脫口秀、短視頻,不管時代的語言和媒介怎麼變化,在喜劇舞臺的C位上,東北人從未離場。
  • 參禪如貓捕鼠、龍養珠——宣化上人
    參禪這個「參」,就好像用這麼一個錐子錐窟窿似的,錐不透一定要錐,錐透了這叫破本參;把這窟窿錐透了,露出光明來了。在這個黑暗的屋子裡邊,窗戶門都沒有,就用這個錐子鑽窟窿,鑽出來一個窟窿,就透進來光明了。這就是你在一個愚痴人的時候,什麼也不明白,就等於在一個黑暗的屋子裡一樣,沒有窗戶也沒有門。你用這個參禪的功夫,參透了就透進光明來了,這是參禪。又有一比喻,就像「如貓捕鼠」,像貓捉老鼠似的,在那兒看著,看著,瞪著眼睛看進那個老鼠洞,這麼看著,看著,老鼠一出來,上去一爪把這老鼠給叼住了,老鼠沒有法子跑了。什麼叫老鼠?就是你那個無明。
  • 貝多芬用生命吶喊出來的名言,讀完讓人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想爆發
    可以說以上都是用生命在高歌的句子,就如泰戈爾所言一樣,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這是一個詩人該有的態度,更是一些文學家,藝術家該有的態度。不能被現實的殘酷所打敗,更要一路不斷高歌,直到生命終止。今天想給大家分享的一句,也是關於貝多芬用生命吶喊出來的名言,我們不妨一起來欣賞一下,讀完讓人有一種強大的力量,想爆發!
  • 挪威蒙克藝術展將登陸中國 《吶喊》能否到訪成懸念
    原標題:代表作《吶喊》能否到訪成懸念  記者日前獲悉,挪威蒙克藝術展將在2019年夏至2020年春,先後登陸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目前具體展品未透露,蒙克的代表作《吶喊》能否到訪是一大懸念。  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與挪威蒙克美術館日前籤署蒙克中國展覽合作意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