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主+第1521期
小學三年級課本上《美麗的小興安嶺》是關於東北美好的起點,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成為我們想要去東北走一走的關鍵,而佔據世界人參70%產量的長白山地區更是東北的白月光,沒有人可以拒絕皚皚白雪下的東北風物。
但武漢到長白山的距離始終太遠,關於那裡的一切總是帶著一層面紗。
潘潘,一個出身在長白山龍崗山脈的80後女孩,在她的邀請之下源味探訪有了觸電長白山了解人參的機會。
潘潘家的農場很特別,沒有專門的打理人,也沒有一個響噹噹的農場名字,父母分配下來的200畝林地就是農場的全部,一切依靠「自然產出」。
不求數量的父母也只是等到退休,才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山林之中,每年根據山貨成熟的季節上山採摘整理,一部分賣給中間商,一部分交給在上海從事外貿工作的潘潘。
當然,長白山的饋贈總是意外豐富,200多畝的原始森林裡藏著各種堅果、野生菌類、地道藥材、野生山菜,因為靠近日本、韓國,各種野生藥材、食材還有了走出國門的機會,而其中機會最大的就是以珍貴著稱的人參。
但是,這些人們心中的「百草之王」、「山中精靈」、「滋補上品」卻成了潘潘最頭疼的東西,帶著心中的疑問,我和潘潘來了一次關於人參的對談。
東北女孩潘潘
丟失話語權的中國人參
「我們家200畝的林地,在15年前就播撒了一萬多的人參種子,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自然淘汰,大概四千多株人參會殺出重圍成活到5至6年,然後再次迎來死亡高峰期,剩下可以成活到10年以上的人參已經只佔總數的20%,但是等待它們的只不過是幾百元不等的售價,遠低於市場價格。」
在理解這段話之前,我們可以再詳細地了解一下,仿野生人參種植的苛刻條件。
土壤:表層需要10釐米的腐殖土,其中上面4釐米還需要枯枝落葉覆蓋;中間需要含沙的活黃土含粒結構,需要透氣;下層需要含有石塊風化石未被汙染PH值為5.5.-6.5之間的土壤,整個有機質的含量還要達到4%,容量還要小於0.8。
光照:一般生長在海拔500-1000之間的低山下,坡度在25-40度之間,窩風向陽的椴樹和柞樹林。
水份:林中溼度需要在40%-80%,土壤溼度在40%-50%,超過50%和低於25%都會造成死亡。
溫度:春季林下氣溫需要15度,土壤溫度在10度左右才會發芽,生長的林中氣溫需要20-25度之間,土壤溫度要在18-20度,多或者少都不會發芽生長。
滿足以上條件再憑藉運氣脫穎而出走入中間商法眼的人參,雖然在成長期沒有人工幹預,但是也需要多人多狗十幾年的守護,且生長過人參的山林大多養分被吸乾,不可以進行二次種植,一株好參就是養參人的一輩子。
因此,人參成了高附加值商品,得到國內外的認可和讚許。
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張連學在美國考察兩年,在美國人參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佔有草藥市場的15%至20%。
近20餘年來,植物藥在英國日益受到重視,英國人稱人參為「生命之根」。並在該國《新科學家》雜誌上稱:「人參是一種返老還童性質的藥物。
但其實從1978年開始,人參產業被真正重視的30年裡,中國人參一直備受打壓,國際價格堪比蘿蔔價,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認為發展中的中國,人力成本低下。
國際市場無論怎樣認可人參,都不會把中國人參與別國人參以同樣公平的價格來對待,佔據世界70%產量的中國人參會迅速衝擊他們的市場份額,保持沉默共同打壓才是上策。
牆外不香牆內香,中國的人參內部消化能不能行?肯定可以。但是難度超大,人參已經走向神壇。
多方助力人參成了聽不懂的天書
「人參確實有很好的藥用價值,但不是每一種人參都有,長在人工參床上的蘿蔔參和菜園裡的白菜一樣,沒有什麼藥用價值,甚至會因為催生對人體造成傷害。純野生的人參確實珍貴,但是大多已經銷聲匿跡,即使有也不可能落入普通消費者的手中」。
人參是標準的地方性農產品,是整個東北東部山區的經濟支柱產業,有關人參產業的推廣報導投入,多到難以準確記述。搞節日、搞祭祀、搞各種規模的紀錄片、各種演出、各種名目的國內外展覽、招商,但就是沒有哪個部門來推行,讓從業者懂得、讓消費者了解的標準。
「人參的文化推廣」核心是神奇的人參歷史,是幾千年來野山參立下的豐功偉績。人參文化普及之廣泛和投入強度之大,讓百姓和從業者沒有反駁的餘地,還都誤以為靠著這樣的推廣宣傳會讓他們搭上順風車。
事實卻是,不存在的野山參宣傳佔據了國民的大腦,但市場上的人參與野山參相差很遠,根本不能把宣傳與實際市場上的產品相聯繫,讓市場與宣傳出現完全信息不對稱的局面。信息永遠那麼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現實中的經營者越來越多地被消費者定義為騙子。
在「人參是藥力強大且昂貴的藥品」的普遍認知錯誤中,中國人吃參如履薄冰,何談什麼強大的消費力?而把人參定位成食品的韓國,已經開發出400多種人參食品,90%人參通過人參食品消費,佔據全球產量70%的中國人參,產值卻不到韓國的10%,如何撕破天書走下多方打造的神壇,才是中國人參的出路。
當然,信任除了來自於正確的認知,也來自與一個健康的市場,如何標準化也是中國人參的當務之急。
缺失標準李鬼橫行天下
「長在一個地方的人參,售賣的地方不一樣,中間的差價可能上千,看人下單可以說是常事,並且從種植方式上人參又分很多種,差別很大,粗壯的移植參我們自己是不吃的」。
人參行業作假是千年以來一直存在的,今天我們不但沒有能力改變,且林下參行業的出現還把作假問題演繹得更加突出。同樣都是農民種植卻因人工幹預程度不同,即使在原產地,批發價也存在40-50倍的價格差別和百種以上的質量差別,502膠水製造野山參、假身份竟換來真鑑定、十元山參變千元,我們總是時不時的看到這樣的新聞,李鬼、李逵難以分辨。
人參離開長白山地區就不能生長,這足以說明問題的關鍵,人參這個東北地區的支柱產業能夠真正為地方賺錢,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合理整合土地資源標準化的生產,中間商無法加價,人參交易也會和土豆蘿蔔的交易一樣簡單,百姓對行業的信任也便恢復。
勿丟東北最好的那張名片
「出生成長在長白山,從小感受著長白山帶給我們的自然饋贈,可除了熱愛還有惋惜。」
長白山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豐富資源有目共睹,但是在品牌建設中明顯發力不足,一直充當著生產地的角色,就像李維斯牛仔褲,明明是中國製造卻是美國品牌。
長白山的野生菌類品種繁多,質量上乘,但是卻沒有雲南的野生菌類有名氣。松籽、臻果等各類堅果耳熟能詳,但是大都以產品而不是商品遠銷海內外,沒有屬於長白山自己的品牌和加工廠,稍有名氣的三隻松鼠還遠在安徽。
兜兜轉轉中其實是價格不斷的攀升,產品質量的不可控。對於手握王牌的東北來說,並沒有打出王炸,如果再次丟失人參這張名牌,那將是整個東北地標產品的淪陷。
源味探訪長白山之行是一次特別之旅,很難給大家帶來農場運營銷售的經驗,但是從一個點去反思整個行業,我們很容易發現問題的關鍵——品牌意識的缺失。
雖然對很多小農來說,品牌是一個遙遠的事情,但是放眼到一個區域去看,品牌才是走遠的關鍵,而一個區域品牌良性的發展,最終受益的還是產品的種植者。
對於長白山人參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編輯 | 梅子
排版 | 小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