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四重氫鍵的仿生抗衝擊超分子聚合物材料

2021-01-07 科學網

基於四重氫鍵的仿生抗衝擊超分子聚合物材料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6 17:47:09

上海交通大學的顏徐州、俞煒和谷國迎課題組合作,近日開發了一種基於基於四重氫鍵的仿生抗衝擊超分子聚合物材料。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31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

在該文中,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抗衝擊超分子聚合物材料(SPM),該材料通過模仿海參真皮,具有獨特的衝擊硬化和可逆的剛柔轉換特性。這種剛柔轉換及其保護特性有賴於納米尺度的堅硬區域在由四重氫鍵修飾的、柔軟瞬時的聚合物網格中的動態聚集。基於此,研究人員展示了這種SPM可以有效降低衝擊,並增加了衝擊的緩衝時間。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闡明了這種SPM中衝擊硬化和能量分散背後的機理。基於以上發現,研究人員編織了一個抗衝擊抗戳穿的樣品,以展示這種SPM潛在的保護性應用。

據了解,大自然在許多方面啟發著科學家製造抗衝擊的應用材料。然而,在一種聚合物中整合柔軟、可變剛性及保護性等特徵仍是一大挑戰,雖然這些特點在許多蓬勃發展的領域有很大的需求。

附:英文原文

Title: Biomimetic Impact Protectiv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c Materials Enabled by Quadruple H-Bonding

Author: Kai Liu, Lin Cheng, Ningbin Zhang, Hui Pan, Xiwen Fan, Guangfeng Li, Zhaoming Zhang, Dong Zhao, Jun Zhao, Xue Yang, Yongming Wang, Ruixue Bai, Yuhang Liu, Zhiyuan Liu, Sheng Wang, Xinglong Gong, Zhenan Bao, Guoying Gu, Wei Yu, Xuzhou Yan

Issue&Volume: December 31, 2020

Abstract: Nature has been inspiring scientists to fabricate impact protective materials for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aspects. However,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integrate flexible, stiffness-changeable, and protective properties into a single polymer, although these merits are of great interest in many burgeoning areas. Herein, we report an impact-protectiv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c material (SPM) with unique impact-hardening and reversible stiffness-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by mimicking sea cucumber dermis. The emergence of softness–stiffness switchability and subsequent protective properties relies on the dynamic aggregation of the nanoscale hard segments in soft transient polymeric networks modulated by quadruple H-bonding. As such, we demonstrate that our SPM could efficiently reduce the impact force and increase the buffer time of the impact. Importantly, we elucid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behind the impact harden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in our SPM.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we fabricate impact- and puncture-resistant demos to show the potential of our SPM for protective applications.

DOI: 10.1021/jacs.0c12119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2119

 

相關焦點

  • 【超分子】協同的共價-超分子聚合物
    在前期的工作中,上海交通大學顏徐州課題組率先提出了利用協同的共價-超分子聚合物來改善CP和SP各自的性能缺陷,獲得機械性能和動態性俱佳的聚合物新材料的策略 (Angew具體的設計中 (圖2),通過依次進行的共價和超分子聚合,構築了CP (聚降冰片烯衍生物)和SP (基於冠醚的主客體識別) 通過共價鍵連接的協同的CSP-1。值得一提的是,該協同聚合物的結構明顯不同於一般離散超分子作用作為交聯點的聚合物體系。
  • 未來的智能材料——超分子材料
    超分子化學的日益發展,使得人們開始從傳統的聚合物的開發與合成提出更新的觀念。由於超分子體系可以形成高度有序的功能組裝體,並可在一定條件下進行解組裝行為,這就為人們製備動態的超分子材料提供了基礎。近年來,由於氫鍵作用對聚合物的性質,尤其表現在熱力學、力學、微觀自組裝及結晶行為等具有重大影響,含氫鍵超分子聚合物的設計越來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 清華大學「AM」高韌性、可循環再生的交聯超分子聚脲材料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清華大學化學系張希教授、徐江飛副研究員課題組通過超分子單體的共聚合,向交聯聚合物的主鏈中引入低含量的四重氫鍵基元,成功地製備了高力學性能、可多次循環再生的交聯超分子聚脲材料。參見Adv. Mater., 2020, DOI: 10.1002/adma.202000096.
  • :具有梯度熱塑性的金屬配位超分子形狀記憶聚合物
    由於在常規的聚合物網絡中不具有時空控制,因此限制了材料的進一步應用的能力。金屬離子與配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既具有類似共價鍵的高鍵強,又保持了超分子作用動態可逆變化的特性。本文設計合成了基於金屬配位交聯的超分子形狀記憶聚合物網絡,並實現了聚合物材料的固態塑性。
  • 超分子科學研究進展
    Cram等人合成了大環分子(冠醚、穴狀配體等),這些大環化合物能基於非共價鍵作用選擇性地結合某些離子和有機小分子,這一主客體的創新成果獲得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1978年法國科學家J. M. Lehn等超越主客體化學的研究範疇,首次提出了「超分子化學」這一概念,他指出:「基於共價鍵存在著分子化學領域,基於分子組裝體和分子間鍵而存在著超分子化學」[1]。
  • 杭州師範大學JACS具有可調發光性能的自愈超分子聚合物
    論文首次提出通過三重正交弱相互作用力構建了基於鉑金屬環的雙金屬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聚合物是以非共價鍵力作為連接橋梁,將超分子的動態可逆性能引入到聚合物體系當中,賦予了聚合物材料優異的環境刺激響應性,構建了功能繁多的新型智能材料。
  • 任詠華院士團隊《JACS》:首個二維超分子智能聚合物
    二維(2 D)超分子聚合物(SP)是由平面內非共價鍵周期性組織的分子組裝形成的片狀聚集體,為構建具有明確納米結構的2 D軟材料提供了新的機遇。此類非共價相互作用包括氫鍵、客體-客體絡合、陽離子-π相互作用、偶極-偶極相互作用、金屬配體配位和範德華力。2 D SPs具有一些特有的特性,比如形成可彎曲的單層膜,可以在不損失結構完整性的情況下大規模製造薄膜。
  • Mater.綜述:超分子能量材料
    這種通過非共價相互作用在各種溶劑中或在液體或固體中組裝分子結構是超分子材料的重要製備過程。在設計超分子能量轉換材料的仿生方法中,學習自然光合作用系統是一種流行的策略。在植物中,綠葉的光收集蛋白質機器優化了的排列和組裝有效地將太陽光轉化為化學鍵的能力。而在人工系統中,基於使用非共價相互作用的自組裝的策略提供了模擬分子間這種功能相關性的可能性,以優化光催化、光伏和能量儲存。
  • 化學所等基於新型動態共價鍵的可回收復用聚合物研究獲進展
    環境友好、可回收復用聚合物材料研究是智能仿生和高新技術領域的重要方向,受到全球科學界和工業界的高度關注。這一基於肟氨酯鍵動態特性的研究成果,使得POUs可回收復用成為了可能。的動態可逆分子機理及POUs熱固性材料回收復用   環境友好、可回收復用聚合物材料研究是智能仿生和高新技術領域的重要方向,受到全球科學界和工業界的高度關注。
  • 新型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膠研製成功
    近日,記者從天津大學獲悉,一種具有高強度、穩定性以及熱塑性和可自修復的新型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膠被成功製備出來,其強度達到人體軟骨的4倍,在水含量高達70%—80%的情況下,拉伸和壓縮強度都能達到兆帕級別,並具有抗撕裂性,在酸性、鹼性環境下均能保持非常良好的穩定性,有望用作軟溼結構生物材料替代物。
  • 【超分子】金屬-超分子聚合物中的「束縛」效應
    與其他種類的超分子聚合物相比,金屬-超分子聚合物具有以下優點:(1)將金屬引入聚合物中,在擁有聚合物性能的同時又獲得金屬離子特有的光、電、磁等性能;(2)配體和金屬的種類多種多樣,所以能方便地調節配位相互作用的形式和強弱。目前報導的大部分金屬-超分子聚合物為線性結構,其性能與金屬離子及配體形成的絡合物類似,因此限制了其應用。
  • 超分子頂尖大牛Samuel Stupp院士《自然·材料》:智能軟機器人!
    在開發響應性軟材料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難題是超分子聚合物作為高動態系統同時通過形成非共價鍵自發進行重構。在生命系統中,有許多例子表明超分子結構對系統具有高度動態和複雜功能的能力起著關鍵作用,而目前在合成材料中還沒有相似的功能。標誌性的例子包括細胞動力學和細胞骨架絲超分子組裝之間的聯繫,通過局灶性粘連和肌肉肌節的收縮和擴張動態地附著和分離細胞。有例子表明超分子系統在類肌肉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
  • ...在碳-碳鍵動態共價化學及二維晶態聚合物半導體材料方面獲得進展
    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是由有機芳香小分子單體通過可逆動態共價鍵連接而成、具有長程有序結構的晶態有機多孔材料,也被認為是一種多孔的石墨烯類似物,由於連接COFs網絡結構的動態共價鍵通常是亞胺或者硼酸酯等一系列不穩定且-電子離域性差的化學鍵,導致此類材料在半導體相關的應用上並未有突出表現。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室溫磷光(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RTP),作為較為特殊的一類長壽命光致發光現象,因其較大的斯託克斯位移和對環境因素的多重響應性,在有機發光二極體、傳感檢測和防偽材料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已經報導的純有機室溫磷光大多基於晶體、聚合物、小分子等固態體系,而液態或溶液態的純有機室溫磷光往往很難實現。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其研究分為兩個方向,超分子化學(主-客體化學)和超分子有序組裝體化學。        超分子化學的發展不僅與大環化學(冠醚、穴醚、環糊精、杯芳烴、碳60、杯吡咯、杯咔唑,瓜環葫蘆脲、柱芳烴等)的發展密切相連,而且與分子自組裝(雙分子膜、膠束、DNA雙螺旋等)、分子器件和新興有機材料的研究息息相關。
  • 基於自編織納米纖維網的抗衝擊柔性電極 - 紡織資訊 - 紡織網...
    為實現高性能與高集成度,現有的電子器件多基於結構脆弱的微納米材料,在彎曲或碰撞時,易造成材料結構坍塌、器件失靈。如何賦予柔性器件抗衝擊性仍是一大挑戰。現有抗衝擊性策略主要從封裝工藝出發,將材料包裹在堅硬的抗衝擊外殼中。但這種方法使器件柔性變差,並且提高了製造成本、增加了器件的重量與體積。
  • 合理構建Borromean鍵合的結晶有機聚合物
    合理構建Borromean鍵合的結晶有機聚合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1 21:04:47 南開大學張振傑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合理構建Borromean鍵合的結晶有機聚合物的方法。
  • 南科大郭旭崗教授在《自然材料》發表導電聚合物研究應用評論
    在導電聚合物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0周年之際,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郭旭崗聯合美國Flexterra公司首席技術官Antonio Facchetti應《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約稿撰寫評論文章,分別介紹了導電聚合物的學術研究和商業應用,同時《自然材料》就他們的評論文章發表題為「Conducting polymers forward」的社論。
  • 超分子化療:一種基於超分子化學的高效低毒的化療新策略
    圖2基於葫蘆[7]脲構築的高效低毒超分子化療體系       2018年初,他們再次將「超分子化療」拓展到了羧基化柱[6]芳烴的超分子主體當中基於三個數量級的優勢,精胺可以將奧沙利鉑定量地競爭置換出來,使其抗癌活性得以徹底恢復。同時,羧基化柱[6]芳烴同樣可以消耗精胺,共同促進抗癌效果的增強。這項工作進一步展現了超分子化療的應用前景,可以預見更多含負電荷的超分子主體有望被應用到超分子化療中。(參見郝奇、陳月月等ACS Ap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