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C | 深入研究非常規蛋白-配體相互作用

2021-01-14 唯信計算

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通過分析有利和不利的蛋白-配體相互作用,構建結構活性之間的構效關係來指導藥物的發現。過去十年來,一些對活性有利的作用類型被發現和應用,包括氫鍵的受體不是O/N原子而是極化的CH基團,碳滷鍵或者富電子的π體系的弱氫鍵作用。並且,滷素原子與Lewis鹼的σ-空穴鍵(σ-hole)的有利貢獻是得到大量實驗和理論模型的證實的。一些多極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性也被強調,除了陽離子-π外,陰離子-π也得到了一些認可。這些有利的潛在相互作用類型,在本文中統稱為非常規的相互作用(unusual interactions)。


作者將Taylor的概念應用於蛋白質-配體結合位點,探究了蛋白質資料庫(RCSB)中不同類型的作用模式,洞察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偏好,並對其與分子識別的相關性進行統計評估。本文的目的是為了更清楚地了解一些不尋常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如σ-空穴鍵、弱氫鍵和偶極相互作用。表1列出了作者分析蛋白質環境的配體官能團。


本文的統計分析用Rf值,表示配體原子與給定類型的蛋白質原子形成接觸的概率,具體就是該類型原子的暴露表面積與蛋白質-配體結合位點中的總暴露表面積之比。Rf>1的作用特徵表示被偶然發現的次數比預期的多,便可認為是這些相互作用在蛋白質結合位點的環境中是有利的。

 

圖1. 配體官能團的SMARTS模式

圖片來源JMC


結果

如圖2所示,芳香環上的配位氯原子與蛋白的相互作用特徵的Rf分布圖。Rf值大於1表明對應的作用特徵在PDB中比偶然發現的更常見。作用特徵包括與極化CH基團(C_ali_don, Rf= 1.23 ± 0.07),π體系(C_pi, Rf= 1.21 ± 0.05), 非極性原子的超集(apolar, Rf= 1.02 ± 0.02)。從圖2中,氯原子與羰基氧原子(O_pi_acc)相互作用沒有高Rf值,但是當涉及相互作用角度的統計分析時,便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如圖3中的藍點表示氯原子與羰基氧(O_pi_acc)的相互作用Rf與C-Cl鍵延伸的角度偏差α的分布函數,在角度範圍0-40°內,Rf數值都明顯高於1。如果滿足特定的距離和角度,氯原子與極性蛋白殘基的相互作用也被認為是有利的(如與電子對供體有良好的σ-hole鍵合作用)。作者取了α=0-40°的相同角度範圍,探究其他滷素與羰基氧(O_pi_acc)的相互作用Rf,統計結果與前人的一致,除了氟之外的滷素,都可形成穩定的σ-空穴相互作用,並且隨著原子尺寸的增加而增加。


氟取代基在藥物設計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因為它對藥物的效價、代謝、膜透性或P-gp轉運有調節作用。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取代F與蛋白受體的四種相互作用特徵的Rf。氟原子的負電荷可指向極化的H-C鍵的部分正電荷,從而有利於偶極排列;另外,氟原子通過堆積作用與強的氫鍵供體N也形成有利的相互作用。

 

圖2. 配體氯原子相互作用的Rf統計圖

圖片來源JMC

 

圖3. 氯原子與蛋白相互作用的Rf值與角度之間分布圖

圖片來源JMC


作者進一步對其他相互作用類型,比如涉及到腈基、磺醯基、芳香硫原子的Rf分布情況做了相關統計。不同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傾向性,可應用於基於結構的藥物設計。結果還表明,在所確定的幾何範圍內,這些相互作用不僅具有吸引力,而且與其他有利相互作用相比,具有高度的競爭性。圖4列出了本文中所研究的所有高Rf數值相互作用類型的代表性示例。

 

圖4. 氯原子、氟原子、腈氮原子、磺醯氧原子和芳香環中硫原子中具有高Rf值相互作用的代表性示例

圖片來源JMC


總結

本文總結的非經典並且被認為是有利的相互作用及相關角度範圍,對於結構導向的親和性優化很有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發現了其他具有很高Rf值的相互作用,例如腈基與精氨酸側鏈的胍基,或磺胺類藥物的氧原子與賴氨酸殘基的氨基之間的相互作用,據我們所知,這些相互作用在藥物設計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探索。顯然,用這種方法可以研究其他一些有趣的相互作用特徵,這將是未來工作的重心。此外,有必要對較低的Rf值相互作用類型進行深入研究。找出蛋白-配體中不利的作用力,在藥物研發的早期,識別共晶結構或理論模型結合模式中的不利相互作用,可以顯著減少優化周期,實現與靶蛋白的理想結合力。


參考文獻:

Kuhn, Bernd, et al. "How Significant Are Unusual Protein–Ligand Interactions? Insights from Database Mining." J. Med. Chem. 2019, 62, 22, 10441-10455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JMC | 利用計算機視覺方法研究蛋白口袋的新方法ProCare
    因此,研究者通過列舉157,465個參數組合,系統地研究了15個關鍵參數(表1,計算方法),以考慮它們的影響及其相互依賴性。依賴已知蛋白配體相互作用生成結合位點描述符的KRIPO方法在5%的測試案例中未能產生結果,也不能用於apo蛋白。
  • VISTA蛋白是PSGL-1受體的酸性pH選擇性配體
    VISTA蛋白是PSGL-1受體的酸性pH選擇性配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4 16:38:45 美國百時美施貴寶公司Robert J.
  •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43:40 近日,清華大學葛亮課題組報導了一條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 告別孤獨:新技術為蛋白尋找小分子配體
    這一期的《細胞》雜誌發表一篇化學生物學大牛Cravatt及合作者發表的一篇為蛋白尋找小分子配體的文章。這個研究使用兩個關鍵技術,只篩選了14個分子片段就為一千多個以前沒有已知小分子配體的蛋白找到配體。利用這兩個技術和只有450個片段的小化合物庫他們還找到一個控制脂肪合成的關鍵靶點。
  • 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研究揭示蛋白質相互作用的複雜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9:07:09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K. Christopher Garcia和Woj M.
  • 精誠所至——第四屆中國核酸適配體學術研討會驚喜連連
    核酸適配體篩選技術及篩選機理;核酸適配體的結構與功能關係(基礎研究);核酸適配體模擬、計算與優化(生物信息學);核酸適配體改造、靶向及藥物 ;核酸適配體應用及產業化挑戰等一些核心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曹春陽報告中以實驗室類似課題成果為例,展示如何以核磁共振二維譜、三維譜等技術確定序列較短的DNA或者RNA分子三維結構,如何利用分子間NOE、如何結合同位素標記、蛋白質結晶、螢光標記等技術開展它們與靶標分子、與配體小分子特異性相互作用機制研究,以期為國內適配體相關的課題研究同行提供一定的技術幫助。
  • Cedilla A輪融資5600萬美元 非常規研發蛋白降解藥物
    Cedilla Therapeutics公司正在全力推進蛋白降解藥物開發,他們得到投資方支持的殺手鐧在於,他們正在通過一種獨特、非常規的方法來降解致病性蛋白質,以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今年1月,全球性醫藥企業輝瑞公司也涉足其中,與Arvinas籤署一項研究合作和許可協議,目標就是使用後者專有的PROTAC平臺,發現和開發可降解致病細胞蛋白的小分子療法。過去大家多通過控制泛素過程來解決蛋白降解問題,其本質在於通過使用連接酶至靶標,從而標記致病性蛋白並將蛋白質送至細胞的「廢物處理系統」中。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研究團隊在以往的研究中曾發現,胰高血糖素受體中連接胞外結構域和跨膜結構域的肽段,通過與受體蛋白其他區域的相互作用在受體活化調控中扮演關鍵角色。在此番研究中,吳蓓麗及其同事分析了胰高血糖素受體與多肽配體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結構,並與以往解析的全長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進行比較。吳蓓麗提到,「我們這次的工作集中在,這個蛋白受體如何識別細胞信號?
  • 浙大/上海藥物所/山大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激活的獨特機制
    GPBAR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膽汁酸的許多有益作用可歸因於GPBAR與Gs信號途徑,如降血糖作用,促白色脂肪細胞組織褐化,對抗脂肪變性等。最新研究也表明,膽汁酸可激活GPBAR與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 並介導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然而,GPBAR激活導致的膽囊肥大及皮膚搔癢等副作用也影響了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
  • JMC:FBDD藥物發現技術盤點
    此外,FBDD衍生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s)的抑制劑的數量也非常引人注目-有6個成功的非布羅莫結構域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案例,包括K-RASG12D,Mcl-1和TNF。在這幾個案例中,K-RASG12D的工作形成了在細胞體系中研究K-RAS的生物抑制活性檢測的探針,Mcl-1的工作為臨床化合物S64315/MIK665的發現鋪平了道路,而TNF的工作強調了PPIs變構調節抑制劑開發的多樣性。
  • Nature:張巖/於曉/謝欣/孫金鵬團隊合作揭示膽汁酸受體配體識別及...
    GPBAR是G蛋白偶聯受體(GPCR),膽汁酸的許多有益作用可歸因於GPBAR與Gs信號途徑,如降血糖作用,促白色脂肪細胞組織褐化,對抗脂肪變性等。最新研究也表明,膽汁酸可激活GPBAR與β-arrestin的相互作用, 並介導抗病毒的天然免疫反應。然而,GPBAR激活導致的膽囊肥大及皮膚搔癢等副作用也影響了靶向該受體的新藥研發。
  • G蛋白偶連受體與蛋白相互作用發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來自美國新澤西的 BioInvenu Corporation的Haifeng Eishingdrelo博士在自然出版社與川大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上發表了GPCR/14-3-3蛋白相互作用機制的文章
  • JACS:核酸適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之前研究的技術上,發展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獲得了核酸適配體研究方面的重要進展,這對理解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作用的結構基礎具有重要意義,並為核酸適配體的修飾和應用提供重要信息。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國際著名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 Science:利用TPCA方法分析細胞中的蛋白複合物動態變化
    經過加熱後,孵育體系中仍保持摺疊狀態的配體(如藥物分子)結合蛋白相對穩定, 而沒有結合配體的蛋白會解摺疊,從而迅速變性產生沉澱。然後,可溶性蛋白可以通過離心或過濾從沉澱蛋白中分離出來並進行定量,孵育體系中可溶性蛋白量也就是仍保持摺疊狀態的蛋白量,進而對可溶性蛋白部分進行熱穩定性分析。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配體與跨膜螺旋組成的特定結構——結合口袋結合,通過跨膜構象的變化,將信息傳遞到細胞內。配體的性質決定GPCR的狀態,起激活作用的配體(激動劑)使受體活化,受體進一步與G蛋白異源三聚體偶聯,將配體信號轉導進細胞內;而起抑制作用的配體(抑制劑/拮抗劑)使原本活化的受體功能受到抑制。除了在信號轉導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GPCR也是藥物開發領域的「明星」。
  • 藥物發現 | 基於分子晶體形狀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的藥物發現方法
    大多數基於結構的藥物發現方法利用的是受體蛋白的晶體結構,而此文介紹的Peter R. Spackman等人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 Engl上的一篇文章[1],利用的則是配體的晶體結構。他們對劍橋結構資料庫(CSD)中的小分子晶體結構的分子形狀和相互作用傾向進行了描述,並根據這些描述開展小分子的篩選。
  • PNAS: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膜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當前生物學研究熱點之一。細胞膜組分和結構均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特殊組成直接與膜蛋白結合參與調控蛋白質功能。例如,膽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分別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電壓門控鉀離子(Kv)通道結合。結構生物學研究獲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膽固醇結合位點信息,分子動力學(MD)模擬能直接觀測到膽固醇與一些GPCR的結合過程,在一些已知位點上得到與晶體結構非常一致的結果,並且預測新的結合位點。
  • 重組蛋白和多肽的分離純化(3)
    疏水層析基於蛋白質表面的疏水區和介質疏水配體間的相互作用,在高鹽濃度條件下,蛋白質的疏水區表面上有序排列的水分子通過鹽離子的破壞作用釋放,裸露的疏水區與疏水配體相互作用而被吸附,隨著鹽濃度的降低,疏水性相互作用也降低,蛋白質的水化層又形成,蛋白質最終解吸附,其它物質,如乙二醇、甘油、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也可以降低疏水相互作用,而且疏水相互作用也受pH
  • 拓展G蛋白和G蛋白偶聯受體相互作用「圖譜」
    來自日本海德堡大學和仙臺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新生物技術方法研究人類細胞如何對外部信號進行反應和進一步處理。
  • 化學學院金長文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多樣性的...
    這項研究由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金長文教授課題組與清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在視覺、嗅覺、味覺以及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時也是關鍵的藥物靶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