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號的「五大使命」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西昌12月2日電 題:嫦娥三號的「五大使命」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承載著中國「探月夢」的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2日凌晨在西昌發射升空。經過十多天飛行後,嫦娥三號將實施月面軟著陸。而從那一刻起,它將肩負起「五大使命」。

  首次在地外天體軟著陸

  作為「落月」探測的執行者,嫦娥三號將採用與嫦娥二號相同的奔月方式,即由運載火箭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從近月點進入環月軌道,運行數天後,進入橢圓軌道。

  當到達高度為15千米的近月點後,嫦娥三號開始動力下降。由於月球上沒有大氣,嫦娥三號無法依靠降落傘著陸,只能由著陸器上的反推發動機來減緩下降速度,最終實現月面軟著陸。

  嫦娥三號將實現與月球的親密接觸,期間如何克服月球引力、避開月面障礙物,實現安全平穩著陸,至關重要。

  首次實現著陸器與月球車聯合探測

  嫦娥三號由著陸器和巡視器(月球車)兩部分組成,它們在月面軟著陸後,將實施著陸器和巡視器的聯合探測。

  據了解,著陸器將在月球著陸位置上進行就位探測,而「月球車」則從著陸器上走下來,先圍繞著陸器進行「兩器互拍」,然後按規劃在月球表面一定區域範圍內進行巡視探測,為此將涉及移動、環境感知、路徑規劃、自主避障以及遙分析、遙操作和虛擬現場等關鍵技術。

  儘管嫦娥二號提供了精細的「地圖」,但月球車行走路徑中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地面科技人員如何對遠在40萬公裡外的月球車進行遙操作、月球車在月面上如何自主避障、月球車行進過程中是否會有意外的科學發現等問題,是嫦娥三號的使命之一。

  降落虹灣 曾是人類研究月球的空白區

  按照原先公布的計劃,嫦娥三號的預選著陸區有5個,分別是虹灣、酒海、溼海、克卜勒和阿里斯基撞擊坑。但綜合各方面情況,虹灣地區的地勢相對平緩,最適合探測器著陸。

  中科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高級顧問歐陽自遠說,月球上有很多地方以「海」「洋」命名。但月亮上沒有一滴水。和地球一樣,月球上也有開闊的平原、高地、連綿不斷的山脈,而那些布滿在月面上大大小小的撞擊坑,則是月球早期受到如隕石、小行星等猛烈撞擊的歷史見證。

  「我們希望了解虹灣的知識。比如那裡有什麼石頭,成分是什麼,起因如何。」歐陽自遠說。

  另外,嫦娥二號為了保障嫦娥三號「落」得安全,不至於掉到大的月坑裡,已經用CCD立體相機對虹灣進行了局域超高解析度立體成像,以確保「萬無一失」。

  低溫零下180度挑戰著陸器「生命極限」

  據了解,著陸器的計劃工作壽命是一年,月球車只有三個月。因此,嫦娥三號必須克服月夜生存的問題。

  由於月晝、月夜分別長達14個地球日,且月表的晝夜溫差極大,月晝可高達160攝氏度,月夜最低可降至零下180攝氏度,因此,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將首次採用同位素溫差電源與熱利用技術、先進的熱控技術、低重力環境下機構的重複展開與收攏、月塵環境下機構的潤滑與密封等技術,以保證月球車平安度過月夜,繼續開展科學探測。

  觀天、看地、測月

  嫦娥三號任務的三大科學目標,即:月表形貌與地質構造調查;月表物質成分和可利用資源調查;地球等離子層探測和月基光學天文觀測。

  為實現以上科學目標,嫦娥三號搭載了八臺有效載荷,其中,月基光學望遠鏡、極紫外相機和測月雷達都是國際上首次應用於月球探測器。

  據月球科學領域專家介紹,在月亮上觀天文是世界上很多天文學家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月基光學望遠鏡,相當於人類把「天文臺」架到了月球上。在月球觀測天空,研究星系、恆星的活動。

  月基光學望遠鏡由望遠鏡主體、反射鏡轉臺組成。對各種天文變源的亮度變化行為進行長時間連續監測,然後拍照把數據傳回地球。因此形象稱之為「觀天」。

  而安裝在著陸器上的極紫外相機,它的任務主要是「看地」——對地球赤道附近等離子體層進行極紫外成像探測。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後,離地球38萬公裡,能夠看到地球等離子層的全貌。通過對地球周圍的等離子體層產生的輻射進行全方位、長期的觀測研究,獲取地球等離子體層三維圖像,有助於了解太陽和地球的相互關係。

  測月雷達搭載在月球車上,主要進行巡視路線上月球淺表層結構探測,研究月壤厚度與結構特徵。月球車在月面行走,測月雷達可以測月球地底下30米深土壤層的結構和100米深的次表層結構。

  專家稱,中國在這方面可謂「開創先河」。(完)

相關焦點

  • 航天專家:嫦娥四號與嫦娥三號有五大不同
    中新社西昌12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原本為嫦娥三號任務備份的嫦娥四號8日凌晨成功發射,並將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抓總研製嫦娥三號、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專家表示,備份的確是嫦娥四號原本的使命,但在嫦娥三號圓滿完成任務後,嫦娥四號被賦予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這一全新任務。
  • 嫦娥三號12月上旬擇機發射 月球車命名「玉兔號」
    嫦娥三號月球車命名「玉兔號」    2013年11月26日,在國防科工局召開的嫦娥三號任務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宣布,我國首輛月球車——嫦娥三號巡視器全球徵名活動結束,月球車命名「玉兔號」。
  • 嫦娥三號「玉兔之眼」視力如何本月中旬見分曉
    晨報訊(記者 韓娜)嫦娥三號成功發射,也拉開了我國科學家對嫦娥三號各項數據研究工作的序幕。此前對嫦娥一號、二號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的中科院,此次也將在嫦娥三號任務中,完成「科學產出」的全過程。  嫦娥三號的數據科學研究工作是由地面應用系統完成的。
  • 嫦娥二號五大系統總設計師總指揮已抵達基地
    本報西昌訊(特派記者閻世德 (微博) 董開煒)9月26日,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移動塔向2號固定發射塔靠攏,嫦娥二號及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進入」移動塔,專家和技術人員繼續對嫦娥二號及運載火箭進行常規測試。截至當日,嫦娥二號五大系統的總設計師、總指揮都已抵達基地。9月26日上午,西昌市上空仍然烏雲密布。接近中午時分,衛星發射基地上空的烏雲由濃變淡,露出幾小塊藍天。
  • 我國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本報北京12月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邱晨輝)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任務於201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實施,包括中繼星和探測器兩次任務。今年5月21日,「鵲橋」中繼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環地月拉格朗日L2點使命軌道,目前狀態正常。
  • 嫦娥二號任務實施過程有五大關節點
    新華網四川西昌10月1日電 嫦娥二號任務是我國實施的第二次月球探測,也是全世界第127次月球探測。作為我國探月工程二期工程技術的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擔負著探月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之間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任務實施過程有五大關節點。
  • 嫦娥三號:中國航天迄今最難任務
    綜合新華社電    經「嫦娥三號」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研究決定,「嫦娥三號」探測器將於12月2日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發射。    「嫦娥三號」將成為中國深空探測的又一新起點。那麼,「嫦娥三號」承擔什麼樣的新使命?會遇到哪些新挑戰?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看點?
  • 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 [新華網]多媒體集成交互專題:嫦娥三號探月
    主創人員 張寶印、楊新華、孫彥新、劉娟、楊雷、 唐心怡 作品評介 按照中宣部、總裝備部直播報導的要求,新華網在北京飛控中心、西昌發射中心、新華網直播平面三地聯動,準確、及時、流暢地進行了15天、3場多媒體立體直播,並製作播發大型集成專題,模塊化和網格化的頁面設計形式開創了網際網路對於大型航天活動報導的先河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將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
    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嫦娥三號」月球著陸區正式命名「廣寒宮」
    「嫦娥三號」月球著陸區正式命名「廣寒宮」 人民網北京1月5日電(趙竹青)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經過3個月的公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4日正式批准了我國嫦娥三號著陸區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分別是廣寒宮、紫微、天市和太微,可以在官方的天體地圖中使用。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中國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嫦娥四號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
  • 嫦娥四號為何著陸月球背面?五大原因詳解
    來源:中國科學報微信公眾號12月8日,嫦娥四號向月球背面奔去。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原本不在探月工程「繞落回」三部曲計劃內的嫦娥四號被科學家「安排」去了月球背面。月球由於自轉與公轉周期相同,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
  • 嫦娥三號所攜八大載荷「首戰告捷」
    嫦娥三號所攜八大載荷「首戰告捷」 >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獲悉,嫦娥三號探測器搭載的八臺有效載荷在第一月晝期間陸續開機完成了探測或月面測試工作,除降落相機已完成預定任務外,肩負著開展科學探測使命的七臺有效載荷性能穩定,獲得了大量的探測數據,首戰告捷。
  • 嫦娥五號倒計時,為完成此次任務我們需要什麼?五大系統缺一不可
    嫦娥二號拍攝的月表照片  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嫦娥四號五次探月任務五戰五捷,連續突破掌握了繞月飛行、月面軟著陸、月面巡視、  嫦娥三號  其中嫦娥四號更是代表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時至現在該探測器已經在月球背面連續穩定運行23個月晝任務期,目前正在執行第24個月晝工作任務
  • 除了嫦娥四號,探月四期還有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將承擔哪些使命?
    最後「回」的標準,是以嫦娥五號到月球正面取樣回來作為標準,這次任務的完成將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三期)順利收官。作為我國首次月球表面採樣返回任務,嫦娥五號在月球上的落點位於月球正面西北方向,約為東經59度,北緯43度。
  •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中新網西昌12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2時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
  • 巡天·觀地·測月—嫦娥三號"落月"百姓看點前瞻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記者餘曉潔、趙薇、任珂)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在即,月球科學領域專家表示,除了巡視器輕盈落月——「落下去」和巡視器開展月面探測——「走起來」兩大亮點外,嫦娥三號挑戰人類月球科學探測歷史上的幾項「第一次」同樣值得國人期待。它們主要由嫦娥三號攜帶的八大科學載荷中的三件完成。
  • 「嫦娥三號」月球探測車定名「玉兔」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李本正宣布,嫦娥三號月球車的名稱是:「玉兔號」。為使我國第一輛月球車的名稱,能夠充分體現全國人民乃至全球華人的意願,9月25日開始組織了全球徵名活動。自9月25日召開徵名活動新聞發布會開始,至10月25日徵名提交截止,騰訊網收到徵名作品146898件;新華網收到徵名作品46189件。
  • 嫦娥三號年底發射 太空飛行器首次嘗試地外天體軟著陸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8月28日,探月工程重大專項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一次會議暨嫦娥三號任務進場動員會,審議批准了嫦娥三號任務由研製建設階段轉入發射實施階段。嫦娥三號探測器將於今年底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三號任務自2008年2月立項以來,先後完成了21個月的方案設計、26個月的初樣研製和20個月的正樣研製3個階段,完成了設計分析仿真、產品試製生產、試驗驗證、獨立評估、質量複查等研製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