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創人員 張寶印、楊新華、孫彥新、劉娟、楊雷、 唐心怡
作品評介 按照中宣部、總裝備部直播報導的要求,新華網在北京飛控中心、西昌發射中心、新華網直播平面三地聯動,準確、及時、流暢地進行了15天、3場多媒體立體直播,並製作播發大型集成專題,模塊化和網格化的頁面設計形式開創了網際網路對於大型航天活動報導的先河。專題共播發文圖稿件700餘篇,其中圖片100餘張。此次嫦娥三號任務報導採用了交互式多媒體報導的手段,專題、直播均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加入了交互功能,通過交互行為並以多種感官來呈現信息,受眾不僅可以看得到、聽得到還可以觸摸到、感覺到而且還可以與之相互作用,它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是一種嶄新的媒介形式。如專題、直播頁面中的網友揭秘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中國探月五大系統、嫦娥三號專題科普、長徵運載火箭、航天簡史等欄目,以數字動畫的形式立體展現了嫦娥三號的形態與基本數據,使受眾在輕鬆愉悅中接受了傳播信息。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性,此次報導將權威與互動充分融合,推出月球車全球徵名活動,吸引了三百多萬名網友參與,提交了數十萬份作品,新華網友提出的「玉兔號」最終被採用為中國首輛月球車的名字。從全球徵名到現場直播,網民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成為積極的參與者,百萬網民利用新媒體主動生產內容,成為傳播與推廣的主力軍。
由於被中宣部、總裝備部指定為唯一直播網絡媒體,新華網的報導內容成為各大網站轉發的唯一來源。
採編過程 9月,新華網推出嫦娥三號月球車全球徵名專題,研發新型作品徵集提交系統,一個月內收到作品數十萬件;10月25日,新華網啟動網絡投票,10天內三百多萬網民參與投票,最終評選出「玉兔號」作為中國首輛月球車的名字;11月初,新華網開始著手嫦娥三號探月專題的製作,新華網技術部與軍方密切聯繫,預先製作大氣精美的多媒體集成專題;在嫦娥三號發射前5天,新華網14名記者奔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前2天,新華網相關編輯記者全部就位,並製作了詳細直播方案;11月30日18時,全體直播工作人員全部就位進入現場直播;在發射直播中,所有報導人員全神貫注,安全、準確、順利地完成了直播報導;新華網邀請網友參觀發射現場,利用新華微博進行圖文直播,通過新媒體的傳播優勢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影響力。中宣部、總裝備部在此前的協調會上要求,其它網站的直播內容均以新華網首發內容為準。為此,新華網發揮優勢,不斷推陳出新。整個直播、專題報導採取了實錄與解讀、視頻與圖片、論壇與微博等多手段的報導方式。
社會效果 報導中,《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三號發射目擊記》、《我國成功發射「嫦娥三號」探測器 馬凱、範長龍、許其亮、楊晶觀看發射》、《中國「玉兔」踏上登月之旅》等文圖稿件在新華網、嫦娥三號探月專題、直播專題重點展示。被新浪網、搜狐網、鳳凰網、騰訊網等各大網站爭相轉載。新華網的直播報導內容成為各大網站轉發的最重要的網絡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