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自然》第一期出版有哪些影響深遠的論文?

2020-10-03 BioArt植物

1869年Nature第一期出版,150年以來有哪些影響深遠的論文?


撰文 | 兮


1869年,這一年,美國懷俄明州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關於婦女投票權的法律;這一年,俄國偉大作家列夫·託爾斯泰(Leo Tolstoy)出版了史詩小說《戰爭與和平》;這一年,埃及的蘇伊士運河也開了;這一年,印度聖雄甘地出生;這一年,也是清穆宗同治八年。


回顧科學,這一年,瑞士生物化學家Friedrich Miescher從白細胞內成功分離出DNA(核素);這一年,德國著名病理學家和生物學家Paul Langerhans首先描述了胰島;這一年,俄國科學家Dmitri Mendeleev(門捷列夫)首先提出了元素周期表;這一年,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Alfred Russel Wallace發表了其代表作品<The Malay Archipelago>(《馬來群島》);這一年,也是Nature在英國誕生的時間。


Nature創刊之時,Nature的創始人、第一任主編Norman Lockyer希望Nature可以像Scientific American和New Scientist of today一樣,以比較科普的形式為科學家們搭建一個平臺。然而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之後,Nature毅然決定致力於為專業研究團體提供服務。在1869年11月4日出版的第一期刊物上,第一篇文章由有「達爾文的鬥牛犬」之稱的英國生物學家Thomas Henry Huxley所寫,主要是歌德的一些摘錄;第二篇來由英國植物學家Alfred W.Bennett描述了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關於冬季開花植物施肥的一些工作,達爾文本人後來寫了兩期作為回應(編者註:由此也可見達爾文和進化論在當時的影響)。



在1881年3月10日這一期,徐壽(1818—1884,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化學啟蒙者,1874年,徐壽與英國人傅蘭雅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科技學校——格致書院。徐壽還與傅蘭雅合作翻譯了《化學鑑原》等書,系統地介紹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化學知識的主要內容,發明了音譯的命名化學元素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Nature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Nature文章,對傳統聲學定律「空氣柱的振動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質疑,並用現代的科學矯正了一項古老的定律(這篇文章是被翻譯為英文,標題為「Acoustics in China」)。那時大清還未亡,就連當時的Nature編輯都評價這「非常出奇」。另外,徐壽還首創了化學元素漢譯名規則,譯著書共計137部,約290萬字,其中化學方面的最為突出,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先驅,還製造出了完全國產的蒸汽船。需要一提的是,徐壽連個秀才都沒有考上。



2019年11月7日,為紀念150周年,Nature雜誌推出了特刊「150 years of nature」。



在評論文章中,美國東北大學Alexander J. Gates, Qing Ke, Onur Varol和Albert-László Barabási發表了一項獨家分析,考察了從1900年至今上千本研究期刊中的千萬篇科學論文的引用情況和參考文獻,揭示了這100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另外該分析還挖掘了88637篇Nature雜誌中論文之間的聯繫。通過分析,作者們發現,如今的科學論文從涉及和影響的學科數量來說,均超過歷史上任何時間,這也凸顯出跨學科思維的不斷發展,該期的Nature封面圖來自於該評論文章。



在圖片特稿中,Nature對150年內的407189項發表內容包括146330篇研究性文章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女性作者的比例隨著時間逐漸增加,由1980年的15%左右增加到2019年的將近30%;不同國家在這些年的發文情況,其中美國是一家獨大,但中國的發文數量近年來也是增量顯著;論文的作者數也是逐年增加,說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其中2018年開始生命和醫學方面的文章中位作者數達到了16人。另外,19世紀70年代,最常見的五個詞分別為「極光」、「太陽」、「流星」、「水」和「地球」;而在本世紀前10年,最常見的關鍵詞變成了「細胞」、「量子」、「DNA」、「蛋白質」和「受體」,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生命和醫學的進展。



在社論文章中,Nature重新承諾了支持科研、服務全球科研共同體、傳播全球科研成果的使命。「研究、科學、知識、學問——無論我們如何形容為追求真理而探求證據的過程,這些價值觀正體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另外,Nature還選出了非常重要並影響深遠的10篇文章,並重溫了這些發現


一、1947年——中性K介子的發現



二、1975年——單克隆抗體的製備



三、1925年——南方古猿化石的發現



四、1985年——C60的發現



五、1985年——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六、1976年——膜片鉗技術的發明



七、1992年——納米材料的誕生



八、1958年——細胞身份重編程



九、1953年——DNA雙螺旋



十、1995年——第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



2018年5月,Nature雜誌也迎來了150年來第一位女主編Magdalena Skipper,是Nature第八任總編輯,同時也是首位具有生命科學背景的總編輯。Skipper於2019年11月1日訪問了北京大學(下圖)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在臨湖軒會見了Magdalena Skipper等一行。(圖片引自北大官網)

相關焦點

  • 《自然》走過了150載歲月,心目中的神刊,卻不是一本嚴肅的期刊
    《自然》雜誌創刊已經有150年了,不得不感嘆,能夠延續到現在,這本期刊做得非常成功,《自然》在期刊界的地位非常崇高,被很多人奉為神刊。所以我們如今在很多知名學者的介紹裡,經常能夠看到「xxx,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文章xx篇」,由此可以看出這本期刊在讀者心目中的分量。
  • 《自然》150年
    翻開英國學術刊物《自然》150年前的創刊號復刻版,封面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一行詩歌,讓人重溫了早期科學的浪漫色彩。雜誌刊頭用黑色油墨印刷了雲層掩映的地球,背景有流星划過天際。下方是雙欄目錄,提示本期刊載了關於美洲日全食的描述、對於三疊紀恐龍化石的分析還有對熱輻射的觀測文章等,廣博的學科覆蓋成為《自然》百年未變的傳統。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的檢索數據顯示:2010年,「國產」科學論文在《自然》上有13篇,2020年達106篇,10年增加了7倍多。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反抗影響因子「暴政」!施普林格自然行動了
    施普林格自然由此成為首家籤署該宣言的大型研究出版機構,並承諾其擁有的全部期刊都將提供若干衡量指標,以支持公正的科研評估。「這是一場起義。我們不願意再受它的支配。」8年前,美國細胞生物學會等70多個組織的150餘位科學家籤署了一份宣言,以反抗影響因子暴政,即DORA。
  • 發表一篇論文一般要花多少錢?影響論文收費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發表一篇論文一般要花多少錢?影響論文收費價格的因素有哪些?前面提到了論文發表的時間周期與教師評職稱發表論文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想做論文發表的朋友們最關心的事情,就是發表一篇論文一般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網上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所給出的價格也是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怎麼定價,通常都不會脫離這個關係:
  • 心動的信號第二季第一期插曲背景音樂bgm有哪些
    心動的信號第二開播,6位素人嘉賓顏值、氣質都非常出色,而且不少人外形還挺像明星的,節目中的bgm音樂也都好聽,心動的信號第二季第一期bgm有哪些?心動的信號第二季第一期bgm有哪些  1、Dreams Tonite 歌手:Alvvays  2、Im The Best 歌手:Daniel Gates  3、High Highs to Low Lows 歌手:Lolo Zouaï  4、I Won't Let You Down 歌手:Christopher
  • 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2期,原文標題《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你認為人類對於黑洞的研究和探測對人類社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漢森:黑洞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有深遠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從最基本的方面來說,人類不斷地問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在宇宙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我們究竟在哪裡?在我們的周圍有什麼?在我們的視野之外又是什麼?
  • 達爾文的出版商不相信進化論,但還是出版了他的《物種起源》
    他的祖父(也叫約翰·默裡)創辦了這家公司,在他的兒子約翰·默裡二世的領導下,它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當公司移交給約翰默裡三世時,他滿懷熱情地接受了家族企業,但與前任相比,他的觀點更為保守。此外,默裡還出版了他父親創辦的保守期刊《季度評論》。像默裡這樣的出版商作為「道德守門人」掌握著巨大的權力,他們決定哪些想法「適合」公眾消費。
  • 《自然》中國區總監:韓春雨撤稿事件不影響中國學者發表論文
    施普林格·自然的中國區科學總監Ed Gerstner博士(圖片來自騰訊)11月4日下午,應邀參加騰訊WE大會的國際頂級科學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的中國區科學總監Ed Gerstner博士,與媒體進行了交流,一一回應熱點問題。
  • 自然出版集團推出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
  • 加州大學籤署大型開放獲取協議,《自然》論文將供免費閱讀
    期刊論文的開放獲取已成為學術出版重要趨勢。當地時間6月16日,美國加州大學系統(UC)和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宣布籤署一項突破性的開放獲取(OA)協議。根據協議,加州大學與施普林格·自然合作出版的論文將供全世界讀者免費閱讀。
  • 李飛飛團隊歷時8年發表《自然》文章 將對醫療領域有深遠影響
    ,引用匯總了十幾篇 AI 論文和半打醫療期刊論文。僅李飛飛自己帳下,就有兩代博士生參與此項研究。文章的編寫和發表過程,歷時八年……「AI Sensors(人工智慧傳感器)對病患治療,養老和醫療服務在將來會有深遠影響。我們的研究僅僅是走出的小小一步,」李飛飛在她的朋友圈裡寫道。
  • 歷時10天,跨越3萬多公裡,羅布泊科考(一期)帶回了哪些荒原重生的...
    目前,羅布泊第一期科學考察已全部圓滿結束,總科考歷時10天,行程超越3萬多公裡。在第一期科學考察裡,科研人員究竟發現了哪些動植物物種、水文規律,以及是否找到了荒原重生秘密的蛛絲馬跡呢?11月20日上午,中國綠髮會研究室將組織羅布泊科學考察(第一期)小結會議,線上直播、線下座談同步舉行,歡迎圍觀!
  • 中科院微生物所期刊聯合編輯部「專刊出版」那些事兒
    專刊出版,就在這個只有十餘人的期刊聯合編輯部,開始了……誰也不會想到,從一張手寫徵稿通知到現在,四大期刊出版的專刊迄今已有近百期,涉及了微生物學和生物工程研究各領域,給期刊和讀者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現今,她們在專刊出版方面已是熟能生巧,自然有著獨到的選題經驗。在她們看來,選題不是一項簡單孤立的工作,選題來源不僅僅在社會熱點新聞、研究熱點、產業報告、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學術年會等,有時也在與專家的談話聊天間。這等於說,選題策劃工作是365天的。
  • 《保密須知》第一期:涉密載體有哪些種類
    《保密須知》第一期:涉密載體有哪些種類 涉密載體,是指以文字、數據、符號、圖形、圖像、聲音等方式記載國家秘密信息的紙介質、光介質、電磁介質等各類物品。 紙介質涉密載體是指傳統的紙質涉密文件、資料、書刊、圖紙等。
  • 【果殼網專訪】《自然通訊》中國執行主編印格致:「 科學有險阻...
    去年年底,麥克米倫科學與教育在上海設立獨資公司,作為該運營的一部分,自然出版集團旗下《自然通訊》派駐編輯前來上海,這在中國科研界算得上一件不小的事。與之相呼應的事實是,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科學家發表的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論文(簡單來說,就是發在Nature及其子刊上的論文啦)總數,從2001年的1.85%增加到了2011年的11.3%,名列全球第四。
  • 綠色低碳世博理念將對科技創新影響深遠
    他還表示,上海世博會的規劃與建設,主要突出了綠色、環保、生態、節能、和諧宜居的理念,這一理念將對科技創新影響深遠。生態理念將起促進作用  壽子琪說,每一屆世博會誕生的技術,究竟哪些會給未來帶來很大的影響
  • 《自然》(20210204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然而,到目前為止,對於北極存在如此廣闊的冰架還沒有無可辯駁的海洋沉積物特徵,這讓人們對北冰洋冰川條件的影響產生了懷疑。在此,我們提供的證據證實,至少在兩次冰期間隔期中,北冰洋和鄰近的北歐海不僅被廣闊的冰架覆蓋,而且完全充滿了淡水,導致海洋沉積物中普遍缺乏釷-230。我們認為,這些北極淡水間隔分別出現在距今7萬~ 6.2萬年及15萬~ 13.1萬年間,對應於海洋同位素第4期和第6期。
  • 馬爾克斯對中國放出狠話:死後150年,都不會授權出版我的作品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馬爾克斯《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號召力自然不用說。被人捧為經典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至今仍是暢銷榜上的「常客」。誰想到多年以後,他憑藉《百年孤獨》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也深刻影響了乃至全世界的現當代小說。想必你即便沒有看過他的書,也聽過馬爾克斯的名字。馬爾克斯在1948年開始創作《百年孤獨》,這本書建立在全新的社會中,有馬爾克斯的烏託邦理想,也受到世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