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顆粒吸熱器和直接儲熱裝置

2020-09-12 光熱之源

外媒報導,帶有存儲的清潔太陽能可以幫助歐洲減少排放並提供安全且具有成本效益的電力供應。歐盟資助的研究表明,流化的晶體顆粒勝過熔融鹽作為傳熱和存儲工質。

圖片來源: Gilles Flamant

通常來說,當前最先進的太陽能熱發電站(CSP)一般採用幾種用於傳熱流體(HTF)和存儲工質。但通常,使用這些材料和傳熱過程都有其特定的限制。如熔融鹽已被用作HTF和熱能存儲工質時,運行溫度不會高於565°C,熱電轉化效率不會高於42%。歐盟資助的 NEXT-CSP 項目正在使用流化的耐火顆粒(耐熱分解)作為HTF和存儲工質,可將工作溫度提高到750°C,並能顯著提高太陽能熱發電的效率。

流化工質,提升更高的工作溫度

NEXT-CSP採用了地球上最常見的礦物之一——橄欖石、鎂的天然矽酸鹽和來製造HTF的顆粒。當然,要充分利用顆粒還需要在技術方面進行重大創新,包括開發合適的太陽能熱吸熱器技術和由1300根管組成的新型熱交換器;可與燃氣輪機壓縮機進行聯合循環,其中燃氣輪機壓縮機產生的壓縮空氣在其中流動,然後把該技術集成在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中。該系統由太陽能吸熱器,熱存儲罐,熱交換器,燃氣輪機和冷存儲罐組成。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項目協調員Gilles Flamant (CNRS)解釋:在塔頂高處,冷存儲罐中的HTF被反射到新設計的多管吸熱器上的陽光加熱。它進入熱罐,可以在其中儲存,直到您要使用它為止。那時,它通過熱交換器,熱量從顆粒傳遞到壓縮空氣,為汽輪輪機提供動力。為了克服與塔頂空間和重量限制有關的挑戰,所有組件均在法國THEMIS 5MW塔式太陽能熱電站的頂部安裝並經過驗證。

多塔光熱電站將提升20%效率,降本25%

對於商業規模(150MW)的光熱電站,科學家採用了多塔式概念,旨在將典型塔式光熱電站太的整體循環效率從42%提高到48.8%。它也可以作為光熱電站「頂峰式」運行,存儲白天要吸收的熱量,在高峰用電尖峰時段,當電力成本也最高時,這些熱量將在晚上提供。Gilles Flamant得出結論:「在這些條件下,我們預計流化顆粒光熱電站的標稱效率比當前最先進的熔鹽塔式光熱電站還能高出約20%。該設計還將電力成本降低約25%,並顯著降低存儲介質的成本。我們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固體顆粒可以替代液體用於光熱電站中太陽能的收集和存儲,並且具有成本效益。」

據了解, NEXT-CSP的創新技術已獲得全球專利。應該在十年之內可以商業化,為消費者提供清潔安全的太陽能,比電化學電池為環境提供更綠色的熱能儲存,並為太陽能熱發電行業提供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

Next-CSP是由10個合作夥伴組成的聯盟,旨在實現一個目標:通過開發和集成基於使用高溫(800°C)的新技術來提高集中式太陽能(CSP)電廠的可靠性和性能。作為傳熱流體和存儲介質。為了實現此目標,該項目將在相關環境(TRL5)中以相當大的規模(4 MWth)演示該技術。完整的系統將在「Thémis」實驗性太陽能塔設施(法國)中進行測試。

相關焦點

  • 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概念與分類
    太陽能熱發電主要是將聚集到的太陽輻射能,通過換熱裝置產生蒸汽,驅動蒸汽輪機發電。太陽能熱發電與常規化石能源在熱力發電方式上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過Rankine循環、Brayton循環或Stirling循環將熱能轉換為電能,區別在於熱源不同,太陽能發電的熱源來自太陽輻射,因而如何用聚光裝置將太陽能收集起來是大多數太陽能熱發電的關鍵技術之一。
  • 太陽能熱發電基本原理
    太陽能熱發電概述   太陽能熱發電是利用太陽能聚光器先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熱能,然後經過各種方式轉換為電能的技術形式。   太陽能熱發電包括: 聚光太陽能熱發電(CSP)、太陽能半導體溫差發電、太陽能煙囪發電、太陽池發電和太陽能熱聲發電等。
  • 這次太陽能發電主角 很像你家炒菜的鹽
    江蘇豐海新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負責人王福家2月6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糾正了將它與太陽能發電割裂開來的說法,「大家對光伏發電非常熟悉,它是直接把光能通過光伏組件轉換為電能,而光熱發電需要一個『媒介』,將光能轉換成熱能儲存起來,再進行發電。」
  • 塔式光熱發電設計規範包含五大重點技術問題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的設計思想是20世紀50年代由前蘇聯提出的。1950年,前蘇聯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的小型實驗裝置,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廣泛的、基礎性的探索和研究。據不完全統計,1981~1991年的10間,全世界建造了兆瓦級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20餘座,其中主要形式是塔式電站,最大發電功率為80MW。
  • 塔式光熱發電創新技術之選擇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眾所周知,塔式光熱發電技術始自上世紀 50 年代,前蘇聯科學家最早建立小型實 驗裝置,在碟式聚光裝置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其目的是保留碟式聚光器高聚光比優勢, 探索光熱規模化利用或發電的可能性。上世紀 80 年代又在克裡米亞建立 5 兆瓦實驗裝 置。
  • 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熔鹽系統工況分析
    我國企業聯合體將首次以「技術+裝備+工程+資金+運營」的完整全生命周期模式走出國門。浙江中控太陽能技術有限公司依託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試驗和示範項目建設取得的成功經驗,將以通過驗證的自主研發裝備和技術,全力保障項目建設,力爭將項目建成全球光熱發電的標杆項目。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將以專欄的形式,陸續發表其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系列文章,以供業界參考。
  • 塔式熔鹽光熱電站,利用太陽能,即使在晚上,也可以發電
    最近兩年在國內興起了一種新型的發電方式,稱為光熱發電。其和光伏發電一樣,使用太陽能作為能量來源,但光熱發電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即使雲朵遮住了太陽,或者在晚上的時候,它也能穩定的輸出電量。
  • 光熱發電投資成本可驟降32%!SCARABEUS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技術研究...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相對低廉的光伏發電和風能快速發展的當下,光熱發電項目的部署似乎受到一些影響。因此,成本的下降對於光熱發電行業而言至關重要。隨著全球各國可再生能源滲透率的不斷提高,擁有儲熱能力的光熱發電將開闢新的機遇。
  • 太陽能光熱發電的主要形式_太陽能光熱發電有哪些特點
    採用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避免了昂貴的矽晶光電轉換工藝,可以大大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而且,這種形式的太陽能利用還有一個其他形式的太陽能轉換所無法比擬的優勢,即太陽能所燒熱的水可以儲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陽落山後幾個小時仍然能夠帶動汽輪發電。
  • 太陽能熱儲存技術研究
    但是太陽能受地理、晝夜和季節等規律性變化的影響以及陰晴雲雨等隨機因素的制約,能流密度低,通常每平方米不到一千瓦,此外,能量隨著時間和天氣的變化呈現不穩定性和不連續性。為了保證太陽能利用穩定運行,就需要儲熱裝置把太陽能儲存起來,在太陽能不足時再釋放出來,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用能連續和穩定供應的需要。幾乎所有用於採暖、供應熱水、生產過程用熱等的太陽能熱利用裝置都需要儲存熱能。
  • 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組成
    太陽能熱發電是利用集熱器將太陽輻射能轉換成熱能並通過熱力循環過程進行發電,是太陽能熱利用的重要方面.80年代以來美、歐、澳等國相繼建立起不同型式的示範裝置,促進了熱發電技術的發展。世界現有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大致有三類:槽式線聚焦系統、塔式系統和碟式系統。
  • 鏡子反射陽光發電——我國首座太陽能熱發電站運行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等單位的科學家利用這個原理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兆瓦級太陽能塔式熱發電站。日前,記者在北京延慶縣康莊鎮附近見到了這個剛剛通過驗收的新型電站。電站裡矗立著一個119米高的集熱塔,塔上有一個巨型吸熱器。在集熱塔的南側地面上,呈扇型分布著100面巨大的玻璃鏡(定日鏡),每面鏡子有100平方米。
  • 視頻 太陽能熱發電是個什麼鬼?
    2016年8月29日,國家發改委核定了太陽能熱發電標杆上網電價政策,即全國統一的太陽能熱發電(含4小時以上儲熱功能)標杆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
  • 硬核科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局限性
    工質溫升小的太陽能熱氣流技術和太陽池技術,溫升小導致發電效率極低;2.溫升相對較大的聚光熱發電技術,是由三個成熟技術環節串聯而成的,成本下降難度大、效率提升潛力小,未來發展空間有限。 熱氣流發電技術溫升僅20-30℃,建設和杜拜塔等高的數百米的熱氣流煙囪,換來的是約2%的熱發電效率。低品位熱源(和環境相比溫升小)更適合直接熱利用,如強行轉化為高品位的電能,熱效率、發電效率太低。詳細測算可閱葛新石《太陽煙囪發電系統及其固有的熱力學不完善性分析》。
  • 顆粒集熱器太陽能熱發電不需建塔?放置地面的線性顆粒集熱器研究
    為什麼考慮將吸熱器放置在地面?我們知道,基於顆粒集熱器的太陽能熱發電系統,集熱器會被放置在高空中,然後通過定日鏡場將太陽光線反射到集熱器表面,進而轉換為顆粒的內能。對於幕簾式集熱器,要想實現冷熱顆粒的循環,需要設計"顆粒電梯",將低溫顆粒輸運到吸熱器頂部,進而從頂部下落,經吸熱器加熱到高溫狀態。由於吸熱塔高為上百米甚至幾百米,會造成較多的能量損失以及設備安裝成本,那麼我們可以將顆粒吸熱器放置在地面進行集熱嗎?
  • 讓太陽能熱發電技術有更大發展和應用
    ……在大會開幕式上,多位重量級嘉賓為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支招,挖掘太陽能「光」「熱」「電」三者耦合,探討儲能技術、聚光技術、吸熱技術、以太陽能光熱為主的綜合能源系統技術,力爭推動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在我國有進一步的、更大的發展和應用。
  • 硬核科普|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局限性
    工質溫升小的太陽能熱氣流技術和太陽池技術,溫升小導致發電效率極低;2.溫升相對較大的聚光熱發電技術,是由三個成熟技術環節串聯而成的,成本下降難度大、效率提升潛力小,未來發展空間有限。01.太陽能低溫熱發電技術根據卡諾定理,熱機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的理想熱效率=工質和環境的溫差/工質溫度(開氏溫度),低溫熱發電技術的溫差小(20-50℃),環境溫度按20
  • 「文獻筆記」新一代熱功轉化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
    以超臨界二氧化碳 (sCO2) 作為循環工質的布雷頓循環系統,與常規的蒸汽發電相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熱損小、循環熱效率高的優勢,成為下一代集中式太陽能高溫發電 (CSP) 的主流動力循環系統,也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直接吸收式sCO2循環以CO2為冷卻劑吸收熱源能量;而間接CO2循環則通過中間換熱器吸收熱源能量。
  • 太陽能光熱發電
    太陽能光熱發電是指利用大規模陣列拋物鏡面或碟形鏡面收集太陽熱能,通過換熱裝置提供蒸汽,結合傳統汽輪發電機的工藝,從而達到發電的目的。  採用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避免了昂貴的矽晶光電轉換工藝,可以大大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成本。
  • 全面提高發電效率&降低成本?來看看塔式光熱電站如何做到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作為主流的光熱發電技術路線之一,塔式光熱發電近年來備受關注。相比成熟的槽式技術,塔式光熱發電有著更高的熱效率和聚光比,地形要求較低等優勢,但也有著風險高、技術成熟度缺乏驗證,控制系統複雜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