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綜述:新材料開發,生物藥口服屏障即將被攻克!

2021-01-21 騰訊網

口服給藥方便快捷,然而蛋白質和肽類等大分子生物藥口服給藥存在障礙。在過去10多年中,獲批上市的藥品中口服給藥方式仍佔據主導地位,多數大分子生物藥依然通過注射或輸注方式給藥。

為解決生物藥口服給藥問題,科學家們寄希望於開發新材料,以克服此類問題。近日,Nature刊登了一篇關於蛋白質和肽類口服給藥輸送材料的綜述。

蛋白質和肽類口服輸送的三大屏障

胃腸道基於自身的結構和功能,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其他營養物質降解成易消化、吸收的胺基酸和單糖等,同時,可預防病原體入侵體內。所以,口服藥物吸收前必須克服諸多生理障礙,而蛋白質和肽類的口服生物利用率

蛋白質和肽類口服給藥需克服生化屏障、粘液屏障和細胞屏障。

圖1. 口服蛋白質和肽類的生理障礙

生化屏障 Biochemical barrier

由於口服藥物停留時間較短、暴露有限,故一般口腔不認為是口服藥物輸送的顯著障礙。但胃部和腸道的酸性和鹼性環境,對肽類和蛋白質造成變性失活和產生降解作用;胃部和腸道的各種蛋白酶,對肽類和蛋白質產生切割和降解成亞單元結構。這些對蛋白質和肽類的口服給藥至關重要。

粘液屏障 Mucus barrier

胃腸道中的粘液,主要由粘蛋白組成,粘蛋白是一類高度糖基化的糖蛋白,由於其帶電的瓶狀結構,易於形成凝膠。粘液還含有水、脂類、電解質、免疫球蛋白、抗菌肽、蛋白酶抑制劑和各種其他活性蛋白質。粘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進食物、乳糜和糞便通過身體。粘液也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限制藥物和其他分子從管腔擴散到下層上皮細胞。

細胞屏障 Cellular barrier

粘液屏障下方的細胞在腸腔和血流之間形成了物理屏障。

蛋白質和肽類口服輸送材料

根據尺寸大小等,可將蛋白質和肽類口服輸送材料分為:小分子輸送材料(如蛋白酶抑制劑、螯合劑等)、天然和合成生物聚合物(如陽離子聚合物、硫醇化聚合物等)、基於粒徑系統(如無機納米粒、膠束、脂質體等)以及宏觀系統(如微針、聚合物支架等)四大類型。

圖2. 蛋白質和肽類口服輸送材料

小分子輸送材料

許多小分子(

天然和合成生物聚合物

天然和合成生物聚合物,包括腸毒素肽衍生物、陰離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酸或纖維素等)、陽離子聚合物(如為細胞穿透肽(CPPs)、殼聚糖和殼聚糖衍生物等)以及硫醇化聚合物等。這類聚合物主要改善粘液和細胞物質的轉運、作為滲透增強劑等發揮作用。

基於粒徑系統(Particle-based systems)

基於粒徑系統的輸送材料,如聚合物、無機納米粒、膠束、脂質體、納米纖維等。聚合物顆粒廣泛用於口服藥物輸送,其在酸鹼度、溫度和其他環境因素的驅動下分解並釋放藥物。無機納米粒子已經用於肽類和蛋白質的口服輸送,主要優勢包括多種可用核心材料、生物相容性、熱穩定性、對特定刺激的響應等。脂質體是球形囊泡,作為載體可保護藥物和蛋白質免受酶的降解。

宏觀系統(Macroscopic systems)

宏觀系統輸送材料,如黏膜粘附貼劑、微針、聚合物支架、水凝膠等。黏膜粘附貼劑通過在特定位置且僅在一個方向釋放藥物,將口服給藥所經歷的稀釋效應降至最低。微針技術最初設計為一種微創手術,將藥物輸送到皮膚的最外層。可降解的聚合物支架製成載藥裝置,能夠實現特定的釋放曲線。

圖3. 口服藥物輸送材料的作用機理

其他設計考慮

除了口服藥物輸送材料外,還必須考慮幾個重要參數,如藥物裝載能力和釋放動力學、商業可行性、藥物或載體材料或蛋白質的修飾,以進一步改善口服藥物輸送。監管方面考慮,為了加快審批過程,企業可能會尋求向美國FDA申報批准,以降低審批風險。

總之,在過去十多年中,得益於新技術和材料的快速發展,已經實現了蛋白質口服給藥的裡程碑事件。然而蛋白質類藥物的口服給藥依然是一項挑戰,但蛋白質口服給藥的前景極其是光明的。

參考材料:

1. Brown, T.D., Whitehead, K.A. & Mitragotri, S. Materials for oral delivery of proteins and peptides. Nat Rev Mater (2019)

2.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rugs@FDA: FDA approved drug products Semaglutide.

3. von Halling Laier, C. et al. Microcontainers for protection of oral vaccines,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 J. Control. Release 294, 91–101 (2019).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5篇最新高分子材料綜述
    而催化劑高效的催化作用對於單體的合成、選擇性聚合反應的促進以及廢棄材料的循環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可持續聚合物材料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牛津大學的Charlotte K.Williams等人對利用可再生資源製備的可持續性聚合物做出了詳細的綜述。利用可再生資源生產的聚合物,其性能十分優越,但生產過程仍存在諸多挑戰,例如成本高,耐用性不足等問題。
  • 門增軒:愛姆斯坦將助力中國藥企開發原創生物藥
    2020年11月,諾華與總部位於澳大利亞的Mesoblast達成13.5億美元合作,以開發和生產用於新冠肺炎的remestemcel-L,該藥目前正在III期臨床試驗中被評估用於新冠肺炎相關治療。這兩宗生物醫藥領域的合作交易,顯示出全球原創生物藥市場十分活躍。
  • 新型抗體藥物:中國生物藥產業的未來力量——價值、版圖與開發策略...
    新型抗體藥物代表抗體產業新的發展方向,是中國生物藥產業的未來力量。本文對其中雙特異性抗體藥物目前的總體情況進行綜述介紹。1.雙特異性抗體藥物基本情況(1) 簡要介紹雙特異性抗體(bispecific antibody, BsAb)是一類是採用抗體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構建的,可以同時特異性結合兩種抗原或兩個表位的抗體分子。
  • Nature Nano綜述:藥物遞送系統設計架構
    且目前關於藥物遞送的設計和研究往往從化學、材料性能角度出發,而少有生物視角。在從藥物進入到抵達目標疾病位置的路徑中,與納米顆粒相互作用的生物系統會產生屏障來控制藥物遞送的過程。此篇綜述將從生物學和生物屏障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為設計能夠將藥劑傳遞至目標位置的納米顆粒提供指導。本文亮點1.
  • Nature分享:如何寫好綜述論文?
    我的研究方向是開發納米材料來操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以及了解納米材料如何影響衰老和癌症。作為一個「局外人」,我發現對這些生物學主題最有用的是那些用通俗易懂的科學語言寫成的綜述文章。2.在確定了一篇綜述文章的需求和目的之後,我會組建一個團隊,儘量讓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參與進來,從而獲得不同的觀點。之後,我會和團隊共同提出一個大綱,多次反覆討論,以確保充分瀏覽了文獻,且不會重複在其他綜述中出現過的討論。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大綱不是由我一個人決定的:學生們經常會有他們可以拿來討論的新想法。
  • 天津大學:開發出非洲豬瘟口服疫苗
    因此開發針對非洲豬瘟的口服亞單位疫苗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並且相對廉價和安全。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進行了相關的研究,他們開發出一種以釀酒酵母為載體,表達豬免疫球蛋白Fc片段與非洲豬瘟P30/P54融合蛋白的口服疫苗,在體外實驗中證明可以獲得良好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 《自然-能源》、《自然-微生物學》和《自然綜述-材料》三刊齊發
    2016年1月12日,中國上海 ----《自然》系列期刊又增添三個新成員: Nature Energy(《自然-能源》)、Nature Microbiology(《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aterials(《《自然綜述-材料》》)。
  • 歌禮全口服C肝治療方案RDV/DNV(拉維達韋/達諾瑞韋...
    2020年08月01日訊 /生物谷BIOON/ --歌禮製藥(Ascletis)近日宣布,該公司開發的全口服C肝治療方案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這款全口服C肝治療方案(RDV/DNV治療方案)是由拉維達韋(新力萊®)聯合達諾瑞韋(戈諾衛®)組成。
  • 如何寫好綜述論文?Nature分享5大要領
    我的研究方向是開發納米材料來操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以及了解納米材料如何影響衰老和癌症。同樣重要的是,這些大綱不是由我一個人決定的:學生們經常會有他們可以拿來討論的新想法。一旦討論完畢,我們就開始寫作。最初,我的綜述只關注於利用細菌等微生物細胞製造納米材料。當第一份同行評議報告返回時,3位審稿人都建議將綜述範圍擴大到另一種生物工廠:噬菌體。
  • 納米塗層細菌可有效轉運口服DNA疫苗
    原標題:納米塗層細菌可有效轉運口服DNA疫苗  科技日報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房琳琳)標記免疫療法治療癌症又向前邁進一大步,科學家已經證明了納米塗層細菌能有效轉運口服DNA疫苗,這種疫苗能刺激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發揮作用並摧毀癌細胞。這是第一次納米塗料用於經體內細菌轉運口服DNA疫苗。
  • Nature綜述:鹼基編輯的前世今生
    早期糾正SNV的工具有鋅指核酸酶(ZFN)和類轉錄激活樣效應因子核酸酶(TALEN),但這些方法由於需要為每個新的靶點編輯位點設計和驗證新的鋅指核酸酶或TALEN蛋白而受到阻礙。 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平臺的開發和應用為廣泛的蛋白質工程需求帶來了有力的支持。
  •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系統發表綜述文章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
    清華航院李群仰課題組發表綜述文章系統闡釋二維材料的摩擦學特性、調控策略及應用前景清華新聞網12月26日電 清華大學航院李群仰副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旗艦學術期刊《今日材料》(Materials Today)上在線發表了長篇綜述文章《二維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從機制到調控策略
  • 口服胰島素真的只是空中樓閣嗎?
    口服胰島素給藥方式一直是糖尿病患者的渴望和研究者的追求。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直接口服胰島素會因酶解或化學降解作用而失活,所以,要實現胰島素的口服給藥方式就必須克服唾液和胃腸道消化液對胰島素的消化作用。因此,如何保護胰島素在口服後完整的進入血液循環發揮生理作用是最大的難題。
  • 2020生物藥開發者創新大會圓滿落幕,中國生物藥,我們一起去將世界...
    這就是全球生物藥的大勢。得益於21世紀中國經濟的騰飛、市場容量以及生物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回歸等有利因素,我們乘勢而上,在生物藥研發的全球格局中舉足輕重。中國原研的抗體藥已國內應用,走向世界;CAR-T臨床研究數量全球第二;產業容量巨大且持續快速發展。這,是中國生物藥的優勢。
  • 多肽藥物高效口服吸收新思路——長鏈脂肪酸偶聯
    同時,黏膜表面的粘液層與黏膜細胞間的緊密連結結構,對口服大分子而言也是難以逾越的物理屏障。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分子量過大,造成多肽等大分子藥物通常無法通過被動擴散通過脂質雙分子層作用於細胞內靶點。SNAC等8碳、10碳滲透性增加劑(Permeation Enhancer, PE)可通過影響腸黏膜上皮細胞刷狀緣細胞膜的表面結構穩定性,在短時間內非特異性增加腸黏膜屏障整體的通透性,以增加索馬魯肽等多肽大分子藥物生物利用度,但存在引起腸道內細菌毒素等病原體進入血液系統的風險。雖然以往臨床試驗並無相關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導,但顯然特異性的大分子腸道吸收機制才是最理想的解決途徑。
  • Nature:肽類藥物從注射改口服,這8 大設計策略值得參考!
    2017年12月美國FDA批准Novo Nordisk(諾和諾德)公司的口服降糖藥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索馬魯肽(Semaglutide)上市,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這是口服肽類療法的裡程碑。圖1. 各階段肽類藥物研究和開發現狀肽類藥物因口服生物利用度差,通常注射給藥。
  • 科學家發現相變溫度及剛性調控脂質體藥物載體克服生理屏障的機制
    結合高分辨顯微鏡觀測和分子模擬技術,研究者對脂質體在黏液屏障中擴散的三維運動方式和力學機制進行了解析,發現具有不同相變溫度的脂質體在擴散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形變。當相變溫度接近於環境溫度時,脂質體具有適宜的剛度,可以形變成「類棒狀」結構,能夠高效地克服黏液屏障。而相變溫度太高的脂質體不具備形變能力,相變溫度太低的脂質體會因形變過大而陷於黏蛋白網格中。
  • 口服胰島素即將成為現實!
    如果口服胰島素片能在小白鼠身上試驗成功,那麼這種噩夢也很快就會結束。 現在全世界有3.5億人患有糖尿病,到2030年這個暑假還會增加到5億。糖尿病基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2型糖尿病患者基本不需要胰島素治療。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需要注射胰島素。口服胰島素每年的銷售額大概在8億至17億美元。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但是這種分子集合體的構建能夠通過顯微鏡得以觀測其具體組成結構,為進一步的開發這種結構材料的性能提供可能性。因此,千葉大學應用化學與生物技術系Shiki Yagai教授等報導了一種方法通過具有固定曲率的超分子組裝體合成了這種互鎖分子。作者通過混合溶劑策略,實現了將分子能夠拉長為半徑達13 nm。原子力顯微鏡測試發現得到的納米結構產物展現出較高程度的連結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