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斌:人類將往何處去,蓋婭假說告訴你

2020-11-22 科學網

    我一直覺得,不同文明在冥冥之中似乎會醞釀出許多類似的傳說。東方中國的傳說中,女媧創造了人類,而在西方的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蓋婭創造了眾神,也在天神消滅了墮落的第一代人類後,創造了第二代人類。神話記載中蓋婭擁有許多寶物,其中生命之瓶中裝的是萬物之種和生命泉水,她終日在天上向凡間灌注生命泉水,以確保萬物能夠交替繁衍、生生不息。至今,西方人仍常以「蓋婭」代稱地球。因此,一個描述地球生命的假說以蓋婭來命名,不足為奇。

    1961年,英國大氣學家James Lovelock受NASA邀請,幫助尋找火星上的生命痕跡,他隨後提出了優雅的蓋婭假說,認為生物圈就像一個活的有機體,它會自我調節以提供適合生命存在的環境條件。後來,在美國生物學家Lynn Margulis的共同推進下,這個理論逐漸受到西方科學界的重視,並對當時人們的地球觀產生著極大的影響。到如今,這個假說也一直受到環保主義者和氣象學家的擁護,也是西方環境保護運動和綠黨行動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1989年,AGU(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選擇蓋婭作為會議主題,幾百名科學家參加了討論,並於1993年出版了《科學家論蓋婭》(Scientistson Gaia)大型文集。Lovelock認為「地球是活著的!」,而且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巨大有機體,為了維持有機體的健康,蓋婭本身發展出了一種負反饋機制,假如她的內部出現了一些對她有害的因素,她能夠將那些有害的因素除掉。對於這個負反饋機制,用地球形成以來的46億年間溫度變化情況來說明是最好不過了。理論上說,太陽輻射強度增減10%就足以引起全球海洋蒸發乾涸或全部凍結成冰,但地球歷史上太陽輻射強度曾增加過約30%(其中5%增加於顯生宙期間),也發生過3次大冰期和大冰期內的暖熱期交替變化,然而地表的平均溫度變化僅在10℃上下,這就說明地球的確存在某種內部的自我調節機制。有關蓋婭假說,Lovelock先後出版了多部書籍。例如,1979年出版《蓋婭:地球生命的新觀》(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引發眾多的討論和爭議;1988年改寫成《蓋婭時代:我們生命地球的傳記》(The Ages of Gaia: a biography of our living earth),1991年出版《為蓋婭療傷:行星地球的實用醫學》(Healing Gaia: Practical Medicine for the Planet)……【全文點擊】

相關焦點

  • 同舟講壇丨後人類時代,人類將去往何處
    人類把自身放在歷史的中心太久,很難客觀看待自身文化與價值的失衡之處。科技倫理上的陰霾,一直以來也是人類未曾彌補的一塊。可以說,後人類時代的技術前景在不斷挑戰人類文明缺失部分的同時,也不斷地激發人類以新的方式去認識自身。
  • 約翰·斯坎倫:野生動物販賣及其對健康的影響,我們從此去往何處
    在COVID-19後疫情時代下,需要將打擊野生生物犯罪納入國際犯罪法律框架,保障公共安全和動物健康。特將發言翻譯發布如下,以饗讀者。文/Cyan 審/Linda 編/Angel(圖源/AZA)野生動物販賣及其對動物和人類健康的影響:我們從此去往何處?
  • 非洲沙漠裡的「大章魚」:何處有水它就往何處去,能活2000年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逍遙遊》在《逍遙遊》中,有這麼一種神奇的生物。它叫鯤,大到不知道它有多大,並且可以化成鳥,鳥也是大到不知道有多大,而且能夠飛起來,飛起來還特別快,只是鯤這種奇妙的生物只存在於我們的想像之中。
  • 科學使人類往哪裡逃?
    「我往哪裡去躲避禰的靈?」「我往哪裡逃躲避禰的面?」 ——詩139:7現代航天移民計劃「我往哪裡逃?躲避禰(神)的面……」,「雖然爬上天去,我(神)必拿下他們來……」(詩139:7,摩9:2-4)。至高的神清楚知道,世上有人在這末後不肯向祂真誠悔改迴轉,要想許多辦法,逃避祂的審判刑罰。
  • AI作曲的諾亞方舟將去往何處
    作為虛擬音樂人,AIVA已通過法國和盧森堡作曲家協會(SACEM)的合法註冊,成為該協會首位非人類會員,並擁有自己的署名版權。AI程序會帶著它對以上音樂風格的預測繼續運行,並將在前方遇到下一個驗證數據集。這個數據集會判定它的預測是否正確,正確與錯誤的回饋都將被AI記住。在不斷的高速學習中,AI的預測能力就會越來越強,最終掌握程式設計師大數據歸總後的曲風,進而編寫出自己的曲子。
  • 人死後靈魂又會去往何處?
    意識又去了哪裡呢?大部分人認為靈魂是非物質的,下面我們就開始來闢謠。如果靈魂不是由物質構成的,沒有原子和分子內部的電磁作用,那麼地面便會對它失去支撐作用,所以它便不會如影視作品中所展示的那樣,在地面神出鬼沒般的四處遊蕩。
  • 當機器人也開始了藝術創作,人類還能去往何處?
    據牛津大學與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未來50年內,機器人將取代數百萬個人類工作職位!日本研發的護理機器人與人類相比,機器人不用吃飯,不用睡覺。在數據處理方面更是碾壓人類。那麼,在這種絕對優勢的對比下,人類唯一值得驕傲的,便是擁有主觀意識和情感,並且只有人類,能夠創造出藝術。可是,在科技的突飛猛進之下,就連被認為是AI智能所無法取代的藝術創作領域,也面臨著可能被機器人顛覆的趨勢!
  • 人類將去向何處
    自古以來,人類對未來發展的探究從未停止。未來,從個體來說,是指個體的命運。從人類來說,則指我們人類將要去向何處。一場疫情,讓我們更關注未來如何戰勝病毒,關注科技怎樣影響未來。而本書恰在此時,用三場科技革命及場景應用,為我們預測預見了一個「未來」。本書之所以抓人眼球,引發對未來的思考,是因為文中所涉全是我們關注的未來學話題。
  • 杭州第十區將往何處去?臨安曬出分區規劃帶你先睹為快
    青山寶龍商業綜合體效果圖 臨安撤市設區一周年了,古老而又年輕的杭州第十區將往何處去未來幾年,臨安將打造「十字」高速公路網、「兩橫四縱」國省道公路網、「兩橫一連」快速路網,「十橫十一縱三連」主幹路網,打通「融杭五通道」等。實現30分鐘區內交通通勤圈、1小時杭州市域交通圈、2小時省域及長三角交通圈,並預留1處通用機場。此外,臨安還將借交通進一步完善旅遊體系。
  • 《未來簡史》:從智人到神人,未來人類的終極命運將往何處?
    在《未來簡史》一書就是在告訴我們:人類是怎麼從普通生物成為了現在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以及接下來人類面對人工智慧將會所遇見拿些問題。基於此作者在本書中,提出了三個最為核心的觀點:1. 人類進步與社會的完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類的想像共同體」,包括宗教,人文主義等都是人類的共同想像,然後又反哺人類的共同協作。2.
  • 趙斌要求抓好秋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保豐收
    副省長趙斌要求,各地要大力抓好以水稻為主的秋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確保實現今年糧食增產2億公斤的目標。  今年以來,我省氣候異常,「兩遷」害蟲遷入期較常年偏晚,但發生蔓延速度快,田間基數高;蟲害呈現嚴重世代重疊,防治任務較重;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水稻象甲及新的檢疫性病蟲害傳入風險增加,潛在威脅大,全省下半年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總體將呈偏重發生趨勢。
  • 高通趙斌:可見光通信室內定位技術的應用前景
    美國高通公司資深產品市場經理趙斌先生就目前各種定位技術的現狀做了簡要分析並提出可見光通信在未來的市場中將會有比較好的應用前景。  美國高通公司資深產品市場經理趙斌先生  據趙斌先生介紹,手機上的定位技術最開始是為了滿足美國E-911法規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室外
  • 「蓋婭假說」 之父100年誕辰《新星世》新書發布:超智能賽博格將成...
    此後,每本新作都比上一本更有說服力,探討的內容也從最初的蓋婭假說,到後來直接的蓋婭,再到生物圈或人類所面臨的風險。來源:Terry Smith/The LIFE Images Collection/Getty《新星世》抓住人類的最後一線希望,進而提出了一個新的宏大想法。原來,蓋婭最後可能會被奇點拯救。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全面取代 —— 雖然讓許多災難預言家驚恐不已 —— 將是我們最後的救贖。
  • 大學畢業了,你往何處去
    高校畢業生流不流、誰在流、怎麼流借鑑菲戈安對流動的分類方法,按照家庭所在地、學校所在地和就業所在地的組合情況將高校畢業生的流動分為以下五種類型:一是繼續流動,指學生為就讀大學從生源地流動到高校所在地,畢業後又從高校所在地流動到生源地和院校地以外的地方就業;二是返回流動,指學生為就讀大學而發生了由生源地到高校所在地的流動,畢業後又從高校所在地返回生源地就業;三是前期流動,指學生從生源地流動到高校所在地就學
  • 2021 營銷人該往何處「遷徙」?
    一是人一定會退步,如果不努力,那隻剩下各種痛苦。因為營銷人本身也並不是頑固派,也在心急火燎地尋找學習和突破機會,無奈舉目四望,沒有選擇,不知道向何處遷徙。這才是孔二老師切身去感受巨量大學的真正動因。為了讓團隊能一起進步跨年,當天,孔二老師也將巨量大學的"2021年課程表"發給了公司以外的好友同仁。因為巨量大學明確提出,將憑藉巨量引擎旗下平臺領先的數字營銷知識積累,將行業提供更為完善的營銷知識課程;並通過數字營銷應用案例與經驗分享、實操性的商業知識培訓,攜手生態夥伴打造一個知識共創的能量場,激發商業新增長。
  • 150億年齡的宇宙現在正向何處去?帶你揭密
    可是,人類又在思考更遙遠的未來,宇宙將向何處去?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歸宿提出了三種可能:「開宇宙」,「閉宇宙」 和「加速的宇宙」。將何處何從,宇宙中物質的多少將是決定性因素。膨脹將永遠繼續下去,不斷變冷,直到永遠。 這是一個緩慢拖延的死亡過程,幾萬億年過後或者是更久,所有星系的恆星都將死去。包括那麼質量特大的黑洞也不復存在,宇宙將成為一個只有「亞原子」 和「粒子」的陰冷、黑暗的家。
  • 人在去世後會去往何處?會投胎轉世嗎?量子力學或能解釋?
    這些問題在死亡面前,似乎已經不值得一提了,沒有比死亡更加讓人畏懼了,親人的別離,在社會上建立的金錢,地位等等,都將歸零,可是這是萬事萬物必須經歷的,沒有人可以逃避。其實這些所謂的恐懼感都是出於未知,如果我們知道一個人在死後去了哪裡,會經歷什麼,這些恐懼感可能會減少很多,那麼人在死亡之後究竟會去哪裡呢?
  • 《未來生活簡史》:帶你了解人類去向何處,未來學家如何預測未來
    馬斯克在前不久在Neuralink總部開了一場發布會,當他為我們展示將硬幣大的Neuralink植入物和進行設備植入的手術機器人時閱讀本書,你將了解人類去向何處」。 面對未來,人類何去何從?問題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書中詳細的預測了未來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應用場景,如果你對未來會發生什麼感興趣,就讓我帶你一起翻開這本書,帶你了解未來與科技,看看科技革命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 科技的永恆力量,會將人類文明引向何處?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去過一百多個國家。早年的旅行是走馬觀花,對這些異域風情留下的印象並不深刻。當我再有機會去重訪的時候,就給自己提了幾個問題:人類的文明是從哪裡開始的?這麼多的文明彼此之間是什麼關係?各個文明的優勢在哪?他們對人類的今天有什麼樣的貢獻?」
  • 未來人類的進化方向,我們將去往何方?
    無論你是否願意,基因工程編輯技術勢必影響我們,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基因改造的深入,整個人類基因組都將有可能發生變化,並且這些改造後的基因特徵還會遺傳給下一代而一旦人類開始改造自身後一扇新的大門將打開且很可能無法再關上。當我們對基因了解得越多,改造自身的欲望也將越發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