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Genet.:一種維持異染色質可塑性的機制

2020-12-05 生物谷

染色質是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包裝形式。按照其包裝的緻密程度,染色質可分為較為鬆散的常染色質和較為緻密的異染色質。異染色質的這種結構特徵不利於蛋白質的招募,因而可能會危及到正常的異染色質DNA代謝過程,例如DNA複製和重組。

1月13日,PLoS Genetics雜誌發表了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周金秋研究組關於釀酒酵母異染色質組蛋白標記的文章。他們發現組蛋白乙醯化酶複合物NuA4能夠被招募到端粒異染色質區,並特異性地乙醯化組蛋白H4第12位賴氨酸。該位點的乙醯化對端粒異染色質的基本DNA代謝過程起調控作用。這一研究表明,異染色質並不像人們以往認為的那樣「靜默」,它同樣具備可塑性,而這種異染色質的可塑性直接歸因於它自身的化學性質。

該論文是由周金秋研究組的助理研究員周波和博士研究生王珊珊等完成。該課題獲得了國家科技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經費資助。(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PLoS Genet 7(1): e1001272. doi:10.1371/journal.pgen.1001272

Histone H4 Lysine 12 Acetylation Regulates Telomeric Heterochromatin Plasticity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Bo O. Zhou1, Shan-Shan Wang1, Yang Zhang1, Xiao-Hong Fu1, Wei Dang1, Brian A. Lenzmeier2, Jin-Qiu Zhou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2 School of Science, Buena Vista University, Storm Lake, Iow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bstract

Recent studies have established that the highly condensed and transcriptionally silent heterochromatic domains in budding yeast are virtually dynamic structure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for heterochromatin dynamics, however, remain obscure. In this study, we show that histones are dynamically acetylated on H4K12 at telomeric heterochromatin, and this acetylation regulates several of the dynamic telomere properties. Using a de novo heterochromatin formation assay, we surprisingly found that acetylated H4K12 survived the formation of telomeric heterochromatin. Consistently, the 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complex NuA4 bound to silenced telomeric regions and acetylated H4K12. H4K12 acetylation prevented the over-accumulation of Sir proteins at telomeric heterochromatin and elimination of this acetylation caused defects in multiple telomere-related processes, including transcription, telomere replication, and recombination. Together, these data shed light on a potential histone acetylation mark within telomeric heterochromatin that contributes to telomere plasticity.

相關焦點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100年後,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在多細胞生物染色體上,25%—90%的染色體區域具有異染色質結構 (Lander et al. (2001). Initial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human genome. Nature, 409: 860-921;Vicient & Casacuberta (2017).
  • 研究發現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機制
    3月2日,《神經科學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所神經元信息處理和可塑性研究組關於突觸可塑性長時期維持的分子機制的最新發現
  • PNAS:研究發現新蛋白複合體控制異染色質化介導的RNA加工機制
    研究利用生物化學手段鑑定到一個染色質調控因子ASI1的互作蛋白-AIPP1(ASI1 IMMUNOPRECIPITATION PROTEIN 1),發現AIPP1可作為「橋梁」蛋白介導ASI1和EDM2在細胞內的互作,形成蛋白複合體共同在內含子含有異染色質組分基因的RNA正確加工中起作用。
  • 異染色質紊亂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在此項研究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造成沃納症候群——一種導致過早衰老和死亡的疾病——的基因突變導致了DNA束即所謂的異染色質的惡化。  這一發現是尖端幹細胞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可能導致通過預防或逆轉對異染色質的損傷,從而抵抗衰老相關生理衰退的方法。
  • 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主因:異染色質紊亂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30日報導,在此項研究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造成沃納症候群——一種導致過早衰老和死亡的疾病——的基因突變導致了DNA束即所謂的異染色質的惡化。這一發現是尖端幹細胞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可能導致通過預防或逆轉對異染色質的損傷,從而抵抗衰老相關生理衰退的方法。
  • PLoS Genet:科學家揭示兼性幹細胞的分子特性
    該研究結果通過對果蠅進行獲得,研究者希望相關研究或為理解新型個體化療法以及癌症的進展機制提供一定思路。文章中,研究者Nareg J.Djabrayan表示,我們鑑別出了兩種分子信號,同時還發現了特殊的通路可以促進組織中的細胞形成幹細胞,該研究為揭示細胞如何分化以及兼性幹細胞被激活的機制提供了一定線索;如今科學家們在人類組織和器官中鑑別出了越來越多的兼性幹細胞,但他們並不清楚這些幹細胞和標準幹細胞為何在形態上為何並不相同;兼性幹細胞的存在就揭示了許多分化的細胞可以繼續獲得較大的可塑性,並且對壓力環境產生反應,比如傷口中或者是耗盡組織的再生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吸毒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為了抵抗轉座子,動物的生殖系統進化出了一類小非編碼RNA——piRNA(Piwi-Interacting RNA)——來嚴格調控轉座子的表達。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類似於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統。
  • 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發現異染色質...
    細胞核內的染色質可分為常染色質(通常為活性區域)及異染色質(通常為非活性區域),二者分別聚合成被稱為A或B型區室(Compartment)的三維結構。在此框架下,染色質進一步形成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及染色質環(Chromatin loop)等更為精細的染色質高級結構,以調控基因組功能。
  • Nature Cell Biology | 俞洋/黃旲組合作深入闡明piRNA調控異染色...
    有多種調控機制沉默轉座元件並維持基因組完整性,例如組蛋白修飾和DNA的甲基化等。為了抵抗轉座子,動物的生殖系統進化出了一類小非編碼RNA——piRNA (Piwi-Interacting RNA) ——來嚴格調控轉座子的表達【2】。概念上,真核生物的piRNA通路在功能上類似於原核生物的CRISPR系統。
  • 生物物理所合作揭示DNA甲基化穩定且可塑性遺傳的機制研究
    朱冰組系統闡述DNA甲基化維持過程精細控制的分子基礎),並且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能夠適應並維持不同的起始的表觀狀態。這些特性使得表觀基因組能夠隨著細胞命運的轉變而改變並最終幫助維持細胞特定的狀態。然而,表觀遺傳的穩定傳遞是如何實現的至今仍然知之甚少。
  • 科學家揭示ZKSCAN3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表觀遺傳機制
    機制方面,ZKSCAN3能通過穩固細胞核膜蛋白與異染色質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強基因組穩定性並抑制重複元件表達。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ZKSCAN3在人類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複製性衰老間充質幹細胞,以及老年個體分離的原代間充質幹細胞中均呈現出下調表達,暗示著ZKSCAN3與衰老調控的潛在聯繫。
  • Neuron: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吸毒成癮是一種慢性疾病,往往長時間戒毒後仍然會復發。該疾病的神經生物學的依據目前還不清楚,不過,大腦中的突觸聯繫持續變化的區域可能與毒癮相關。在8月28日的《神經元》(Neuron)雜誌上,Pulipparacharuvil等人的研究表明,肌細胞增強因子-2的轉錄因子是體內控制古柯鹼誘導結構性突觸的可塑性的關鍵蛋白質。反覆接觸古柯鹼會引起敏感的行為反應,並在增加伏核紋狀體(NAc)棘狀神經元樹突狀刺。
  • 中國科學家:揭示間充質幹細胞對幹預骨關節炎的可行性
    近期,《Nature Communications》發布了我國在幹細胞領域的又一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發現miRNA合成通路關鍵因子DGCR8通過穩定異染色質抑制人間充質幹細胞衰老的新型生物學功能。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曲靜/劉光慧/張維綺揭示ZKSCAN3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表觀遺傳機制
    機制方面,ZKSCAN3能通過穩固細胞核膜蛋白與異染色質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強基因組穩定性並抑制重複元件表達。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發現ZKSCAN3在人類早衰症間充質幹細胞、複製性衰老間充質幹細胞,以及老年個體分離的原代間充質幹細胞中均呈現出下調表達,暗示著ZKSCAN3與衰老調控的潛在聯繫。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轉座子在近著絲粒異染色質區調控機制
    分裂期的異染色質,尤其是位於著絲粒區域以及近著絲粒區域的異染色質,其穩定性可幫助遺傳信息在細胞分裂中有效的高保真傳遞。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異染色質中的表觀marker(H3K9me3)會隨機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隨機表觀修飾的丟失,使得異染色質變得不穩定。生命體如何在體細胞中維持異染色質的穩定需要研究。此外,重複序列是一類在基因組中存在的多個拷貝的序列,其在基因組,尤其是異染色質中佔據較大比例。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論文作者、韓國科學技術院的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Won-Suk Chung表示:「這項發現對我們理解神經迴路在學習、記憶以及疾病過程中如何變化有著深遠的意義。
  • 研究發現植物DNA主動去甲基化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了植物DNA主動去甲基化的完整調控途徑,詳細闡述了植物DNA主動去甲基化的最新機制。同時,該研究揭示了擬南芥SWR1複合體通過識別常染色(組蛋白乙醯化)和異染色(DNA甲基化)標記物而被招募到染色質上的靶向機制。  DNA甲基化修飾發生於胞嘧啶的第五位碳原子上,是一種很重要的、保守的表觀遺傳學標記。DNA甲基化與DNA去甲基化決定了生物體內的甲基化水平和圖譜。
  •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組蛋白翻譯後共價修飾是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影響染色質的狀態而調控基因表達等過程。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三甲基化修飾(H3K27me3)通過維持基因的沉默狀態,在動植物細胞命運決定以及生長發育中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基因組中特定位點的H3K27me3修飾水平由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和去甲基化酶進行動態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