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讓老師對於問題的認識與學生有質的差別呢?以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師的視角分析一下。首先要先解一下這個題,「質的提升」是想說老師比學生的水平高。那麼問題應該包含兩個部分,水平高是高在哪裡?是什麼因素導致這個差距的?關於「高」,以物理學科為例,老師覺得要先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理解概念的深度,另一個方面可能是解題的熟練度。
先說解題,說實話,老師解題真不見得能比過一些高中的學霸。畢竟學霸中也是藏龍臥虎,而且老師忙於備課出題,不見得每天會刷非常多的題目。高考複習時候為應試所付出的精力,絕對是不可替代的。經常有人說,英語巔峰水平就是高考時,隨著大學4年逐漸下滑。所以解題這件事情,只要高中堅持三年,到高考前,肯定是要反超老師的,而且也只有解題反超老師了,那才叫做好了高考的準備。不過咱們學校的老師應該是比較厲害,要是你能每科都達到老師的解題水平,我保證你能上清北。
小故事
講個額外的小故事,回想起陳老師當時面試老師時的筆試題,就遇到一個基於遊標卡尺的變形題目,雖然陳老師一眼就看出了這是考遊標卡尺原理,奈何幾乎不記得怎麼讀數了。這可能是專業的原因,自從大學的物理實驗之後,我就再也沒有碰過遊標卡尺,其次現在的遊標卡尺好像都是電子式,完全不用懂得讀數的具體方法。總之這個題就跪了。
如果說解題還有可能超越,那麼概念的理解自然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所謂「質的提升」了。這種「質的提升」是來自於知識的全面性和熟練度。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是一名高中生,讓你看一下小學的數學,我相信你一定會有比你小學時候更加深刻的理解。你眼裡的1+1=2可能不再是兩個蘋果放在一起,你可能會想到正負數的問題,加減法的問題,實數虛數的問題,甚至各種進位的問題,而不再是小學時候的1+1=2了。這件事情真的需要更多知識的積累,才能加深對於同樣一個知識的理解。
舉個物理的例子好了,慣性定律(牛頓第一定律),這是一個十分深刻且重要的定律。我們初中就學,高中也學,大學還要學,但是每一次學習其實理解的層次都不太一樣。需要有更多後續的知識的補充,才能體會到慣性定律的重要性,又或者其隱含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關於慣性定律理解上的差距,並不會讓你和老師在解題時有顯著的差異,卻會導致你和老師之間「質的差別」。
以上,希望讓大家意識到,瘋狂的訓練在短時間是可以超越老師的,但是這個對於概念的理解,這種「質的提升」依然還是來自於積累。但是你只要在解題上先超過老師不就夠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