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律一定源自內心深處,是一種對自我情緒和行動的控制能力,也是遵循客觀規律的約束能力。
自律的內涵非常豐富,在探討如何實現自律之前,對自律這一概念做一次深度的解讀非常有必要, 這有助於我們真正了解自己並準確評估自己當下的生活狀態。
任何自律行為的基礎都是自尊和自信。 自尊水平較高的人相信自己的存在有價值,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調整、調節,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或忍耐,我們完全可以更加主動地適應這個世界,改變自己乃至整個世界。而低自尊水平的人常常會無意識地貶低自我存在的價值,放棄做出選擇的權利。
自信是一種狀態,也是一種能力。人通過一次次的成功,通過正向反饋逐步建立起自信。高自尊水平、更自信的人,會更有耐心,能夠更好地拒絕誘惑,勇於承擔責任,更積極主動地應對挑戰。
自律是相信自己並做出選擇。是否選擇自律模式和世界相處,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和權利。現實中太多人未經努力就直接放棄了這項權利,或認為自己天生就不是一個自律的人,甚至認為自己不可能做出選擇。
維克多·弗蘭克爾(Frank.V.E)的故事完美地詮釋了人即使生活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中,也依然有選擇的權利:那就是選擇以何種態度看待這一切。在納粹集中營的悲慘遭遇,讓他有機會去研究那些每時每刻都可能面臨死亡的人,當然也包括他自己。
弗蘭克爾的人生經歷非常傳奇。他是猶太人,出生公務員家庭。中學時代弗蘭克爾被 S.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學說所吸引,開始深入思考人生的意義何在。16 歲時,弗蘭克爾寫了一篇關於叔本華心理分析的文章,並得到弗洛伊德的賞識,發表在《國際精神分析期刊》 上。後來他就讀於醫學院,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1939 年,納粹德 軍入侵波蘭,戰爭一觸即發,雖然弗蘭克爾已經拿到美國籤證,可以逃亡美國避難,但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他決定和心愛的未婚妻緹莉 (Tilly Grosser)一起留在維也納。
1942 年,弗蘭克爾和未婚妻舉行婚禮,但沒過多久,他們一家 就全部被納粹關進了集中營。最開始他們被關押在捷克波希米亞地區北部的特萊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納粹集中營,後來弗蘭克爾的父親因為飢餓死在了那裡。1944 年,弗蘭克爾和妻子、母親 先後被轉移到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不久他的母親就死於這裡的毒氣室。弗蘭克爾深愛的妻子在納粹投降前死於德國貝爾根·貝爾森 (Bergen-Belsen)集中營,非常遺憾地沒有堅持到盟軍到來。弗蘭克爾本人在集中營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飢餓、疾病屢屢讓他瀕臨死亡,不過他都依靠頑強的意志挺過來了。最危險的一次,他差一點就被趕上開往焚化爐的汽車,但再次幸運地逃脫了。
直到 1945 年 4 月 27 日,弗蘭克爾被美軍解放。有一天弗蘭克爾在集中營中赤身獨處囚室時,忽然頓悟了「人類終極自由」,這種心靈的自由即使是納粹也永遠無法剝奪。
弗蘭克爾認為雖然人無法改變外界環境,但卻可以決定外界的刺激對自身的影響程度,如此一來,什麼樣的飢餓和拷打都能忍受。經歷了這些苦難之後,弗蘭克爾把自己的理論總結為一套心理療法 ——意義療法,並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認為,人只有在健康的時候,心態和行為才千差萬別;而當人們爭奪食物的時候,就會暴露出動物的本性,行為幾乎沒有區別。但是弗蘭克爾卻認為恰恰相反,他曾說:「雖然所有的囚徒被拋入完全相同的環境,但有的人會消沉頹廢下去,有的人卻會如同聖人一般越站越高。我唯一怕的,是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
選擇永遠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沒有人能剝奪。現代社會,給一個人選擇的權利和機會大大增加,正因如此,沒有了外界環境的約束和他人的要求,自律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
選擇用積極的心態看待生 命,用自律的行動做出回答,才是我們應該秉持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