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先鋒 「南鯤」讓利用波浪發電成為現實!

2021-01-19 海南科技



海洋能指海洋中所蘊藏的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為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潮流能)、海水溫差能和海水鹽差能。廣義的海洋能源還包括海洋上空的風能、海洋表面的太陽能以及海洋生物質能等。世界海洋能的蘊藏量約為750多億千瓦,如此巨大的能源資源是當前世界能源總消耗量的數千倍,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因此利用海洋能發電已經成為國際新能源市場的一大熱點。

在能源消費量持續攀升和傳統能源日趨緊缺的外部環境影響下,新能源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我國在海洋能開發及相關研究領域已經取得豐碩成果,開發成本不斷降低,海洋能產業進入戰略機遇期。我國海洋能資源蘊藏量豐富,再生能力強,海洋能發電產業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扶持,投資前景良好。然而,波浪發電是海洋能源利用的形式之一。  

波浪發電是繼潮汐發電之後,發展最快的一種海洋能源利用形式。為此南鯤團隊發明設計出了南鯤新型橫臥式浪能發電裝置。它是一款具有低成本、高智能、高效率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浪能發電同時不會產生廢氣以及汙染物,對環境友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如今,他們帶著這個新型橫臥式浪能發電裝置項目,報名參加了海南省第二屆「科創杯」創新創業大賽,並且一路過關斬將衝進了決賽(團隊組)。希望他們在決賽能取得好成績!



團隊資料


本團隊現共有10名核心隊員。總經理1名,洪江鵬,為本項目及產品的開發者和專利權人,現為項目主要負責人;機械技術研發人員3名,李健、何遠洋、周衡,分別為產品構造設計、電路設計及產品試驗總負責人,他們是機械電器類專業學生,對於產品的製作加工以及試驗投入了大量時間,做到每一處的嚴謹;信息技術研發人員1名,徐聞成,主要負責產品的信息化處理,開發能夠並與本裝置結合的信息化系統;市場人員2名,李宏、柏雪,主要負責產品市場調研、對外宣傳等工作;法務及公關人員1名,李辰薇,主要負責對外對接,政府部門的協商洽談等;圖畫設計人員1名,桑夏霖,公司所有圖案電子設計的總負責人;財務人員1名,陳月玲,負責公司財務。團隊人員均為其負責板塊的專業學生,整個團隊在林冬冬老師的指導下,團隊逐漸發展,項目及產品逐漸成熟。



項目資料


2015年年底,世界人口已達到74.67億,世界人均耗電量從2000年的2378.78千瓦時到2015年的已超過3000千瓦時。人口的不斷增多、人均耗電量的不斷增加、不可再生的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多重矛盾,使可再生能源成為了能源產電的新興寵兒。

全球海洋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71%,而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能源還不到其萬分之一。波浪能作為海洋新興能源之一,具有能量密度高,範圍廣,可持續的特點——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50倍,因此水的電力產量比空氣顯著高很多;波浪能所含動能約是風能的1000倍,它允許更小的設備來利用其生產電力;風速在清晨和夜晚通常很小,太陽能則取決於天氣,而波浪能卻是全天候發電。

如今,各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波浪能的研究與開發,但目前波浪能發電裝置普遍存在效率低、不穩定、成本高、易受地理條件限制等問題,尚未有正式投產商用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為此,我公司發明設計出南鯤新型橫臥式浪能發電裝置。南鯤新型橫臥式浪能發電裝置是一款具有低成本、高智能、高效率的波浪能發電裝置。本發電裝置100KW的輪船發電機組,成本198500元;本裝置實現對波浪能的二級轉換,大大提高轉換效率至40.2%;同時,我們通過在裝置中安裝網絡智能監控模塊,對裝置的實時數據信息進行感知、存儲、傳送和分析,優化售後服務,驅動產品優化升級。

100Kw本發電裝置僅需400.00㎡的海域鋪設,一年理論發電量為730000度,帶來經濟價值513190元,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2.78噸,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浪能發電,不產生廢氣以及汙染物,對環境友好,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要有海浪就能發電,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我公司目前已成功申請專利保護(專利號:201520544413.6),並為進一步打造出規格更多、適用範圍更廣的系列產品努力,從而適應不同使用環境的波浪能發電要求。公司實行「四步走」的發展戰略,由發電併網,憑藉政府的認可,到向遠洋船舶和離岸孤島供給發電設備,繼而實現讓大眾認識波浪能到用戶信任波浪能,再到用戶依賴波浪能的轉變。

我公司致力於為航海事業、島嶼居民生活用電帶來新供給能源,為國家戰略性開發新島嶼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海洋之能量,用之不竭。從古至今,人類一直行走在對其探索的道路上。充分利用海洋的巨大能源寶藏是我團隊一直不懈追求的最高理想。


感受和收穫


我們團隊參加了本次的第二屆海南省「科創杯」創新創業大賽,在初賽和複賽兩場比賽下來後,整個比賽過程的高效運作、賽前的重點培訓、賽場的合理安排、選手的激情路演、評委的專業點評、賽後的精準打分、結果的公開透明等等都給我們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為本次大賽的組織者、參與者點讚。

我們在此次賽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穫:首先,評委的意見反饋。評委老師的經驗分析和專業點評,切中項目的要害,為我們的項目進行把脈會診,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對自己的項目進行了思考,並進行改進,不斷打磨升級,以獲得更長遠的發展。這是我們參加本次大賽最大的收穫。

其次,與其他參賽者的思想碰撞。通過本次大賽結識到許多其他積極熱情的創業團隊,和他們的的交流探討,讓我們迸發出更多更棒的完善產品的點子。

最後,展現自己,獲得自信。參加本次大賽也是對我們的鍛鍊,比賽能夠展示我們的項目、進行宣傳推廣,同時也讓我們更加完善,獲得足夠的信心和動力——前進!


來源:海南科創杯大賽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波浪能利用: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為克服深海中嚴峻的工作環境,充分收集深海中蘊藏的大量波浪能。在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一種深海波浪能發電裝置」上,就提供了一種可以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 俄將利用「波浪能」發電
    據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海浪總是周而復始、晝夜不停地拍擊著海岸,其中所蘊藏的波浪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為了簡便有效地利用這一能源,俄羅斯科研人員不久前研製出了一種原理簡單、成本較低的實驗型波浪能發電系統。  據俄《消息報》近日報導,上述系統由位於聖彼得堡的研發機構「可再生能源中心」設計製作。
  • 科學家們嘗試利用人工肌肉進行波浪發電(圖)
    近年來,如何利用海浪的動能進行發電已成為新能源發展的重要課題。  現在,科學家們正在嘗試使用新型的高分子聚合物實現海浪發電。這種新型聚合物的全稱是「電活化聚合物人工肌肉」(EPAM),簡稱為「人工肌肉」。在電壓的作用下「人工肌肉」會產生伸縮現象,反過來,利用外力使這種「人工肌肉」伸縮變形則會產生電力,這就是利用「人工肌肉」發電的原理。
  • 一種利用深海波浪能進行發電的新方案
    為克服深海中嚴峻的工作環境,充分收集深海中蘊藏的大量波浪能。在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專利「一種深海波浪能發電裝置」上,就提供了一種可以在深海進行發電的波浪能方案。 該裝置包括波浪能發電機構、補償機構、錨定機構。
  • 波浪發電
    海水終日都是波濤洶湧的,在這些波浪裡其實也蘊藏了大量的波浪能源,那我們對波浪能是如何利用的呢?這件波浪能的展品分為了兩個發電裝置,其中一個壩式發電裝置,還有後方的船式發電裝置。當我們啟動按紐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啟動水池裡的造浪裝置,那麼波浪就會推動我們壩式裝置上的輪軸旋轉起來。旋轉起來的輪軸就會帶動內部的發電機來工作,從而發電。船式發電裝置它的內部有兩個容器通過波浪產生的水面位置變化引起的容器內空氣容積變化。
  • 海洋論壇▏淺析波浪能發電前景與國內外發電裝置
    目前利用海洋波浪發電的方法大致有三種:一是利用海洋波浪的上下運動所產生的空氣流,使氣輪機轉動,從而帶動發電機發電;二是利用海洋波浪能裝置運動(直線運動、轉動)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三是利用波浪能將水引入高位水池積蓄起來,形成一個水頭,再來衝擊水輪機發電。
  • 波浪能穩定發電?波浪能發電在中國前景分析
    具有能量密度高、分布面廣等優點的波浪能,是一種取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  但要想有效地利用波浪能來發電用電,就得需要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穩定工作的設備工具。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何謂「波浪能發電」?
  • 近海波浪能發電有多遠?離岸越近可利用波浪能越大
    簡要內容:現在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因地制宜,著力尋求當地可獲得的廉價能源,如英國、日本、挪威等國家就試圖大力發展波浪能發電。富勒認為可開發能量密度達到每1米寬水域18.5千瓦,而岸邊更近距離海域波浪所含的能量密度已經達到每1米寬水域16.5千瓦現在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因地制宜,著力尋求當地可獲得的廉價能源,如英國、日本、挪威等國家就試圖大力發展波浪能發電。
  • 海大教授制出波浪發電裝置 海浪起伏就發電(圖)
    大海裡波浪一刻不停地在起伏,在黃島區的齋堂島海域,這種波浪的起伏將會轉化為電能。昨天,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史宏達教授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這是繼去年潮流能發電裝置投放後,又一種利用海洋能源發電的裝置投入使用。
  • 波浪發電設備促進海洋能產業發展
    海洋能產業進入戰略機遇期    世界海洋能的蘊藏量約為750多億千瓦,如此巨大的能源資源是當前世界能源總消耗量的數千倍,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因此利用海洋能發電已經成為國際新能源市場的一大熱點。在我國大陸沿岸和海島附近蘊藏著較為豐富的海洋能資源,總蘊藏量約為8億多千瓦,目前尚未得到充分開發。
  • 國防科大研發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
    新華社長沙12月14日電(記者謝櫻、席敏)記者14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智能科學學院尚建忠教授、羅自榮教授及其博士團隊研發的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可給海洋工程裝備提供穩定、經濟的能源。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波浪能研究熱潮興起,並一直延續至今。隨著海洋戰略的實施,我國的海洋資源探測、權益維護和海洋監測等活動不斷向深海、遠海拓展,缺乏有效的能源供給成為影響各類監測裝備應用的「瓶頸」之一。尚建忠、羅自榮教授團隊研發的波浪發電技術瞄準了這一緊迫的現實需要,多年來致力尋求波浪發電的技術突破。
  • 利用波浪來發電 武漢理工大學生發明「發熱」救生衣
    記者昨從武漢理工大學獲悉,該校一個學生團隊發明了一種能發電發熱的救生衣。王晨陽是該校汽車工程學院2014級學生,他組織的「聚能節能減排創新團隊」歷時半年設計了這款智能救生衣,不久前取得2016年「華舟應急杯」湖北省大學生創新設計大賽二等獎。王晨陽介紹,傳統救生衣只具有漂浮支持作用,不具備供熱功能。
  • 國防科大研發出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
    記者日前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由智能科學學院尚建忠教授、羅自榮教授及其團隊研發的自適應反轉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可為海洋工程裝備提供穩定、經濟的能源。上世紀70年代,波浪能研究熱潮興起,延續至今。近年來,我國的海洋資源探測、權益維護和海洋監測等活動不斷向深遠海拓展,缺乏有效的能源供給成為影響各類監測裝備應用的「瓶頸」之一。
  • 我國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華網廣州1月21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鷹式一號」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近日在位於珠江口的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正式投放,並成功發電。這標誌著我國海洋能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突破。
  • 逆向思維 絕處逢生——波浪能發電的應用研究
    據世界能源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全球可利用的波浪能達到20億千瓦,相當於目前世界電產量的2倍。因此,自古以來人們便開始發明各種各樣的裝置,試圖讓波浪變成可控制的動力。目前波浪能裝置的設想已經有上千種之多,但海洋波浪能利用至今仍未走向實用。其原因究竟在哪裡? 波能裝置不同於其他裝置的一個最主要之處是其工作環境。
  • 我國最大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交付
    據招商局集團最新消息,自然資源部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首臺5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日前在招商局旗下招商工業深圳孖洲島基地正式交付。招商工業方面介紹, 「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是海洋能「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於2017年立項。項目將在珠海市大萬山島建設我國首個、亞洲一流、國際先進的波浪能發電試驗場。「舟山號」是該波浪能場的首臺進場裝置,也是目前我國裝機容量最大的波浪能發電裝置,裝機容量500千瓦,由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招商重工建造。
  • 波浪能發電在中國的商業化之路
    中國波浪能發電先天不足  據了解,全球波浪能資源最好的區域集中在大洋東部、南北緯度30~60度之間的西風帶;其他海域風力較弱且不穩定,波浪資源不如西風帶豐富。西風帶內的風由西往東吹,途經整個大洋,能造出很長的波浪,所以大洋東側的波浪能比西側要好得多。
  • 國產波浪能發電裝置運行
    圖:波浪能發電裝置「萬山號」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據中通社報導:來自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波浪穩定發電乃至海洋能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波浪發電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 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承擔的一項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即863計劃)課題——「漂浮直驅式波浪能利用技術研究」近日通過科技部驗收,標誌著這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隨著新能源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海洋能發電技術以其獨特優勢和戰略地位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世界各主要海洋國家目前普遍重視對海洋的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