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驚!魚能上岸還能行走

2021-02-26 老鬼釣魚俱樂部

有一句俗語叫貓愛吃魚卻不會遊泳,魚愛吃蚯蚓卻不能上岸,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魚都是這樣。有的魚兒離開水竟然可以生存,這七種令人驚異的魚裝備了額外能使它們從空氣中抽取氧氣的器官,上岸行走完全沒有問題,甚至有人還把魚牽出來遛,有沒有覺得這個鏡頭很滑稽呢?

一、步行鯰。步行鯰原產於泰國,泰國人稱之為「Pla Duk Dam」,意思為深色蠕動的魚。這種臉上長有觸鬚的魚是一種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現在它的生存範圍已經超出了泰國的邊境,在澳大利亞、印度、中東和美國的弗羅裡達(自20世紀60年代末)。但它們的入侵也有光明的一面,對於捕食鳥、短吻鱷和奇怪的弗羅裡達人來說,它們是很好的食物。步行鯰可以從臨時性乾涸的池塘中逃離,有時利用被淹沒的街道或告訴公路拓展它們的活動範圍,但這對它們自己和司機們都不是什麼好事。


二、黑魚。黑魚最長能夠生長到1米左右,現在已經記錄有1.5米的黑魚標本,它們不僅有龐大的體積、鋒利的牙齒還能夠在陸地上行走,使它們有「科學怪魚」的名聲。黑魚是一種難以對付的入侵物種,由於長有一種能夠從空氣中抽取氧氣的腮上器官,使它可以從一個貯水池爬到另一個貯水池尋找食物,並且能夠離開水體存活多日。這種特性讓很多人甚是煩惱,但也幫助東亞的漁民們把這種美味賣到魚市前能儘量保持新鮮。
三、彈塗魚。彈塗魚看上去並不怎麼像魚,柔和的鰭,長如蜥蜴般的身體,像牛蛙般鼓鼓的眼睛。它們高度適應的胸鰭就像胳膊,幫助它們可以在陸地上大範圍的行走,它們同時也依賴於皮膚呼吸以維持血液中的含氧水平,這點像兩棲動物。


四、臀斜杜父魚。原產於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它們從一個潮池搖蕩到另一潮池的能力。如果需要的話,這種魚可以離開水體存活24小時。很有可能的是,在大約40億年前,某種魚類在相似的潮間帶逐步擴展它們的空氣呼吸、鰭行能力,使得它們更適於陸地生存。
五、巖跳魚。雖然外表和彈塗魚相似,但是巖跳魚屬䲁科而彈塗魚屬蝦虎魚科。跳躍的巖跳魚為了尋找食物或者逃避捕食者能爬到陸地呆上20分鐘。當它們感到威脅的存在時,巖跳魚會使用它們的胸鰭爬動並且有時收縮它們肌肉發達的尾部從而迅速跳躍離去。


六、鱔胡鯰魚。源自非洲,擁有長而彎曲的身體,能長到40釐米,像黑魚一樣,鱔胡鯰魚也有一個能通過魚鰓吸收氧氣的腮上器官,幫助它們在陸地尋找食物的呼吸。然而它們並沒有胸鰭,它們在陸地上追蹤獵物的策略很單一,這種生物的脊椎尤其是頸部異常靈活,由於不能像在水下那樣將食物吮吸進嘴,鱔胡鯰魚將它的脖子彎下從而可以使嘴從上往下壓住食物。這種適應性幫助該生物根據需求從一個池塘轉移到另一個池塘,並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停的進食。
七、鬥魚。這種魚很多人都有聽過,源自非洲和東南亞,是一種很認真的行走的魚類。在它們身體內部,一種類似渦輪增壓器的腮上器官將氧分子從空氣中抽出,同時在身體外部,這種魚使用一種多變的鰭片從一個池塘短途行走到另一個池塘。當然,即使是行走速度最快的魚也無法和那些高度適應空中和陸上生活的捕食者相提並論。鬥魚喜歡在晚上成群結隊的在陸上旅行,想像一下,當你在某天夜裡散步時,恰巧遇到一群鬥魚與你同行,真不知道這是幸運還是不幸。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自然界的生物總是在不斷的適應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物種的生存能力不斷的提高,不知道哪天人類能進化成什麼樣子。

編輯:木槿花開

長按「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 即刻關注老鬼釣魚俱樂部

熱門活動正在進行

1.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刻報名「明天窩料·尋找巨物」!

2.【老鬼天貓旗艦店】、【老鬼京東旗艦店】魚餌套餐優惠價!

3.老鬼釣魚俱樂部有獎徵集原創文投稿郵箱2711824952@qq.com

最多釣魚人關注的微信

微信號:oldghost-lg

釣技、配方、趣事、各種活動,精彩不斷,帶給你不一樣的漁樂

合作/投稿/建議,可聯繫

小編郵箱:2711824952@qq.com

你的分享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釣上岸的魚也能"跑"了?
    有一句俗語叫貓愛吃魚卻不會遊泳,魚愛吃蚯蚓卻不能上岸,但實際上並不是所有魚都是這樣。有的魚兒離開水竟然可以生存,有七種令人驚異的魚生長出能使它們從空氣中抽取氧氣的器官,上岸行走完全沒有問題,甚至有人還把魚牽出來遛,有沒有覺得這個鏡頭很滑稽呢?此「溜」魚非彼溜魚呀!
  • 此魚會上岸行走,半小時走百米,過去山區多沒人吃,如今15元1斤
    導讀:南方1種會爬行的魚,半小時走百米,過去山區多沒人吃,今15元1斤文/農夫也瘋狂大家都知道魚都是生活在水裡面的,它們依靠魚鰭在水裡面遊來遊去,非常的自由。那你可知道或者是見過會上岸行走的魚?估計不少人首先就會想到南方才有的娃娃魚,這種魚就有四肢,會在水裡面行走。其實在南方的山區,還有一種魚,它雖然沒有像娃娃魚一樣的四肢,但是卻也能上岸行走,並且它的行動能力很敏捷,半小時能走百米遠。另外它不在水裡也能活很長時間,離水數日都能不死。以前南方的山區很多沒人吃,如今養殖的也要賣到15元一斤。
  • 非洲人怎麼能從土裡挖到魚的?
    其實亞洲人也可以從土裡挖到魚的,像非洲人那樣刨開土地找到魚。不過亞洲一般挖到的都是鯰魚和黃鱔。然而有一種中國原生種,也可以離水生活,還能在陸地上奔跑。這種魚叫做龜殼攀鱸。中國原生魚類,為亞洲特有。以頑強的生命力和能在陸地上爬行而聞名於世,1870年首次引入倫敦動物園附近的水族館,在海外是受歡迎的著名觀賞魚類。因為在這之前多位西方探險家認定攀鱸會爬樹,人們爭相一睹其風採。在油管上看到了一個在乾涸池塘挖攀鱸的視頻,原始連結見於參考文獻。
  • 近下大雨,成千上萬的魚跳上岸了?這是什麼魚?
    一段廣東潮州市上千條魚跳上岸的視頻引起網友熱議,有人認為這是地震的前身。很快,潮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地震局等有關單位人員前往現場進行調查,原來池塘位於潮安區域東鳳鎮龍甲村。據村書記和村民說,這池塘是一個水質差的死水池,池塘大部分是野生的巴毛魚。中午,池塘的魚因天氣和環境原因成群結隊跳上岸。現場檢查時,池塘魚沒有跳上岸,池子裡沒有氣泡,周圍其他家禽也沒有異常。經市地震臺核實,無區域內記錄。
  • 農村池塘千條魚上岸是否地震前兆?兩大因素解惑
    5.18日下午潮州市潮安區東鳳鎮龍甲村,村民發現該村一池塘中的魚紛紛上岸,村民感覺異常,因此擔心會是地震前兆,如今答案來了。而在考察時,池塘裡再沒有發生魚跳上岸的現象,周圍別的家禽都無異常,經核對該地域近日並無小震記錄。考察時有村民告知,這個池塘屬於死水,因此:水質特別差,加上發生魚上岸那天中午下了一場雷震雨,估計池塘缺氧嚴重,池塘中那些過山鯽受不了才紛紛上岸。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村民擔心的千條魚上岸,是不是地震前兆?
  • 近日暴雨導致廣東上千條魚跳上岸?這是什麼魚?
    這不,5月18日,廣東潮州市一處池塘出現上千條魚跳上岸的視頻,就引起了網友熱議,有人害怕地認為,這是地震的前兆。很快,潮州市應急管理局和地震局等相關單位人員就前往進行了實地考察,原來這處池塘位於潮安區東鳳鎮龍甲村。據村書記和村民反映,這處池塘是死水池,水質較差,池塘裡大多是野生巴毛魚。18日中午一場雷陣雨後,池塘裡的魚由於天氣和環境原因才成群跳上岸。
  • 天舒年度重磅奉獻:上岸的魚,就再也不是魚了!
    上岸的魚,就再也不是魚了!
  • 農村河裡最常見的魚,圖1一上岸就死掉,最後一種抓回家餵狗!
    【農村河裡最常見的魚,圖1一上岸就死掉,最後一種抓回家餵狗!】撅嘴鰱,這種魚生命力不強,幾乎只要從水裡面移出來一上岸就會死掉,不過這魚的味道還是很不錯的。黃顙,小溪裡會長一些,但是不多,黃顙西紅柿湯是一道絕對美味的食物!野生塘鯴。
  • ​上岸的魚(微詩劇) 作者:王德雲
    雲歌導讀:一群群上岸的魚欣喜狂跳,一雙毒手竊喜,一會兒魚兒都沒了呼吸,死不瞑目啊,個個怒目圓睜.作者簡介:王德雲,男,民族漢,1965年陰曆9月初四生。1985年11月入伍南海艦隊,參加3.14海戰,在部隊期間報學北京詩刊87屆刊授,退役後從事餐飲工作,寫一些不成文的小東西上岸的魚(微詩劇)作者:王德雲人物:魚  網   魚鉤   一雙毒手道具:河與岸序河水在靜靜地流淌
  • 廣東上千條魚跳上岸,引發村民擔心,這是地震前兆嗎?
    那麼這些魚群為什麼要跳上岸呢? 魚群為什麼跳上岸 研究表示,廣東數千條魚生活的環境是一個死水塘,池塘中的水與外界水源沒有連接,導致池塘中的水無法從外界水源中獲取氧氣。 而最近高溫的天氣又阻礙了水的溶氧量。
  • 「跳跳魚」努力了3億年才上岸,可惜遇到了廣東人,「魚生」真難
    可以說跳跳魚是魚類中的天才,它們一生很長時間都不會在水中度過,而是喜歡上岸生活。甚至努力了3億年最終終於上岸,脫離了海洋,只不過可惜的是遇到了廣東人,不禁感慨「魚生真難」!彈塗魚可利用其胸鰭和尾柄在海灘上爬行和跳躍,皮膚和尾巴可作為輔助呼吸器官,能較長時間露出水面生活,對惡劣環境的耐受能力較一般魚類強。
  • 哲羅魚咬鉤後不能急於拉魚上岸,因為哲羅魚勁大力猛,性情兇暴
    當發現漂的反應後,應立即提竿,將咬鉤的魚拖出窩點,再提拉上岸,其目的是為了不驚散魚群。由於羅非魚不怕驚擾和反應遲鈍,所以發窩後,可以在短時間釣到許多魚。垂釣羅非魚除了沉鉤外,也可以下懸鉤,因為它常在水的中層或離底8釐米的地方接鉤。
  • 渤海灣的這種魚,不但能在水裡遊,還能在岸上跑
    捕魚不在水中,而是岸邊,沒錯,這是當地的一種特產魚,不但能在水中遊,還能在岸上跑。這是渤海岸邊一種特有的魚,當地人稱之為「跳跳魚」。它的獨特之處就是能夠「兩棲」生活,經常棲息在泥攤或是沼澤中,只要有「風吹草動」,就會立刻鑽入洞中或是飛快跳走。
  • 老司機告訴你3點原因,再大的魚也能上岸
    老司機告訴你3點原因,再大的魚也能上岸現如今想要釣到大魚真的太難了,尤其是一些自然水域,大魚可遇不可求。但是在垂釣的過程中又總會遇到那麼幾條大魚,最後卻因為自己的疏忽錯失良機,比如關鍵時刻魚線斷線了,好不容易守來的一條大魚眼看著離你而去,這就太尷尬了。那麼魚線斷裂的原因都有哪些,釣友又該如何正確使用魚線才能避免遺憾的事發生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三點,希望可以幫到你。
  • 科普︱這魚能上岸走路,祖宗爬過青藏高原,卻可能被水淹死
    ▲ 點擊上方藍字,願者「 會走路的魚我們見過了,可那是在水底走路,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種魚,居然能夠上岸走路,
  • 此地大量魚跳上岸,網友擔心:地震前兆?官方回應了
    近日,一個「大量池魚無故跳上岸」的視頻在朋友圈流傳。事情發生在廣東潮州,許多池魚跳上岸出現在路面上,這讓街坊們有所擔心「會不會是地震來臨的前兆?」昨天(5月22日)潮州應急管理局就這件事情發布調查情況,「魚兒成群上岸」非地震前兆是天氣炎熱和池水水質差所導致的以下為情況全文關於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安某地池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調查情況2020年5月19日下午,微信朋友圈流傳潮州市潮安區彩塘鎮華美管區池塘裡的魚大量跳上岸是否為地震前兆的事情。
  • 明明是一條魚,為什麼總想著上岸?你所不知道的肺魚
    ,被取出時還在蠕動,這都還能活?是的,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種奇特的魚,明明是一條魚,為什麼總想著上岸?事實上也已經上岸了的魚,肺魚。,整個鰾的前端部分合併為單室,長度很短,隨即分開成對,達體腔後端;鰾內中央腔的側壁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小氣室即肺泡,各小氣室又復分為許多小氣囊(肺小泡), 短的鰾管與食道交通,可以在缺氧時用鰾吸收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整個構造與陸生動物的肺十分相近,所以稱為肺魚,能脫離水在低氧的泥土中生活。
  • 魚群體跳上岸,村民疑為地震,結果是一場虛驚
    ▲上千條黑魚「跳上岸」狂彈!村民瘋傳大地震前兆。(圖/翻攝微信)廣東潮州市驚傳上千條魚群「跳上岸」的奇觀,黑色滑溜的魚身在陸地彈來彈去,不僅讓居民驚呼連連,網友也懷疑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當地政府緊急出動應急管理局、地震局等人員調查,結果報告顯示,該區域暫沒有小地震記錄,疑似因天氣炎熱、池水水質太差導致,初步排除震前宏觀異常。
  • 你從沒見過活著的魚,一旦被捕後,上岸就會「自殺」
    你從沒見過活著的魚,一旦被捕後,上岸就會「自殺」。魚,是我們生活中所常見的生物,很多人家也都喜歡吃魚,我們在菜市場上通常都能看到商販賣的魚都是活的,然而有一種魚,不管在哪個地方看的,它一直都是以「死」的狀態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
  • 廣東上千條魚跳上岸是什麼原因?與地震有關嗎?
    最近一段時間,天氣變化可以說非常強,而最近關於「廣東潮州市某池塘裡上千條魚跳上岸的視頻」又引發了大家的熱議,不少人對這個視頻的出現感到擔心,很多人就開始擔心是否是地震前兆,到底有沒有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先來看看具體的情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