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肉中的著名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

2020-12-04 初中化學大師

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化學。例如,我們每天要吃油鹽醬醋糖,這些常用佐料的製造,均離不開化學。有人會認為糖是從甘蔗和甜菜等植物中榨取的,以為用不上化學。其實,白糖的製造過程用到的過濾、蒸發、結晶等技術均是常用的化學技術,食鹽的製造同樣要用到這些技術,醬油和醋的生產主要靠發酵,其中發生了很多生物化學反應,也要用到過濾和精製等傳統化學技術。

有一門化學分支,叫食品化學,與我們的飲食關係極大。食品化學是系統研究食品的化學組成、結構、性質以及食品加工和貯藏過程中發生的化學變化的科學。食品在加工工程中會發生很多化學反應,有些化學反應非常有趣。紅燒肉是我國老百姓喜愛的家常菜,幾乎沒有人不喜歡吃紅燒肉的。做紅燒肉時通常要加白糖和料酒(黃酒),一般認為胺基酸與乙醇發生酯化反應,生成胺基酸乙酯,這一反應顯示了料酒去腥的作用,紅燒肉的香味主要也是胺基酸乙酯的功勞。其實,紅燒肉的香味主要是白糖的功勞。今天介紹做紅燒肉的過程中發生的一個化學反應,這一化學反應是紅燒肉色澤、香味和好味道的主要因素。

1912年法國化學家L.C.Maillard發現胺基酸或蛋白質與葡萄糖混合加熱時形成褐色的物質。後來人們發現胺基酸或蛋白質能與很多糖反應,這類反應不僅影響食品的顏色,而且對食品的香味也有重要作用,人們將此反應稱為美拉徳(Maillard)反應或非酶褐變(nonenzymaticbrowning)反應。只要溫度不高,如做紅燒肉,這種反應產生的褐色物質無毒,且香氣撲鼻,色澤誘人,是紅燒肉、紅燒魚等成為美食的功臣。

不同的胺基酸與不同的糖反應,能產生不同的香味。例如,亮氨酸與葡萄糖在高溫下反應,能夠產生令人愉悅的麵包香。紅燒肉的香味比較複雜,還不知什麼胺基酸與糖反應的,可能是多種胺基酸與多種糖反應的產物。美拉德反應還促進了香料化學的發展,該反應在香精領域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香精調配和生產工藝的範疇,產生了一種全新的香料生產技術,尤其在調味品行業應用廣泛。該反應所形成的香精能產生天然肉類香味的逼真效果。

美拉德反應的機制還不十分清楚,1953年Hodge對美拉德反應的機理提出了系統的解釋,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末期。初期是胺基酸的氨基與糖的羰基發生親核加成反應生成席夫鹼,席夫鹼環化形成氮代糖基胺,經阿姆德瑞分子重排反應,生成烯醇式和酮式糖胺。中期是烯醇式和酮式糖胺在酸性條件下經1,2-烯醇化反應,生成羰基呋喃醛,在鹼性條件下經2,3-烯醇化反應,產生還原酮類和脫氫還原酮類化合物。這些多羰基不飽和化合物通過斯特勒克(Strecker)降解反應,生產醛類、吡嗪類化合物和一些容易揮發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能產生特殊的香味。

最後階段的機制非常複雜,多羰基不飽和化合物進行縮合、聚合反應,產生褐黑色的類黑精物質。類黑精物質是紅燒肉色澤的物質基礎,控制糖的量和溫度,縮合、聚合反應的程度不同,產生不同的類黑精物質,紅燒肉的色澤也不同。有人燒紅燒肉時喜歡加冰糖(砂糖重結晶產物),燒出的紅燒肉色澤光亮,道理說不清楚,這有可能與藥物的不同晶型產生不同的藥效有點類似。

建議平時燒紅肉不要用市場上的肉香香精,而是用我們老祖宗積累的經驗做紅燒肉,加糖、黃酒、桂皮、生薑、八角等天然調味佐料。這些佐料中的化學物質與肉中成分產生複雜的化學反應,除酯化反應、美拉德反應、糖焦化反應,其他反應目前不清楚,可能有全新的化學反應,值得研究。美拉德反應是食品化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每年有很多論文發表,目前還應用於疾病預防,例如有人研究出有利於糖尿病和慢性腎病患者食用的烤牛排的烹飪條件。我國科學家還用色譜和質譜技術研究北京烤鴨香味的指紋圖譜,指紋圖譜中的化合物多數是美拉德反應的產物。今後,如果把我國的高級廚師、民間燒菜高手做的紅燒肉進行化學分析,做成指紋圖譜資料庫,並與他們燒制的配方和工藝過程相關聯,進行大數據分析,產生出系列紅燒肉烹飪工藝,家家戶戶都可以燒出適合自己口味的紅燒肉。

藉此機會,介紹一種不用醬油上色而是用糖飴(焦糖)上色紅燒肉做法。油中熱後,加入白糖,小火加熱,攪拌,糖融化微焦並冒小泡時,加入處理好的五花肉翻炒2分鐘左右,加入黃酒和上述佐料,倒入砂鍋,再加黃酒(量至將肉剛好浸泡),小火燒15分鐘,加鹽,再燒10~15分鐘左右。

糖飴或焦糖的製作是一個更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主要涉及兩類反應,一種是上述介紹的美拉德反應,另一類是糖加熱的焦糖化反應,即在相當高的高溫下(大約200℃)使碳水化合物產生醛類,然後縮合成有色成分。糖飴上色紅燒肉的第一步,即糖在植物油中高溫加熱融化的過程是糖焦化反應,加入肉和其他佐料開始燒紅燒肉時主要是美拉德反應,最後大火收汁時,焦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同時發生。實際上,我們平時吃的醬油、醋、啤酒、可口可樂等佐料和飲料的顏色全靠焦糖著色。如果學會了用純糖著色法燒紅燒肉,就不用醬油了。

要製作好的焦糖十分困難,因此,焦糖在也可稱為高科技產品,每個公司的生產工藝均嚴格保密。可口可樂最關鍵的成分是一種耐酸焦糖,這是可口可樂之所以能風行全世界、在國際市場獨佔鰲頭的主要原因,至今沒人能破解這種耐酸焦糖的製作工藝。

有很多高手燒的紅燒肉味道很好,除其他佐料外,關鍵是他們加糖適量、火候處理得當,產生的美拉德反應和糖焦化反應的產物就好,無意中成了美拉德反應和糖焦化反應的高手。當然,做紅燒魚、紅燒雞、焙烤餅乾麵包、烤紅薯、甚至炮製中藥,只要是胺基酸和糖加熱的過程,都會發生美拉德反應,也會發生糖焦化反應。美拉德反應和糖焦化反應也就成為食品化學和香料化學中的著名反應。

相關焦點

  • 美食中的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
    且不說你飲食中用到的油、鹽、醬、醋都是利用化學原理生產的,甚至你吃到的美味中都進行著大量的化學反應。麵包經過烘焙會散發香甜的氣味,是因為麵粉帶有的氣味嗎?通過對牛肉加熱前後浸出物中的胺基酸組分進行分析,胺基酸在加熱過程中與糖發生美拉德反應並產生肉香物質。但不同的胺基酸反應產生的香味不同。
  • 一碗銷魂紅燒肉中少不了的美拉德反應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一碗銷魂紅燒肉中少不了的美拉德反應
  • 食物中的科學(下篇)——焦糖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
    本文學姐將重點為大家介紹兩個非酶促褐變反應,也是美食界非常著名的兩個化學反應——焦糖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焦糖化反應想要給食物上色,比如做紅燒肉,該用什麼調味料呢?很多人的答案是醬油。其實除了用醬油,還可以直接用糖來上色。這是為什麼呢?
  • 美拉德反應 Maillard Reaction,了解一下
    除了大火炒菜,廚師在烹飪過程中也會使用一些「小技巧」:紅燒肉裡面加些冰糖、炒洋蔥時順手放點蘇打。表面上,這些烹飪技巧看似毫無聯繫。但這些菜之所以能形成誘人的色澤和香氣,其實都是因為在我們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分子世界中,經歷了一場相同的化學反應。
  • 吃貨必懂詞彙「美拉德反應」
    抱著知其然知所以然的態度,我們再次走進美拉德的世界。 「美拉德反應」在西餐烹飪中是常用到的詞彙,而且無處不在,我們日常所看到的柔嫩多汁的牛排在煎鍋中滋滋作響、麵包在烤箱中的慢慢烤化、薯條在油鍋中的油滋爆炸等等,這些色澤誘人的食物背後都存在著美拉德反應。
  • 牛排、烤肉、炸雞,好吃的秘密——美拉德反應
    烹飪中最重要的化學機理——美拉德反應,則一直到了20世紀初才被發現。為了能夠吃到所有美食,我們如何利用這個美妙的反應來提升廚藝呢?首先讓我們看看美拉德是誰,美拉德反應又是什麼。這次,他發現相比於羥類物質,醛類物質與胺基酸的反應更為劇烈。這一實驗是「美拉德反應」在實驗室中的初次現身。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美拉德繼續了格林未完成的解釋。他進一步描述了加熱葡萄糖與天冬醯胺的反應生成了可見的「黑色物質」。 1914年,美拉德憑藉這個「解釋了美食」的重要反應贏得了包括法國醫學院在內的多個科學大獎。
  • 美拉德反應
    1953年,霍奇(J.E.Hodge)等人經總結歸納,把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質、肽、胺、氨和胺基酸)和羰基化合物(如還原糖、脂質、醛、酮、多酚、抗壞血酸以及類固醇等)之間的一類複雜化學反應正式命名為Maillard反應(Maillard Reaction)或羰-氨反應(Amino-carbonyl Reaction)。
  •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高深莫測?其實連我們的老奶奶都會用
    「美拉德反應」在西餐烹飪中是一個著名的詞彙,而且應用非常廣泛,像他們吃的各種麵包,牛排都會運用到美拉德反應。而在中烹飪裡我們卻很少聽到這個詞彙。實際上當很多人聽到「美拉德反應」會覺得這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烹飪反應,因為我們很少聽說過,當然要想系統的解釋這個反應過程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美拉德反應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反應過程,在此過程中產物眾多,結構十分複雜,而且想要完全抑制美拉德反應相當困難。
  • 美拉德反應過程簡介
    美拉德反應廣泛存在於食品行業的方方面面,在食品加工和儲存過程中,食品原料中的羰基化合物(還原糖、酮類、酚類、醛類)和氨基化合物(肽、胺基酸、蛋白質、胺
  • 中藥研究的新模式——美拉德反應
    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顯示出美拉德反應作為與人類自身密切相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研究焦點在蛋白質交聯、類黑素、動力學以及丙烯醯胺,而這些方面在中藥炮製、製劑、藥理作用中處處可見。因此,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美拉德反應的研究將可能成為中藥研究的新視角。      中藥炮製與美拉德反應     美拉德反應的產物是棕色的,也被稱為褐變反應。
  • 美拉德反應是西方獨有?沒那麼深奧,中國的農村老奶奶都會!
    美拉德反應這小標題看似非常深奧,實則越看越深奧,身為文科生的我給跪了。不懂就問,問不到就查。資料顯示,美拉德反應是一種廣泛運用於西方餐飲業的食品化學。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讓食品更好看、更好吃的加工原理。
  • 無處不在的美拉德反應,如何做到健康美味?
    這些色澤誘人的食物,一方面簡潔明了的介紹了食物在高溫下的焦化反應,另一方面讓消費者將美拉德反應跟高熱高脂的視頻掛鈎,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美拉德反應不僅致癌,還常伴隨著高油高糖高脂肪。實際上,美拉德反應存在很多想像不到的食物中,而且它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危險,安心的享用煎炸美食,或許並不是很難的事。
  • 什麼是美拉德反應?
    我們在烘烤麵包 蛋糕 餅乾等等,食品中的,所謂的上色是什麼情況是不是美拉德反應?    聽起來似乎很陌生,其實它是在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一類反應,我們在煮牛奶時產生的香味、與烘焙咖啡中的芳香、還有烘烤麵包中,那誘人的色澤與芳香,隨著麵包表皮,褐色物質的產生,烘烤的麵包也釋放出濃濃的香氣,都是「美拉德反應」。   在烘焙中有了,不同的胺基酸與不同的糖份,所產生不同風味的產品,這種特殊的風味……統統都來自,美拉德反應。
  • 美拉德反應反應機理
    美拉德反應一種普遍的非酶褐變現象,將它應用於食品香精生產應用之中,國外研究比較多,國內研究應用很少,該技術在肉類香精及菸草香精中有非常好的應用。
  • 無處不在的美拉德反應
    這些色澤誘人的食物背後都存在著美拉德反應。那麼,美拉德反應到底是什麼呢?它能起到什麼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美拉德反應主要可以改變食品色澤,提升食品風味和營養。比如麵包、烤肉、燻肉、烤魚、咖啡、茶以及醬油、豆醬等調味品中都有美拉德反應產生,因為這一大類反應沒有酶的參與,故又稱非酶褐變。這些食品經加工後會產生非常誘人的金黃色至深褐色,增加人們的食慾。然後形成特殊的食品風味。美拉德反應產生的特殊的醛類還可以產生獨特的香味,如爆米花、烤麵包、烤肉等食品所形成的香味。
  • 烹飪中的化學反應
    一、糊化反應米飯是怎樣從一粒粒堅硬的大米變成晶瑩剔透的米飯的呢?這就不得不提烹飪中常見的一種化學反應——糊化反應。大米中含有大量的天然澱粉,即β-澱粉。在未加熱時,澱粉分子的排列整齊有序,呈現一種晶體結構,不溶於水,澱粉酶難以分解。
  • 西餐中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這種香,就是烹飪中很常見美拉德反應,燒烤就是美拉德反應的典型代表。在西餐烹飪中「美拉德反應」是一個著名的詞彙,而且應用非常廣泛,像肥厚的牛肉在鐵板吱吱作響,剛出鍋的烤雞,都會運用到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簡單來說就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受熱發生反應,在烤肉時聞到的香氣就來源於此肉類中富含蛋白質,而燒烤、煎炸時的溫度較高,因而在此類烹飪中,美拉德反應會更劇烈,香味物質倍增,嗅覺上的香味,源自於胺基酸與糖發生的美拉德反應,而味覺上的香,則是脂肪、磷脂、胺基酸的共同作用。
  • 麵包中的美拉德反應「推薦篇」
    周日烘焙技術等問題解答⑮麵包中的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由法國化學家路易斯.卡米拉.美拉德(Louis
  • 有關美拉德反應與褐變食品的科學
    這塊煎得恰到好處的牛排有著美麗的棕色外皮,中間有一層粉紅多汁的美拉德反應雖然這聽起來像是在無菌的科學實驗室裡烤出來的一個遙遠的概念,但你幾乎肯定吃過經過美拉德反應的食物。美拉德反應被稱為「味道反應」,是食品科學的支柱,也是「是什麼使熟食味道好?」那麼美拉德反應到底是什麼呢?美拉德反應是由法國化學家路易斯-卡米爾·美拉德在108年前發現的,它是食物被烹飪時糖上的胺基酸之間一系列連續的複雜反應。那麼,它是如何工作的呢?
  • 滷製品從業者必看,食品的烹製與美拉德反應,香料和添加劑的作用
    ,一切食品的烹飪過程,從不好吃,變好吃的過程,都是美拉德反應在起作用。也不要把這個東西,想像地太高大上,其實只是從化學反應的角度來解釋一下,食品烹飪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現象,解釋食品從不好吃,變成好吃的過程中其中的成分發生了哪些變化。從某種角度上說美拉德反應也可以理解為烹飪。 這其中不光光是滷製黑鴨,我們煮個米飯,炒一個青菜,做個包子,餃子,整個烹飪過程當中美拉德反應都是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