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拉德反應是西方獨有?沒那麼深奧,中國的農村老奶奶都會!

2021-01-16 農科海倫

周末收拾房間的時候,從冰箱上面的箱子裡翻出了一袋桂圓乾,全新的,沒拆過。拆開後,剝了一個,乾乾的,但是很甜,甜味過後有一股苦味,不知道是哪裡出了問題。

本著安全第一,狗命要緊的原則,這袋放了一年多的桂圓乾被我扔進了垃圾桶,儘管它的保質期還有兩年多。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新鮮的荔枝、龍眼之類的水果,白嫩多汁,口感清甜。可一做成乾果,肉質就變得皺皺巴巴,連顏色都從晶瑩剔透的白變成了苦大仇深的黑。這就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加了什麼添加劑,這樣做出來的乾果保存時間是長了,但是真的能多吃嗎?

好奇心是人類探索與發展的源動力,我帶著源動力查詢了相關資料,終於弄清楚了白嫩可愛的龍眼究竟遭受了怎樣慘無人道的迫害才變成又老又醜的模樣,今天,我一定要還它一個真相大白!

小鮮肉變老臘肉

眾所周知,乾果乾果,必然是去除鮮果中的水分,抑制細菌滋生,從而延長保質期。雖然不論從口味還是營養上來看,乾果都不如鮮果,但受限於時令季節,許多水果的保質期都非常短暫,想要隨時隨地吃上時令水果,要麼靠大棚生產,要麼靠乾果加工。

那麼龍眼是如何從小鮮肉變成老臘肉的呢?

這裡引用知網文章《「綠喜」牌桂圓乾生產工藝》中的流程:點火後,溫度先設置80℃,烘焙8~10小時,設置75℃,烘焙6~8小時,設置70℃,烘焙4小時(或6小時),總計20~22小時。然後將初焙桂圓乾,進行初次篩選分級,揀除少量破果,4~7天後(如有冷庫,時間可推遲)1~2級果重焙1次,約4小時左右,檢查果含水量在18%~19.5%為佳(果肉含水量在26%~27.5%),3~4級果可用日曬(或不需要處理)等製成桂圓乾成品,然後再進行過篩、分級、稱重,用塑膠袋包裝(外袋麻袋)進行倉庫貯藏(最好低溫貯藏)。

在經歷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式的烘焙,桂圓終於喪失了本來的面貌,變得飽經滄桑,看破紅塵。

可即使知道了製作工藝,還是沒弄明白白果肉為什麼會變成黑果肉?

我帶著源動力再一次檢索網際網路的知識寶庫,終於讓我找到了官方的說法。

美拉德反應

這小標題看似非常深奧,實則越看越深奧,身為文科生的我給跪了。

不懂就問,問不到就查。資料顯示,美拉德反應是一種廣泛運用於西方餐飲業的食品化學。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讓食品更好看、更好吃的加工原理。

美拉德反應,亦被稱為非酶棕色化反應,(看不懂的請和小編一起跳到下一段)它的原理是羰基化合物(還原糖類)和氨基化合物(胺基酸和蛋白質)間的反應,經過複雜的歷程最終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質類黑精或稱擬黑素,故又稱羰胺反應。

說句人話就是,通過這類反應,可以賦予食物獨特的風味和色澤,主要變化為褐色,這樣的例子有麵包、烤肉、燻肉、咖啡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很黑(褐),並且有獨特的氣味,引起人們的食慾,這些都歸功於美拉德反應。

美拉德反應的關鍵性因素是糖、蛋白質和溫度,好,回到最開始的問題,這三樣在龍眼乾的製作過程中都有,所以就很好解釋了,為何桂圓乾是褐色的。至於我收拾房間翻出來的那些發黑的桂圓乾,是由於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過長導致的,大概是包裝不怎麼牢固吧。

小結

美拉德反應在西方運用較多,並且已形成非常完善的工業體系,但這並不是說中國就沒有了。其實,這個反應連農村老奶奶都會,那就是紅燒肉!紅燒肉是很典型的美拉德反應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在高溫作用下,紅燒肉變得紅中帶黑,色澤誘人,同時散發出迷人的肉香,隔壁家小孩都饞哭了。

可見,許多世界性的反應、原理其實我國都有涉獵,只不過我們的老祖宗更加注重經驗積累和實際運用,而忽視了理論總結,從而導致有很多優秀成果被否定,比如說飽受爭議的中醫。

今時今日,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學習先進文化,發揚優秀傳統,在世界大潮中掛雲帆,濟滄海!

相關焦點

  •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高深莫測?其實連我們的老奶奶都會用
    「美拉德反應」在西餐烹飪中是一個著名的詞彙,而且應用非常廣泛,像他們吃的各種麵包,牛排都會運用到美拉德反應。而在中烹飪裡我們卻很少聽到這個詞彙。實際上當很多人聽到「美拉德反應」會覺得這是一種高深莫測的烹飪反應,因為我們很少聽說過,當然要想系統的解釋這個反應過程很多人都難以理解,美拉德反應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反應過程,在此過程中產物眾多,結構十分複雜,而且想要完全抑制美拉德反應相當困難。
  • 吃貨必懂詞彙「美拉德反應」
    說到美拉德反應就像我們日常逃不掉的墨菲真香定理,美拉德反應,又稱非酶棕色化反應。1912年,由法國化學家路易斯·卡米拉·美拉德發現。體指的是食物中的還原糖和蛋白質在加熱時,產生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質。簡單說就是在烹飪時讓食物顏色變黑。
  • 無處不在的美拉德反應
    這些色澤誘人的食物背後都存在著美拉德反應。那麼,美拉德反應到底是什麼呢?它能起到什麼作用呢?一起來看看吧!>美拉德反應主要可以改變食品色澤,提升食品風味和營養。食品經加熱處理後或長時間貯藏後,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類黑精色素。比如麵包、烤肉、燻肉、烤魚、咖啡、茶以及醬油、豆醬等調味品中都有美拉德反應產生,因為這一大類反應沒有酶的參與,故又稱非酶褐變。這些食品經加工後會產生非常誘人的金黃色至深褐色,增加人們的食慾。然後形成特殊的食品風味。美拉德反應產生的特殊的醛類還可以產生獨特的香味,如爆米花、烤麵包、烤肉等食品所形成的香味。
  •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沒擼過串兒,還叫什麼夏天?隨著7月的步入,開啟了三伏的桑拿模式。夏日標配就是「啤酒小龍蝦」。其實,褪去了白天的炎熱,晚風裡夾雜的香氣,那就是燒烤的味道呀。
  • 西餐中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
    西餐講究的「美拉德反應」,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讓人又愛又恨?沒擼過串兒,還叫什麼夏天?
  • 牛排、烤肉、炸雞,好吃的秘密——美拉德反應
    烹飪中最重要的化學機理——美拉德反應,則一直到了20世紀初才被發現。為了能夠吃到所有美食,我們如何利用這個美妙的反應來提升廚藝呢?首先讓我們看看美拉德是誰,美拉德反應又是什麼。,我們已知的影響因素有: 胺基酸與糖的種類、反應溫度和時間、含水量與酸鹼度、金屬離子與化學試劑、輻射等,都會對反應產生影響。
  • 美拉德反應
    又由於美拉德反應影響因素眾多,有效抑制美拉德反應必須是多種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可採用以下方法抑制美拉德反應。1.使用不易褐變的原料2.調節影響美拉德反應褐變速度的因素3.降低溫度4.降低pH值5.調節水分活度6.氧氣7.使用氧化劑8.使用酶製劑等等
  • 美拉德反應 Maillard Reaction,了解一下
    雖然很多食物都會發生美拉德反應,但由於蛋白質中胺基酸的種類不同,與糖分反應後會形成不同風味。這也是煎牛排和烤土豆香氣不同的原因。,因為這兩個反應經常同時進行且都會給食物「上色」。雞鴨牛羊等肉類經過高溫美拉德褐變後,顏色和香氣都會提升很多。
  • 什麼是美拉德反應?
    聽起來似乎很陌生,其實它是在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一類反應,我們在煮牛奶時產生的香味、與烘焙咖啡中的芳香、還有烘烤麵包中,那誘人的色澤與芳香,隨著麵包表皮,褐色物質的產生,烘烤的麵包也釋放出濃濃的香氣,都是「美拉德反應」。   在烘焙中有了,不同的胺基酸與不同的糖份,所產生不同風味的產品,這種特殊的風味……統統都來自,美拉德反應。
  • 美拉德反應反應機理
    美拉德反應技術在香精領域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香精調配和生產工藝的範疇,是一全新的香精香料生產應用技術,值得大力研究和推廣,尤其在調味品行業。美拉德反應又稱為"非酶棕色化反應",是法國化學家L.C.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
  • 美食中的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瘦肉組織賦予肉類香味,而脂肪組織賦予肉製品特有風味,也就是說如果將不同肉類的脂肪組織完全去除,那麼他們的香味是沒有差別的。雖然科學家對美拉德反應某些階段的機制尚不清楚,但並不妨礙利用美拉德反應進行肉類香味物質的生產。
  • 中藥研究的新模式——美拉德反應
    中藥研究的新模式——美拉德反應 來源:中國醫藥網 2007-11-02 09:22     中藥及其製劑作為重要的藥物形式正在逐步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但中藥藥理作用的具體理論至今尚未客觀化
  • 紅燒肉中的著名化學反應—美拉德反應
    該反應所形成的香精能產生天然肉類香味的逼真效果。美拉德反應的機制還不十分清楚,1953年Hodge對美拉德反應的機理提出了系統的解釋,可分為三個階段:初期、中期和末期。初期是胺基酸的氨基與糖的羰基發生親核加成反應生成席夫鹼,席夫鹼環化形成氮代糖基胺,經阿姆德瑞分子重排反應,生成烯醇式和酮式糖胺。
  • /麵包知識/詳解美拉德反應!
    胺基酸的種類:胺基酸是產生美拉德反應的重要物質。胺基酸共有二十種,每種胺基酸所產生的風味都不一樣。其中His(組氨酸)、Lys(賴氨酸)、Pro(脯氨酸)可產生烤麵包香味;2. 糖的種類:糖也是美拉德反應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在美拉德反應中,參與反應的糖可以是雙糖、五碳糖和六碳糖。可用的雙糖有乳糖和蔗糖;五碳糖有木糖、核糖和阿拉伯糖;六碳糖有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半乳糖等。
  • 無處不在的美拉德反應,如何做到健康美味?
    這些色澤誘人的食物,一方面簡潔明了的介紹了食物在高溫下的焦化反應,另一方面讓消費者將美拉德反應跟高熱高脂的視頻掛鈎,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美拉德反應不僅致癌,還常伴隨著高油高糖高脂肪。實際上,美拉德反應存在很多想像不到的食物中,而且它沒有傳聞中的那麼危險,安心的享用煎炸美食,或許並不是很難的事。
  • 美拉德反應過程簡介
    美拉德反應廣泛存在於食品行業的方方面面,在食品加工和儲存過程中,食品原料中的羰基化合物(還原糖、酮類、酚類、醛類)和氨基化合物(肽、胺基酸、蛋白質、胺
  • 麵包中的美拉德反應「推薦篇」
    周日烘焙技術等問題解答⑮麵包中的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由法國化學家路易斯.卡米拉.美拉德(Louis
  • 關於美拉德反應,一篇文章說清楚!
    美拉德反應又稱為「非酶棕色化反應」,多數是指還原糖與胺基酸、蛋白質之間進行的複雜的過程。1912 年,Louis-Camille Maillard 發現了這個進程,1953年Hodge等把這個反應正式起名為Maillard(美拉德)反應。美拉德過程基本可分為3個階段,即:初級階段、中間階段和終極階段。
  • 【食品技術】美拉德反應
    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字一鍵關注食品論壇微信 (一)美拉德反應 美拉德反應是一種普遍的非酶褐變現象
  • 食物中的科學(下篇)——焦糖化反應和美拉德反應
    糖在沒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況下會發生焦糖化反應,現在把肉也加進了放有糖的油鍋裡,糖遇到胺基酸又會發生怎樣的美妙反應呢?接下來我們來認識美拉德反應。美拉德反應美拉德(Maillard)反應是指含羰基(-C=O)的化合物和含氨基(-NH2)的化合物在常溫或者加熱情況下,發生縮合、聚合反應,生成類黑色素、芳香化合物等多種物質的過程。該反應的產物同樣會引起食物色澤和香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