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老成都,是一碗蓋碗兒炊煙飄香!是府南河邊上納涼的大蒲扇!是公園裡面吹牛吹殼子的大嗓門兒!
後來,趙雷的一首《成都》,給成都加上了「煙雨」「小城」「文藝」「浪漫」「民謠」「小酒館」的標籤,大街小巷都響起了「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的旋律,慢慢的,舒緩的旋律,就像成都的生活一樣,慢而有情調!
小時候喜歡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左手拿一串兒糖油果子,右手拿個十二橋的大肉包子,一隻小手還拿不過來,裡面慢慢的都是肉粒,肥瘦分明,一嘴一口油,滿嘴都是油香!算算時間,十二橋的大肉包子也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在金牛區的西南南路,早上蒸一籠,幾下就沒得了!
讀書的時候喜歡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大街小巷都是童年的身影,最喜歡吃的還是那個巷巷裡面一個奶奶煮的肥腸粉兒,不知道裡面是加了什麼仙氣兒,麻麻辣辣的,兩下就唆完了,連湯都不會剩半點兒,每次吃完,裡面就剩下些辣椒米米!
工作的時候喜歡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雖然是個主要吃白米飯的城市,但是麵食卻絲毫不遜色於北方,添加了四川獨特的味道之後,形成了四川獨有的麵食文化!
四川的麵食就是,各種川菜都可以加到麵條裡面,做成麵條端出來,常見的牛肉麵、肥腸面、雜醬面、青菜面、肉絲麵、到四川獨有的豆花兒面、蹄花兒面、辣雞面、姜鴨面、回鍋肉麵數不勝數,麵條種類有 粗面、細面、龍鬚麵、刀削麵、鋪蓋面,硬一點的、軟一點的、有嚼勁的、有彈性的,有清湯的、紅湯的、麻辣的、甜味兒的!
眾多麵食中,獨鍾愛一味,回鍋肉麵,細數眾多麵館,獨愛上池正街哪家麵館,回鍋肉熬出燈盞窩兒,二荊條、鹹豆豉,麵條比大多數地方的要粗些,有嚼勁,從翻騰著氣泡中的大鍋中撈出,盛在早已經放好豬油的大碗中,小勺子飛快的從鹽、味精、雞精、花椒粉等調味料小盒中勾出一點點,再用湯匙挖滿滿一勺特製密醬倒入碗中,再用盛飯的勺子,從事先炒好的回鍋肉中挖一勺,然後看著大叔的手抖啊抖,這個時候就趕緊上去接,然後端個小板凳,坐在路邊上,擁筷子使勁兒拌兩下,吹兩口,然後直接挑一大筷子麵條塞入嘴裡,咬一口,趕緊呼兩口氣,滿嘴的面香,再從旁邊拉根板凳,把面放著,自己跑去打碗麵湯!一大碗麵條下來,稀裡譁啦、暢汗淋漓,是真的吃肉了!
麵條吃飽了,再去街邊上阿姨那裡吃碗冰粉兒,紅糖薄荷葉,從嘴裡清涼到心裡,滿滿一身都是幹勁兒!
現在成都也是跟坐上了珠穆朗瑪峰的電梯一樣,爬的飛快,南門那邊的天府街區,各方面都已經非常有現代化都市的樣子了,科技感十足的高樓大廈、又寬有漂亮的大街、吃飯的地方個個裝修的精緻漂亮,有些地方去吃飯,連服務員都沒有,只需要用手機在作為上掃一掃就可以點餐,所有工作人員臉上都掛著微笑,服務態度很好,菜也蠻好。但是老感覺味兒不對!
可能老朽還就喜歡老成都巷子街邊那種,老闆一邊忙一邊吼「沒得紹子了,你加了別個吃撒子?」,「嫌我這鱔魚面不好吃,個人去其他地方吃啊,走走走」或者阿姨親切的說「哎呀,沒得桌子了,你們拼一哈哈」「沒得牛肉麵了,吃排骨嘛」,或者是你周六周末去吃麵,看著的是「每周日休息,不開門」,或者你下午去吃麵,卻吃了個閉門羹「我們這下午三點就不買了,沒得面了」
還是喜歡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聞一聞市井炊煙的氣息、聽一聽喧鬧的人聲、嘗一嘗充滿人情味兒的麵條!這種感覺很充實、也很真實!
熱點趣事生活百科,一壺小酒品味人生!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