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促進了分離,吸附和催化的材料

2020-12-07 騰訊網

機器學習正在幫助加速金屬有機框架的高度可調材料的開發,這些材料在化學分離,吸附,催化和傳感中具有重要的應用。

利用有關200多個現有MOF屬性的數據,對機器學習平臺進行了培訓,以通過預測一個經常必要的屬性(水穩定性)來幫助指導新材料的開發。利用該模型的指導,研究人員可以避免耗時的合成工作,然後通過實驗測試新的候選MOF的水穩定性,從而避免了耗時的工作。研究人員已經在擴展模型以預測其他重要的MOF屬性。

在美國能源部的辦公室基礎能源科學計劃的支持下,這項研究是在位於喬治亞理工學院的能源前沿研究中心的酸性氣體誘導的能源材料演化的理解和控制中心中進行的。

水穩定性問題在這一領域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沒有容易預測的方法。無需為每個候選MOF進行合成和實驗就可以弄清楚這一點,該機器學習模型現在提供了一種預測水穩定性的方法,並提供了一組所需的功能。這將真正加快識別新材料的過程。

MOF是一類多孔的晶體材料,由無機金屬離子或與有機配體連接的簇合成。它們以易於調整的組件而聞名,可以為特定的應用定製這些組件,但是大量的潛在組合使得難以選擇具有所需特性的MOF。

機器學習在材料科學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當材料科學家計劃下一組實驗時,我們將利用過去積累的直覺和見解。機器學習使我們能夠以最有效和最有效的方式充分利用過去的知識。如果已經進行了200個實驗,則機器學習使我們可以利用我們計劃第201個實驗時從中學到的所有知識。

除了實驗數據外,機器學習還可以使用基於物理的模擬結果。與仿真不同,機器學習模型的結果可以是瞬時的。他指出,機器學習算法隨著接收到更多信息而不斷改進,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結果都是有用的。偉大的發現與不那麼令人興奮的發現(失敗的實驗)一樣重要,因為機器學習會利用頻譜的兩端來更好地發揮作用。

機器學習模型使用了沃爾頓的信息,她的研究團隊從她自己的實驗室開發的化合物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報告的化合物中收集了數百種現有的MOF材料。為了準備可供模型學習的信息,她根據水穩定性的四個度量對每個MOF進行了分類。

用於建立模型的數百個數據點代表了多年的實驗。我基本上花了我職業生涯的前半段時間來了解MOF的水穩定性問題,因此我們對此進行了廣泛研究。

MOF社區是一個多元化的領域,具有多個子領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化學直覺,即哪種材料的特性可以帶來良好的框架穩定性,並且實驗評估通常需要許多實驗室可能沒有或不需要的專用設備。但是,有了良好的預測模型,他們不一定需要開發它來選擇用於特定應用的材料。這項功能可能會為更廣泛的研究人員打開這一領域,從而可以加速應用程式開發。

儘管對水的穩定性進行篩查很重要,但蘭普拉薩德說,這僅僅是該項目潛在收益的開端。的機器學習模型可以被訓練為長的存在數據來預測其它性能的足夠量。例如,該團隊已經在教導他們的模型有關在不同壓力水平下影響甲烷吸收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仿真將提供模型可從中學習的許多數據。

我們將有一個非常強大的預測因子,它將告訴我們新的MOF在含水條件下是否穩定並且是吸收甲烷的良好候選者。我們正在做的是創建一個通用且可擴展的機器學習平臺,該平臺可以在新屬性上進行訓練。只要有可用數據,該模型就可以從中學習並為新案例做出預測。

相關焦點

  • 湖南科大在高性能CO₂氣體吸附和催化轉化MOF材料研究獲進展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由於具有極高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且其孔結構和表面性質均可設計和修飾,在溫室氣體CO2的捕獲存儲分離、高附加值催化轉化等方面具有誘人的廣泛應用前景。使材料兼具高孔隙率、優良穩定性和理想框架-CO2分子相互作用,是設計合成新型高性能CO2吸附與催化轉化MOF材料的一個有效策略。
  • 中山大學張杰鵬探索新型多孔材料,可實現「反轉」吸附和高效分離
    多年來, 張杰鵬教授從事多孔配位聚合物的設計合成與功能研究,在吸附存儲、分離、催化等領域取得了系列成果,曾在 Science、Nature Materials 等發表論文 140 餘篇。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優勢為緩解化工業分離純化的耗能壓力,人們嘗試利用多孔材料對客體分子的差異化吸附能力進行分離。但因常規多孔材料的結構相對難以調控,並非所有分子都能找到合適的多孔材料以實現理想的、低耗能的分離提純。
  • 調控鐵電極化促進電荷分離和轉移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氧化水
    鐵電材料雖然有自發極化場,具有電荷分離的性質,但是大多數鐵電材料基本上處於絕緣或類絕緣狀態,不能發揮其電荷分離作用。從光電催化結果來看,鐵電材料光生電流密度都很低,基本上是微安培或毫安級,這極大限制了鐵電材料用於光電催化的研究。本工作的作者在前期BiFeO(BFO)電極光電催化氧化水的研究中發現BFO鐵電電極材料之所以光電流密度低,主要是因為光生電荷在疇壁和晶粒之間複合的結果。
  • 表面氧缺陷和氟共修飾TiO2-x納米晶促進光催化固氮活性
    通過N2 的TPD和DFT計算表明,較低吸附能和鍵長增加促進了Vo位點的N通過LSV和巴德電荷差表明光生電子從催化劑有效轉移到表面吸附N2,同時PL、EIS和瞬態光電流證實了高效的電荷分離效率此外,在催化劑表面引入氧缺陷,可增強催化劑對N2分子的化學吸附、電荷分離和電子轉移,這一催化劑表面改性策略為實現高效光催化固氮合成氨方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研究員李仁貴等與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閆建昌團隊合作,在人工光合成體系光生電荷分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極性誘導的表面電場有效促進了光生電荷的空間分離,並大幅提升光催化全分解水的活性。  除了晶體形貌和晶面可以被用來調控光生電荷分離外,對於大多數半導體材料來說,表面極性特徵是一個極為普遍和常見的材料本徵性質,然而,對於半導體材料本徵極性的理性設計與調控及其對光生電荷分離的影響仍然不清楚。
  • 張兵組Angew:揭示硫屬離子吸附對電催化析氧反應的促進作用
    所得SeO42-大部分溶出到電解液中,只有一少部分殘留吸附在NiOOH的表面。對照實驗和理論計算結果都證實這種少量吸附在NiOOH表面的SeO42-的對NiOOH的產氧性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硫酸根也被證實有類似的作用。
  • 地球環境所光催化材料表面修飾及催化性能增強機制研究獲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環境汙染控制小組研究員黃宇團隊聚焦NO光催化降解過程中的吸附熱力學吸/脫附、能帶調控光吸收及高效光生電子-空穴分離等行為,開展納米材料表面的空位調控研究,設計和發展出一系列高效納米光催化材料,並有效將其應用於大氣中低濃度NO的降解研究。
  • 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次閱讀 作者:劉萬生 王衝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0年06月08日 收藏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
  • 科學網—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王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實現化學選擇性炔烴/烯烴吸附分離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江凌團隊、南開大學研究員李蘭冬團隊和曼徹斯特大學教授楊四海團隊合作,利用自主研製的紅外光解離實驗裝置,成功表徵了關鍵反應中間體,揭示了鎳負載八面沸石催化劑對炔烴/烯烴化學選擇性吸附分離的深層次機制。日前,相關成果發表於《科學》。  反應中間體的探測與表徵是詮釋化學反應機理的關鍵。
  • 基於新型吸附材料的VOCs吸附回收利用技術
    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不斷提高的環保意識和嚴重資源短缺,VOCs治理已受到廣泛關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一、VOCs綜合回收與利用吸附法是當前國內外VOCs處理最成熟的主流技術之一。本技術針對目前VOCs吸附處理中最常用的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所存在的易著火、吸溼強等缺點,山東海斯科臨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斯科臨環境」)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HK新型吸附材料及VOCs處理工藝與成套設備。實際工程應用表明,該工藝與裝置運行穩定,VOCs回收率和運行成本等性能指標均優於目前普遍採用的活性炭、活性炭纖維吸附工藝和溶劑吸收工藝,具有很高的經濟和環境效益。
  • ...教授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吸附分離新概念:中間尺寸分子篩
    近日,中山大學化學學院張杰鵬教授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論文,報導了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吸附分離研究的新進展,提出並驗證了中間尺寸分子篩概念。論文第一作者為周東東博士(2016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現為中山大學化學學院特聘副研究員),張杰鵬教授為通訊作者。
  • 中國首個「先進吸附分離技術」聯合實驗室成立
    西安交大化工學院分黨委書記張早校、分黨委副書記沈人傑、化工系主任伊春海、馬和平教授、楊慶遠教授等領導,以及吸附分離、多孔材料、催化等領域的百十名研究生及其導師參加了本次活動。貝士德儀器總經理柳劍峰、產品經理殷小安、西北區域銷售經理謝德坤等出席了活動。
  • 嘉特維德推薦:吸附催化燃燒原理
    可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含烴類有機廢氣及惡臭氣體的治理,可用於眾多的有機化工、造漆、塗裝、印刷、印鐵、家用電器、絕緣材料、油炸食品等行業排放的各種有機廢氣。(4)、不會造成二次汙染。由於淨化率一般都在95%以上,加之溫度低,能大量減少NOX生成。
  • 油水分離新材料 降低汙水處理成本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近日成功研發出一種磁性材料除油技術及光/電催化氧化技術,能有效處理油田產生的含聚合物汙水,改善回注汙水水質,使汙水達到回注地層標準
  • 催化周報:Science、JACS、Angew、AM等大合集
    耦合光催化和膜分離被認為是減少膜汙染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光催化中常用的材料由於帶隙大,限制了低成本光源(如陽光)的使用。原位光催化自清潔膜的例子很少,從過濾系統去除和非原位光照是更常見的。在本研究中,將氮摻雜到TiO2晶格中製備的可見光活化光催化膜通過原子層沉積法沉積在商用陶瓷膜上。
  • 中大張杰鵬教授團隊Nat.Mater.吸附分離新概念:中間尺寸分子篩
    化學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是化工行業中的能耗大戶。例如,作為合成橡膠、熱塑性塑料、樹脂等材料的單體原料,苯乙烯主要產自乙苯的催化裂解/脫氫反應。因為該反應受熱力學限制,產物中會含有大量未反應的乙苯原料,還有一些副產物,如苯和甲苯。工業上一般需要使用多個真空蒸餾/精餾塔才能得到聚合純度(99.5%)的苯乙烯。
  • 氣體吸附分離技術與大氣汙染防治
    , 按照再生方式的差異常分為變壓吸附法和變溫吸附法兩類:(1)變壓吸附(英文名稱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簡稱為PSA)法提純或分離單元是根據恆定溫度下混合氣體中不同組份在吸附劑上吸附容量或吸附速率的差異以及不同壓力下組分在吸附劑上的吸附容量的差異而實現的,由於採用了壓力漲落的循環操作,強吸附組份在低分壓下脫附,吸附劑得以再生;吸附劑的使用壽命一般為十年以上,所以PSA過程基本是無原料消耗過程
  • 低濃度VOCs吸附濃縮材料-活性炭和分子篩
    低濃度VOCs吸附濃縮材料-活性炭和分子篩北極星VOCs在線訊:隨著國家對汙染管控的越來越嚴,VOCs排放監管也越來越規範。低濃度、大風量VOCs的列入監管處理的範圍。當前對低濃度、大風量VOCs處理技術主要有間隙式吸附-脫附-催化燃燒技術,和連續式吸附-脫附-催化燃燒技術。
  • 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構的模型構建,基本性質、吸附性質、催化性質計算
    自2004年石墨烯問世以來,二維材料一直是材料研究領域的焦點之一。本課程旨在通過講授二維材料及其異質結構的模型構建,基本性質、吸附性質、催化性質計算,幫助科研人員系統了解二維材料計算的思路,掌握基本的和先進的計算方法,將計算應用於日常實驗、科研思路的分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