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的孩子已上小學,把混血娃養成「土娃」,他的教育方式卻受贊

2020-12-04 糰子媽育兒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在你的印象中,「混血寶寶」是什麼形象呢?淺色的瞳孔、金色的頭髮、給人一種「洋氣」的感覺。

如今混血寶寶越來越多,有了娃的明星中,劉燁已經兒女雙全。「國民洋媳婦」安娜伊思·馬田,為他生下兒子諾一、和女兒霓娜,可混血寶寶健健被劉燁養成了「土娃」。

有種「土娃」是劉燁的孩子

諾一小時候經常被大家形容「洋氣」,遺傳了大大的眼睛,有著令人羨慕的雙眼皮和長睫毛,還有尖下巴。

女兒霓娜頭髮有些卷卷的,依然是標配大眼睛,像一個可愛的洋娃娃。

正當大家認為兩個孩子會越來越漂亮、洋氣時,卻發現買劉燁悄悄把他們養成了「土娃」,變得很接地氣。

照片中諾一穿著厚厚的棉服,帽子戴得嚴嚴實實,臉頰上還沾著些灰塵,另一個畫面中他手裡拿著醬油,開心地走著。

網友形容他土裡土氣的好可愛,如果不仔細看,真的像是農村小孩子幫家裡打醬油

但看見諾一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他是發自內心的高興,並且很喜歡這種生活,可以看平時父母對他有過積極的引導。

除了這件小事以外,劉燁育兒還有很多心得,他的養娃方式一直很被看好,之前也被網友形容為育兒的一股清流,很少有人能做到像他這樣。

劉燁養娃的方式值得家長借鑑

1) 更關心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劉燁的育觀裡,更關心孩子的真實感受,他不會讓孩子生活在明星父母的光環下,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劉燁表示,若孩子喜歡跳舞,就送他去舞蹈班,喜歡功夫也可以去學,也不制止孩子當演員,就看他自己喜歡什麼。

孩子想玩什麼、想怎麼玩,就讓他開開心心地玩,不會有太大壓力。但在這之前會跟孩子講清利弊,給他選擇的權利。

而這是好多孩子不是星二代,也沒有真切體會到快樂的滋味。

2)會帶著孩子體驗不同生活

劉燁養娃是有經濟實力的,但他不會給孩子過度花錢,沒有讓孩子們一直享樂。

讓孩子體驗純正、質樸的生活,在城市中有便利和喧囂,生活節奏快,在農村有純天然的美好,都有各自的優點。

孩子在體驗生活過程中增長了知識,在以後遇到生活挫折和成功時,也不會過於失落或者得意忘形。

3)重視知識和愛好的教育

劉燁和妻子雖然沒有送孩子去頂級學校,但特別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

他不允許自己跟孩子說中文時,孩子卻說法語。兩個孩子了解《西遊記》、聽京劇,給他們講古典故事,並讓孩子學習中國文化。

正是因為受到這樣的教育,兩個的愛好都很美好,在他身上看不到暴力的影子,保持著孩子該有的純真心態。

4)規矩和愛並存

劉燁和妻子很愛孩子,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他們的愛和規矩並存。

孩子長大過程中必須要懂得規矩,有些錯誤可以允許孩子第一次犯,但不允許有第二次,無規矩不成方圓。

養娃就像「種樹」

人們常把孩子比喻成一棵「小樹苗」,每長高一些就像孩子的年齡在成長,想要長得筆直要在過程中修剪掉多餘枝杈。

如今諾一10歲妹妹霓娜也8歲了,兩個孩子正處於小學的關鍵階段,正是一顆小樹苗的加速生長期。劉燁認為,改掉孩子的毛病,是為了讓這個「小樹苗」長得更高、更直。

上了小學的孩子和幼兒園不同,更需要家長跟在平時的陪伴和引導,在學習、心理、習慣等各個方面給孩子幫助。

小學是孩子的關鍵成長期

但大部分家長不了解孩子在想什麼,也不知道該怎做,小學在孩子的學習生涯中佔比最大,有6年之久。

若馬馬虎虎過去,可能會耽誤未來十幾年的學習、工作,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小學階段打好基礎,這本《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就很適合小學生父母看。

孩子不適應小學生活、學習模式怎樣解決,小學期間孩子的心理變化,如何規範行為,直至準備小升初階段,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小學階段很關鍵,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家長,只需要花二十幾元,擁有這一本書就足夠了。#劉燁#

相關焦點

  • 學習習慣怎麼養成?小學六年,陪孩子熬過三個階段,家長要重視
    當孩子們都在做同一件事取得進步時,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領先別人一步,這樣他就不得不為自己孩子的未來去做規劃。小學階段,是為升學知識能力奠定基礎,所以在小學做好培訓,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關鍵!
  • 一個人最初受教育的方式,決定了他的未來
    對於外國家庭來說,他們更傾向於把自己的孩子送入混校學習,因為這些父母會認為,孩子將來是必定要生活在兩性社會當中的。專家認為,家長有權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但是單一性別學校,也同樣可以提供出色的教育。另外,有一種中和了兩者的教育模式也開始發展起來——鑽石模型,即男女學生在小學混合學習,到了中學分開,再到高中合併,或者中學的某些科目分開學習。
  • 孩子已上初中 小學辦的中國移動"和教育"還在收費
    在寶雞,很多小學、幼兒園都開通了中國移動的「和教育」業務,都先生的孩子從小學已經畢業兩年多中國移動寶雞分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孩子不用這項業務時,家長應該自行退訂。   不用業務兩年多 白白交了270元   10月18日,寶雞市民都先生反映稱,自己的孩子之前在寶雞市實驗小學讀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讓家長開通中國移動的「和教育」業務。
  • 沁陽市第二小學—立德樹人啟心智 習慣養成結碩果
    為貫徹落實開學工作會議精神,沁陽市第二小學深入調研後把「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確定為學校實驗田項目,積極構建「四抓一引領」模式(即:抓普通話,營造文明氛圍;抓拒絕零食,倡導健康生活;抓預備「1333」規程,提振精氣神;抓物品擺放,落實精細化;以點帶面,引領學生規範言行),全面規範學生行為習慣,確保學生養成教育落實落地
  • 孩子上小學前,要不要學拼音這個問題,園長和校長「掐」起來了
    孩子上小學前,養成哪些習慣?要不要學拼音,要不要教認字?如果什麼基礎都沒有,進了小學會不會跟不上?再過一個月,就是一年一度的招生季,這些問題,都是很多新生家長所糾結的。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幼教專家關注的話題。  昨天上午,義烏舉辦了一個高峰論壇,把全市200多位幼兒園園長和小學校長湊到一起,談談關於「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話題。
  • 幼兒園母慈子孝,上小學雞飛狗跳,幼小銜接班到底有沒有必要呢?
    因為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在焦慮孩子的一年級能不能平穩的度過,所以催生了「幼小銜接」這樣的學前教育班。幼小銜接,指的是兒童在幼兒園與小學之間發展的過渡時期。對於幼小銜接,有家長趨之若鶩,也有家長嗤之以鼻。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上過幼小銜接班的孩子,在正式上小學時,由於學的是自己已經會的內容,沒有新鮮感,所以會對學習失去興趣。那麼幼小銜接到底有沒有用呢?
  • 孩子挨批後的兩種表現,多是討好型人格,根源出在教育方式
    ,殊不知,這種「懂事」的背後承受著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受批評後有這兩種表現,可能正在養成討好型人格。 如果面對父母的責罵,孩子不哭不鬧、悶不吭聲,可能是心裡受了傷,他們不去爭辯,只是想封閉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父母置之不理,任由其發展下去,他們會性格自卑、冷漠,長大後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的情感關係,嚴重影響到人際和婚姻。
  • 孩子挑食滿屋子追著餵飯,沒有養成好習慣,再好的孩子也難帶
    6歲以前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不要總是覺得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從小沒有養成好習慣,長大只會越來越糟糕!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孩子4歲時你拒絕他,他最多在地上打滾,等他14歲拒絕他的時候,他就會離家出走,服毒自殺了。
  •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慫,這三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慫」
    但是這種認知錯誤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些家長錯誤的教導教育方式會影響到孩子的認知和行為,甚至於有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慫」的變本加厲。下面幾種教育方式就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慫」。1.第一種:寵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難免會犯一些錯誤,這時候家長的教育就很重要了,有的家長循循教導,不僅幫助孩子改掉了錯誤,而且還幫他樹立了正確的觀念。而另一種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寵溺式育兒,雖然人人都知道孩子不能過分寵溺,以免養成任性的樣子。但是往往事情到了自己身上就不像是說的那麼簡單了,孩子做錯事,家長首先就想著維護。
  • 孩子3歲之前,父母要「狠心」幫他養成這3個習慣,長大後少走彎路
    比如蒙臺梭利曾經做過一項關於兒童習慣養成最好時段的研究,他發現兒童在三歲以前,頭腦發育和性格習慣的養成就已超50%。0-3歲是孩子腦部發育和性格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一般來說,孩子在這一時期所受的教育和其所養成的性格、習慣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一定要抓好這個「黃金時期」。父母一定不要有這種錯誤思想,那就是孩子小,太早教育他也不懂。
  • 小學一年級到高三:不同時期心理特點及溝通方式。太全了!
    溝通方法:此階段孩子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從可塑性強轉向逐漸定型的重要過渡階段,逐步適應了小學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我們要對其不良形為進行及時糾正,培養學習興趣。要多鼓勵肯定孩子,隨時注意孩子心態的變化,學習上還是要注重習慣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把握。
  • 濟南小升初提前聊:初中英語140+的孩子,小學是怎麼學的?
    楊老師主要帶中學孩子。但有時候也難免會遇到小學家長詢問。大家最關心:什麼樣的小學英語基礎對初中英語學習最有幫助?理解家長們的急迫。因為上了初中就意味著孩子將必須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選拔性考試——中考。小學畢業的孩子需要達到以下要求:01. 孩子有「拼讀和拼寫單詞」能力(熟練的音標或良好的自然拼讀能力)02.
  • 日本每年幾乎都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日本小學的教育方式值得學習
    看一下小學教育。日本的教育理念始終遙遙領先,而小學的教育理念則更加獨特。1.自己背著書包去學校,發展獨立性在日本,王室的孩子和普通百姓的孩子開始上小學。他們基本上不需要父母接送,他們都帶著書包上學了。另外,在課堂上使用的基本上是孩子在家打包,沒有父母的支持。
  • 江津區珞璜實驗小學:探索優質發展 助推教育興區
    為服務於園區的高速發展,江津區珞璜實驗小學通過強師提質、文化引領、優化管理等系列舉措,以及注重養成教育、夯實科技教育等重點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在短短5年時間裡,便完成了從新建校到「窗口校」的跨越式發展。「學校環境美,老師責任心強,孩子變化大,在這兒上學我放心!」
  • 韓國博士牛媽,培養6個子女全上耶魯哈佛,學霸養成關鍵在小學
    我家大寶到了小學高年級,有些數學題我就已經望而卻步了,就讓孩子自己寫作業,不會的先獨立思考,確實不會的第二天問老師尋求答案,養成愛思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樣孩子也能總結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 教育法則七—路徑依賴,養成好的習慣,讓孩子的成長更簡單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養成好的習慣就如同走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其實,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這種路徑依賴也是存在的:培養孩子的守時觀念,讓孩子學著掌握、管理時間,這樣會讓孩子成為一個靠譜的人;讓孩子養成整理和收納的好習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秩序感、專注力和自律能力;讓孩子保持閱讀的習慣,會讓孩子成長為獨立有見解的人等等
  • 教育方式不同,這3點,值得學習借鑑
    猶太人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聰明,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猶太族的,最著名的就是馬克思、愛因斯坦等,很多科學家都在思考為什麼猶太人這麼聰明。為此,後人在愛因斯坦死後還將他的大腦進行解剖,試圖研究是不是愛因斯坦擁有超群的大腦。結果令人失望,愛因斯坦的大腦在外形等其他方面,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 哈佛校長: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學會一堆知識,而是掌握科學思維
    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就像Wallace在演講中說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事情的成與敗,思維方式決定了行事方法,而行事方法決定了習慣,習慣則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 從女兒的一篇作文說起: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作為家長,我們都在思考如何教育我們的子女,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素養,可以幫助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樂生活和工作,對於小到每一個家庭,大到整個社會教育體系來說,這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目前國內主要有以下幾種教育方式:(1)應試教育以考試拿高分為目的,圍繞考試內容進行重點突擊和加強,以考試科目為重點,典型的以虎爸虎媽的嚴厲教育為代表;長此以往,確實孩子們考試容易拿高分,但是也會造成很多孩子失去學習動力,有恐學、厭學和逃學心理,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因為考試分數不理想選擇離家出走或者自我毀滅的方式。
  • 小學數學基礎不好?貴州名師張德民:孩子差的就在這一點……
    寫在前面的話:  關於數學教育,上期天眼新聞與「教育部領航名師」尹俠在《這裡有份「秘籍」請查收~幫你的孩子掌握數學的正確打開方式》裡一起討論了小學數學學習的核心素養問題。相較於更需要「記憶」的語言類學科,很多家長會將數學學得好不好歸結為孩子聰不聰明、有沒有天賦,並在一定程度上認為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在這種傳統觀念之下,家長們往往忽略了後天學習慣的養成對於數學學習的重要性。  事實上,數學是一門非常講究循序漸進、夯實基礎的學科,高年級的數學完全是建立在熟練掌握低年級內容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