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距2012年康海濤在偏鋒新藝術空間的個展已經過去五年,今年六月初剛剛開幕的展覽,展出他近幾年創作的十餘幅架上繪畫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他目前日趨簡約、抽象的演化軌跡:不僅對日常景象的描繪越來越簡約,更對那些具有顯著抽象特徵的物象有著極濃厚的興趣。他近期創作的《牆》、《光的記憶》等作品,以其複雜深刻的精神體驗、隱晦而睿智的抒情姿態,以及淡然而恢宏的成熟氣度,充分體現了中國「70後藝術」的新境界。
▲藝術家 康海濤
對話者:藝術家 康海濤
對話者:策展人 方志凌
雅昌藝術網:裴剛
兩種線索並行的創作方法
雅昌藝術網:今年的展覽與之前的展覽比較有什麼不同?
康海濤:這次展覽是以「夜景」為主。表現的內容比較豐富,並不只是局限在寫實。有的圖像也偏抽象一點,在多個線索中讓「夜景」的內容變得更豐富,就像交響樂一樣。
▲康海濤 反光 58 x 74 cm 2017
▲康海濤 崇高的形式 120 x 243 cm 2015
▲康海濤 二分之一陰影 112 x 242 cm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中的「夜景」不一定是風景,《反光》、《崇高的形式》、《二分之一陰影》都不是通常我們對風景的認識,對象不同,相應的語言、精神性的指向都會發生變化。
康海濤:對,在我拍攝的影像裡面,有樹、光影、還有房子,把很多視覺的經驗綜合在一起。形式上有具象,也有抽象,想更豐富、更立體地呈現「夜景」的狀態。
雅昌藝術網:你用層層罩染的方法表現「夜景」的豐富,實驗了很多方法。
我最初用層層罩染的方法畫「夜景」,是為了畫出空間的深度。墨本身有很多層次,能畫出縱深感,我想通過積墨的方法,畫出夜晚通透的感覺。
畫了很長一段時間,作品中慢慢呈現出了塑造感。現在,我會把每張畫都當成建築來塑造,結果也很好地保留了「塑造」的過程和痕跡。這種工作狀態能把我從情緒中抽離出來,作品慢慢呈現出建築般的精神質感,這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雅昌藝術網:不同於表現性的繪畫,有書寫的樂趣。層層罩染的方法,重要的是你把時間跟工作量全部放在裡邊。
長時間地塑造一個東西,你會把各種複雜的情緒都過濾掉,剩下的只是對風景的某種態度,繪畫的過程變成了工作。
雅昌藝術網:你早期的作品是有表現性的。
早期的作品更情緒化一些,更多的是釋放和即興地表達。
方志凌:這次展覽有兩張,作為線索的對比。
包括把攝影和現在的作品放在一起,攝影更瞬間和靈動,現在的作品更加抽象和穩定。
雅昌藝術網:當創作方法越來越程式化的時候,就會突破。
突破是必然的,事物總是處在變化之中。當然現階段更可能是在有限的範圍之內去完善自己,不會跨度太大。
雅昌藝術網:就像《反光》,是金屬板的反光,語言更純粹,更接近繪畫的本體。
《反光》只是題材的選擇和觀看的視角不一樣,本質上沒什麼變化。
抽象的意味
雅昌藝術網:把局部光影提取出來。是日常的一個瞬間?
我收集很多圖片,畫的時候我會在適合的距離去觀察這些圖片,再把觀察到的圖像放大很多倍轉換到紙上。這種距離的觀看方式和晚上看夜景有著某種類似的心理體驗。走近看畫面很模糊,退遠了看一切又都呈現出來。但是細節始終是不清晰的,就像晚上看到的樹葉,知道葉子的輪廓,稀稀疏疏很多層次感,但還是不能看清楚每一片葉子。
這是很微妙的體驗,是個人在繪畫過程當中體會到的。這是很具體的感受,就像薩特在寫賈科梅蒂時所說的「絕對距離」。賈科梅蒂說:「如果背景是一個很空曠的原野,那一個人在宇宙當中存在的最孤獨,最真實的狀態,我們觀看他的距離就只能是20米,而絕不會是10米。"這種觀看方式對我很有啟發。所以我在畫的時候,把本來就不清楚的圖片,再遠看、再放大很多倍才會變成我想要的感覺。這種層次、空間、距離中的狀態是很微妙的,這也是我個人很特殊的一種感受。
▲康海濤 夜 221 x 152 cm 2016
形式語言向內在情感的演變
雅昌藝術網:作為策展人您怎麼看康海濤的作品?
在康海濤的風景裡面可以看到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有過的社會經驗,但很隱晦,他表達感情與情緒的落腳點和姿態,是特別了不起的。在他的風景繪畫中,情感與語言之間的關係很自然。有些風景看起來比較抽象,有的具象一些,看起來像我們平實不經意中看到的很普通的景物。但風景中總能體會到一種很複雜的社會情緒,形式語言與內在情緒之間的關係始終都是非常自然的。
這一點是特別可貴的。因為前一階段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情緒爆發期,先是反體制、反意識形態的情緒,接著就是70後一代的青春情緒的爆發,但到現在,卻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要表達什麼情緒的時候。新語言、新視覺形象、趣味、觀念在中國現在已經積累了很多,但對社會、對人生還有什麼樣的態度,你的語言和情感態度之間的關係是不是自然的,這恰恰是現在特別迷茫的。在他的這些「風景」裡可以看到語言形式的探索和內心感受、情感姿態、尤其是與這一代人複雜的社會體驗的結合上,我覺的康海濤都是做的非常好的。
▲康海濤 樹叢 252 x 182 cm 2015-2016
雅昌藝術網:藝術家面對的都是具體的經驗感受,語言形式的探索和內心的感受是有差異的。
剛才談到風格和程式化的問題,我們已經習慣於當代藝術家藝術語言形態的自我裂變,但其實也存在另一種情形,當一位藝術家的語言能夠新鮮自然地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時候,語言形式可能會是緩慢推進的,而不會出現很大的風格變化。有時候,內在的推進可能比表面上的語言方法上的推進更為重要。比如弗洛伊德一輩子就是在緩慢而堅定地推進,從30多歲到40歲之間是有一個從精細的線條風格向複雜強悍的體面風格的轉型,但這種變化其實都是很緩慢的。你所說的風格和程式化語言要結合這種情況來看。
雅昌藝術網:大家過去看藝術家的變化可能是只看觀念的變化,形式語言的變化,對心理的變化是沒有太多關注的。
尤其是藝術家從年輕的時候到中年、晚年,對社會與人生的體悟與情感態度都是有差異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幾十年來,是新流派、新形態、新觀念之間的不斷變化,取代了個人隨著時間、年齡的變化而產生的內在體驗的變化。忽視了在潮流、流派變化之外,還有個體藝術家自身的變化。
事實上,當代藝術發展到現在,已經渡過了形態、觀念不斷演化的活躍期。無論是對社會的批判、對人性的批判、以及藝術本體觀念的批判等等,都成為一種常識,僅僅依靠觀念已經很難打動人。中國的藝術是這樣,西方的當代藝術也是這樣,正處在從形式、觀念的爆發期向複雜的人格、深刻的內在體驗、深層的文化特質等內在因素演化。
雅昌藝術網:從康海濤的展覽可以看到他的心理轉變。
這個展覽主要選擇的是2015年到2017年這一段時間的作品,可以看得出這是藝術家逐漸進入中年的狀態。首先、他的這些作品都顯得很從容,把自己複雜的感受很隱晦地隱藏在不同的視覺語言裡面。看起來或者很具體的風景、或者抽象、或者是某種幻象,每一件作品都體現出來一種內在的焦慮感,但是,這種情感不是不顧一切地宣洩出來,而是很隱晦地、不緊不慢地表達出來。西方人的藝術表達往往很直接,尤其是現在的美國化的藝術,用很大的體量,很新奇、很酷的方式強迫你去感受。但中國許多好的藝術家基本上到了中年以後,往往會很安靜,很隱晦地讓你去品味。
我覺得從這些特點還是可以看到中國藝術家與西方藝術家的差異的。像康海濤的這些作品就是這樣的,把強烈、複雜的內在情感體驗,很從容地隱含在未必很新奇、很酷的視覺語言中,但你一旦細細品味出他獨特的心境,你就會充分體會到這種視覺語言的力量和魅力。歸根到底,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無論內在的情感多麼複雜、濃烈,但表現的時候又是安靜的,需要你去細細品味的。
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大部分的觀眾、甚至包括我們很多的批評家、媒體、藝術機構,都已經習慣了美國式的觀看方式。對與這種需要你去品味的藝術,反倒是品不進去,這其實是我們以前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誤區。
▲康海濤 荊棘 252 x 172 cm 2016
▲康海濤 有限的光 70×243cm 2017
▲康海濤 牆 140 x 243 cm 2016-2017
70年代的姿態
雅昌藝術網:從激蕩的形式語言的變化向內心走去。
向內心走。有的人向內心走是在找一個在西方藝術發展史的主流中看到的學術資料,對社會的批判,對藝術形態的批判,或者是對人性的批判等等,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學術思路,大家一看也很容易識別。但70後和60後之間的差異,以及和後面的80後、90後之間的差異,其實在於他們這一撥人始終會把自己的社會經歷、心理感受,對社會的複雜態度,都融到他們的作品中去,而不是那樣強烈地去追求藝術形態的「當代趣味」。他們很真實、不做作,但這種藝術狀態恰恰不太容易被別人識別,因為大家容易識別的幾類主題,或者是形式觀念的變化,或者是知識分子的姿態,或者是人性批判,大家一看都能理解的。但是怎樣把70後這一代人的生命體驗,自己到中年之後的情感態度,還有就是中國獨特的文化氣質的內在沉澱等等,自然融入都自己的作品中去,怎樣在藝術作品中去展現這一代人最有魅力的人格,以及最深厚的語言品味等等,這可能是日漸成熟的70後藝術家們慢慢展示出來的新特點。
結語
康海濤的創作軌跡,同時也是70年代藝術家作品形式語言和情感內化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個案。策展人方志凌也有創作繪畫的直接經驗,自己對藝術發展規律有很深的體驗和認識。此次展覽從藝術家的人格、情感、文化等等向內的線索,呈現出當代藝術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所要關注的方向。
作者:裴剛
編輯:張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