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康海濤:70年代的姿態 由形式向文化心理的內化演變

2020-12-05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編者按】距2012年康海濤在偏鋒新藝術空間的個展已經過去五年,今年六月初剛剛開幕的展覽,展出他近幾年創作的十餘幅架上繪畫作品,從中可以看到他目前日趨簡約、抽象的演化軌跡:不僅對日常景象的描繪越來越簡約,更對那些具有顯著抽象特徵的物象有著極濃厚的興趣。他近期創作的《牆》、《光的記憶》等作品,以其複雜深刻的精神體驗、隱晦而睿智的抒情姿態,以及淡然而恢宏的成熟氣度,充分體現了中國「70後藝術」的新境界。

▲藝術家 康海濤

對話者:藝術家 康海濤

對話者:策展人 方志凌

雅昌藝術網:裴剛

兩種線索並行的創作方法

雅昌藝術網:今年的展覽與之前的展覽比較有什麼不同?

康海濤:這次展覽是以「夜景」為主。表現的內容比較豐富,並不只是局限在寫實。有的圖像也偏抽象一點,在多個線索中讓「夜景」的內容變得更豐富,就像交響樂一樣。

▲康海濤 反光 58 x 74 cm 2017

▲康海濤 崇高的形式 120 x 243 cm 2015

▲康海濤 二分之一陰影 112 x 242 cm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覽中的「夜景」不一定是風景,《反光》、《崇高的形式》、《二分之一陰影》都不是通常我們對風景的認識,對象不同,相應的語言、精神性的指向都會發生變化。

康海濤:對,在我拍攝的影像裡面,有樹、光影、還有房子,把很多視覺的經驗綜合在一起。形式上有具象,也有抽象,想更豐富、更立體地呈現「夜景」的狀態。

雅昌藝術網:你用層層罩染的方法表現「夜景」的豐富,實驗了很多方法。

我最初用層層罩染的方法畫「夜景」,是為了畫出空間的深度。墨本身有很多層次,能畫出縱深感,我想通過積墨的方法,畫出夜晚通透的感覺。

畫了很長一段時間,作品中慢慢呈現出了塑造感。現在,我會把每張畫都當成建築來塑造,結果也很好地保留了「塑造」的過程和痕跡。這種工作狀態能把我從情緒中抽離出來,作品慢慢呈現出建築般的精神質感,這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雅昌藝術網:不同於表現性的繪畫,有書寫的樂趣。層層罩染的方法,重要的是你把時間跟工作量全部放在裡邊。

長時間地塑造一個東西,你會把各種複雜的情緒都過濾掉,剩下的只是對風景的某種態度,繪畫的過程變成了工作。

雅昌藝術網:你早期的作品是有表現性的。

早期的作品更情緒化一些,更多的是釋放和即興地表達。

方志凌:這次展覽有兩張,作為線索的對比。

包括把攝影和現在的作品放在一起,攝影更瞬間和靈動,現在的作品更加抽象和穩定。

雅昌藝術網:當創作方法越來越程式化的時候,就會突破。

突破是必然的,事物總是處在變化之中。當然現階段更可能是在有限的範圍之內去完善自己,不會跨度太大。

雅昌藝術網:就像《反光》,是金屬板的反光,語言更純粹,更接近繪畫的本體。

《反光》只是題材的選擇和觀看的視角不一樣,本質上沒什麼變化。

抽象的意味

雅昌藝術網:把局部光影提取出來。是日常的一個瞬間?

我收集很多圖片,畫的時候我會在適合的距離去觀察這些圖片,再把觀察到的圖像放大很多倍轉換到紙上。這種距離的觀看方式和晚上看夜景有著某種類似的心理體驗。走近看畫面很模糊,退遠了看一切又都呈現出來。但是細節始終是不清晰的,就像晚上看到的樹葉,知道葉子的輪廓,稀稀疏疏很多層次感,但還是不能看清楚每一片葉子。

這是很微妙的體驗,是個人在繪畫過程當中體會到的。這是很具體的感受,就像薩特在寫賈科梅蒂時所說的「絕對距離」。賈科梅蒂說:「如果背景是一個很空曠的原野,那一個人在宇宙當中存在的最孤獨,最真實的狀態,我們觀看他的距離就只能是20米,而絕不會是10米。"這種觀看方式對我很有啟發。所以我在畫的時候,把本來就不清楚的圖片,再遠看、再放大很多倍才會變成我想要的感覺。這種層次、空間、距離中的狀態是很微妙的,這也是我個人很特殊的一種感受。

▲康海濤 夜 221 x 152 cm 2016

形式語言向內在情感的演變

雅昌藝術網:作為策展人您怎麼看康海濤的作品?

在康海濤的風景裡面可以看到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有過的社會經驗,但很隱晦,他表達感情與情緒的落腳點和姿態,是特別了不起的。在他的風景繪畫中,情感與語言之間的關係很自然。有些風景看起來比較抽象,有的具象一些,看起來像我們平實不經意中看到的很普通的景物。但風景中總能體會到一種很複雜的社會情緒,形式語言與內在情緒之間的關係始終都是非常自然的。

這一點是特別可貴的。因為前一階段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情緒爆發期,先是反體制、反意識形態的情緒,接著就是70後一代的青春情緒的爆發,但到現在,卻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要表達什麼情緒的時候。新語言、新視覺形象、趣味、觀念在中國現在已經積累了很多,但對社會、對人生還有什麼樣的態度,你的語言和情感態度之間的關係是不是自然的,這恰恰是現在特別迷茫的。在他的這些「風景」裡可以看到語言形式的探索和內心感受、情感姿態、尤其是與這一代人複雜的社會體驗的結合上,我覺的康海濤都是做的非常好的。

▲康海濤 樹叢 252 x 182 cm 2015-2016

雅昌藝術網:藝術家面對的都是具體的經驗感受,語言形式的探索和內心的感受是有差異的。

剛才談到風格和程式化的問題,我們已經習慣於當代藝術家藝術語言形態的自我裂變,但其實也存在另一種情形,當一位藝術家的語言能夠新鮮自然地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時候,語言形式可能會是緩慢推進的,而不會出現很大的風格變化。有時候,內在的推進可能比表面上的語言方法上的推進更為重要。比如弗洛伊德一輩子就是在緩慢而堅定地推進,從30多歲到40歲之間是有一個從精細的線條風格向複雜強悍的體面風格的轉型,但這種變化其實都是很緩慢的。你所說的風格和程式化語言要結合這種情況來看。

雅昌藝術網:大家過去看藝術家的變化可能是只看觀念的變化,形式語言的變化,對心理的變化是沒有太多關注的。

尤其是藝術家從年輕的時候到中年、晚年,對社會與人生的體悟與情感態度都是有差異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幾十年來,是新流派、新形態、新觀念之間的不斷變化,取代了個人隨著時間、年齡的變化而產生的內在體驗的變化。忽視了在潮流、流派變化之外,還有個體藝術家自身的變化。

事實上,當代藝術發展到現在,已經渡過了形態、觀念不斷演化的活躍期。無論是對社會的批判、對人性的批判、以及藝術本體觀念的批判等等,都成為一種常識,僅僅依靠觀念已經很難打動人。中國的藝術是這樣,西方的當代藝術也是這樣,正處在從形式、觀念的爆發期向複雜的人格、深刻的內在體驗、深層的文化特質等內在因素演化。

雅昌藝術網:從康海濤的展覽可以看到他的心理轉變。

這個展覽主要選擇的是2015年到2017年這一段時間的作品,可以看得出這是藝術家逐漸進入中年的狀態。首先、他的這些作品都顯得很從容,把自己複雜的感受很隱晦地隱藏在不同的視覺語言裡面。看起來或者很具體的風景、或者抽象、或者是某種幻象,每一件作品都體現出來一種內在的焦慮感,但是,這種情感不是不顧一切地宣洩出來,而是很隱晦地、不緊不慢地表達出來。西方人的藝術表達往往很直接,尤其是現在的美國化的藝術,用很大的體量,很新奇、很酷的方式強迫你去感受。但中國許多好的藝術家基本上到了中年以後,往往會很安靜,很隱晦地讓你去品味。

我覺得從這些特點還是可以看到中國藝術家與西方藝術家的差異的。像康海濤的這些作品就是這樣的,把強烈、複雜的內在情感體驗,很從容地隱含在未必很新奇、很酷的視覺語言中,但你一旦細細品味出他獨特的心境,你就會充分體會到這種視覺語言的力量和魅力。歸根到底,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無論內在的情感多麼複雜、濃烈,但表現的時候又是安靜的,需要你去細細品味的。

但在我們這個時代,我們大部分的觀眾、甚至包括我們很多的批評家、媒體、藝術機構,都已經習慣了美國式的觀看方式。對與這種需要你去品味的藝術,反倒是品不進去,這其實是我們以前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誤區。

▲康海濤 荊棘 252 x 172 cm 2016

▲康海濤 有限的光 70×243cm 2017

▲康海濤 牆 140 x 243 cm 2016-2017

70年代的姿態

雅昌藝術網:從激蕩的形式語言的變化向內心走去。

向內心走。有的人向內心走是在找一個在西方藝術發展史的主流中看到的學術資料,對社會的批判,對藝術形態的批判,或者是對人性的批判等等,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學術思路,大家一看也很容易識別。但70後和60後之間的差異,以及和後面的80後、90後之間的差異,其實在於他們這一撥人始終會把自己的社會經歷、心理感受,對社會的複雜態度,都融到他們的作品中去,而不是那樣強烈地去追求藝術形態的「當代趣味」。他們很真實、不做作,但這種藝術狀態恰恰不太容易被別人識別,因為大家容易識別的幾類主題,或者是形式觀念的變化,或者是知識分子的姿態,或者是人性批判,大家一看都能理解的。但是怎樣把70後這一代人的生命體驗,自己到中年之後的情感態度,還有就是中國獨特的文化氣質的內在沉澱等等,自然融入都自己的作品中去,怎樣在藝術作品中去展現這一代人最有魅力的人格,以及最深厚的語言品味等等,這可能是日漸成熟的70後藝術家們慢慢展示出來的新特點。

結語

康海濤的創作軌跡,同時也是70年代藝術家作品形式語言和情感內化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個案。策展人方志凌也有創作繪畫的直接經驗,自己對藝術發展規律有很深的體驗和認識。此次展覽從藝術家的人格、情感、文化等等向內的線索,呈現出當代藝術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所要關注的方向。

作者:裴剛

編輯:張麗敏

相關焦點

  • 時尚小故事之朋克文化:70年代搖滾成為文化生產的核心力量
    在70年代的文化環境中,搖滾成為文化生產的核心力量。對於年輕人而言,似乎像時尚、流行語、等等都是由搖滾產生出來的或者由其安排的,或賦予價值的。本來具有反叛性質的搖滾現在通過商業化已經被整合到主流文化之中了,那些曾經憤世嫉俗的歌手轉而成為令人羨慕的暴富的明星。
  • 「雅昌專稿」唐宏峰:圖集熱與元媒介——關於《蜻蜓之眼》的媒介分析
    近日,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在今日美術館展出,這是「影史上首部沒有攝影師、沒有演員的劇情長片」,一經展出,就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如胡斌、藍江、王小魯、李洋、餘天琦、王歌、唐宏峰等,他們以藝術為基礎掀起了多輪文化思辨的熱潮。為此,雅昌藝術網與今日美術館合作製作了「徐冰《蜻蜓之眼》」專題,從社會、文化、美學等層面,對這件作品及其意義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解讀。
  • 國際觀察:日本戰後70年外交戰略理念如何演變
    呂耀東認為,日本戰後70年的外交戰略理念經歷了「經濟中心主義」、「正常國家論」和大國化政治訴求等演進歷程。「經濟中心主義」的外交戰略理念開創了20世紀50~60年代「吉田茂主義」經濟外交的黃金時代,為20世紀70年代日本以「世界經濟大國」身份開展「多元化」的自主外交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及國力基礎。
  • 中國高等教育70年:大學生角色的演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到大眾的跨越式發展,大學生總體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其角色內涵也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緊扣改革開放前後兩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在數量規模、培養目標與管理制度上的變革發展,探究不同時期大學生角色的內在差異及其演變。
  • 符號學作為一種形式文化理論:四十年發展回顧
    自從現代形式論流派在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中國,中國學者迅速將這種理論與中國思想遺產結合,在40年中積累了豐富的成果,符號學的中國學派正在形成。中國符號學擺脫了索緒爾語言符號學的有機系統觀,轉而以皮爾斯原理為基礎,吸取巴赫金、洛特曼等人的成果,在中國符號思想基礎上,重新定義並改造了符號學。符號學不僅研究當代文化的各種表現與劇烈演變,並且開始把符號學從方法論推進為對人的意義存在之思考。
  • 雅昌二玄新版《原色放大法帖選》即將面世
    雅昌二玄新版「原色放大法帖」系列,我們希望它足夠便攜,兼顧「功能強大」和「尺寸精巧」,成為一本旗艦級「移動字帖」。首先,支撐本系列核心專業品質的,是我們的原本數據。本次出版,為了保證放大法帖的圖片質量,準確傳達原帖的細節和神韻,雅昌二玄選用的底本皆為原件採集的複製級原圖,是當今法帖出版的頂級優質資源。
  • 良渚文化典型圖案、符號和文字的演變-1、良渚文化太陽符號的演變
    四、良渚文化典型圖案、符號和文字的演變
  • 從「使用與滿足」角度看文化綜藝節目的受眾接受心理
    關鍵詞:《朗讀者》;文化綜藝節目;受眾接受心理;使用與滿足 上世紀七十年代,卡茲等人發表了《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文,進一步補充與完善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將受眾與媒介的接觸行為概括成一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的反應過程。
  • 海岸城攜手WAVELENGTH和雅昌,帶來一場關於「製造之外」藝術盛宴
    借藝術之力對消費行為再定義,正是本次海岸城攜手WAVELENGTH、雅昌藝品文化,將京滬甚有影響的《WAVENLENGTH:製造之外》當代藝術展帶到深圳的原因。藝術家們通過創作,將人類、消費品、製造美學在當下社會語境中建立起來的複雜共生關係進行表達,試圖用藝術語言為深圳帶來了一場關於「製造之外」的藝術狂潮。
  •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永井一正海報風格演變
    永井一正是日本平面設計師大師,針對其海報設計作品展開圖像研究,發現其海報設計風格幾經演變,且演變過程是緊跟時代發展的,從60、70年代的抽象幾何風格開始,逐步演變到80、90年代的意象手繪風格,最終形成90年代末的禪意空寂風格;這種風格的演變,說明永井一正是一位對設計本質不斷進行深入探索的思辨者,也是一位能將日本傳統與西方文化很好地融入在海報作品中的集大成者。
  • 維果茨基革命的心理發展理論(下):從社會文化到個體心智
    這個原則不但適用於整個人格,也適用於每個【心理】功能的【發展】歷史。」——維果茨基維果茨基的觀點,簡單來說,是個體會內化他們參與其中的社會互動。他寫道:在兒童的文化發展中,每種功能都會出現兩次:首先在社會層面上,然後在個人層面上;首先在人與人之間,然後內化於兒童。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於主動注意、邏輯記憶和概念的形成。
  • 教師招聘80分考點系列——心理發展及個別差異
    心理發展的基本模式:1反應活動從混沌未分化向分化、專門化演變2反應活動從不隨意性、被動性向隨意性、主動性演變3從認識客體的外部現象向認識事物的內部本質演變4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不穩定、不系統化向穩定、系統化演變
  • 向經典遊戲致敬!《BiT演變(BiT Evolution)》即將登陸steam搶先...
    一款由Major Games開發的像素風格的動作冒險獨立遊戲《BiT演變(BiT Evolution)》將在27日登陸steam搶先體驗平臺。  《BiT演變》是一款向70,80,90年代經典遊戲致敬的一款作品。遊戲的主角BIT從一個曲棍球遊戲中意外進入代碼領域,展開了一場驚險刺激的冒險。
  • 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理論
    在這裡就提出了幾個關鍵詞:語言符號、低級心理機能、高級心理機能、工具、內化、最近發展區。也是我們需要重點解決的幾個方面。一、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的發展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成年),是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維果斯基強調了三點:①起源於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是受社會規律所制約的。
  • 三波熱潮創新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哺育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食糧。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繁榮始終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渠道穩固,建構完整,次第有序,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貫穿始終。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生態發生了根本改變,舊有的傳承渠道和傳播形式已難以適應。
  • 從發展演變及應用前景看架構理論
    20世紀60年代,英國人類學家貝特森在《遊戲與幻覺理論》一文中,運用架構指代某時空界限內的一組互動信息或有意義的行為。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架構研究蓬勃發展。其中,符號互動理論的代表人物、加拿大裔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從社會學視角研究架構。他認為,架構在建構人類與世界互動的方式中起到支柱作用,說話者和聽話者依賴這個支架去製造和解釋交際意義。
  • 「重返90年代」:婚姻內的騷動和迷思
    我們於是希冀向時間求得關於時間的答案,即向歷史回望。回望20世紀下半葉,80年代夾在革命歷史與開放歷史之間、政治敘事與市場敘事之間,因其巨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而閃耀著令人目眩的獨特光芒。今天推出該系列的第三篇:《90年代之家庭關係嬗變——婚姻內的騷動和迷思》。90年代之家庭關係嬗變——婚姻內的騷動和迷思深夜裡,鍾銳和王純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難捨難分……這一幕碰巧被鍾銳妻子的妹妹夏曉冰撞見。
  • 西方服裝史 70年代的經典時尚 至今仍被懷念
    今天就由我們帶你們腦補「黃金70年的時尚女裝」。,並且成為70年代的主要時尚風格。年代迪斯科 金光閃閃的迪廳時尚再次成為70年代的時尚寵兒,設計師和時尚明星們都在擁抱奢華的風格。 5.70年代民間風格 民間風格是20世紀70年代嬉皮士文化的一個分支
  • 瑞恩·墨菲新劇《姿態》,講述 80 年代紐約跨性別者的故事
    瑞恩·墨菲的 FX 歌舞新劇《姿態》(Pose)讓跨性別者的形象在屏幕中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呈現,其空前的跨性別演員陣容、80 年代變裝皇后傳奇聚會場所的取景,都讓劇集變得極有說服力。在觀看第一集的時候,觀眾就能從舞廳的場景迅速發現這是一個「規則豐富」的社群,擁有自己的儀式、語言和精神,但正是跨性別者這種獨特的文化給他們提供了慰藉和自我認同的存在感。
  • 【雅昌專欄】沈語冰:現代注意力的悖論——《知覺的懸置》譯後記
    正是對19世紀下半葉這個互惠的分鏡頭劇本的展示,使得克拉裡發表了引人注意的續集,即《知覺的懸置:注意力、景觀與現代文化》。《知覺的懸置》目錄頁此書的標題部分來自弗洛伊德1912年論精神分析技術的論文,在那裡弗洛伊德告誡精神分析師們要以gleichschwebende Aufmerksamkeit,即「均勻懸置的注意力」,來對待接受心理分析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