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候,我們都讀過《葉公好龍》的故事,這個成語故事說的是楚國人沈諸梁因封地在葉邑,因此自稱葉公。葉公此人非常喜歡四靈之一的龍,逢人就吹噓自己的是如何喜歡龍,不但身上的佩劍、衣帶鉤上雕著龍,家裡的牆壁、柱子等處也都繪製著龍。葉公好龍之事被天上的龍聽說了,感動莫名。決定親自下凡去拜會一下葉公。
一天葉公正在午睡,突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睡夢中的葉公被驚醒,只見一條龍來到他家裡,龍頭搭在窗臺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裡。葉公嚇得拔腿就跑,整個人失魂落魄,別提有多驚恐狼狽了。原來葉公所好的不過是假龍罷了。
於是有了「葉公好龍」這個典故,用來諷刺那些表裡不一、務虛名、好做表面文章之人。葉公這一負面形象,也由此流傳千載,直到今天都沒有翻身。追本溯源,葉公真的有如此不堪嗎?恐怕真實詳情語文老師在教課的時候沒有告訴過你!
實際上,葉公好龍這個典故不過是孔子門生憑空杜撰的一個段子,到了西漢年間,大儒劉向將這個段子收入他主編的《新序》一書中,從此葉公好龍的故事不脛而走。歷史上,真實的葉公確有其人,本是楚國王室貴族,其曾祖父是那位問鼎中原的霸主楚莊王。葉公乃沈尹氏,名諸梁,字子高。約生於公元前528年,死於公元前470年,跟孔子是同一個時期的人。
葉公不但不是一個膽小鬼,而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家。他治理封地葉邑近五十年之久,興水利,勸農桑。率民眾修築的東、西二陂,可灌溉農田數十萬畝,這項水利工程比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當地百姓世代感念其恩澤。
孔子曾聽聞葉公的善政,特意前來拜訪與其交流治國方針策略。兩人還討論了倫理道德的標準問題,對於親人犯罪,孔子主張「為親者隱」,葉公主張應「大義滅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葉公論政」。由於葉公的政治主張與孔子大相逕庭,由此很不招孔子門人待見,杜撰了「葉公好龍」的段子來抹黑葉公。
公元前479年,楚國都城發生叛亂,整個楚國處於飄搖動亂之中,葉公聞訊後,不顧年事已高,出兵平亂,迎惠王復位,穩定了國家大局。葉公因有功官至令尹、司馬,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但他不戀高位,執政一年後,就讓賢於比他年輕的公孫寧、公孫寬。自己回到了封地安享晚年,真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古語云: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此語放在葉公身上,也是很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