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一套《大家來找茬》來打通新學期的語文學習的任督二脈?呵呵,你們一定都搞錯了。
熟悉我的媽媽都知道,主題閱讀是我一直在親子共讀中實踐的方法:
就是從一個故事中拓展中好幾本書或者知識點,比如我們從讀《魔法親親》開始,回想茅根在溫哥華史丹利公園裡見過的野生浣熊,為了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我們會打開《西頓動物記》中小浣熊的故事。
接著,我們還會一起讀《西頓動物記》系列中狼的故事,從而引申出西頓傳體繪本《喀倫坡之狼》,去了解西頓經歷怎麼樣的人生巨變轉去當一名關愛自然的動物小說家。
再從《喀倫坡之狼》作者威廉格利爾說起,去看他繪製另一篇波瀾壯闊的描繪人和自然關係的《極地重生》,之後是南極的知識,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當昨晚我在一個媽媽群中,看到這套呼聲很高的語文閱讀輔助套裝書。
我本著好奇的心態打開,想看看教育界的專業人士們如何來為孩子們做主題閱讀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大驚失色,這哪裡是在幫助孩子們閱讀,而是不惜餘力地毀壞孩子們的閱讀,繼而我點開了樣書的網頁連結,簡直是大型翻車現場!更令人痛心的是:個別微商,一邊讓自己的孩子讀著國家地理等專業科普書籍,但為了利益,一邊賣命地吆喝低質童書,讓無數善良的粉絲媽媽們為這種偽百科買單。
這幅據說是製作了一個月的圖畫有個常識錯誤,你發現了嗎?(答案在文末找)
下圖中的一副有常識性的錯誤,是哪一張呢?為什麼?(答案在文末找)
首先,閱讀需要保持好奇心,要幫助孩子提升探索的能力。
簡單來說,閱讀的方法就是一篇文章+拓展。一開始,家長幫助孩子拓展,挑更有意思的背景文章補充,這樣擴出來的內容更有趣更有吸引力。這個過程是一個思維示範的過程,而慢慢地,孩子學著在家長的引導下一起搜索,在過程中孩子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和閱讀拓展的技能,更養成了學無止境的好習慣。
另外,孩子的好奇心的時間並不長,家長要做的是珍視孩子提的每個問題,知道答案的,可以告訴孩子。不知道答案的,可以和孩子一起搜索答案,或者給孩子工具書,教他怎麼自己想辦法尋找答案。
然而,這套書大而全地保姆式地告訴孩子所有的拓展點,但並沒有告訴孩子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搜索到這些知識點,或者進行怎麼樣的思考,可以幫助孩子主動去尋找答案。
其次,學習的機制是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聯結舊識。
我始終相信所謂的記憶力是不斷提取舊知識的能力,而在舊知識上學習新知識則一點即通。
很可惜,這套書上並沒有利用這個事半功倍的學習機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KWL學習法。雖然很多知識點在各階段的書中反反覆覆地提,比如梧桐樹、銀杏、蝌蚪,但是始終沒有遵循這個原則,知識點是散落的,不統一的。而且,很明顯,各個階段的編撰團隊是不同的,其對於同一物種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此外,針對科普類閱讀應有更多的圖表時間軸、概念圖、用表格整理信息直觀地表達幫助孩子識別段落的組成部分和中心思想。通過上述的幾種學習方法,孩子的閱讀速度才會越來越快,信息汲取也能愈發精準。
第三,受版權費的困擾,一些優秀作品只能為低劣的山寨作品所取代。
比如這篇,明明是Shel的愛心樹,卻換成一篇中文的擴寫。
我不是很懂版權費,但是這套書中,大部分被引導的原作是已經逝世的名家作品的節選版,很多現代的仍在世的名家作品鮮有入選。
關於節選是我的另一個吐槽了,我們成人讀書一直強調,讀書要讀全。課本是受篇幅局限沒有辦法,那孩子的課外書為何不能讀整篇?小編採用什麼的標準做原作的刪節?這些書中都沒有跟進。
第四,知識的時效性。
我七月陪娃參加上博的青銅器課最大的收穫就是抓到了商務出版社的《新華大字典》中的一個bug,文物界統一認定爵不是飲酒器,而是禮器中的盛酒器,古人不會對著嘴喝的。可見知名出版社的大字典都不能保證自己全對,其他的參考書真應該緩一緩自封世上無雙。
可是,很多媽媽聽從銷售的建議,打算買齊小學五年的全套。我大呼萬萬不可。
一來成熟的出版社每年都會不斷勘誤更新,
二來知識有時效性,五年後我們的教材如何改不得知,書中涉及的百科知識的詞條如何變更更無從得知,比如一年級上的深圳詞條,這幾天不是已經更新了嗎?
下面是有意思的大家來找茬環節,看看這套被吹上天的教材錯在哪兒?
這一頁混淆了蜻蜓和蟌,蟌俗稱豆娘,圖片羽化的蟌,翅膀合併,平行於身體,蜻蜓羽化後翅膀先豎起後平攤。
而蜻蜓的幼蟲也不叫幼蟲,而稱為稚蟲。
這一段,說的是螞蟻吃著吃著忘記了,把種子一扔,其實螞蟻吃的是紫花地丁這類種子上的油脂,邊走邊吃,吃完就把種子隨手一扔,而不是忘記了。要知道,螞蟻是絕不會浪費食物的。
書中圖片中的毛毛蟲形態模糊,看成蟲好像是柑橘鳳蝶。柑橘鳳蝶是五齡蟲,一到四齡是黑白色的,到第五齡才是青色,這書上一上來幼蟲是青色的,這是不對的、蛹的形狀也不對。
熊貓愛吃竹竿多與吃竹葉,文中絲毫不提竹竿的地位。
獅群裡佔上風的是母獅子,這隻公獅子不過是個代言人。等到獅老爪拙,就會被驅逐出群,連帶自己親生的未成年娃一起被滅口。
這朵「野菊花「很委屈,明明人家有名字而且是花壇裡的正統家花,怎麼偏偏就」野「了?
我被茅根的自然老師鄭老師反覆糾正過,銀杏是著名的裸子植物代表,白果不是銀杏的果實!!!而是種子!!!!
梧桐葉居然用了一張懸鈴木的葉子。同一本書反覆提及梧桐葉卻前後矛盾。
而且梧桐一般都是園栽,而懸鈴木才是行道樹。45頁把梧桐變成了行道樹。
我編輯至此已經抓狂了,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錯誤都不能發現,2000人4年到底在做什麼?還是說大家掛個名字,其餘的事情就交給實習生和度娘了?
繼續吐槽,雖然都是針葉,」水杉果「的針葉和」水杉葉「的針葉完全不同。。。
還有還有其他不勝枚舉的錯誤,不再一一圖片例舉了
比如,黃河流經的是9個省和自治區,而非9個省;
書中圖片的小蝌蚪媽媽不是青蛙而是蟾蜍;
熊貓的老家不僅有四川還有甘肅和陝西。。。
昨晚在群裡吐槽了一圈,有媽媽問詢我的專業是什麼,我的專業是和閱讀渾身不搭界的服裝。而我所有的知識來自六年陪讀路,來自我不滅的好奇心。
在漫漫的親子閱讀路上,保持好奇心是多麼的重要。而父母是孩子好奇心的第一來源,我們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隨著他們慢慢長大,好奇心慢慢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應該為他們創造合適的探索環境,進一步啟發他們思考和學習,而書籍往往使爸爸媽媽們首選的工具。所以,在購買童書的時候,切記:
一、不要盲目聽信民間流傳的「教材」;
二、爸爸媽媽們需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先審閱為孩子購買的書籍;
三、考察書本知識中的時效性,保護孩子對於世界的好奇心。
再看這張號稱修改了一個月的封面,如果這樣的封面做了一個月,只能說創作團隊太低效了。圖中的自行車撐腳在右側,騎著這樣的車去停車,應該會和其他的停車人打起來的。
再來一張常識性的錯誤,太陽光中的七色光中的紅光折射最小,紫光折射最大。所以,所有的單彩虹都是紅色在上,紫色在下。雙彩紅中上彩虹的布光則相反。不信你看一看上海發布中的網友貼圖。
「個思」是一間幫助學生發掘自我的英語在線教育課堂,用心做教育,讓學生能夠認識自己、獨立思考,最終找到合適自己的學習和人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