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是的,美食就是我找的樂子,想的辦法!小談食刻和你一起認真對待吃下的食物!
家鄉的野菜數不勝數,到了夏天,除了山裡冒出來的野蘑菇,還有莊稼地裡的「雜草」。這種雜草很多人都認識,一般在田野、荒地和路旁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並且它分布範圍之廣,令人咂舌。我們家最愛長這種雜草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薯秧地,另外一個就是家裡的房前院子裡,一般院子裡的都會把它拔掉,薯秧地裡則會把它曬起來做成乾菜。
這種「雜草」便是馬齒莧,一年曬一次,奶奶拿它做貯備蔬菜,燉菜煮湯味道鮮,卻很少人會吃。很多人吃馬齒莧都是直接吃新鮮的,而新鮮的馬齒莧含有酸味,很多人都吃不習慣這個味道,曬乾了以後,酸味減少,用它做貯備蔬菜,即使冬天了沒有白菜蘿蔔,還能做一道家鄉菜,臘肉燉馬齒莧,或者是鮮肉煮馬齒莧。
唐代詩人杜甫在《園官送菜》詩中寫道:「清晨蒙菜把,常荷地主恩。守者愆實數,略有其名存。苦苣刺如針,馬齒葉亦繁。……又如馬齒盛,氣擁葵荏昏」。唐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馬齒莧,還把它送官府食用。看來此等野菜,早已被人給盯上了,只不過在現代,我們為了追求口感,一些味道比較怪異的野菜,被拋棄了而已。
曾聽奶奶講,馬齒莧這野菜是饑荒年的美味,只不過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如今成了雜草,不過儘管其他人不吃,奶奶每年會曬一筐,7月煮湯正合適。現在吃的馬齒莧,一般都是去年7月份曬的,這種乾菜只要保存得當不會招惹蟲子,等到冬天或者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馬齒莧又發揮了它應有的價值。
其實馬齒莧作為一種野菜,在中國老百姓中食用也比較的久,只不過像我提到的一樣,很多人會把它曬乾了吃,如果大家知道它能曬乾了吃,還是一味天然良藥。那麼這種「雜草」的價值,也會被廣大吃客牢記於心。對馬齒莧感興趣的朋友,接下來一起看看這道農家菜,五花肉煮馬齒莧吧!
01【五花肉煮馬齒莧】
食材準備:幹馬齒莧1把、五花肉180克、薑絲、蒜瓣2個
輔料:植物油、鹽、生抽1勺、雞汁1勺
製作過程:
1、幹馬齒莧衝洗一下,把它用溫水浸泡,大概1個小時左右,讓馬齒莧充分的泡發,一般家裡的幹馬齒莧都是剪好了的。
2、豬肉,用流水衝洗乾淨,再把它切成小塊,豬肉的鮮香味,特別適合拿來燉乾菜,當然如果有其它肉類,也可以和馬齒莧一起煮。
3、鍋中放入植物油,燒熱以後,放入薑絲還有蒜瓣,炒香以後,放入我們切好的五花肉開始炒,放入少許的白糖。
4、炒至肉顏色變深,放入少許的鹽,再放入生抽1勺,接著放入雞汁1勺,把它攪拌均勻,加入適量的開水。
5、放入到砂鍋中開始煮,儘量的多煮一會,再把泡發好的馬齒莧倒入鍋中,一同煮,大火煮30分鐘以後轉小火。
6、小火慢煮,湯的鮮味物質完全出來的時候,關火,出鍋,一道農家菜花肉煮馬齒莧就製作完成了,鮮香爽口特下飯。
食刻tip:
1、幹馬齒莧大家趁著夏天是旺季的時候,可以多曬一點,到了冬天或者是來年,用它煮魚煮肉,味道鮮掉眉毛。
2、豬五花肉要把它多炒一下,裡面的油脂炒出來,就不會出現腥味,而且它的鮮味也能完全的煮出來。
【本文由「小談食刻」原創,首發於百家號:「小談食刻」,圖片均由本人拍攝。未經許可不得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