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Ca0.33MnO3單晶薄膜樣品在160 K低溫下的變磁場循環MFM圖像。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錳氧化物的龐磁電阻(CMR)效應研究始終保持高昂熱情。
所謂的龐磁電阻(CMR)效應,就是指隨著外加磁場的改變,錳氧化物電阻急劇變化。而恰恰錳氧化物這一特性,能夠使其具有成為新一代高密度磁存儲材料的潛力。
「而要精確調控龐磁電阻效應,其電子相結構以及電子相分離行為的測量、控制與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說,要理解錳氧化物的龐磁電阻效應,首先就要理解其電子相分離。」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院研究員陸輕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那麼,該如何理解電子相和相分離呢?
陸輕鈾以水和冰為例進行解釋:水是液態,冰是固態。一盆水結成冰,雖然水和冰的成分相同,分子組成都是H2O,但是水和冰的結構不同,從水到冰就發生了結構相的轉變。如果一盆水,一半結冰一半還是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處在結構相分離狀態。當成分相同但結構不同時,就造成了不同的結構相。
同樣,在某些錳氧化物中,由於電子排布方式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相,例如鐵磁與反鐵磁,這些不同的相就是電子相。
「鐵磁與反鐵磁在能量上沒有誰佔絕對優勢,所以鐵磁與反鐵磁可以同時存在,就如同冰和水同在一個盆裡一樣,只是分離的是不同的電子相,而非結構相。由此可知,相分離就是多種不同的相一起共存的情況。」陸輕鈾說。
遺憾的是,在沒有合適微觀探測工具的情況下,科研工作者往往只能結合宏觀測量工具,對錳氧化物狀態做出一個宏觀、大致的推測。特別是在微觀尺寸(10-6m)上對相分離隨著溫度、磁場、時間的演變一直是一個較大的研究空缺。
為此,陸輕鈾課題組利用自主設計研發的強磁場磁力顯微鏡(MFM)對該類樣品做了一系列探究工作,相關成果分別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 6,8980)以及美國化學會核心期刊NANO LETTERS(2017年17卷1461頁)上發表。
實驗中,陸輕鈾的課題組以LaCa0.33MnO3單晶薄膜樣品(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文彬提供)觀察對象,在160 K低溫下,用MFM對其變磁場循環情況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0T(無外加磁場)的初始狀態,樣品處於電子相分離狀態,反鐵磁與鐵磁隨機分布。但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強,反鐵磁慢慢被融化形成鐵磁,直到4T,所有反鐵磁全部熔化為鐵磁。
或許,這一加場反鐵磁融化過程不足為奇,因為很多課題組都觀察到過這個現象。但是隨著磁場的降低,例如降至1.5和1.2T 時,反鐵磁以特定的「條狀」從純鐵磁態析出。最終降低到0T時,反鐵磁「條」幾乎全部佔滿了整個區域。這個逆向過程,為世界首次觀測到,也是該研究的最大亮點。
「這正是因為使用自主研發的儀器,能在低溫強磁場下工作,所以能做出別人未能完成的工作。」陸輕鈾說。
另外的一項研究顯示,該課題組選取了La0.33Pr0.34Ca0.33MnO3納米線樣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長淦提供)。在高溫區,納米線主要由反鐵磁相(青色)組成,鐵磁相(紅色)呈液滴態分布在其中。隨著溫度的降低,鐵磁液滴長大,形成電子相分離狀態。特別在低溫,比如50K時,零場或者低場下,相鄰鐵磁疇被中間剩餘的較薄反鐵磁相隔開,形成隧穿結構。隨著磁場增大,部分反鐵磁轉化為鐵磁疇,形成隧穿結。由於一維各向異性,在低溫強磁場下反鐵磁仍能穩定存在,只是被壓縮成很細的條帶,從而在納米線中形成本徵的隧道結:一種穩定的新型量子逾滲態。
雖然理論模型能很好地解釋輸運的測量,但是科學界一直缺乏一個微觀上的實空間直接觀測證據。為此,陸輕鈾課題組採用專門針對微米甚至納米小器件設計的磁力顯微鏡,對該樣品進行準確定位和控溫變場測量,進而對理論模型進行印證。
「其實,更多、更奇妙的電子相結構與行為是必然存在的,有待我們自主研製各種具有調控能力的『慧眼』去發現、調製、理解。」陸輕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