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顯微鏡識破電子「相」—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LaCa0.33MnO3單晶薄膜樣品在160 K低溫下的變磁場循環MFM圖像。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錳氧化物的龐磁電阻(CMR)效應研究始終保持高昂熱情。

所謂的龐磁電阻(CMR)效應,就是指隨著外加磁場的改變,錳氧化物電阻急劇變化。而恰恰錳氧化物這一特性,能夠使其具有成為新一代高密度磁存儲材料的潛力。

「而要精確調控龐磁電阻效應,其電子相結構以及電子相分離行為的測量、控制與理解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說,要理解錳氧化物的龐磁電阻效應,首先就要理解其電子相分離。」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院研究員陸輕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那麼,該如何理解電子相和相分離呢?

陸輕鈾以水和冰為例進行解釋:水是液態,冰是固態。一盆水結成冰,雖然水和冰的成分相同,分子組成都是H2O,但是水和冰的結構不同,從水到冰就發生了結構相的轉變。如果一盆水,一半結冰一半還是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就處在結構相分離狀態。當成分相同但結構不同時,就造成了不同的結構相。

同樣,在某些錳氧化物中,由於電子排布方式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相,例如鐵磁與反鐵磁,這些不同的相就是電子相。

「鐵磁與反鐵磁在能量上沒有誰佔絕對優勢,所以鐵磁與反鐵磁可以同時存在,就如同冰和水同在一個盆裡一樣,只是分離的是不同的電子相,而非結構相。由此可知,相分離就是多種不同的相一起共存的情況。」陸輕鈾說。

遺憾的是,在沒有合適微觀探測工具的情況下,科研工作者往往只能結合宏觀測量工具,對錳氧化物狀態做出一個宏觀、大致的推測。特別是在微觀尺寸(10-6m)上對相分離隨著溫度、磁場、時間的演變一直是一個較大的研究空缺。

為此,陸輕鈾課題組利用自主設計研發的強磁場磁力顯微鏡(MFM)對該類樣品做了一系列探究工作,相關成果分別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 6,8980)以及美國化學會核心期刊NANO LETTERS(2017年17卷1461頁)上發表。

實驗中,陸輕鈾的課題組以LaCa0.33MnO3單晶薄膜樣品(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文彬提供)觀察對象,在160 K低溫下,用MFM對其變磁場循環情況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在0T(無外加磁場)的初始狀態,樣品處於電子相分離狀態,反鐵磁與鐵磁隨機分布。但隨著磁場強度的增強,反鐵磁慢慢被融化形成鐵磁,直到4T,所有反鐵磁全部熔化為鐵磁。

或許,這一加場反鐵磁融化過程不足為奇,因為很多課題組都觀察到過這個現象。但是隨著磁場的降低,例如降至1.5和1.2T 時,反鐵磁以特定的「條狀」從純鐵磁態析出。最終降低到0T時,反鐵磁「條」幾乎全部佔滿了整個區域。這個逆向過程,為世界首次觀測到,也是該研究的最大亮點。

「這正是因為使用自主研發的儀器,能在低溫強磁場下工作,所以能做出別人未能完成的工作。」陸輕鈾說。

另外的一項研究顯示,該課題組選取了La0.33Pr0.34Ca0.33MnO3納米線樣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長淦提供)。在高溫區,納米線主要由反鐵磁相(青色)組成,鐵磁相(紅色)呈液滴態分布在其中。隨著溫度的降低,鐵磁液滴長大,形成電子相分離狀態。特別在低溫,比如50K時,零場或者低場下,相鄰鐵磁疇被中間剩餘的較薄反鐵磁相隔開,形成隧穿結構。隨著磁場增大,部分反鐵磁轉化為鐵磁疇,形成隧穿結。由於一維各向異性,在低溫強磁場下反鐵磁仍能穩定存在,只是被壓縮成很細的條帶,從而在納米線中形成本徵的隧道結:一種穩定的新型量子逾滲態。

雖然理論模型能很好地解釋輸運的測量,但是科學界一直缺乏一個微觀上的實空間直接觀測證據。為此,陸輕鈾課題組採用專門針對微米甚至納米小器件設計的磁力顯微鏡,對該樣品進行準確定位和控溫變場測量,進而對理論模型進行印證。

「其實,更多、更奇妙的電子相結構與行為是必然存在的,有待我們自主研製各種具有調控能力的『慧眼』去發現、調製、理解。」陸輕鈾說。

 

相關焦點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新聞—科學網
    日前,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開發和應用」項目在北京通過科技部驗收,這標誌著這一納米研究領域的高端科學儀器實現了國產化。
  • 自製電子屏顯微鏡
    一年一度的狐狸貉子水貂配種期即將到來,這時又要請出顯微鏡幫助我們進行發情鑑定等工作。
  • 自製一臺掃描電子顯微鏡,厲害炸了!
    雖然說之前也看到了很多十分厲害的DIY視頻,但是看到這個的時候我還是瞬間就跪了……一個名叫Ben Krasnow的工程師自己做了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這可是電子顯微鏡啊,絕對不是擺弄幾個玻璃鏡片就能搞定的事情,簡直是有史以來最難的DIY項目了……要知道,在實驗室裡,掃描電鏡也是高端大氣的存在,一臺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學生們要想用還得登記排號……而你竟然說你自己做了一個??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實現國產化
    與會專家組成員認為項目按期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項目目標及各項考核指標,形成兩款產品並已陸續交付。專家組對項目完成情況給予高度評價,一致同意通過驗收。該項目突破了高分辨電子光學成像系統設計、場發射槍工程化設計製造、電子束加速鏡筒設計製造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肖特基場發射槍掃描電子顯微鏡,解析度指標分別達到和優於3nm@1kV和1nm@30kV,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 科學網—黃蘭友:三個月趕製出國內第一臺電子顯微鏡
    後來我來到德國Tubingen大學物理系,歷史上此物理系曾經有兩個教授得過諾貝爾獎金,當時共有四個教授,其中一個教授是電子物理、電子光學、電子顯微鏡方面的專家,叫Mollenstedt。我覺得電子顯微鏡很有意思,就選了這門專業。在這所大學念了五年研究生。 回國後,我到了中科院電子所,當時正是全國醞釀「大躍進」項目的時候,所裡就讓我提項目。
  • 科學家在關聯氧化物摩爾調控研究中取得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曾長淦課題組與美國石溪大學劉夢昆課題組等合作,首次在鈣鈦礦錳氧化物這一關聯電子體系中實現了電子相的摩爾調控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科學家製成四維電子顯微鏡
    圖片說明:用四維電子顯微鏡來顯示納米鼓動現象。(圖片來源:Nano Letters; images and diagram produced at Caltech) 美國科學家近日製造出了第一臺四維電子顯微鏡,能夠用來觀察原子尺度物質結構和形狀在極短時間內所發生的變化。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館現場還配套了互動活動,包括「探究口罩的秘密」、自製洗手液顯色洗手實驗、防護服穿戴演示等。遊客可以使用顯微鏡觀察口罩的三層結構,工作人員也用顯色材料為大家示範如何正確洗手,使洗手液能均勻分布於手部。 據了解,廣東科學中心5月12日恢復開館。疫情防控期間,展館客流將實行嚴格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皆調整為3750人,實行實名制全網售票。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鋰離子二次電池以其高能量密度已在可攜式電子設備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但依然不能滿足電動汽車、電網等大容量儲能裝置對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研究者們將原子力顯微鏡(AFM)和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ETEM)相結合,實現原位納米尺度鋰枝晶生長及其力學性能、力—電耦合的精準測定,
  • 科學家研製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和澳門大學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首次報導了通過前驅體離子間配位作用、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獲得近單分散的鈣鈦礦前驅體膠束粒子中間相,通過溶劑揮發獲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
  • 在自然條件下發現+1價鈣離子二維晶體—新聞—科學網
    二維CaCl晶體的高分辨實空間冷凍電鏡結構表徵圖(i)、選區衍射(ii)和實空間結構圖像的傅立葉變換圖(iii) 基於實驗數據和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穩定二維CaCl晶體結構     到目前為止,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 研究發現突破傳統二價金屬離子化合物認知新晶體—新聞—科學網
    自然條件下鈣離子的唯一已知價態是+2,相對應的所有種類鈣離子晶體都沒有磁性且呈現絕緣性。
  • 掃描電子顯微鏡
    1)產生高能電子束的鏡筒,包括:電子槍、電磁透鏡和掃描線圈;2)接收並處理各種電子信號的成像系統:掃描信號發生器、探測器、掃描放大器
  • 自製具有拍照功能的——顯微鏡!
    這次王炸老師 要利用平時身邊常見的材料 自製具有拍照功能的 顯微鏡 快來看看有趣的製作過程吧!
  • 大學生自製顯微鏡 最低花費僅為五六百元
    原標題:學生自製顯微鏡   昨天,清華大學國際暑期學校舉行挑戰學習項目《從樂高到納米顯微鏡5天內,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羅馬尼亞及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30多名博士、碩士生,用樂高積木、中關村「淘」來的電子元件、掃描探針,做出了花費最低僅為五六百元的納米級原子力顯微鏡。據介紹,用於教學的該類顯微鏡售價在20萬元左右,項目挑戰的要求是造價千元以內,能作為中國高中物理、生物等課堂的教具使用,達到一定的觀測精度要求。
  • 電子顯微鏡的原理和應用
    1932年,經過魯斯卡的改進,電子顯微鏡的分辨能力達到了50納米,約為當時光學顯微鏡分辨本領的十倍,於是電子顯微鏡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  到了二十世紀40年代,美國的希爾用消像散器補償電子透鏡的旋轉不對稱性,使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有了新的突破,逐步達到了現代水平。在中國,1958年研製成功透射式電子顯微鏡,其分辨本領為3納米,1979年又製成分辨本領為0.3納米的大型電子顯微鏡。
  • SEM掃描電子顯微鏡
    二次電子能量小於50eV,發射深度為5-10nm。二次電子的產額主要取決於入射電子束與樣品表面法線間的夾角,角度越大,二次電子就越多。主要是反映樣品表面10 nm左右的形貌特徵,像的襯度是形貌襯度,襯度的形成主要取於樣品表面相對於入射電子束的傾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