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嫁接來源於人們的臆想;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裡是缺舟也渡人」
生物也是有感情的, 這一點不能否認,他們也有自己的小情緒和喜怒哀樂。
但是有些時候就像莊子說得:「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你不是當事者很難有什麼情緒上的共鳴和考究~
當然人和人之間還能交流,但是人強加給生物身上你讓他如何表達呢~
近日,我看了一個這樣的新聞: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Cairns水族館因新冠肺炎疫情被迫暫時停止營業。
而負責該水族館的館長表示:沒了遊客,水族館裡一些魚開始感到孤單,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拒絕進食。
於是乎,他就冒出了一個想法:「為幫助孤單的魚類度過抑鬱期,僱傭潛水員陪它們玩。」也就是進行所謂的「擁抱」
另外還會安排工作人員在魚能夠看到的地方進行吃午餐,這樣等到水族館重新開放的時候,工作人員也會邀請遊客和魚兒們一起吃午餐。
缺舟:
如果一開始,我還有一些對於這個情境的憧憬,覺得這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
那麼看完這些話之後,當然無存。
我們運用千層餅理論來分析(我最近很喜歡這個理論)
首先第一層:
表面上來看就是一則暖聞,因為覺得魚兒不吃食,考慮到抑鬱了,所以就讓人在水中和他們互動,來促進他們的心理恢復。
然後是第三層:
但是初衷是為了為什麼,還是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因為魚抑鬱了,而是人抑鬱了,感覺到如果魚兒不行了的話,自己這個水族館也得倒閉,所以沒有辦法只能請人來。
而且請人的這部分費用也已經有了後手,那就是訓練魚的這種行為性,只有遊客吃飯,就回來看,無形當中形成一種「親近遊客」的現象,雖然有些人說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但是行為作出的應激反應往往是不需要記憶的。
第七層:
魚兒是真的因為沒有遊客所鬱悶的麼?
有遊客在的時候,他只是被人所觀賞和撫摸慣了,在有限的地域裡很容易形成,就算是在大海裡也會有這樣的情緒發生,所以硬要套上和遊客有關係,很牽強,有點人類的自我想法。
更何況,不是真正的自由,很少有生物不抑鬱。
本來是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動物,好像變成了人類的私有寵物,就是有這種感覺。
當然生物態勢就是這樣,我們也不能過多的要求什麼,只是發表一些觀點,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