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隔離在村時,對微積分和物理做了些什麼?

2020-12-04 珂學原理

這次疫情讓我想到了學習標兵——牛頓。

1665年1月,牛頓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授予學士學位,成為三一學院當年25名畢業生中的一員,時年22歲。

然而,沒高興多久,這年夏天,倫敦爆發鼠疫。

為了防疫工作,學校暫時放假、遣散學生,牛頓也戀戀不捨回村,暫避在母親那裡。

之所以說戀戀不捨,是因為牛頓知道,自己不是種田的料,回到村裡,會耽誤自己的「正業」。

但事實證明,只要你願意,在哪兒都一樣。

回鄉後,牛頓自己蓋了一間書房,又做了幾個書架,將書和筆記本整整齊齊擺放在書架上,繼續他的學習與研究事業。

微積分

大約從1664年春開始,牛頓已對微積分(牛頓稱之為流數術)產生濃厚興趣,且1665年5月20日的手稿中,就已出現「流數術」的相關記載。

而在村裡隔離的18個月間,牛頓正好可以遠離城市的喧囂,沉下心來,繼續思考並研究微積分的相關問題。

在牛頓生活的時代,數學界有幾個難題,比如,

如何作出曲線上任意一點的切線?如何計算曲線下方,與x軸圍成的面積?

牛頓在鄉下,結合笛卡爾等前輩的理論,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天體運行

同時,牛頓也思考了天體物理的相關問題。

在牛頓那個時代,人們已普遍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說,這個模型的觀點是:

1. 行星軌道是完美的圓。2. 太陽位於圓心。3. 一顆行星的運行速度是恆定不變的。

後來,克卜勒(比牛頓大72歲,當時已去世)對日心說模型進行了修正,使之更符合觀測:

1. 每個行星的軌道不是圓,

而是橢圓,太陽處於橢圓的一個焦點。

2. 一顆行星的速度並不保持恆定,真正保持恆定的是「面積速度」,即:

在相等時間內,一顆行星和太陽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是相等的。

3. 行星的軌道離太陽越遠,轉一圈所耗時間越長,但周期與軌道半長軸a有一恆定的規律:

各個行星軌道的半長軸a的立方,除以繞太陽轉一圈所耗時間T的平方,結果是常數。

即:

這三條,就是著名的克卜勒三定律,而這些新結論,也更符合當時的、現代的實際觀測。

但是,雖然人們發現了這個更精確的規律,但卻不知道是什麼神秘力量,驅使行星們遵守了這些定律。

因此,一些科學家也嘗試作出解釋,比如,笛卡爾認為:

行星間瀰漫著一種叫「以太」的物質,而以太做渦旋運動,驅使行星運動。

這就是笛卡爾的「渦旋說」。

另一位科學家博雷利(Borelli)認為,

太陽吸引著這些行星。

博雷利對牛頓影響可能較大,因為牛頓手頭有他的書。

在鄉下隔離的這段時間,牛頓研究了這些說法,並進行了深入思考:

蘋果之所以落回地面,應該是地球對蘋果有拉力。

同時:

地球對月球也應該有拉力,這和地球拉蘋果是一樣的。

但是:

為什麼蘋果會落回地面,可月亮沒有砸向地球?

後來,牛頓想到了伽利略的一個觀點:

物體具有慣性。

換句話說,

勻速直線運動不需要力。

因此,可能是月球擁有一個初速度,並一直運動下去。

但月球是繞地球作曲線運動,並不是直線運動啊。

然後,牛頓又想到了伽利略的另一個理論:

平拋運動有兩個獨立的運動趨勢,一個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一個是垂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兩者結合,就形成了軌跡為曲線的平拋運動。

這樣,牛頓認為:

月亮一方面具有初速度,有著向水平方向飛出的趨勢;另一方面,月球又有砸向地球的趨勢。

這兩者結合,形成了「圓周運動」,而且,地球對蘋果的吸引力,同樣適用於月亮。

這樣一來,物理規律在天上和地面,和諧統一了。

這便是萬有引力定律的雛形。

然後,牛頓開始著手計算所謂的「引力」。

但有趣的是,牛頓將地球的每一維度的長度111.2公裡,記成了96.56公裡。這使得計算結果並不很好地符合實際觀測。

在這之後,牛頓的心情不佳,寫道:

適量的飲酒可使人感覺美妙,暴飲暴食則令人產生幻想,而過度的研究會使人瘋狂。

有時,一家人正在吃飯,牛頓會突然會冒出幾句誰也聽不懂的話。他媽和弟弟妹妹覺得,這人可能是瘋了吧。

顯然,牛頓已經意識到,過度的科研也會有損健康。

總結

牛頓自己曾說: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他這還真不是謙虛,這是事實:

科學的發展是連貫的。

任何科學進步,並不是由一個天才科學家依靠「突發奇想憋出來」的,而是無數科學家,通過勤奮的思考,在前人種的樹上,再長出新的枝幹和花朵,並形成一大片新森林。

當我們無所事事的時候,我們永遠要保持警惕,因為,

比我們更聰明的人,從未停止思考。

相關焦點

  • 牛頓與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牛頓到底做了什麼?
    後人在萊布尼茨的手稿中發現他曾經抄錄牛頓關於流數術的論文的段落,並將其內容改用他發明的微積分符號表示。這個發現似乎對萊布尼茨不利。但是,我們無法確定的是,萊布尼茨是什麼時候抄錄的?如果是在他創建微積分之前,從某位英國數學家那裡看到牛頓的手稿時抄錄的,那當然可以做為萊布尼茨剽竊的鐵證。但是他也可能是在牛頓在1704年發表該論文時才抄錄的,此時他本人的有關論文早已發表多年了。
  • 當牛頓發明微積分,中國人在幹什麼?
    牛頓油畫像  當牛頓發表力學定律和微積分的時候,是中國的哪個朝代?中國學者在做什麼?
  • 牛頓與萊布尼茨——誰是微積分的「剽竊者」?
    自從17世紀微積分問世以來,數學家和科學家在討論連續變化的數量時便有了科學依據,微積分基本定理為解決這類數量的問題提供了實用工具。沒有微積分,我們將無法理解現代科學,特別是物理學與工程學。那麼,微積分最早是由誰發明的呢?
  • 倫敦鼠疫隔離期間牛頓在微積分光學引力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成就
    為了社交疏離(social distancing),二十出頭的劍橋學生伊薩克·牛頓一直待在林肯郡伍爾索普的家中。在此期間,它在微積分、光學、引力理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成就。在1665年倫敦發生的重大鼠疫事件,超過8萬人死亡,足足相當於當時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劍橋大學被迫停課,全體師生都遣散回家,牛頓在家自我隔離。
  • 歷史上的瘟疫03:疫情發生時牛頓、莎士比亞、達文西都做了些什麼
    我們被要求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社交活動一切停擺,習慣於匆忙追趕時間表的人一下仿佛處於失重狀態,漂浮在空中,失去了標的。 牛頓、莎士比亞、達文西這三個人都經歷過大瘟疫,而且都善用了瘟疫期間的「社交隔離」,潛心創作,「出關」後都大放異彩,造福人類。
  • 居家隔離第一狠人牛頓究竟一年發明了多少理論?
    好巧不巧,牛頓人生中最傳奇的一年,1665年,也是因為當時英國大瘟疫(其實是鼠疫)肆虐,高校關閉學生放假,牛頓變成了家裡蹲,那麼他在1665年到底幹了什麼?這就取決於你看的是哪篇文章,或者說聽誰說的。艾薩克·牛頓回到林肯郡農村。在隔離的2年中,他研究出了微積分,色彩定理,引力定理,行星軌道定理和3大運動定律。那麼,2020年會成為某人的奇蹟之年嗎?
  • 牛頓-萊布尼茨公式 - 微積分大廈基石之一
    400多年前,牛頓與萊布尼茨各自獨立創立了微積分,現代數學從此奠基。很多朋友在大學的高數課程上,也都學習過微積分的相關知識。
  • 牛頓的三大成就,力學萬有引力,數學微積分,光學
    幾百年以來,形成近代物理宇宙學的是牛頓,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本物理宇宙學讀本,在三大成就,包括力學,數學,光學。都是在大概1665-1666年完成的,然後在哈雷的提醒和幫助下,出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的出版在物理宇宙學是革命性的牛頓的三大成就是什麼?
  • 宇宙的一切事物都能用牛頓的微積分來解釋嗎?為什麼?
    牛頓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甚至於連「之一」都不用加。但是他受時代所困,他提出來的微積分的思想還是很原始的。所謂的微積分,就是研究極限、微分、積分和無窮級數的學科。按照我的理解,微積分就是用來連接物理現象局部和整體的學科。比如說最簡單的通過速度變化曲線積分出來走過的路程【如下圖所示】, 就是把某一時刻物體的運動特徵跟一段時間這個物體總的運動特徵聯繫起來的過程。正是因為這種非常獨特的性質,所以微積分在物理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 天體力學一半功勞是牛頓的,後來才催生了微積分和數學物理方法!
    伽利略、牛頓在天文觀測豐富成果的基礎上建立了近代科學特別是經典物理學的研究範式。牛頓將地球上物體運動與天體運動的力學現象統一起來,建立且驗證了牛頓力學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在牛頓力學體系基礎上正式創立了天文學一個新的分支——天體力學,所以說天體力學一半功勞是牛頓的!
  • 到底是誰創立了微積分?牛頓和萊布尼茨都說是自己
    加上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對牛頓有一種盲目的自信和崇拜,於是在1699年,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指控萊布尼茨剽竊了牛頓的成果,單方面下定結論,認為牛頓才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這場微積分爭論在1711年全面爆發,並破壞了牛頓與萊布尼茨各自的生活,直到萊布尼茨在1716年逝世。
  • 牛頓的硬核隔離經歷給我們這些啟示
    隔離生活中發現萬有引力1661年,18歲的牛頓前往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學習,四年後不幸遭遇倫敦爆發大瘟疫。疫情兇險,政府、企業和學校也開始以大範圍的社交隔離方式減少疫情的傳播。劍橋大學也不得不關閉,不少學生回到遠郊地區躲避疫情。
  • 1665年倫敦鼠疫,牛頓做了什麼?
    1655年,倫敦鼠疫,18個月內牛頓做了什麼?►艾薩克· 牛頓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在力學、光學、數學、經濟學等領域都有傑出的成果。著有《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光學》。
  • 被隔離的牛頓被蘋果砸,被隔離的物理學家幹了啥?
    人們常常把21世紀稱作生物學的世紀,或者人工智慧的世紀,而物理似乎已經是上個世紀的遺物了,似乎未來不會再有新發現了。事實真的如此嗎?當然不,近年來宇宙學的發展,科學家可以幾乎肯定地說,宇宙的95%「憑空消失」了。它們被稱為暗物質和暗能量,掩蓋在一層神秘面紗中。面紗背後,便是未知的新物理了。
  • 微積分發明權之爭: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巔峰對決
    1、 芝諾的烏龜牛頓和萊布尼茨爭的就是微積分的發明權,說起微積分來,就不得不提到那隻烏龜,這隻烏龜來頭不小,它就是芝諾假想的烏龜。少年牛頓登上舞臺時,當然毫不例外地受到了胡克的無情打擊,牛頓也無可奈何,於是退而求其次,去發展宏大的牛頓力學。因為牛頓清楚,胡克屬於心靈手巧但是不求甚解的那種天才,只要在某個領域研究的足夠深就可以擊敗胡克。
  • 牛頓和萊布尼茨,誰才是真正的微積分之父?
    誰發明了微積分現在,我們認為微積分是由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發明的,因此,微積分的基本定理也被稱為牛頓-萊布尼茨公式。但是,在1907年的時候,英國數學界和德國數學界卻發起了一場爭論:到底誰是第一個發明微積分的人?
  • 牛頓和萊布尼茨,誰才是真正的微積分之父?
    誰發明了微積分現在,我們認為微積分是由牛頓和萊布尼茨共同發明的,因此,微積分的基本定理也被稱為牛頓-萊布尼茨公式。但是,在1907年的時候,英國數學界和德國數學界卻發起了一場爭論:到底誰是第一個發明微積分的人?
  • 物理競賽中的微積分基礎
    本文主要介紹物理競賽中的微積分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 微積分的發明權之爭,你認為牛頓和萊布尼茨誰贏了?
    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優先發明權之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即不為才,也不為色,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那種故事,但它卻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甚至導致了18世紀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對抗。這場戰爭在當時看起來牛頓是大獲全勝,萊布尼茨輸了,甚至他的晚上生活蒙上了巨大的陰影。
  • 同樣隔離在家,牛頓發現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你在幹啥?
    彼時,還在劍橋大學念書的牛頓因為疫情越來越嚴峻,回到了位於伍爾索普的鄉下莊園。停學持續了18個月,牛頓也在鄉村度過了18個月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段時期,他蓬勃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迸發出更加耀眼的活力,成為他後來幾十年學術之路的起點。我們今天熟悉的牛頓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這些研究,均始於牛頓在老家的「自我隔離」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