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瘋狂的電子菸:12小時開1家店,省級代理現場打款上百萬

2020-11-29 donews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創業最前線(ID:chuangyezuiqianxian)作者: 付豔翠

去年雙十一之前的網際網路禁售令,成為落在電子菸頭上的第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一劍,讓剛經歷過野蠻生長的電子菸行業,被迫迎來一波「清洗」。

成立於2018年,位於深圳的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電子菸工廠,不幸成為這一時期被「清洗」的一員。

該工廠負責人劉偉(化名)告訴「創業最前線」,在電子菸禁令推出後,從業者們集體被負面情緒籠罩。工廠上遊供應鏈為了儘快回籠資金、減少風險,只想快點把錢收回去。而品牌商、尤其是主營線上的品牌們,帳期卻開始延長。

最後,夾在中間的工廠,因為資金無法回籠,現金流出現問題,甚至沒能堅持到去年春節。而劉偉也選擇收拾包裹,重新出發。他說:「電子菸行業屬於小眾市場、勉強能賺個溫飽,我現在在做鋼構品創業。」

寒冬之後,疫情成為壓倒電子菸的最後一根稻草。它讓本來就在低谷的行業,遭受到又一次打擊,甚至一些「明星企業」也沒能挺住。

2020年初,福祿被曝欠薪兩月、暴力裁員、拖欠經銷商裝修款項。6月,知情人士透露,福祿早已是佛系發展的「放羊狀態」,有出貨需求就由深圳工廠生產,不再主動拓展市場。同月,曾一年內完成3輪融資的電子菸品牌靈犀LINX被證實解散團隊,申請註銷手續。

越來越多的企業未能挺過「凜冬」,正在悄然消失。據天眼查App顯示,以工商登記為準,至2020年7月,我國共有超過1800家電子菸相關企業已經註銷或吊銷。

媒體的報導,似乎成為電子菸處於漩渦之中的信號,更讓外界對電子菸行業接連投來不信任票。資本們也明確說,電子菸行業風聲緊,不考慮投資。

然而,當外界統一對電子菸持悲觀情緒時,在深入了解電子菸創業者後,我們卻會發現,如今倖存的電子菸企業們正在悄悄發展壯大——它們一改此前的高調,正在低調布局線下,並做好了迎接新一輪中場戰事的準備。

低調撈金

1800家電子菸企業「死亡」——該數據一出,不僅放大了外界對電子菸的悲觀情緒,也讓外界忽略了這一行業的「錢途」。

電子菸毛利高几乎是行業內眾所周知的。2014-2017年,國內三家主要電子菸相關上市公司(麥克韋爾、盈趣科技、艾維普思)收入複合增長率平均190%。公司的毛利率均在30%以上,而且都在穩步上升,有人曾稱行業毛利率「70%起步」。

即便整個行業入冬,線上無法銷售,行業內依舊有一批倖存者們享受著這一「紅利」。

同樣位於深圳的另一家電子菸工廠,是行業內倖存的一員。該工廠負責人王琦(化名)向「創業最前線」透露,去年電子菸出臺線上禁令時,公司雖然受到一些影響,但很快就調整過來。

當時,他也遇到和上述創業者劉偉一樣的情況,被供應鏈催著儘早打出貨款,卻遲遲得不到品牌商的回款。去年11月底,他一度將工廠進行裁員,以節約運營成本度過寒冬。他甚至也想過,2020年情況還不能改變,就找個新行業重新創業。

但幸運的是,這之後不到一個月時間內,工廠的訂單就又得以恢復。對於這次的恢復,王琦說:「我也不知道訂單變好的原因,可能對於電子菸來說,除了被禁止的電商平臺,還有線下和外銷等渠道吧。」

甚至在疫情之中,停工了一個多月後,在他自己都以為這次要堅持不下去時,王琦卻意外迎來了他的賺錢時刻。

復工推遲讓生產成為了難題,導致很多品牌的煙彈供應無法持續。王琦表示,「可能是我們比較幸運,我們過年之前有批貨,正好可以調度,所以銷售額也還不錯。」

今年2月,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菸草和薄荷醇以外的換彈電子菸將正式撤出市場,這讓Juul類的封閉式煙彈大多數口味被禁止。

電子菸品牌益爽ESUN聯合創始人龔自佳告訴「創業最前線」,該政策一出,讓國內一次性電子菸產品在海外大受歡迎。「那會兒電子菸非常火爆,有廠家賺了不少錢,因為出貨量大,能看到幾個集中箱被運走。」

不止是工廠們,此前囤積電子菸,本來以為虧本了的一群渠道商,也將貨賣瘋了。

龔自佳透露,他認識一個威海的從業者,因為在疫情期間,電子菸代工廠們不能正常生產,他手裡囤的貨很快就都賣掉了。他回憶起那段時間,「大家都閒在家裡,他卻每天都忙,戴著口罩到處去配送產品,貨還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至於益爽的銷量,也從斷網後的斷崖式下跌,逐漸恢復甚至超過斷網前的水平。

另一位電子菸從業者李清(化名),在上半年的創業中,心情也經歷了一場過山車式體驗。

在斷網前,李清以為監管會在明年3、4月份出臺,就在雙十一之前,大膽投入了四五百萬用來囤貨。但公共流量被封后,他只能從自己的私人流量出貨。「那會兒真的是各種打折,想著能回回本兒別太慘就行。」

轉機同樣發生在2月,開始有經銷商通過微信群主動找到他,向他尋求合作。這讓李清不僅將此前打折賣出的電子菸本錢賺回來了,還小賺了一筆。

顯然,有些倖存者活得不錯,甚至低調地實現了遠超行業水平的逆增長。

悄然「複製」的線下專賣店

「網售禁令」封堵了電子菸線上渠道,各電子菸品牌不得不加大對線下渠道的支持力度,紛紛拿出補貼資金爭奪渠道資源,一時間電子菸在線下渠道遍地開花。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包括各電子菸品牌的線上自營店和各電商平臺等,線上渠道佔了中國電子菸銷售八成以上。相比而言,線下渠道建設卻尚處於初級階段,包括便利店及小商戶、超市、專賣店等銷售渠道合計佔比也僅為19.4%。

但如今,專賣店銷售的好處在於能夠提高品牌曝光度、樹立品牌形象,這也讓電子菸線下渠道成為玩家們的必爭之地。

以悅刻為例,今年年初其兩家品牌旗艦店已在北京、上海核心商圈落地。據悉,到今年5月,RELX悅刻專賣店數量增長快速,已累計突破2500家,僅今年1-5月,就有超1000家RELX悅刻專賣店落地開業。據了解,其計劃在未來3年累計投入6億元,開拓1萬家專賣店。

去年11月開始,益爽也開始在全國多個城市基礎試點運營20家線下店。龔自佳表示,益爽通過近一年的努力,目前所有門店均已盈利。益爽還總結出了一套線下運營方法論,能夠幫加盟商規避後續開店運營風險。

霧化菸品牌vitavp唯它創始人劉東原透露,唯它於2019年3月開始運營線下店,目前的線下門店已開至200多家,且其中90%能夠實現盈利。他表示,從8月22日深圳電子菸展會結束後,開始以每12個小時開1家專賣店的平穩增長速度,在一個月時間裡新開了50家店。

隨著上述主流電子菸品牌瘋狂開闢線下品牌專賣店,線下渠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電子菸品牌往往會先免費鋪貨,加盟不用付費,產品上架後,開店還有補貼。

9月18日,益爽宣布「百城千店」地網計劃,最高貨補3.6萬,還有2萬開業大禮包。1周前,唯它發布了專賣店補貼新政策:地區首店補貼最高約32萬。其中包含裝修補貼、房租補貼、產品補貼和開業禮包。

各品牌的補貼政策,讓代理商和店主們也開始大規模開店。

電子菸專賣店老闆唐超穎向「創業最前線」透露,他從去年11月開了第一家喜霧線下專賣店,位於武漢全新的購物中心綠地繽紛城。

起初他還很擔心,因為基於多年的零售經驗,他已經做好得要虧損半年的心理預期。結果沒想到,僅一個月時間,店裡銷量就做到五六萬。隨著銷售額蹭蹭上漲,12月,唐超穎在武漢的第二家喜霧專賣店迅速開業。

正在他準備大展拳腳,繼續開店時,疫情先一步到達。但在疫情期間,固定的客群和在粉絲群的精心運營,使他店鋪的表現並不差。

唐超穎給「創業最前線」算了一筆帳,他每家店的開店成本在10萬元以內,其中,月租金大概在8千元,押三付三需要5萬左右,裝修2萬、備貨需要2萬,加上保證金1萬。而他第一家老店的電子菸銷量每月能達3萬多。

「基本不會虧。」隨著疫情回暖,他又馬不停蹄地開了8家店。

最近,唐超穎又分別與唯它、徠米及柚子等達成合作,準備在接下來做一家電子菸集合店品牌,以加盟的形式在全國複製。

對開設電子菸線下店心動的不止唐超穎。

龔自佳介紹,益爽大部分門店店主已經在規劃繼續開第二家、第三家益爽專營店。

同時,最近一段時間,益爽接連舉辦了3次地推活動。其中,在鄭州的渠道見面活動中,來訪人數有1000多人。在此次活動中,不僅賣出去500多份新品樣品,還吸引到40多個有意向做門店的人,其中有3、4個省級代理,且打款已有100多萬。

品牌們似乎都明白了,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中場戰事

從2019年初的野蠻生長,到年底的「斷網」,再經歷2020年初疫情,電子菸行業正從「千煙大戰」重新回到理性階段。

去年之前,已經在國內發展10多年的電子菸品牌,仍是一個小眾市場。2019年,隨著資本密集進場,電子菸成為貨真價實的風口行業,這個「低調」了多年的行業,也瞬間成為一塊兒肥肉,引得上千家企業進場。

彼時,品牌們做電子菸的門檻太低了,只用去深圳沙井聯繫一個代工廠,用10萬塊錢進第一批貨,再花2000塊設計logo,就可以叫一個電子菸品牌,還用不了500萬元。

但瘋狂生長的背後,行業亂象隨之而來。

電商平臺裡,成千上萬的產品在宣稱自己是「戒菸神器」「健康減害」「時尚酷炫」。暑期裡年輕人匯集的音樂會上,電子菸的展示、試用活動隨處可見。

劣質電子菸、山寨電子菸源源不斷地流入市場。這些產品中存在尼古丁含量超標、甲醛含量超標、苯系物溶劑超標等現象,甚至還發生過爆炸事件。

同時,行業的「偽創新」也甚囂塵上。

劉東原表示,電子菸市場的技術創業還不夠差異化。他打了個比喻,就像大家已經適應了手機的形狀與觸控屏,有些創業者為了所謂的創新,反而要將觸控屏去掉是不現實的。「有品牌不在電子菸的技術上創新,反而只注重造型,其實整個方向就錯了。」

他透露,現在國內手機代工出現不良產品的概率是萬分之一,但就電子菸來說,這個概率可能千分之一都不到。

好在,經過洗牌,行業正往頭部集中,整體發展也愈發理性。

「經過一系列市場監管,中國電子菸行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儘管在疫情中倒閉的企業很多,但市場資源開始向十幾家頭部企業集中。」說起行業的新趨勢,劉東原如是道。

他認為,電子菸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疫情過後市場恢復較快。由於大量中小品牌相繼離場,目前唯它已經恢復了市場,銷售業績也越來越好。畢竟,在美國,電子菸滲透率達31%,而在中國不到1%。而且,中國擁有3.5億菸民,數量居世界第一,電子菸市場的潛力巨大。

與此同時,深耕線下渠道的電子菸市場,將不再是一個低門檻的行業,反而投入高,回本慢。

劉東原介紹,如今再進場做電子菸,投入2、3億元,可能只是在行業激起一點浪花,而其能否做大也不一定。因為不能線上營銷,這很考驗企業的線下渠道能力。而且,線下的生意,並非一日之功。品牌和渠道的博弈,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

最重要的是,監管依舊是高懸在電子菸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關於電子菸「新國標」到底會在幾月份公示,業內也從未停止過猜測。

不過,現在的企業們也在強烈期盼「電子菸強制性國家標準」(新國標)落地。畢竟,新國標能夠為行業設立一道嚴格的準入門檻,這不僅能進一步教育用戶,也更有利於電子菸企業按照規則辦事兒。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開電子菸專賣店還是集合店好,線下生意之靈魂拷問
    在如何選擇電子菸品牌方面,VAZO品牌總監David給出了5條建議:1、選擇成熟技術的產品,建議無論生產者、經營者,還是消費者,在選擇時要儘量去選擇已經被驗證成熟的產品,不要一味追求新奇特的功能或者沒有經過第三方認證的產品;2、要對品牌方做完整評估。
  • 喜霧電子菸八店同開,硬核技術贏得口碑與市場的爆發
    2019年12月21日,喜霧在全國8個城市的8家線下專賣店在同一天正式開始營業。八店同開,標誌著喜霧的線下零售系統進一步成熟完善,預示著2020年即將到來的大爆發。
  • 風口背後的電子菸代理商們:酒吧老闆、美甲店長、轉型創業者……
    「那個年代有點極客的感覺,如果一款產品的點火速度快0.1秒,那他們就會選快0.1秒的產品。」追新是當時電子菸玩家的主要推動力,而圈外人更看重安全性。 早期的電子菸銷售全靠口口相傳,無論是論壇、社群,還是淘寶,都為仇野的電子菸帶來不小的銷量。「當時基本上算是賺了一波。」
  • 電子菸交兵線下:拓店「飆車」 一個月後死掉一半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電子菸交兵線下:拓店「飆車」 一個月後死掉一半「由於線上渠道的失守,電子菸被迫進入線下渠道的爭奪。」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第一財經。去年11月1日,一則通告讓電子菸行業告別了線上紅利。
  • 「線上禁售」半年後,電子菸行業幾乎虧掉底褲
    張峰所在的商貿公司,代理了三家知名品牌的電子菸產品,目前主要負責福建區域的門店授權加盟、宣傳運營。他告訴懂懂筆記,四月底YOOZ發布九塊九的煙杆之後,部分大品牌也迅速跟進,相關產品的零售價格從39元「斷崖式」降到了9.9元。
  • 禁令頒布一年後,YOOZ等電子菸還在線上銷售,且賣給未成年人
    距離去年11月1日,國家菸草專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菸侵害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已經一年,現在電子菸市場是否已經規範了呢?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進行了走訪。《通告》要求電子菸不得進行線上售賣,記者採訪發現,YOOZ、魔笛、雪加、鉑德等電子菸仍無視《通告》,進行各種形式的線上銷售。
  • 肺炎影響下的電子菸眾生相:線下店雪上加霜,電子菸捐款武漢
    1號禁令讓行業中小品牌無法再繼續經營,最終轉入線下經營的品牌也只有少數幾家品牌有實力,如今的天災肺炎,突然又給電子菸的線下渠道蒙上了陰影。我們採訪的幾個電子菸線下店店主告訴藍洞,品牌店基本上已經關閉了,路邊集合店還在經營,有的是考慮到春節放假和肺炎影響人流少主動關店,有的是商場關閉導致被迫關閉。
  • 電子菸「風口」背後的重重黑洞:2500元劣質煙油含重金屬
    Linx靈犀電子菸天貓店宣傳圖顯示,CTB為其代理FDA證書。2018年11月15日,FDA宣布,將限制銷售在年輕人中大受歡迎的電子菸和傳統香菸產品,這被解讀為FDA對電子菸有著更為嚴苛的監管態度。也正因如此,如果有電子菸廠商聲稱拿到FDA煙彈認證,很容易誤導消費者,其電子菸及煙油和每日攝入的食品一樣安全。
  • 創業手記:一個電子菸銷售的鐵血之戰
    記得我剛加入雪加的時候,就接到了一天30家門店的任務,而這樣的任務,對於每一個銷售來說都是常態。有的人因為太辛苦而堅持不下去;而大多數人是因為被一次一次的拒絕打擊了信心,或者對電子菸的前途感到迷茫。每天至少12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至少三四萬步的路程,而在這之後,還可能是門店老闆的拒絕……壓力很大,比我們當初推銷任何快消品的時候壓力都大。
  • 雪加地圖:這家電子菸的線下渠道強在哪裡?
    1 一個北方漢子的「五朵金花」之路 在這個秋天,呼和浩特商人何偉擁有了5家雪加電子菸加盟店。他笑稱這是「五朵金花」——他開的第一家店營業不到兩個月,銷售額就超過了8萬元,收回了本錢。「今年年底之前,我還要再開5家。」這位55歲的北方漢子說。
  • 「替煙神器」虛假宣傳,湖南開首張電子菸罰單!
    - 1 -電子菸宣稱去除有毒有害和致癌物質無科學依據涉事電子菸廠家接受處罰銷毀數萬份涉虛假宣傳單近日,株洲市市場監管局開出了省內首張關於電子菸產品的罰單,某電子菸品牌因廣告傳單存在虛假宣傳,被處以4萬元罰款。那麼,電子菸到底有哪些危害,銷售人員的話術又有哪些套路?
  • 電子菸剎車,寒冬在深圳沙井裡逐漸蔓延
    五金廠、矽膠廠、電池廠、塑膠廠開始圍繞著幾個電子菸的大工廠,機器也開始在24小時裡持續轟鳴。就這樣,穩定的原材料提供商和物流的低成本成為現實。如果你在深圳電子菸工廠裡轉上一圈,基本上會發現哪個品牌好賣,整個沙井的工廠就在生產哪個。
  • 花2500就拿國際認證,電子菸賺錢太容易,劣質煙油危及健康
    FDA食品級證書可以在1-3個工作日拿到認證,費用為2500元人民幣。如果想要做CE認證,有檢測煙油和不檢測煙油兩種證書。「如果有檢測煙油,每一款口味的檢測費用需要8800元。線下瘋狂擴張這是一筆賺錢的生意,也是一個低門檻,低技術含量的風口。風口之下,電子菸品牌從線上走到了線下,甚至在上海的商場中,都可以看到電子菸的蹤跡。經過了兩周對商場人流、位置的考量,吳萍(化名)在上海某商場開除了一家電子菸線下店。店面很小,只有一個貨架,上面堆放著上百個電子菸煙杆和幾十盒煙彈。消費者還可以嘗試新的煙彈口味。
  • 杭州女子被美髮店坑了2萬多!女律師揭開冰山一角:牽出全城16家店...
    浙江六和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黎虹曾對類似案例進行過長期調查,不僅走訪了杭州十幾家類似美容美髮店,還為消費者公益代理過消費維權訴訟。 在李黎虹看來,有些美容美髮店換老闆,也許不止經營不善這麼簡單,很可能是通過這種方法惡意圈錢斂財。
  • 悅刻CEO汪瑩當選電子菸委員會副會長;盒馬退出免配送費模式
    瑞幸咖啡為「楽島」網易雲音樂主題店開發定製了一款新飲品「楽島桃桃冰」,這款新飲品在「楽島」推出後,也將陸續在瑞幸咖啡全國門店上線。「楽島」網易雲音樂主題店的正式營業只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步。網易雲音樂和瑞幸咖啡將在未來拓展更多合作生態,在音樂咖啡周邊和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層次的合作。
  • 瘋狂的口罩印鈔機 :月入千萬 我親歷的一夜暴富
    從搶購生產機器設備口罩機,到爭相囤積諸如熔噴布、鼻梁條等原材料,跟生產口罩有關的整個鏈條,瞬間捲入這場瘋狂的「商業遊戲」。春節前就開始籌備建口罩廠的周文,經歷了這場暴富遊戲的完整周期。他每天拎著箱子,「幾乎快要住到工廠裡」,緊盯生產線。再之前,周文在深圳做電子菸生意,受疫情影響,電子菸生意慘澹。和他一樣跨行業生產口罩,轉型的參與者不在少數。
  • 現場探店 | 盒小馬6店同開,早餐自提櫃體驗如何?
    8月12日,盒馬旗下早餐創新業態盒小馬在上海宣布6店同開成為上海「新零售+早餐服務」場景中的主力軍。  這6家店分別是淞虹路店(凌空SOHO 6號樓)、真北路店(近鐵城市廣場南區B2)、蓮花路店(中庚漫遊城)、嵐皋路店(品尊國際)、上海體育館店(飛洲國際B1)、宜山路店(光啟城B2),加上位於歌斐中心的首店,盒小馬已在上海開出7家門店,網易商業之家也在第一時間跑遍了這7家門店。
  • 河南衛輝文具店20元1根賣電子菸給小學生
    文具店20元1根賣電子菸給小學生,家長怒斥:毫無底線。河南衛輝多名家長稱,第六完全小學附近兩家文具店賣電子菸給小學生,20元至25元一根,一個班發現10餘學生都有購買。家長怒斥文具店毫無底線,擔心影響孩子健康,盼重罰。正在調查中。
  • 電子菸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好久沒跟大家叨叨電子菸了。近幾年,悅刻、雪加、魔笛、yooz、思摩爾國際等電子菸行業的主要參與者都享受到了行業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但從去年11月1日電子菸被禁止線上銷售之後,關於電子菸的「致死」謠言鋪天蓋地,多家行業小企業撐不住宣布破產,留下來的是一些主流的大品牌。
  • 國內禁止銷售這類電子菸 有人打起了歪主意
    近年來,打著「戒菸功效」的噱頭,電子菸「IQOS」成菸民新寵,但這種加熱不燃燒的電子菸在國內是被禁止銷售的。有些人為了牟取暴利,選擇「掛羊頭賣狗肉」非法經營。手機大賣場賣「香菸」今年1月,舟山普陀區公安分局接群眾舉報,有人往普陀區銷售走私電子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