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青銅器,兩處古地名,告訴你三千多年前的歷史大事件

2020-12-03 一閱而啟

3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發生了一起驚天動地的徵戰: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召集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滅商建周的歷史大事件。

神話故事《封神榜》對此事件進行了戲說,最後勝利者武王姬發臨朝,百官慶賀,西周王朝正式建立。封神臺前,姜子牙執榜冊封眾神,了卻天上人間的各種冤戾,人與神各司其道,周武王成為仁君明主,姜子牙受封永世勳爵,從此天下太平,眾生和諧。

這樣歷史的真實事件,我們站在今天,如何尋找歷史的脈絡呢?除了影視書籍之外,歷史用另一種方式給我們一點線索,我們可以通過一件古董,兩處古地名,解讀曾經的戰火烽煙。

一件西周利簋確定關鍵信息

利簋(guǐ),這不是一件普普通通的青銅器。它的主人是武王伐紂事件的參與者、見證者和記錄者。1976年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出土,利簋通高28釐米,口徑22釐米,重7.95千克,現在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年被選入九大鎮國之寶。

利簋的器身、方座上面不僅飾有饕餮紋、蟬紋的圖案,尤其是還有文字記載,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正是這行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的重大歷史事件,因此非常有研究價值。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商周時期,青銅被稱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貴重金屬,擁有青銅器的主人身份一定不凡。而之所以稱為利簋,是因為銅器主人名為「利」,他是隨武王參加討伐戰役的官員,戰爭勝利後論功行賞得到獎勵,於是鑄造了這件銅器以記功,作為永世的紀念,並用它作祭奠祖先。

據利簋的銘文記載,「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說明真實的武王伐紂之戰,就是一夜之間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武王的勝利之師攻下佔領了朝歌,證實了古籍中所載的「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記載。

這段銘文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為歷史斷代提供了準確的時間線索。我國的天文學家依據銘中所記「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經過縝密地計算,判斷出那一日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從而確定了武王伐紂的具體日期,這是一項重大的考古成就。

所以說人遠去,物永存。這件利簋實現了主人利的願望,作為永世的紀念,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河南兩處古老的地名,與武王伐紂相關

武王伐紂的前後,如何起兵運作,如何勝利回師,都在歷史上留有的痕跡。

一是孟津事件。孟津縣隸屬於洛陽市,我們從字面看,孟津的「津」就是指的渡口,曾經黃河邊上重要的碼頭;至於「孟」字,又出自何處呢?其實孟字並非本意。

孟津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叫盟津,就是會盟的「盟」,根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所以有「八百諸侯會孟津」的歷史典故。

會盟臺

周武王曾經多次出徵伐紂,在伐紂的過程中,採取了團結聯合各路諸侯力量的做法,實力因此大增。公元前1048年,就在此處的渡口相約,召集各路諸侯會盟,商討滅紂之事,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八百人之多。

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誓師儀式,實際就相當於滅商大計的戰前總動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為了紀念這次劃時代的重要會盟,人們很自然就把會盟渡口稱為盟津,日久又演變傳承為孟津。

今天在孟津縣會盟鎮扣馬村,還能見到「八百諸侯會孟津」的繪圖,歷史的典故至今讓當地百姓津津樂道。

當地人還有句俗話「天下興亡看洛陽,九朝古都半孟津。」說的是洛陽人稱九朝古都,但是孟津縣隸屬於洛陽,曾經更是歷史厚愛的地方,先後有西周、東周、東漢、北魏等六個王朝在此建都,所以有「九朝古都半孟津」之說。

古代的孟津,曾是黃河邊的重鎮,是黃河漕運最大的碼頭,今日的孟津,可以看到我國最大的黃河水利景觀——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依然蔚為壯觀。

二是偃師事件。偃師縣今天隸屬於洛陽市,偃師在商時名叫西亳,是商代後期的都城。據清朝初年顧祖禹撰寫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周武伐紂,回師息戎,因我偃師」。

周武王伐紂之後,回師西亳,息偃戎師,經此番徵戰,周武王提出施政理想,要讓馬放南山,牛放桃林,表達了武王今後不再用兵,天下共享太平的重要思想,世人非常欣賞周武王的「休戎之意」,因而以「偃師」之名告示萬世,在此地要永遠記住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舉措,偃師就因此而得名。因此,西亳從周代時始稱「偃師」,是至今依然使用的古老地名。

結語: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淵遠流長。夏商周時期的文明鼎盛在中原地區,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自古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各類歷史文化遺產或古蹟眾多,未必在博物館裡尋覓,有可能走在中原大地上,不經意間可能就碰觸了一段歷史往事。河南這兩處古老的地名,就是這樣長久而又巧妙地記錄了周武王伐紂階段的兩個重要歷史事件。

你還了解哪些古老的地名,或有意思歷史典故,歡迎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硬核歷史:為什麼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青銅器?青銅器是怎麼製作的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發展和提高,我們使用青銅器的次數也越來越低。青銅器是我們國家的專屬嗎?它是最早起源於我們國家的嗎?它的發展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一揭秘青銅器的前世今生。對於青銅器我們的認知可能只停留在司母戎鼎,四羊方尊。然而青銅器並不僅僅是某一件器物。青銅器是指是由青銅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 20世紀40年代,他花5000銀元買下一件青銅器,卻留下了無盡遺憾
    中年人剛走進來,就看到店鋪裡多了一件做工精美的青銅器。他不禁站在這件文物前仔細觀察:這件青銅器為直口長頸、腹部較鼓,上面有一隻圓形的捉手、兩側有獸面的提梁,上下雕刻著連珠紋。說到這件文物,就不得不說到先秦歷史上有名的君王——商紂王。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他被刻畫為一位暴君,不僅寵信妖姬妲己,還修建酒池肉林供他享樂,此後更是將直言敢諫的忠臣比幹剖心,因此商朝貴族紛紛厭棄他們的君王投靠周王朝。
  • 最貴的五件青銅器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過億
    中國文明傳承久遠,流傳著無數珍貴文物,瓷器、絲綢、青銅器、茶葉,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繁榮的代表,在眾多藝術品之中,青銅器無疑是歷史最悠久文物,價值也是最高的。
  • 商代青銅器鑑定技巧
    有人也提倡用舌頭嘗商代青銅器鏽的味道,白礬的味道非常澀,其 他結晶狀的偽鏽有時是苦的或鹹的,而真 正的古銅鏽幾乎沒有味道。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偽鏽有毒,最 好不用這種嘗味道的方法。將水噴灑到銅鏽上,觀察銅鏽的親水程度,古銅鏽是親水的,那些油漆、 膠水的親水性則較差。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銅鏽的結晶形態及生長狀態,可以發現新銅鏽和老銅鏽有很大差別。
  • 商、周、春秋時代幾種典型的象形青銅器種類及其簡介
    當時富有藝術才智的奴隸們,正是從這一意識出發,由生活現實中攝取各種不同的動物形象,創作出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雕塑藝術品的象形青銅器。這種精巧奇妙的青銅器,從雕刻的性質說,它應是屬於工藝裝飾雕塑一類的藝術製作。現能見到的這類最早的雖為殷商遺物,但其肇始應上溯到原始社會的象形陶器,這說明此類創作的傳統性。商代象形青銅器,多見的是象、犀、牛羊,鴟等形象的尊、益等。
  • 中國古代青銅器,你知道哪些?
    青銅器則是由青銅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 傳統觀點認為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已少量出現青銅製品,一般認為在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中國便進入了青銅時代。
  • 你知道火鳥朱雀嗎?一件戰國鳥柄青銅器帶你看看這種傳說生物
    今天要講述的這件以鳥為造型的青銅器是戰國時期的物品,它現在收藏在美國的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內,這家博物館對鳥型青銅器的時代標註為「戰國」,而器型的標註則是「淺盤」,文字並不多,但是這件文物所展示的東西與它背後所象徵的意義和寄託卻是複雜而值得深究的,本篇文章就來帶大家一起研究研究這件鳥柄的青銅器,究竟有什麼指代。
  • 一件神秘青銅器上的圖案,被質疑是三星堆符號,專家很難解答
    一件神秘青銅器上的圖案,被質疑是三星堆符號,專家很難解答!關於三星堆文化其實有留下一些特殊的青銅器,而且這些青銅器都成了大家研究的對象,但奈何專家怎麼努力,卻仍舊還是無法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一件青銅器,它是商周時期的古董文物,但因為它上面的一些特殊圖案,也曾被質疑是三星堆出來的文物。帶著疑問我們直接來看看這些特殊的圖案,看看有沒有大家熟悉的,又或者是在生活之中某一個地方曾經看到過。
  • 介紹幾件讓人眼前一亮的青銅器,絕對顛覆你的青銅觀!
    首先給大家展示兩件商代晚期青銅器:這第一件是出土於安陽殷墟婦好墓的婦好鴞尊,夠驚豔吧?整體是商代時期人們所推崇的鳥中戰神鴞的造型,但是細微處,又布滿了瑰麗無比的花紋,使得這件青銅器堪稱是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最具特點與個性的。
  • 30塊撿漏一件3000年青銅器,上面刻著122個銘文,專家:無價之寶
    古董界的撿漏其實並不是傳說,只不過不是發生在現代,而是發生在早幾十年前的時候,那個時候古董市場還是比較混亂,假真的都有,真的是需要靠你自己的真才實學去判斷,就連當時的廢品收購站都很有可能撿漏寶貝,而且這種例子還是蠻多的。
  • 西周青銅器如何鑑定真偽
    4,在文物界有這麼一種說法:任何一件文物都有三大價值,一個是藝術價值,即做工的好壞;一個是歷史價值,即它的年代、文化含量;還有一個是研究價值。這三大價值是給一件東西定性為文物的主要依據。作為民間收藏,研究不研究無所謂,有什麼歷史價值也可以不管,但這東西必須得有藝術價值,造型要漂亮,做工要精美,保存要完好。
  • 盧克索三千多前的嚴整有序今天的混亂
    行李不見的、塑膠袋被掉包的,所在多有。很難想像,這塊土地在三千多前可是嚴整有序,每天都在穩定狀態中,不會出差錯的。三千多年前的這段歷史,埃及學家們稱它為「中王國」,稍後又有強盛的「新王國」,幾個偉大的法老王,結束了一個混亂的時代,在這裡開基創業,創造了一個可以跟金字塔王朝相提並論的時代,有名的法老王很多,例如門圖荷太普二世、門圖荷太普三世,他們是中王國強大的領導者;還有阿蒙霍特普三世、圖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他們是新王國響噹噹的人物。
  •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青銅器的出現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大飛躍,而我國出土的十大青銅器國寶多為商、周至西漢時期,以當時的並不發達冶煉技術還能造出如此龐大、精美且保存完好的青銅器確實不多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我國十大青銅器國寶,每一件都是精美的藝術品。
  • 青銅器知多少,原來青銅器水器有這麼多種類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最早是在3000到4500年前的堯舜禹時期開始逐漸使用的,然後經過了1600年的發展,鑄造技術已經是非常成熟的了,在夏商周春秋盛行的時候,青銅器的使用已經遍布了人們的周圍,比如喝酒用的杯子、吃飯用的碗、或是鍋碗瓢盆等等。
  • 極具歷史價值的西周青銅器
    極具歷史價值的西周青銅器 1,西周青銅器的花紋和款識是鑑別的關鍵。不同時段的西周青銅器設計是不一樣的,如夏代西周青銅器以花紋簡單為主,而商代西周青銅器則是主張繁華美,所以在西周青銅器身上會有很多花紋,西周青銅則是趨於平凡樸實,春秋戰國時期的西周青銅器則是百花爭豔般,非常清新脫俗。
  • 國內頂尖青銅器鑑定專家: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遊走於真假青銅器之間 考的就是功力許多人提起青銅器總覺得高深莫測、無從談起,印象中是個遠古而來的「大傢伙」。而事實上,不管從文化內涵還是生活應用上,青銅器在我國歷史中都曾有深遠的影響。臺灣人愛喝茶,他說先喝茶,我說先看東西吧,看了一件不對,看一件又不對,其中有的就是樹脂做的,只有一件沒看出來問題,先放在一邊,剩下那幾件都不是真的。我就問他,這五件東西感覺風格都差不多,這是一個人賣給你的嗎?他說這幾十件都是一個人賣的。我就想這些都不對,就這一件沒問題?有點疑惑。
  • 三千多年前的女木乃伊竟懷孕八個月!
  • 盜墓者失算:三星堆詭異的青銅器,為什麼幾乎一件都沒有被盜過?
    素來與文化底蘊深厚的區域貌似不沾邊,而盜墓者自然也就不相信這裡會有什麼值錢的夏商周時代的文物,被盯上的風險就小了很多;中原地區盜墓猖獗上世紀三十年代三星堆曾經流失過一批玉石器在1929年,有農民曾經發現了三星堆約400多件玉器
  • 燈的歷史來源,燈怎麼來的?
    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使用簡單燈具承載火燭,書寫文明史。從粗糙的石燈到青銅燈,陶瓷燈到現代的電燈,燈具的歷史變遷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同時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縮影。蠟燭和火把燈和燈字究竟起源於何時?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醃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 一件青銅器,竟記載著改變華夏之戰的細節!可考古界卻有兩種看法
    1976年11月份,陝西省臨潼縣零口鎮某位村民平整自家土地時,從地下發現一批青銅器,這批青銅器中有一件名為「利簋」的國寶。「利簋」其內壁上共刻有4行約三十三個銘文,正是這篇銘文卻引起史學界的軒然大波。原來「利簋」內壁上記載了一件有關華夏命運之戰的細節,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