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 青海共實施1971項次非油氣地質勘查項目

2021-01-15 澎湃新聞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 青海共實施1971項次非油氣地質勘查項目

2021-01-13 11: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近日,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召開2020年暨「十三五」全省地質勘查成果匯報會,總結交流2020年暨「十三五」期間地質勘查取得的成果與經驗,安排部署2021年及「十四五」期間地質勘查工作,持續推進地質工作高質量發展。

「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實施各類非油氣地勘項目1971項次,累計投入資金63.11億元,每年均在10億元以上,基本保持了一定規模的穩定投入。工作布局上,柴達木盆地及其周緣以礦產勘查為主,西寧—貴德—共和盆地以地熱資源調查為主,東部人口密集區以生態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災害地質等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為主。通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十三五」各項目標均已完成或超額完成,圓滿完成了青海省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三階段及總體目標任務。

據了解,2020年青海省共實施各類非油氣地勘項目290項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與成果。新發現各類綜合異常376處、各類礦(化)點及礦化線索46處、圈定找礦靶區30處;新提交普查基地10處、礦產地4處、可供開發礦產地4處;新增資源量包括銅鎳5萬噸,鉛鋅30萬噸,金7噸,銀640噸,氧化鈹3000噸,鉀鹽0.65億噸,晶質石墨1090萬噸;計劃外新增資源量包括滑石礦石量2500萬噸,螢石礦石量87萬噸,脈石英礦石量1.1億噸,全面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

同時,晶質石墨、滑石、鋰鈹礦資源量大幅提升,螢石、脈石英等新材料礦產取得新發現,金、銀、鉀鹽等優勢重要礦產資源量規模顯著擴大,地下熱水等清潔能源礦產勘查有了新進展,礦泉水、水源地等水氣礦產勘查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全省地勘工作持續向優質、高效和綠色方向邁進。

會議提出,為做好「十四五」地質工作,一要認清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地勘行業面臨的挑戰,以礦產資源需求為導向,抓住新機遇,推進地勘工作取得新成效。二要堅持新發展理念,強化規劃引領,精心謀劃「十四五」地質工作布局,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三要堅持需求導向,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急需,加強新材料等礦產資源勘查。四要強化過程管理,精準發力,精細管理,持續推動地勘工作高質量發展。五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刻汲取木裡事件教訓,舉一反三,切實做好地質工作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堅定不移推進綠色勘查,守住自然生態安全底線,為美麗青海與青海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作出貢獻。

原標題:《「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 青海共實施1971項次非油氣地質勘查項目》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綠色勘查奏凱歌——青海地質勘查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全年共落實和實施各類非油氣地勘項目290項,總資金10.07億元,完成了全年8~10億元的投資任務,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與成果。    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取得新進展,新發現各類綜合異常376處、各類礦(化)點及礦化線索25處,圈定找礦靶區4處。地質勘查取得新成效,新提交普查基地10處、礦產地4處、可供開發礦產地4處。
  • ...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在非常規能源探索之路上爭當地質勘查排...
    齊魯網濰坊11月18日訊(通訊員 趙松剛)自主實施全省含煤區第一口頁巖氣參數井,全省第一支走出省門開展頁巖氣勘查的地勘隊伍,連續5年榮獲局先進經濟實體,連續6年承擔國家地質調查項目,11人、7年、49個項目、2億元合同額……山東省煤田地質局非常規能源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努力爭當地質勘查排頭兵,在非常規能源探索之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非比尋常的傳奇
  • 自然資源部:2019年我國油氣勘查開採投資大幅增長 勘查投資達到...
    油氣勘查發現勢頭良好,找礦取得多項重要突破,油氣探明儲量大幅增加,新增2個億噸級油田、3個千億方級天然氣田、3個千億方級頁巖氣田;油氣開採繼續呈現「油穩氣增」態勢,原油產量穩中有增,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油氣資源管理改革穩步推進,油氣地質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大會暨紀念中國地質調查百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提出圍繞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用「十大計劃」聚焦並服務「六大需求」,實施四項重大行動,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把地質調查的過程變成地質科技創新的過程
  • 自然資源部:去年油氣勘查開採投資大幅回升,達到歷史最高
    油氣勘查發現勢頭良好,找礦取得多項重要突破,油氣探明儲量大幅增加,新增2個億噸級油田、3個千億方級天然氣田、3個千億方級頁巖氣田;油氣開採繼續呈現「油穩氣增」態勢,原油產量穩中有增,天然氣產量較快增長;油氣資源管理改革穩步推進,油氣地質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 國土資源部:將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油氣資源勘查開採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負責人表示將完善並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體制,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和更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   國土資源部新聞發言人、地質勘查司司長於海峰指出,五年來,全國石油儲量基本穩定,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7億噸,年均探明11.4億噸,同比下降7.9%;石油產量穩步增長,年均產量2.08億噸,同比增長7.2%;天然氣儲量產量快速增長,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92萬億立方米,年均探明7849億立方米,年均產量1192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21.5%和39.8%;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速推進
  •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標沙特地球化學勘查項目
    近日,「一帶一路」框架下地學合作取得新進展,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成功中標總額為3.75億元的「沙烏地阿拉伯地盾水系沉積物及重砂樣品高精度地球化學勘查」項目。
  • 關於印發《廣東省地質勘查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價標準條件》的通知...
    3.從事地質勘查技術管理崗位工作的人員,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擔任地質勘查單位業務科室技術主管3年以上,期間參與1項大型或2項以上中型或5項以上小型各類地質勘查項目的實施管理,參與設計、報告審查、驗收、處理重要技術問題等,技術管理工作取得較好效果。
  • 自然資源部:去年油氣開採呈現「油降氣升」態勢
    四、油氣基礎地質調查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三五」全國油氣資源評價全面展開   2017年我國成功實施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創造了持續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的試採世界紀錄,取得了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的自主創新,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向產業化邁出了關鍵一步。   油氣基礎地質調查取得重要進展。
  • 青海油田山地地震攻關技術在尼泊爾獨領風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從尼泊爾國傳來喜訊,青海油田組織開發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中的「極低信噪比地震勘探技術」在該國代萊克地震勘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次在尼泊爾喜馬拉雅逆掩推覆帶獲得超過預期的高品質地震資料,填補了該地區的地震勘探空白,這也是該項創新技術首次走出國門
  • 「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系統」項目成果簡述
    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地質地球物理找礦資源領域獲得資助金額最高的科技項目,「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術系統」得到科技部和國土資源部的高度重視,並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的配套示範應用資助,是我國航空物探領域級別最高、難度最大、經費最多的重大科技項目。項目總經費22766萬元,其中國撥13807萬元,部門匹配8959萬元。
  • 十張圖了解2020年中國地質勘查細分市場資金投入情況 礦產勘查資金...
    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效期內非油氣探礦權共計11373個,登記勘查面積17.39萬平方千米,新立非油氣探礦權503個。地質勘查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近年來,我國地質勘查投入規模持續下行。地質勘查資金投入規模持續下行 礦產勘查投入最大據《2019年全國地質勘查成果通報》數據,2019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延續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全國非油氣礦產地質勘查投資投入資金172.11億元,同比減少0.9%。
  •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探寶」大美青海河山 掀開地質遺蹟「面紗」
    2015年以來,隨著青海省「生態立省」戰略及「十三五」旅遊規劃全面實施,圍繞「持續打造大美青海,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成為青海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成為青海扶貧攻堅的富民產業、生態文明建設的美麗產業,著力構建「一圈三線三廊道三板塊」旅遊發展格局,努力建成旅遊名省的旅遊規劃整體思路,中國地質調查局
  • 青海油田:實現陸相油氣勘探理論新突破
    統計顯示,2007年以來,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累計探明儲量5.6億噸,新增三級儲量10.8億噸,油氣勘探勢頭強勁,帶動公司油氣年產量從418萬噸上升到738萬噸。柴達木盆地位於青藏高原北部,是青海油田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的「主戰場」,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質情況最複雜、地表條件最艱苦、工程技術保障最困難、油氣賦存條件最特殊的油田。2007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高度,設立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關鍵技術科技重大專項,聯合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千餘人組成產學研團隊展開一體化攻關。
  • 80後勇闖柴達木——記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測井地質研究所夏曉敏
    近期,青海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測井地質研究所工程師夏曉敏主持的關於十三五緻密油國家重大專項階段成果匯報工作已經完成主體部分。  2014年,他碩士研究生畢業,來到了青海油田。柴達木盆地乾燥缺氧、風沙肆虐,地質地理結構異常複雜,勘探開發面臨世界級難題。  參加工作第一年,夏曉敏主動請纓主持緻密油領域的科研項目。然而幾次科研成果總結匯報表現平平。
  • 2016年度全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情況通報
    一、地質資料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一)印發實施新規範性文件。   國務院於2015年、2016年先後發文取消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查閱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審查」、「 地質資料延期匯交審批」、「地質資料保護登記」等三項行政審批項目。
  • 地質勘查項目管理困難重重,需要專業軟體來解決
    4、項目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地勘單位在進行地質勘查項目之前,沒有制定相應的項目管理制度,項目實際開展過程中缺乏約束機制,這樣往往會導致工作秩序較混亂、項目整體性不強、績效考核不規範等問題,從而影響項目開展進度與最終成果。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近期,在系統調查與綜合研究的基礎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2018年,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籤署加強海南省地質調查工作戰略合作協議。
  • 中國地質學會2019年度「雙十」評選揭曉
    我國首眼乾熱巖試驗開發井(青海共和盆地)完井並成功試壓裂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水環中心張二勇為工程首席牽頭組織實施的青海共和盆地乾熱巖勘查與試採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大型鋰礦成礦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的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王登紅研究員為首的科研團隊組織實施的川西甲基卡大型鋰礦資源基地綜合調查評價等項目,提出了「多旋迴深循環內外生一體化」的鋰礦成礦機制新認識,指導了川西甲基卡、可爾因、九龍等地以鋰為主的硬巖型稀有金屬地質找礦工作並取得突破,其中在甲基卡礦區及外圍探獲Li2O資源量約30萬噸,馬爾康礦田探獲Li2O
  • 姜正龍:探索海上油氣
    姜正龍在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驅動下,對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力度也不斷加大,重大油氣發現捷報頻傳,這在長期從事石油地質、海洋油氣地質研究工作的姜正龍看來技術實力的增強,「海洋石油981」和「藍鯨2號」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為深水油氣勘探提供了保障,加大國內外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正當時。這一步步的改變,正是千千萬萬油氣勘探工作者最希望看到的。「原來我們的勘探技術落後,別說3000米超深水,就是1000米以下深水,我國的鑽探船也難以作業,在南海南部留下了歷史的沉重傷痛。」姜正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