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眾的常規認知不同,突防並非只有「唯快不破」一條思路,要突破飛彈防禦系統,尤其是中近程防禦系統,誘騙是一個比較有效且技術相對易於實現的辦法。誘騙的最終目的是幹擾和阻止防禦體系對彈道飛彈的準確探測、跟蹤及識別,目前採用的反識別突防技術有電子幹擾及隱身、誘餌等方式。
1、隱身突防
隱身一詞是指飛彈可以改變自身的雷達反射信息或紅外特徵信息,使敵方的探測手段受到幹擾,進而無法判別目標威脅程度。通俗的說,就是讓敵方各種探測裝置「犯迷糊」。現行的隱身方式主要包括紅外隱身和雷達隱身。
紅外隱身通過釋放紅外假目標幹擾、紅外吸收煙霧、氣溶膠遮蔽等措施,造成紅外阻擋層;或在發動機燃料中加入特殊的添加劑以改變發動機尾焰亮度、形狀等信號特徵,使敵方的天基紅外探測器難以發現飛彈的行蹤,或者發現後因紅外信號不穩定從而難以持續跟蹤。
雷達隱身主要有兩類:一是外形設計,儘量減小雷達反射面積;二是在飛彈或彈頭表面添加可吸收電磁波的塗層,以降低反射波。改變飛彈外形對飛彈的阻力和升力會產生不小的影響,因此這種方法較受限制。而吸波材料涉及到較為高深的基礎學科,進展要相對緩慢些。在實際使用中,兩種方式往往是共同配置、結合使用的。
▲ 圖1 美國AGM-129隱身巡航飛彈(非圓截面彈身可以有效降低雷達反射面積)
等離子體隱身技術本質上和雷達隱身的原理相似,在飛行器表面通過等離子體發生器使飛行器表面「動態」的形成一層等離子體屏蔽雲。這種方式可通過控制等離子體的能量、密度、固有頻率等參數,對照射來的雷達波進行選擇性的吸收或誘騙,是一種「智能化」的隱身方式。但這種方式明顯技術難度大,且成本較高,一方面關鍵技術還未完全解決,同時短期內也只能在戰略級的重大武器上運用。
2、電子幹擾
如果說隱身突防的思路是「掩人耳目」,那麼電子幹擾的思路就是「亂花迷眼」。電子幹擾的特徵之一就是在彈頭上安裝幹擾機或專用機,飛彈可以主動發射或轉發無線電信號,從而幹擾或欺騙對方探測雷達。在彈道飛彈突防中應用最多的是壓制性噪聲類幹擾和欺騙性假目標幹擾,前者使敵方雷達接收到的信號混亂無比,真正有用的信號反而模糊不清甚至被淹沒在雜亂信號中;後者則給敵方雷達形成虛假的目標特徵,使雷達真假難辨。
電子幹擾的另一大策略是誘餌技術。目前在彈道飛彈高空突防上,較為通用的辦法就是釋放誘餌。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信號特性的假彈頭以迷惑敵方雷達。在大氣層外,由於天基雷達的辨識能力和分率有限,可釋放輕質的、形狀似真實彈頭的誘餌。在中段和末段,可釋放與彈頭同樣的彈道特性和可被探測特性的「重」誘餌,增加探測器發生錯誤識別的概率,並可消耗敵方的攔截彈。
▲ 圖2 美國民兵-3洲際飛彈再入子彈頭的輕誘餌(光學雷達複製品)
在誘餌中,還有一類智能誘餌,即這類誘餌可以「反咬一口」,不僅可以根據敵方探測能力自主發出誘導信號,甚至可以主動引誘攔截彈對自身攻擊進而保全彈頭,稱得上是「誘餌」中的戰鬥機。
▲ 圖3 F-35戰鬥機掛載的JASSM巡航飛彈
而隨著反導防禦系統的完善,在雷達識別探測之外,反導系統已引入紅外尋敵的能力為適應這一變化,突防飛彈也逐漸具備了紅外誘餌對抗能力。紅外誘餌的特點是有內熱源,可以產生與彈頭相似的熱輻射特性,誘騙反導防禦系統的紅外識別能力,從而減小對真正彈頭的威脅,增加其突防概率。紅外誘餌的結構要複雜得多。拋撒箔條雲團對敵方雷達進行幹擾是一種應用較多的誘餌突防手段。
反識別突防技術,是指採用隱身、誘騙、幹擾等方式,以對抗敵方的反導探測設備發現或追蹤我方彈道飛彈,反識別突防技術起步較早、適應性較廣,各種類型的彈道飛彈在設計過程中均引入了相關思想和技術,用於對抗日漸完善的反導體系。
軍事小百科
圖/ 源自網絡
出品/ 科普中國
作者/ 鴻爪雪梨
策劃/ 武玥彤
監製/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