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漢族人最多的國家除了中國就是新加坡,在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5%左右,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他們講的是漢語寫的也是漢字,但是他們從來都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只承認自己是新加坡人,然後就是華人,不過在歷史上,新加坡人與完美中國人是有血緣關係的,只是後來才開始分開的。
他們之間的關係要追溯至西漢,當時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海上貿易已經開始進行,而新加坡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因為中印之間的頻繁貿易,在如今的蘇門答臘島、馬來半島以及爪哇島區域就出現很多小國家其中滿者伯夷帝國和三佛齊帝國最強大。所以說,在漢朝和唐朝就已經有華人定居新加坡,《新唐書》中稱新加坡是「薩廬都」,是馬來語「海峽」音譯而來的。而如今新加坡之名是梵文「獅城」的音譯,這也是新加坡「獅城」之名的緣由。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曾經派人出使東南亞,他們也到了新加坡,並將該地成為蒲羅中,他們在新加坡看到了野人並在史書上記載,無論真假,最起碼說明當時的新加坡是非常的落後的。
新加坡在史書中最早的名字是「蒲羅中國」,後來到了元朝被稱為「單馬錫」,明朝的時候「淡馬錫」,《鄭和航海圖》中將新加坡稱為「淡馬錫」,這是由爪哇語「海城」音譯而來的。開闢新航路後,新加坡就在荷蘭人的控制之下,後來到了18世紀英國人想在印度建立殖民地就相中了新加坡,並在新加坡和檳城建立了港口作為其中轉站,檳城和新加坡分別位於馬來半島的西北角和最南端,只要控制這兩個地方就控制了整個馬六甲海峽。
英國的行為讓荷蘭人非常不滿,後來雙方經過戰爭和協商之後就籤訂了《英荷條約》,條約中對於雙方的勢力範圍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印度尼西亞屬於荷蘭殖民地,而馬來西亞則屬於英國殖民地,新加坡就被英國人所統治。
英國人統治期間,新加坡發展迅速,隨著造船技術的發展,新加坡港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並且也成為世界著名的橡膠加工基地。與此同時,對於勞動力的需要也大增,就有很多華人移民到新加坡,1860年,當地華人已經有8萬,佔新加坡人數的61%,當時的新加坡歐洲人只有8.5%。
因此說,新加坡的文化就是中國、英國、馬來、印度文化的融合,華語、英語、馬來語以及泰米爾語也都是新加坡官方語言,在華人中,採取「英文為主,華文為輔」的雙語教學,新加坡使用的漢字是簡體漢字。
然而現在的新加坡華人完全否認自己是中國人,他們認為自己是新加坡人,然後才是華人。在1960年左右,新加坡人還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二次大戰後,新加坡人還舉著中華民國的國旗、拿著「祖國萬歲」的標語慶祝,說明新加坡華人當時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這幾年,新加坡華人每年清明節都會到中國祭祖,認祖歸宗。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每到清明節,就會用閩南語問清明節回不回家鄉。朋友們,你覺得新加坡人是中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