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3日報導 英媒稱,九陰白骨爪、懶驢打滾、降龍十八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筆下的這些招數,用英文怎麼說?或許可以去問瑞典的翻譯姑娘郝玉青(音)——她給《射鵰英雄傳》貼上中國版《指環王》的標籤,花5年時間為它的英譯本在英國找到一家出版商,花一年半時間完成了第一卷《英雄誕生》的翻譯,又找到一位香港姑娘接著翻第二卷。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1月24日報導,從2018年起,倫敦的麥克萊霍斯出版社要陸續出版「射鵰三部曲」英譯本,每部4卷,共12卷。第一部《射鵰英雄傳》的第一卷《英雄誕生》2月面世。三部曲裡的另二部是《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
「現象級金庸體」陷翻譯難
報導稱,金庸60多年前寫的「現象級」暢銷書很少有人翻譯,在英語世界冷冷清清。金庸的著作難翻譯是翻譯界公認的,據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獨特的「金庸體」語言半文半白間雜律詩,四字格和成語典故比比皆是,感覺像是傳統話本小說,同時,大師作品裡文化深奧,語言獨特,意境難以捉摸,令許多人望而生畏。此外,碰金庸也是需要勇氣的——金庸武俠小說自成門派,紅樓夢研究發展成「紅學」,金庸研究也幾乎演變成「金學」。
因此,郝玉青的《射鵰》英譯項目消息傳出後,許多中國讀者擔心那些五花八門的武功招數會把她和另一位翻譯打趴下。
「我是無知者無畏,」郝玉青用十分流利的中文笑著承認,「剛開始不知道翻譯金庸那麼難,知道的時候已經沒有退路了。」
郝玉青1985年出生於瑞典,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瑞典人,從小在雙語環境裡長大,後來在英國牛津大學和臺灣學了中文,包括文言文,又在中國大陸生活工作了幾年,做書籍版權代理,為電視臺和廣告公司當過顧問,之後舉家回瑞典定居。她此前不是武俠小說迷,也不是「金庸粉」,學中文時朋友們敦促她一定要看金庸,翻著翻著加深了理解,之後越來越喜歡,就成了「金庸粉」。
「其實名稱不難翻,」郝玉青表示,對她來說,難的是要那些招數在譯本裡「打」得流暢,沒有違和感,讀來不生澀,重點是情節、故事,翻譯時忠實細節到什麼程度,應該視情節而定。金庸的中文讀者或許陶醉於他描述高手交鋒場面的語言,在英語譯本裡或許達不到十全十美,只能抓重點,那就是故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