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族家譜]家族文化的內涵,到底應該是什麼?

2020-12-05 親族家譜

一個家族的文化形成,需要幾代甚至數代人的共同奮鬥和積澱,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於漸行漸近中形成富有特色的家族文化、家族精神,獨一無二地出現在眾人視野之中。

回顧歷史,幾乎每個經久不衰的家族,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有著至高無上的家族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正是這種文化,這種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走向輝煌發達。

親族

今天小編就和各位前輩一起來探討一下傳統家族文化的內涵到底包含哪些內容。

一、為家族而活的人生觀

「光宗耀祖」的話,今天偶爾還能在事業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們之所以努力向前,是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這樣的話,在古人則是口頭禪,人們做事業,歷艱辛,有一個目標,就是光大門楣,為祖宗爭光。家族也以此期待於族人,用家族的集體力量,予以特殊的培養。

親族

胡適的父親胡傳就是獲得這樣的待遇,免走學徒經商的人生之路,從而求學出仕;他也以此回報家族,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該族祠堂被毀,他殫精竭慮,克服種種困難,重建宗祠,保持胡氏家族的聲譽。

◎上為胡傳,下為胡適。

由此可見,古代人們的為家族爭光,表現在科舉時代,中舉人、進士者,返鄉要拜祠堂,或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獻田產,壯大家族實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會因某人的業績或義行,獎予匾額,家族將它掛在祠堂,引為殊榮。品官有家廟祭祀制度,成為法定承認的望族,何其榮耀。

二、尊祖敬宗的團體意識。

「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獻中常見的詞語。「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輩,更重要的是講究對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終追遠」之意。「我從哪裡來」?是祖宗的遺胤,為先人所賜,所以要溯源報本,對祖先永遠保持敬重心情,進行永久的紀念——常備不懈的祭祀。

親族

「敬宗」的「宗」是什麼意思?這涉及宗族的概念。東漢人班固執筆的《白虎通》講了「族」與「宗」的關係。族是血緣關係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為一個有組織的群體,則不一定,還要有其他的條件,這就涉及「宗」,對此班固寫道:「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班固《白虎通》

宗主管先祖「主」的木主,即祖先存在的標誌——神牌,說白了,就是主持家族的祭祀,而且只有他才有祭祀始祖的權力,並率領族人祭祖,因此,用今天的話來說,宗是家族組織的管理人,其代表人物在上古是宗子,後世是族長。如果沒有宗子,族人之間雖有血緣關係,並不能形成家族組織,家族就不可能舉行大規模的祭祀祖先的活動,在社會上就會默默無聞,更很難成為望族。

◎電視劇《白鹿原》劇照

「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權威,服從他的領導,認同他所代表的組織——宗族敬宗、敦宗是宗族團體意識

至於睦族,就比較好理解了。是講處理好族人之間的關係,維護宗族的團結和合作,使宗族長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內容。

親族

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標,也是出發點;敬宗、睦族是實現目標的條件。家族成員對宗族具有強烈的歸屬感,有著濃厚的家族團體意識,才能組成以宗子為標誌的群體,才可能成為望族,為祖先爭光,也為活著的人爭取有利的立足於社會的條件

三、家族、家庭的倫理精神——孝道。

家族、家庭倫理講求「上慈下孝」,父母對子女的撫育,應有慈愛的態度,教給謀生的手段,但是在實際上,由於古代社會物質生產的有限,絕大多數父母所能做到的是在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將孩子「拉扯大」,就是有恩於子女。社會的觀念對此似乎也不再有更高的要求。社會對「孝」比「慈」有更多的關注,產生的專門的經典著作——《孝經》,是科舉考試的教材。清朝順治皇帝說「孝為五常百行之原」,將孝放在人倫的首要位置,這種說法並不是他的發明,而是人們的普遍認識

◎「孝」的字體演變

孝道在古代可不像我們今天逢年過節給父母發個紅包買個禮物那麼簡單。孝道全部內涵有三個方面

第一,一般說是生養、死葬、祭祀「養」的要求,是生活上的贍養,態度上的尊敬,替父母設想的比他們自己還要周到,還要早,還要多;死後厚葬,以至賣產葬親祭祀,在於虔敬和持之以恆,保護墳塋,維持林木的茂盛。內容是這樣,但這種養、葬、祭局限於對親人的具體態度,遠非孝道的全部。

第二,本身事業有成,能夠揚名顯親。太史公之父司馬談說孝有三層涵義:第一步為贍養雙親,第二步是忠於君主,第三步是自身出人頭地,能夠光宗耀祖,達到孝的最高境界。民間一個家族的訓誡,也將盡孝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等得除了一般地奉養雙親,更要能體察父母的要求和願望,加以滿足,而且本人聲名好,不辱父母教誨;第二等的從事士農本業,生活上能夠照顧父母;第三等的,做商人、工匠,能夠省吃儉用孝養親人。至於對宗親,也要像對待父母那樣予以照顧,疏忽就是不孝。

史官和民間的說法,有個共同點,就是對孝子自身事業成就的要求,即他們要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得到承認,以社會名聲替父母增光。如若本身事業無成,就算不得典型的孝子。

第三,應有傳宗接代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生子育孫,才能使家族香火不斷,綿延百世。

◎《二十四孝圖》之「扼虎救父」

由此可見,孝道內容廣闊,所涉及的不僅是家族內部的人際關係,還有社會關係,它是家庭、家族倫理的核心成分。孝道的三種內涵,關係到家族的發展,它的成功實現,乃至或多或少地實現,才能造成家族的延續所以孝道的最終要求,就是族人事業有成,人丁興旺,光大門祚,遠不只是對父母的孝養

四、「孝」與「忠」的交融性。

孝與忠是兩個概念,是嚴格區分的,不可混淆,但是它們又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性,並有交叉的內容

前面我們說到了司馬談的話,已經指出忠孝兩者的一致性,在司馬談的觀念中,孝是同事君連在一起的,那就是因為盡忠,獲得榮譽,從而得到盡孝的大名,可知孝道包含著忠君的內容。家訓要求做官的子弟,應有愛君之心,為君主辦事,敢於承擔責任,不結黨攬權,不貪墨,不戀位。所以要想做孝子,必須同時做忠臣。做官如此,做老百姓呢?

◎司馬談畫像

老百姓同樣要儘自己的責任,民諺說「寧可終身無父,不可一日無君」,「君恩重於親恩」,所以要早點交完賦稅,做個安順良民,所謂「守本分,完錢糧,不要縣官督責的是好百姓」。看來孝以忠為必要的內容,這樣使得家族與國家有了深厚內涵的連接點,產生一致性。而從忠的角度看,東漢時人們已經認識到「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道理,忠道承認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實現忠道的前提

◎屈原畫像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國君鼓吹孝道,實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獎勵孝子順孫,表彰孝義之門,實行舉孝廉的用人方針,在法律上實行宗親法,保護親權。總之,孝與忠有著內在的聯繫,存在著交融性,孝道包含濃重的忠君內容。這種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範圍,使它不僅成為家族社會的信念,還是整個社會的一種觀念

可見,家族文化是形成民族國家凝聚力的一種文化因素。古代如此,今天仍然是它的延續,是建設國家、增強愛國主義的一種思想因素。

相關焦點

  • 熱烈祝賀涪陵胡氏家族與九親文化籤訂族譜印刷服務合同!
    籤訂家譜編修合作協議2020年7月27日,北京九親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經理郎鳳受邀前往重慶市涪陵區,與涪陵胡氏族譜負責人胡曉建交流網際網路家譜編修事宜並籤訂了家譜編修合作協議。籤訂家譜編修合作協議雙方就現代化家譜編修方式以及現代化家譜編修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 家譜並不是僅記載姓氏,完整的家譜有二十四項內容,你知道幾項?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的生存標準並不只是簡單的生存,而是要更好的發展,於是形成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的人群聚,「宗族」由此產生。而周朝時期以「家天下」為目的的宗法制就是家族模式的最終極版本。在人口急速膨脹的階段,保證宗族延綿不絕成為首要任務,此時出現的最重要的維繫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家譜」,而時代發展之下,家譜也成為我們認宗尋源的重要依據。
  • 常州彭氏家族從美國請回「家譜」
    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一部完整家譜到底記載了些什麼?裡面有24項內容,你知道嗎?
    回首歷史長河,我們不難發現:雖朝代政權更迭不休,家族文化卻歷久彌新、延綿至今,這與家譜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那麼一部完整的家譜到底都記載些什麼呢?修撰家譜又有什麼意義呢?家譜內容格式概說一覽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現實確實如此,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家,文化靠的是傳承,但很多時候,因為一些自然或非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文化傳承出現斷代,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家譜文化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們不能夠因為缺少舊譜,就不修譜。
  • 常州望族彭氏家族 因何從美國請回「家譜」
    原標題:僅花120美元工本費中國素有「盛世修譜」的文化傳統,而家譜也被世界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近年來,興修家譜熱悄然升溫,僅常州就有400多個家族修了家譜,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記者在溧陽市檔案館查閱資料時了解到,在這些家譜修撰過程中,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尋脈插曲。
  • 大智刻石記載家族文化 安福發現全國罕見的明代摩崖家譜(圖)
    唯獨江西省安福縣的大智刻石群卻與眾不同,舉凡擢升公差、歸省祭祖、友好拜謁、致仕休閒、建房壽慶、吟詠唱和、風物靈異以及喪葬祭悼等家族事,均鐫刻於崖。題款、題名、題字、紀年,無論詩與文,格式不拘。這種用刻石記載官宦家族生活的方式,在祖國大陸十分罕見。它不僅是家族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現象,更是刻石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淺談宗譜、族譜、家譜、支譜有什麼不同?
    譜,是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主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它不僅記錄著家族的來源、遷徙的軌跡,還包羅了該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規、家約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
  • 決定家譜質量高低的四大因素是什麼?(上)
    編修出一部高質量的家譜,是我輩修譜人的追求,但什麼樣的家譜才是高質量的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家譜是記載家族世系繁衍和家族重要人物事跡記載的書籍,家譜需要具有時代性、真實性、可傳承性。4、引文、注釋家譜中,引用古典、文釋時,要忠於原文。並以雙引號標出,註明出處,以便校對和查閱。引用譯文時,應選擇正確的譯文本,譯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職等應該保持統一。注釋,是對家譜中出現的晦澀難懂的術語、詞語、典故的解釋,並於第一次在譜書中出現的地方標註出來,一般注釋採用的是「頁末注」,在需要注釋的詞語前方標註序號,並在當頁末尾進行注釋。
  • 家譜的大用途
    實際上,這種「家譜」完全超越了它的本來意義,不再是關於家族的信息,而是關乎一個民族,甚至是整個人類的信息了。Ancestry.com和Geni.com網站是美國兩個大型的家譜網站。2017年2月,美國科學家藉助這兩個網站的資料庫,並結合人類的基因數據,試圖繪製一張大型家譜,研究人類的起源、遷徙等社會問題。Geni.com網站向科學家開放部分權限,允許使用其數據信息來做研究。
  • 《我的尋根/家譜情結》——《家譜與尋根》代序
    我再次萌生修家譜的想法,但是因為種種困難,一放又是幾年。2013年以後,我先後加入陝西柳氏宗親聯誼會和中華柳氏宗親聯誼會,對家譜有了更深層的研究也找到了一些有用的資料。這個時間段,我開始留意各種柳姓著作。可惜的是,柳姓專著寥寥無幾。我便萌生了儘快去寫幾部關於柳姓的著作,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姓氏和家族文化。這一年,我出版了關於家鄉之作《焦岱史話》。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所以行"輩分"時,用什麼字,就代表了宗族的"思想",一般有三類取字法:第一種,用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孝、福、祿、、賢等;(PS:我這一輩,就是賢字輩的。)當然,"輩分"發展至今,其內涵已經擴大了很多作用,比如在人與人之間的稱呼上,已不再局限於宗族內部的論資排輩,而是廣泛用於所有人的長幼,遠近親屬、甚至陌生人的稱呼。
  • 家譜三識:起源、格式、印刷!
    對家族來說,家譜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它既是姓氏的歷史讀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讀本;對國家來說,家譜也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和國史、地址並稱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關於家譜的起源,人們是眾說紛壇,佔據最主流的是:殷商起源、周朝起源、春秋戰國起源、宋代起源這四種說法。雖說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有一定的文獻資料, 但是每種說法都太片面,這四種起源說法都是以文字出現為基礎的,而根據考證,早在文字之前,家族世系就曾以結繩、口傳方式存在於漫長的原始社會中。
  • 【家譜知識】|家譜中一定不能缺的兩個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編修家譜中,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訓和堂號。 家 訓 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 家譜中的精華——談名人的家譜
    名人家譜是家譜中的精華,也是研究名人家世、生平事跡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      怎樣判定一部家譜為名人家譜      名人家譜,簡單地說就是記載了本族中一個或數個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家譜。      徐世昌曾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主修過《續修天津徐氏家譜》(二卷二冊,鉛印本,上圖等單位有藏),與1918年這次纂修僅隔十年。家譜修譜間隔時間一般通行為「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徐世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重修家譜,或許與這一年他任民國大總統有關。徐世昌祖上世代業儒,祖父、父親也曾做過幾任小官。傳至徐世昌,才給這個家族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輝煌和榮耀。
  • 重拾「家史」背後的溫情與敬意:家譜是一種精神寄託
    北京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二樓的國學網辦公區,一排排木質書架擺滿了線裝古書,並且用白紙黑字寫著一個個姓氏作為書籍分類擺放的記號——它們是一批家譜。日前,中華譜牒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大會在京舉行,3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國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譜」,一卷卷泛黃的家譜究竟能讓我們從哪些維度了解家族過往?
  • 你是否了解一套完整家譜的組成?
    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家譜》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 天一閣藏王氏、彭氏兩份雕版,記載兩個家族的興衰
    家族文化在近幾年裡越來越受重視,家譜在維繫人心、聯絡感情上的價值也就越來越受人關注。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素來注重搶救和傳承傳統文化,近年來以「搶救老家譜,傳承新家譜」為工作重點,在家譜的保護徵集上不遺餘力。
  • 不認識世系圖表,別說你懂家譜丨詳解家譜之樹狀結構圖
    世系圖表是記載家族成員信息的結構圖與表格,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也是編修(續修)族譜的中心工作。編修者可能遇到過這種情況,把辛辛苦苦新修的家譜展現給族人時,族人的第一句話是:辛苦了!第二句話可能就是:我在哪一卷(冊、本)上,怎麼找不到呢?是不是把我落下了?
  • 尋根問祖,家譜中的一世祖追到哪裡最為合適?
    從現在大量的家譜中可以發現,大多數家譜的一世祖都是始遷祖或者是始遷祖往下的幾代人。這就說明,從古代開始,編修家譜時,就已經有了一個範圍,從始遷祖進行編修。錦秋覺得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始遷祖所在的家族,資料不詳,無法查找編修家譜,在古代是有限制的和規矩的,宋朝以前,平民無法修譜;宋代以後,雖然修譜出現平民化,但一般家庭還是遵循「家族有當官、發財之人」的原則,家譜在古代有「光耀門楣」的作用,這是人們普遍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