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族的文化形成,需要幾代甚至數代人的共同奮鬥和積澱,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於漸行漸近中形成富有特色的家族文化、家族精神,獨一無二地出現在眾人視野之中。
回顧歷史,幾乎每個經久不衰的家族,都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特色,有著至高無上的家族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正是這種文化,這種精神支撐著整個家族走向輝煌發達。
今天小編就和各位前輩一起來探討一下傳統家族文化的內涵到底包含哪些內容。
一、為家族而活的人生觀。
「光宗耀祖」的話,今天偶爾還能在事業有成者的口中吐出,他們之所以努力向前,是為「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而這樣的話,在古人則是口頭禪,人們做事業,歷艱辛,有一個目標,就是光大門楣,為祖宗爭光。家族也以此期待於族人,用家族的集體力量,予以特殊的培養。
胡適的父親胡傳就是獲得這樣的待遇,免走學徒經商的人生之路,從而求學出仕;他也以此回報家族,在太平天國戰爭中該族祠堂被毀,他殫精竭慮,克服種種困難,重建宗祠,保持胡氏家族的聲譽。
由此可見,古代人們的為家族爭光,表現在科舉時代,中舉人、進士者,返鄉要拜祠堂,或為宗祠立旗杆,或向家族捐獻田產,壯大家族實力。皇帝及地方政府,也會因某人的業績或義行,獎予匾額,家族將它掛在祠堂,引為殊榮。品官有家廟祭祀制度,成為法定承認的望族,何其榮耀。
二、尊祖敬宗的團體意識。
「尊祖、敬宗、睦族」、「敦宗睦族」是家族史文獻中常見的詞語。「尊祖」,除了敬重在世的前輩,更重要的是講究對祖宗的祭祀。祭祖,是表示「水源木本」之思,「慎終追遠」之意。「我從哪裡來」?是祖宗的遺胤,為先人所賜,所以要溯源報本,對祖先永遠保持敬重心情,進行永久的紀念——常備不懈的祭祀。
「敬宗」的「宗」是什麼意思?這涉及宗族的概念。東漢人班固執筆的《白虎通》講了「族」與「宗」的關係。族是血緣關係的人的自然聚合,能不能凝聚為一個有組織的群體,則不一定,還要有其他的條件,這就涉及「宗」,對此班固寫道:「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宗主管先祖「主」的木主,即祖先存在的標誌——神牌,說白了,就是主持家族的祭祀,而且只有他才有祭祀始祖的權力,並率領族人祭祖,因此,用今天的話來說,宗是家族組織的管理人,其代表人物在上古是宗子,後世是族長。如果沒有宗子,族人之間雖有血緣關係,並不能形成家族組織,家族就不可能舉行大規模的祭祀祖先的活動,在社會上就會默默無聞,更很難成為望族。
「敬宗」是尊重宗子的權威,服從他的領導,認同他所代表的組織——宗族。敬宗、敦宗是宗族團體意識。
至於睦族,就比較好理解了。是講處理好族人之間的關係,維護宗族的團結和合作,使宗族長存,是尊祖敬宗的必要內容。
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三者,尊祖是目標,也是出發點;敬宗、睦族是實現目標的條件。家族成員對宗族具有強烈的歸屬感,有著濃厚的家族團體意識,才能組成以宗子為標誌的群體,才可能成為望族,為祖先爭光,也為活著的人爭取有利的立足於社會的條件。
三、家族、家庭的倫理精神——孝道。
家族、家庭倫理講求「上慈下孝」,父母對子女的撫育,應有慈愛的態度,教給謀生的手段,但是在實際上,由於古代社會物質生產的有限,絕大多數父母所能做到的是在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將孩子「拉扯大」,就是有恩於子女。社會的觀念對此似乎也不再有更高的要求。社會對「孝」比「慈」有更多的關注,產生的專門的經典著作——《孝經》,是科舉考試的教材。清朝順治皇帝說「孝為五常百行之原」,將孝放在人倫的首要位置,這種說法並不是他的發明,而是人們的普遍認識。
孝道在古代可不像我們今天逢年過節給父母發個紅包買個禮物那麼簡單。孝道全部內涵有三個方面:
第一,一般說是生養、死葬、祭祀。「養」的要求,是生活上的贍養,態度上的尊敬,替父母設想的比他們自己還要周到,還要早,還要多;死後厚葬,以至賣產葬親;祭祀,在於虔敬和持之以恆,保護墳塋,維持林木的茂盛。內容是這樣,但這種養、葬、祭局限於對親人的具體態度,遠非孝道的全部。
第二,本身事業有成,能夠揚名顯親。太史公之父司馬談說孝有三層涵義:第一步為贍養雙親,第二步是忠於君主,第三步是自身出人頭地,能夠光宗耀祖,達到孝的最高境界。民間一個家族的訓誡,也將盡孝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等得除了一般地奉養雙親,更要能體察父母的要求和願望,加以滿足,而且本人聲名好,不辱父母教誨;第二等的從事士農本業,生活上能夠照顧父母;第三等的,做商人、工匠,能夠省吃儉用孝養親人。至於對宗親,也要像對待父母那樣予以照顧,疏忽就是不孝。
史官和民間的說法,有個共同點,就是對孝子自身事業成就的要求,即他們要對國家,對社會有價值,得到承認,以社會名聲替父母增光。如若本身事業無成,就算不得典型的孝子。
第三,應有傳宗接代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生子育孫,才能使家族香火不斷,綿延百世。
由此可見,孝道內容廣闊,所涉及的不僅是家族內部的人際關係,還有社會關係,它是家庭、家族倫理的核心成分。孝道的三種內涵,關係到家族的發展,它的成功實現,乃至或多或少地實現,才能造成家族的延續。所以孝道的最終要求,就是族人事業有成,人丁興旺,光大門祚,遠不只是對父母的孝養。
四、「孝」與「忠」的交融性。
孝與忠是兩個概念,是嚴格區分的,不可混淆,但是它們又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性,並有交叉的內容。
前面我們說到了司馬談的話,已經指出忠孝兩者的一致性,在司馬談的觀念中,孝是同事君連在一起的,那就是因為盡忠,獲得榮譽,從而得到盡孝的大名,可知孝道包含著忠君的內容。家訓要求做官的子弟,應有愛君之心,為君主辦事,敢於承擔責任,不結黨攬權,不貪墨,不戀位。所以要想做孝子,必須同時做忠臣。做官如此,做老百姓呢?
老百姓同樣要儘自己的責任,民諺說「寧可終身無父,不可一日無君」,「君恩重於親恩」,所以要早點交完賦稅,做個安順良民,所謂「守本分,完錢糧,不要縣官督責的是好百姓」。看來孝以忠為必要的內容,這樣使得家族與國家有了深厚內涵的連接點,產生一致性。而從忠的角度看,東漢時人們已經認識到「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道理,忠道承認孝道的合理性甚至孝道是實現忠道的前提。
正是因為這個道理,國君鼓吹孝道,實行以孝治天下的政策,獎勵孝子順孫,表彰孝義之門,實行舉孝廉的用人方針,在法律上實行宗親法,保護親權。總之,孝與忠有著內在的聯繫,存在著交融性,孝道包含濃重的忠君內容。這種交融性,就使得家族文化突破了家族的範圍,使它不僅成為家族社會的信念,還是整個社會的一種觀念。
可見,家族文化是形成民族國家凝聚力的一種文化因素。古代如此,今天仍然是它的延續,是建設國家、增強愛國主義的一種思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