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蔚則事業興。尤其置身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升級浪潮中,人才對於城市和地區發展的重要性,正被不斷強調和證明。
南京生物醫藥谷,是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產業布局上明確重點打造的南京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和高端生物醫藥研發區,也是國家級江北新區「基因之城」建設的核心承載區。產業布局的前瞻性、園區定位的引領性,讓生物醫藥谷更加懂得「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的內涵。在更大範圍內和更高層次上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創新資源,成為園區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放眼江北新區,藥谷大道「人才攢動」,基因之城「巨浪奔湧」。
海納百川,要「俯身引才」還要「慧眼識才」
從數據可以直觀感受藥谷大道的「人才攢動」:成立9年來,尤其是在江北新區5年的飛速發展中,園區已引進國家級人才工程計劃專家34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名,集聚省「雙創計劃」人才40名、省科技企業家4名、市科技頂尖專家7名、市創新型企業家24名、市高層次創業人才129名、市「345」海外高層次人才5名。在此基礎上,園區擁有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3家、省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5家、市級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6家,研究生工作站14家,省級留創園1個。
今年年初,生物醫藥谷企業世和基因推出自主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並申請進入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道,與彼時的同類產品相比,該試劑盒能夠檢測新型冠狀病毒全序列,精準度更高。園區企業美克醫學亦宣布:以新冠病毒重組蛋白作為免疫抗原,該公司研發出了15分鐘內快速出結果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免疫層析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藥谷園區17家企業直接參與新冠病毒感染應急防治的相關科研。抗疫戰場頻現新區力量,且大部分都是人才企業,蘊藏在生物醫藥谷內的「人才鐵軍」釋放出強大的創新動能。突發的疫情,又一次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科創的力量、人才的重要。
高質量發展,需要海納百川。千金市骨盡誠心,三顧茅廬俯身子。「俯身」引才,生物醫藥谷做了三件事:一是「走出去」,增加園區「國際化」元素。重點瞄準資深海歸科學家、海外創業團隊,到境內外生物醫藥人才集聚地區宣傳推介,讓江北新區「基因之城」品牌享譽海內外。二是「拓渠道」,讓招才引智提質升效。用好傳統渠道外,還要開拓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合作模式,增加人才信息的獲取方式,加速人才與項目的招引工作。三是「創品牌」,提升園區知名度。擴大「生命健康科技博覽會」「贏在南京·科創未來」生物醫藥項目路演等品牌活動的影響力,打好 「生物醫藥集中監管和公共服務平臺」這張國務院授予的「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的金字招牌,全方位提升園區知名度,形成品牌效應。
「人才鐵軍」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有「俯身」引才的堅持,還有慧眼識才的能力。
「那天我至今印象深刻。我當時準備乘高鐵去其他城市考察,藥谷的相關領導帶著招商人員,到高鐵站找到我,說趁我等車的時間再談談。」世和基因創始人邵陽說,就在高鐵站的咖啡館,關於園區、關於企業發展,一番理念「碰撞」,讓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就留在藥谷。
自2013年落地新區藥谷,世和基因與江北新區共成長。公司現已累計檢測超31萬例中國人腫瘤樣本,居國內第一。四輪融資總額13.5億元人民幣,其中2019年12月完成的8億元融資,創行業單輪人民幣融資紀錄。目前,公司正在積極籌備科創板上市。去年年底,邵陽申請恢復中國國籍,落戶江北新區,一心一意紮根南京發展。
創新生態,「基因之城」深得院士青睞
去年5月,一家新型研發機構的揭牌,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那就是落地生物醫藥谷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
領銜研究院的程和平院士,曾帶隊赴深圳、重慶、杭州、蘇州、武漢等多地考察。為什麼選擇南京?為什麼選擇江北新區生物醫藥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程和平和他的團隊給出了以下答案。
首先是滿滿的「南京誠意」。南京市主要領導帶隊訪問並考察該項目,江北新區主要領導及生物醫藥谷主要負責人多次帶隊赴京協商具體事宜,一批又一批的人來來去去,多達32次、跨越1000公裡的「南京邀請」,讓他們對南京青睞有加。
一個關於包子的故事讓程和平印象頗深。江北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陳潺嵋帶隊到北大,與程和平院士商討新型研發機構的制度安排和實現路徑,所有人忙著討論合作細節,晚飯由包子代替,參會者一邊吃包子一邊談協議。
良好的創新生態讓程和平團隊最終選擇了新區藥谷。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聚焦「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和「高端生物醫學成像裝備」兩大研發方向,需要人才、技術、資金的全方位保障,更需要完整的生命健康產業鏈來支持高端產品研發。
研究所之需,藥谷都具備。江北新區建設「基因之城」,藥谷是核心承載區。2019年,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規模已達900億。目前,生物醫藥谷已集聚產業鏈相關企業600餘家,涵蓋新藥研發生產、高端醫療器械、細胞治療、基因檢測等領域,形成了以研發創新為主的產業結構。
用一年時間,建成一所具備高端實驗室的新型研發機構,並啟動運營,這樣的「藥谷速度」讓研究所運營團隊直呼「震撼」。
實驗室的裝備要求很高,江北新區及生物醫藥谷充分尊重科學家意見,搭建起腦科學領域的高通量公共服務平臺和藥物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其中,腦科學領域的高通量公共服務平臺將構成世界首創的體系化服務,平臺建成以後,將吸引全世界的科學家來新區運用該平臺開展腦科學研究。
2019年7月4日,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黃鍔團隊領銜的非線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項目落地生物醫藥谷;當月底,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宜燦領銜的「麒麟刀」項目緊隨其後,落戶生物醫藥谷;三個月後,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團隊領銜的南京科達免疫藥物研究院項目也來了……之所以選擇落戶新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看重生物醫藥谷企業集萃藥康搭建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平臺。創新資源的聚集變成了招商引資的「招牌」,吸引了更多人才項目,串起了整個產業鏈。生物醫藥谷之於他們,是將畢生之所研做成事業、回饋社會的「水草豐美地」。
截至目前,園區已與10位兩院院士團隊在腦科學、核醫學、細胞治療領域開展科研成果轉化合作。院士團隊相繼落戶,是生物醫藥谷近年來集聚高端人才的一個縮影,人才高地正在藥谷加速崛起。
精準服務,讓人才「留得住」「幹得好」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如何華麗轉身?」6月10日,一場主題沙龍在生物醫藥谷舉辦,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生物醫藥企業家共同探討創業路上的點滴體會。類似這樣的主題沙龍、項目路演,藥谷已連續舉辦了24期,眾多的創業家、企業家在此「集智亮劍」,一次次深度的交流促成了一個個高度的合作。
從科學家到企業家是一場「蛻變」。人才引進後,如何讓他們留得住、幹得好?圍繞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特點和人才需求,生物醫藥谷從載體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科技人才項目申報、產業鏈集聚等方面提供精準化服務,為創新提供全套保障。
讓人才心無旁騖幹事業,生物醫藥谷進一步完善人才服務機制:一是做好重點人才項目摸底和申報輔導工作,省雙創計劃已經開始申報,其他各類人才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二是打通人才服務最後一公裡,選優配強服務工作力量,強化人才安居、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服務,營造暖心留人的良好氛圍;三是積極服務園區企業招聘工作,比如疫情期間,將招聘工作由「線下」轉變到「線上」,積極對接市人社局、社會事業局及南京市內各重點高校,組織企業進行「網絡招聘」,幫助企業做好國內外人才招聘工作。
生物醫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企業要如魚得水,完善的產業配套鏈條、優良的產業協作等一系列軟環境支撐至關重要。緊跟企業發展需求,生物醫藥谷做強做優產業鏈、激活創新鏈、強化供應鏈和金融鏈,構建全方位發展生態,全面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以推進產業集聚發展為主抓手,園區積極創造良好的投資創業和技術創新環境,精準對接人才企業,給予產業項目多渠道的資金等支持,發揮公共服務平臺聯盟效應,打造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一體化的產業集聚區,以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創新平臺,吸引對主導產業及支撐產業發展有用的各層次人才,並通過加強政策兌現力度,促使高層次人才在園區將技術產業化,進而達到園區發展與人才發展共贏的局面。
統籌重大新藥創製的區域布局,集聚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優勢,生物醫藥谷以國際化標準,建設了全鏈條、規模化、高質量的孵化和技術服務平臺體系,著力解決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痛點」。目前,園區已建成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有南京江北新區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術研究院、新型藥物製劑技術研究所、精準醫學檢驗所、企業技術服務平臺等。
南京江北新區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包括基因檢測中心、生物樣本中心、大數據中心等服務子平臺,可為園區企業提供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2018年8月至今,該平臺已服務480餘家公司,檢測近10萬批次。
人才是一個團隊創新的核心。面對未來發展,生物醫藥谷將繼續鼓勵企業引進高端人才,加大創新投入。
本報記者 許雯斐 董 翔
本報通訊員 錢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