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核電站核反應堆堆芯熔毀破壞原理

2020-11-29 騰訊網

「熔毀」一詞道出了核電最核心的問題:核能安全嗎?

「熔毀」這個詞因兩件臭名昭著的事故至今令人記憶猶新:1979年的美國三裡島事故,以及七年之後發生在現烏克蘭的車諾比事故。

你可以把福島上那些沸水堆(BWR)的堆芯想像成電熱壺中電子元件的放大版本。它淹沒於水中,萬分灼熱。水流能使它冷卻,同時還通過水蒸氣帶走熱量,而水蒸氣又可以帶動渦輪產生電力。

如果冷卻水停止了流動,那麼就該出問題了——堆芯溫度過熱,過量的水蒸氣產生。水蒸氣將給反應堆容器(一個大型封閉的容器)帶來大量壓力,此外,金屬芯可能因為過熱而熔化,一些組件也會因此起火。

最壞的情況是,熔化的堆芯穿透了反應堆容器的底部,流到了安全殼(一個外部密封裝置)的底面,而安全殼就是設計用於阻止熔化的反應堆進一步穿透的。這種情況下,雖然局部的損壞相當嚴重,但是原則上說,不會有放射性物質洩漏到外界去。可是,「原則上」也很難說的準。

核反應堆總是被設計成帶有「多重的、過剩的」的安全功能。一旦其中一個失效了,其他的就會接替它解決問題。

然而,在福島上的事實表明冗餘安全機制(即下文的redundancy)並不總能奏效。地震使得三個核反應堆停止了運行,同時還中斷了水泵的運轉,水泵是負責運輸涼水冷卻灼熱的堆芯的重要部件。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核電站是安裝有柴油發電機組供備用電力的,事發時,發電機組確實是切入了供電系統,但是一小時後又切出了,原因還尚未明確。

這種情況下,多重的安全功能沒能奏效。隨之而來的則是巨大的恐懼,就像在電影《中國綜合症》(The China Syndrome)出現的情況那樣:多種保護措施都阻止不了熔化的堆芯,使得高放射性物質和有毒物質鑽入了地面,給人類帶來了嚴重持久的環境災害。

然而,核倡議者卻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在三裡島中的局部熔毀就沒有帶來任何嚴重的影響。確實如此,因為那時雖然堆芯熔化了,安全系統卻起效了。而在車諾比事故中,核反應堆的設計本質上就不合理,並且環境災害是由爆炸所釋放到空氣中的物質造成的,而不是因為熔化的反應堆堆芯。

「亞臨界的」核反應堆

是否福島上的核反應堆仍在局部熔毀,這還不是很清楚。

在核電站的所有者東京電力公司(Tepco)發布的公告中提到了最重要的一點:「控制棒已經完全插入了(反應堆正處於一個亞臨界狀態)。」

控制棒停止了核反應,雖然放射性核的衰變階段也會持續產生熱量,但是這一過程將使溫度逐漸降低。

耐人尋味的是,日本核安全委員會的官員良平潮見(Ryohei Shiomi)的一句話被廣泛引用。他說,反應堆存在熔毀的可能,官員們正在加緊檢查中。

與此同時,一個戲劇性的爆炸出現在了其中的一個核電站建築上,爆炸至少已經嚴重損毀了外牆。原則上,這並不會導致放射性物質的洩漏,因為建築只是一個外殼,保證危險物質密封性的這項工作是由內部金屬安全殼負責的。

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Yukio Edano)證實了這一點,他說:「水泥建築雖然已經崩塌,但我們發現內部的反應堆容器並未爆炸。」

他把爆炸歸因於積聚的氫氣,這和散熱問題有關。

高壓之下

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可能導致放射性物質洩漏的就是安全殼的排氣。

當蒸氣壓力積聚在反應堆容器中時,一些緊急散熱系統會停止運行,這時部分蒸氣將散逸到安全殼中。

根據報導,蒸氣導致安全殼中的壓力上升到了正常工作水平的兩倍,因此日方決定將部分氣體排放到大氣中去。

原則上,水分接觸過堆芯後,排出氣體中僅僅攜帶有像氮-16那樣的短暫性放射性同位素。排放這樣的氣體可能產生短暫的伽馬射線活躍,根據新聞報導,它已經被探測到了。

但有仍有一個疑點沒能解釋:在放射性探測中,可以明顯地檢測到放射性同位素——銫。它產生於核反應階段,並且被限制在反應堆堆芯中。如果能在核電站外部檢測到它,這就意味著堆芯已經開始瓦解了。

「如果有任何一個燃料棒出現洩漏,那麼在空氣中就可以檢測到少量的放射性銫和放射性碘。」英國薩裡大學的核物理教授派迪.裡根(Paddy Regan)說道,「從檢測到的含量中,你可以看出燃料棒的洩漏程度。」

到目前為止,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仍沒有結論。

掩飾和質疑

事實上,目前為止整個事件中的疑團更多於解釋。

和三裡島事故、車諾比事故一樣,一些答案可能很快就能給出,但事件的全貌卻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浮現出來。這一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東京電力公司(Tepco)和日本有關當局所採取的策略。

就像部分其他國家的核電站一樣,確切的說,日本的核工業在公開性和透明度上並不享有很高的名譽。

近些年來,東京電力公司自身已經牽涉到一系列的掩蓋行為。在2002年,公司的主席和其他四位執行官因涉嫌偽造發電站的安全報告而被辭退。在2006和2007年,又證實了更多的偽造行為。

長遠上看,福島已經在日本內部和外部引發了許多重大問題。

鑑於這不是日本核電站第一次遭受到地震的破壞,那麼把核電站建在東部海岸(地震活躍區沿岸)是否明智呢?

三裡島事故有效地阻止了美國建造民用核反應堆達30年,在這個眾多國家都在尋找重新進入核工業的時代,福島的事件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相關焦點

  • 美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發出3D列印的核反應堆堆芯原型
    美國能源部所屬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開發了一個3D列印的核反應堆堆芯原型,其「轉型挑戰反應堆(TCR)示範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在2023年之前,用更少的部件製造出一個先進的、全尺寸的3D列印反應堆,併集成傳感器和控制裝置。
  • 日本福島核電站再爆炸 另一反應堆面臨熔毀危險
    繼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發生爆炸後,該核電站3號反應堆當地時間14日11時1分發生氫氣爆炸,不過放置反應堆的容器沒有損壞。此外,該核電站2號反應堆面臨著堆芯熔毀的危險。  日本政府初步確定此次核洩漏事故為4級。
  •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發出核反應堆堆芯原型
    據外媒最新報導稱,美國能源部所屬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開發了一個3D列印的核反應堆堆芯原型,其「轉型挑戰反應堆(TCR)示範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在2023年之前,用更少的部件製造出一個先進的、全尺寸的3D列印反應堆,併集成傳感器和控制裝置。
  •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發出核反應堆堆芯原型
    據外媒最新報導稱,美國能源部所屬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開發了一個3D列印的核反應堆堆芯原型,其「轉型挑戰反應堆(TCR)示範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在2023年之前,用更少的部件製造出一個先進的、全尺寸的3D列印反應堆,併集成傳感器和控制裝置。
  • 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開發出核反應堆堆芯原型!
    據外媒最新報導稱,美國能源部所屬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開發了一個3D列印的核反應堆堆芯原型,其「轉型挑戰反應堆(TCR)示範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在2023年之前,用更少的部件製造出一個先進的、全尺寸的3D列印反應堆,併集成傳感器和控制裝置。
  • 核電站輻射要人命?
    核電站事故,有那麼可怕嗎?核電站發電時所做的事情其實跟火力發電站差不了多少:通過控制鈾235的鏈式反應,將能量以恆定的速率釋放出來,將水加熱,產生蒸汽;蒸汽驅動汽輪機,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產生電能。福島核電站便是這種「沸水反應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
  • 日本一核電站發生爆炸 周邊5萬人被疏散
    至於事故原因,枝野幸男說,反應堆堆芯產生的水蒸氣外洩至容器外,因此產生的氫氣和建築物內的氧氣發生劇烈反應,導致爆炸。  另據東京電力公司的測定,當地時間18時58分,福島第一核電站區域內的放射線劑量已下降至每小時70.5微西弗,只有此前觀測到最大劑量的約七分之一。
  • 【果殼地震特輯】核電站輻射要人命?
    雖然鏈式反應的原理與核彈一樣,但是核反應堆是不可能像原子彈那樣爆炸的。原因很簡單:核反應堆的燃料鈾不純,它沒有能力產生原子彈式的爆炸。換句話說,在反應堆中只有持續的鏈式反應,而沒有倍增過程,所以反應不會加速,更不會爆炸。現代的壓水堆核電廠的反應堆中,有很完善的措施保證放射性物質不會外洩。核反應發生在一個鋯合金的包殼內,鋯合金外面流動著冷卻水。
  • 【前沿】廢紙簍大小的核電站:美開展空間核反應堆Kilopower原型堆...
    Kilopower反應堆使用固體、鑄造鈾-235反應堆堆芯。反應堆熱量通過無源鈉熱管傳遞,熱量通過高效斯特林發動機轉化為電力,可連續使用十年之久。其具有兩種功率設計,一種是1千瓦,另一種是10千瓦,後者每秒鐘可以產生一萬焦耳的電能,足以支撐兩個人進行長時間的火星探險任務。太空反應堆與地面上的反應堆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受控鏈式反應。
  • 談核容易|一分鐘了解核電站
    來源:中核集團12 一分鐘了解核電站核電站和火電站有什麼區別?人類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核電?核電站有哪些常用的反應堆?核電站的反應堆在事故的情況下會像原子彈一樣發生核爆炸麼?今天,小編和您一起聊聊核電站的那些事兒。圖文版核電站與火電站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產生熱量的方式不同,一個是通過核反應,一個是通過燃燒煤。人類之所以要大力發展核電,其主要原因是核能是高效能源,消耗資源相比火電來說大大減少。
  • 日本核電站放射物入侵北美 專家表示風險不大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了嚴重的核事故,造成反應堆堆芯熔毀等一系列恐怖的核汙染,有些被汙染的海水、海洋生物並沒有被處理,而進入海洋之中,隨著洋流抵達太平洋各處。而一些具有放射性的煙塵則無法完全控制,隨著大氣流動進入太平洋上空。
  • 其實和你家燒開水的原理高度相似
    (核反應堆堆芯)核反應堆本身的確是一個高科技產品,但這並不意味著核反應堆的應用技術離我們正常人所學的知識很遙遠。從當前的技術水平來看,核反應堆主要有裂變反應堆、聚變反應堆和裂變聚變混合式反應堆三種,其中目前能夠投入實際應用的只有裂變反應堆。所謂裂變反應堆,指的是一種可以實現控制裂變反應過程的裝置,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俄羅斯、美國極少數國家能夠設計和建造合格的裂變反應堆。然而,在反應堆的應用方面,其實卻和傳統的火電站甚至和家裡燒開水的原理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 介紹原子能的基本原理,以及對核汙染的基本認識
    1986年4月26日凌晨,東歐大平原蘇聯烏克蘭,普裡皮亞季市南部車諾比核電站四號核反應堆爆炸,堆芯熔毀巨量核汙染被拋向全世界,造成數萬人死亡33萬人被迫離開家園,60萬人受到核輻射,事故最危險的時候,甚至一度將整個歐洲推向毀滅的邊緣,截至當前來源不同的各種報告顯示,死亡人數從開始的
  • 揭秘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這也太誇張了
    而且海洋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應急的散熱器,在極端事故情況下,浮動堆可將海水引入船體內,阻止堆芯熔化進程,保證反應堆安全。由於浮動平臺體積小,它們可被牽引到專門的場所進行集中維護和處理。技術原理並不神秘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海上浮動堆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 解密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可為偏遠島嶼供應能源
    而且海洋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應急的散熱器,在極端事故情況下,浮動堆可將海水引入船體內,阻止堆芯熔化進程,保證反應堆安全。由於浮動平臺體積小,它們可被牽引到專門的場所進行集中維護和處理。技術原理並不神秘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海上浮動堆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 解密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為偏遠島嶼供應能源
    而且海洋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應急的散熱器,在極端事故情況下,浮動堆可將海水引入船體內,阻止堆芯熔化進程,保證反應堆安全。由於浮動平臺體積小,它們可被牽引到專門的場所進行集中維護和處理。  技術原理並不神秘  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海上浮動堆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 幾個熊孩子鑽進核電站 竟看到了……
    當然,為什麼不在北京建大型核電站,還有很多很多原因,比如是不是處在地震帶上?是不是具有廣闊的,而且得是很便宜的閒置土地以便安置核電站?等等。 紐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也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而紐約的周圍就有好幾座核電站。除了別的很多技術因素外,有河流、靠海也是紐約周圍部署核電站的一個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