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可為偏遠島嶼供應能源

2020-11-28 騰訊網

致力於升級海洋經濟、探索能源問題解決之道的中國正將目光投向海洋開發的又一重器——海上浮動核電站。這種小型的、可移動式的核電站將陸上核電站的縮小版安裝在船舶上,既可為偏遠島嶼供應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為遠洋作業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平臺提供電力、熱力和淡水資源,有用電需求時將電站拉過來,不需要便可用船將電站拉走。

眼下這個國際公認的「海洋世紀」裡,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盛宴。沉睡在海底的戰略性資源,其分布之廣、品位之高、儲量之大,遠遠超乎人類現今的需求與想像。對於擁有18000多公里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裡管轄海域、多年蟬聯能源消費總量世界第一的中國而言,「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與安全,與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息息相關。海上浮動核電站,無疑是未來海上能源保障的重要選項。

提到海洋、核電站,很多人往往想到的還是其安全性。海上浮動核電站(也稱浮動堆)究竟安不安全?其實,離岸小型模塊化浮動堆的安全性優於目前在運的陸基核電站。首先,浮動堆功率較小,設計上採用更先進的理念,本身固有的安全性就很高;其次,浮動堆處於遠離陸地的海上,不易受地震和海嘯影響,即便發生地震,震源的地震波也不會被海水傳遞。而且海洋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應急的散熱器,在極端事故情況下,浮動堆可將海水引入船體內,阻止堆芯熔化進程,保證反應堆安全。由於浮動平臺體積小,它們可被牽引到專門的場所進行集中維護和處理。

技術原理並不神秘

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海上浮動堆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上世紀50年代,船舶核動力及一系列實驗性反應堆發電的成功,使得基於船舶平臺的小型核電裝置進入人類設想。

浮動核電站的技術原理其實並不神秘,只是將原本建造在陸地上的核電站安裝在船舶平臺上。但是,由於陸地和海上條件差異很大,相關的技術要求不盡相同,海上浮動核電站的設計、建造和運行都面臨特殊的技術難題。

可查資料顯示,1963年,美國馬丁·馬麗艾塔公司為美國軍方設計了MH-1A核電裝置,為缺電的巴拿馬運河區供電,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自由號」輪船上。MH-1A從1968年工作到1975年,後來由於運行費用過高及軍隊反應堆計劃的終止而退役。

1972年,美國佛羅裡達州在核電廠選址時遭遇難題,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設想了一种放置在大型駁船上,可由拖船拖曳的「離岸」核電廠方案,這種浮動式核電站可以起航沿著美國東部大西洋沿岸地區漂浮,且可以很方便地向沿岸城鎮輸送電力。但由於政府批准的延遲、投資減少等原因,這個方案最終遭致扼殺。

海上民用浮動核電站的設想,最終由俄羅斯人付諸實踐。為了給俄羅斯遠東或北極地帶一些邊遠地區、油氣田開發供電,俄羅斯原子能公司(Rosatom)2009年開工建造了「羅曼諾索夫號」浮動核電站,計劃將於2016年交付、2018年投入使用。

「羅蒙諾索夫號」排水量為2.15萬噸,裝配有兩個KLT-40型核反應堆,能提供70兆瓦的電力以及300兆瓦的熱力供應,保障一個人口達20萬的城市電力及熱水供應。此外,通過重新設置,「羅蒙諾索夫號」還能變成海水淡化處理廠,每天生產24萬立方米的淡水。根據規劃,俄羅斯還將建設一批浮動式核電站,為大型工業項目、港口城市、海上油氣鑽探平臺提供能源。

俄羅斯海上浮動核電站艙室布置圖

與常規柴油發電相比經濟性明顯

隨著中國海洋戰略的實施,海洋資源開發活動日益頻繁,海上浮動堆的技術攻關步伐提速,各大核電企業紛紛加快小型核反應堆研發和推廣,起步時間雖有不同,但發電、供熱、海水淡化等工業化和市場推廣早已是業內共識。

2015年12月31日,國家發改委復函同意ACPR50S海洋核動力平臺納入能源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ACPR50S系列是由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自主研發、自主設計的海上小型堆技術,單堆熱功率200MW,可為海上油氣田開採、海島開發等領域的供電、供熱和海水淡化提供電力。目前,中廣核正在開展ACPR50S小型堆示範項目的初步設計工作,預計2017年啟動示範項目建設,2020年建成發電。

「ACPR50S海上小型堆的技術先進性體現在,採用模塊化設計,易於現場安裝、運行及換料檢修;緊湊型布置,反應堆壓力容器與蒸汽發生器之間採用短套管連接,基本消除大破口事故發生;基於大型壓水堆成熟經驗開展小型化設計,依託成熟核級設備供應鏈。」中廣核小型堆總設計師芮旻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ACPR50S堆芯示意圖

據芮旻介紹,ACPR50S海上小堆採用全非能動安全系統,半潛式深吃水設計,海水可作為最終熱阱(註:即接受反應堆排出餘熱的場所),安全性上超過了三代核電安全標準。根據用戶需求提供特定的熱力及電力供應,小型堆可廣泛應用於偏遠地區中小型電網、海水淡化、工業供熱、居民供暖等領域。

海島供能

由於海上浮動小型堆換料檢修周期長,可長期運行、持續不斷地進行電能、熱能、海水淡化等綜合能源供給,用於海上資源開發時比利用柴油發電機實惠得多。後者不僅功率小,且燃料補給困難、使用維護成本高。

「在一些特殊需求上,比如為海島供電,柴油發電機的電價高達每度電5塊錢,小堆在經濟上就有很好的競爭力。」在去年的國際核電小堆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核安全局反應堆處處長朱立新舉例說。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渤海海上石油開採所需能源為原油或有限的伴生氣,原油發電成本大約2.0元/千瓦時,而海上核能發電成本約0.9元/千瓦時。

根據中廣核測算,ACPR50S核發電系統 與海上常規能源(柴油發電)相比,ACPR50S首臺機組在經濟性方面就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批量化(4臺以上)建設後,建造成本預計下降25%,經濟性會更好。

這種經濟性上的優勢體現在小型堆建造運行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首先,模塊化建造大幅減少了現場安裝和調試工作,建造工期大為縮短,可有效降低建設成本;與大型商用壓水堆相比,ACPR50S熱功率小,源項低,系統設計優化,使得工程建造成本和電廠運行維修成本降低;換料檢修周期長,可用率高,燃料經濟性較好;批量化建設後,經濟性優勢將進一步突顯,通過選用成熟的設備技術,並與主要設備供應商結成產業聯盟,可有效支撐未來發展。

產業聯盟雛形初現。1月25日,中廣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下稱中船重工)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擬就共同推進海上核動力平臺項目建設開展合作。中船重工是國內最大的船舶集團和海軍裝備研製主體,在海上核動力平臺方面實力不俗。據公開報導,目前中船重工下屬的719所已完成了海洋核動力平臺的兩種技術方案,一種為浮動式核電站,即將核電站布置於浮動式平臺上,另一種為可潛式核電站,除滿足浮動式核電站性能要求外,還可滿足在惡劣海況下,平臺下潛至水下工作的需求。

再稍早前,中廣核還與中國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氣生產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下稱中海油)籤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充分發揮各自在海洋石油工程技術領域和核電技術領域的優勢,推動海洋石油工業與核電工業的有機融合。中廣核、中船重工、中海油,儘管合作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有更多細節流出,但各方角色鮮明、專業優勢突出,聯盟的形成將大大推動海上小型堆技術在海上核動力平臺領域的應用和推廣。

海上開採

海上運作

到底安不安全?

這或許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海洋、核反應堆,五年前發生於日本福島縣的核事故至今讓人對這些詞彙組合心有餘悸。

「日本福島核事故,主要是地震後海嘯引起全廠斷電,機組冷卻系統失效而導致的嚴重事故。ACPR50S基於成熟壓水堆和三代核電技術,借鑑國內外小型堆先進設計理念,是自主開發的適用於海洋環境的核電站。按照我國最新核安全設計要求,ACPR50S採用全非能動安全系統設計,事故情況下不需要廠外電力,7天內可不需要人員幹預;半潛式深吃水的設計充分利用海水作為最終熱阱並提供天然的輻射屏蔽,可有效避免由於冷源損失造成類似福島事故的嚴重後果。」 芮旻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平臺圖

具體到ACPR50S的「半潛式深吃水」設計,芮旻介紹稱,主要是針對反應堆堆芯布置,堆芯活性段位於海平面以下,可以實現以海水作為最終熱阱的設計;在極端事故情況下,核電站可通過引入海水,阻止堆芯熔化進程,充分保證反應堆的安全,實質消除放射性物質的釋放,不會給廠區外公眾造成輻射危害。

為了防止出現核洩漏等事故,俄羅斯「羅蒙諾索夫號」在設計時也較多考慮了安全因素。「羅蒙諾索夫號」的最核心部件——KLT-40核反應堆,已成功應用於多艘核動力破冰船。核動力破冰船在俄羅斯已長期使用,並通過了50年北極嚴酷自然環境的考驗。海上浮動核電站的設計還採用了極高的安全標準,除核反應裝置的設計能夠抵禦海嘯等自然災害的破壞外,核反應裝置也符合所有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要求,並對環境不產生汙染。

按功能劃分,海上浮動堆可分為核反應堆和海上浮式平臺兩部分。芮旻對澎湃新聞稱,核反應堆的設計以中國陸基核設施規範標準為基礎,並考慮海洋環境的特殊要求和發電要求;海上浮動平臺的設計參照具有特殊用途的海上浮式裝置遵循的設計規範,以及國際海事組織、國際勞工組織、國內外船級社的相關規範標準,並以最終海上核電站能通過國家相關技術審查部門的審核為要求開展。目前,國際上正在建立一套適用於小型核動力廠的安全要求,中國國家核安全局也正在牽頭編制《模塊式小型壓水堆浮動電站安全審評原則》,用以指導海上小型堆核電站安全審評工作。

與核潛艇有何不同?

1954年,美國「鸚鵡螺」號核動力艦船服役開啟了海上核能應用的先河。中國核動力平臺的研發已有近50年歷史,雖然已擁有多艘核動力潛艇,但水面核動力船舶建造尚無先例。浮動核電站與核潛艇有何不同?儘管原理相似,但由於工作的海洋環境條件和用途目地的不同,兩者在技術上存在較大差別。芮旻說,核動力潛艇是利用核能來提供推動力,主要考慮各種靈活機動的變功率工況設計。而ACPR50S設計採用的是中國民用核設施法規標準,利用海上浮動平臺作為核電站承載平臺,主要為用戶提供穩定的電力、熱力等綜合能源,關注的是民用核安全性和高效的經濟性。

在1月2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發布會上,面對外國記者提出的「中國建設和部署海上核電站的考量」問題,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核事故應急協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許達哲回答稱:「海上浮動電站的問題,我們正在規劃當中,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的論證。中國也是致力於要建設海洋強國,所以海洋資源一定要充分的挖掘利用,這時候如何利用好核能是我們探討、研究、規劃、發展的內容。」

許達哲稱,中國首先是堅持和平利用核能,是堅持安全為前提的條件下發展核能,中國的核安全觀已經明確地闡述了這一點。「在我們周邊的海域開發海洋資源,造福人類,這絕對是應有的選項。」

相關焦點

  • 解密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為偏遠島嶼供應能源
    探索能源問題解決之道的中國正將目光投向海洋開發的又一重器——海上浮動核電站。這種小型的、可移動式的核電站將陸上核電站的縮小版安裝在船舶上,既可為偏遠島嶼供應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為遠洋作業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平臺提供電力、熱力和淡水資源,有用電需求時將電站拉過來,不需要便可用船將電站拉走。  眼下這個國際公認的「海洋世紀」裡,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盛宴。沉睡在海底的戰略性資源,其分布之廣、品位之高、儲量之大,遠遠超乎人類現今的需求與想像。
  • 揭秘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這也太誇張了
    致力於升級海洋經濟、探索能源問題解決之道的中國正將目光投向海洋開發的又一重器——海上浮動核電站。這種小型的、可移動式的核電站將陸上核電站的縮小版安裝在船舶上,既可為偏遠島嶼供應安全、有效的能源供給,也可為遠洋作業的海上石油、天然氣開採平臺提供電力、熱力和淡水資源,有用電需求時將電站拉過來,不需要便可用船將電站拉走。
  • 浮動核電站工程首次曝光,中俄領先,為何我國卻只有2%來自核電?
    在未來,大規模海洋資源開發將成為必然,而對偏遠海域能源供應的最大制約之一,浮式核電站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浮遊核電站普遍採用成熟的小型反應堆技術,以其安全、高效、經濟等優點,被視為發展海洋能源的理想保障,近年來逐漸成為世界核能界關注的熱點。實際上!
  • 煙臺將建中國首個海上浮動核電站,2021年投入運行
    中國著名核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在近日召開的「2018核電產業鏈高峰論壇」上說,中國首座海上浮動核電站將在山東煙臺建設,用於發電、供蒸汽、海水淡化。根據此前公布的官方消息,該核電站總投資140億元,屬於海上核電站示範項目,已於今年開展前期工作,預計2021年投入運行。
  • 中國首座海上核電站開建:反應堆位於水下安全性極高!
    中國廣核集團宣布,已經與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籤署了《「中廣核ACPR50S實驗堆平臺項目」壓力容器採購協議》。這意味著,廣受關注的中廣核海上小型堆ACPR50S建設正式啟動,這也是我國第一座海上核電站開工建設。
  • 俄羅斯海上核電站投入使用,決心打通北極航道!
    俄羅斯的破冰船和海上核電站或許是問題的答案。近日,實際上第一座海上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宣布正式投入使用。該核電站安裝在一艘破冰船的船體上,排水量超過2萬噸,有兩個KLT-40S反應堆,可以為10萬人的城市提供充足電力。目前,「羅蒙諾索夫院士」號被部署在俄羅斯的楚科奇地區,在未來北極航道的開通和能源開採上,海上浮動核電站將發揮關鍵作用。
  • 俄海上核電廠即將起航,可為城市提供3年半的電力供應
    不過綠色和平組織,就質疑海上核電廠的安全性,批評這是一艘「冰上車諾比」,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核電廠製造商強調,漂浮核電廠可以耐冰山撞,還能抵擋7公尺高的浪,安全不成問題。現在除了俄羅斯,中國大陸和美國,也都積極地投入發展海上核電廠。
  • 中核集團攜手英國船級社開發浮動核反應堆
    據澎湃新聞報導,當地時間10月26日,英國勞氏船級社宣布與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NPIC)籤訂框架協議,共同設計開發利用小型核反應堆建造海上浮動核電站。根據該框架協議,這個雙方共同開發的「浮動核反應堆首堆」,將為中國離岸開發提供電力支持。
  • 中國70億打造破冰船,總功率超美國航母,堪稱「海上浮動核電站」
    中國70億打造破冰船,總功率超美國航母,堪稱「海上浮動核電站」2019年1月19日,中國「雪龍號」破冰船在南極考察時,因天氣惡劣,撞上了航線上的一座冰山,這是我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由烏克蘭赫爾松船廠在1993
  • 中國開始建造海面上的核電站,從此海上供能問題不再是短板了
    就在最近,我們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中又添了一名新的成員,那就是海上核電站。這個消息驚動了很多人,大家都開始對這件事情密切關注起來。這個核電站的位置計劃在南海,為此,國家專門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支持項目的順利進行。關於該核電站的建造,很多專家對此進行了討論。
  • 全球首個移動核電站運行,能滿足10萬人城市供電,將前往戰略要地
    浮動核電站是一種新型的能源供應設備,它是將核電站和駁船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船隻,可用在沒有電網、人煙罕至,靠近海的地方,包括在南極和北極地區的石油開發中。日前,世界首座浮動核電站,俄羅斯建造的「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就投入到了運營當中,開往了北極圈戰略要地,給俄羅斯北部偏遠地區提供電力供應(關鍵時候給部隊提供電力)。
  • 港媒:中國計劃在南海建海浪發電站 為軍用雷達供電
    原標題:港媒:中國計劃在南海建海浪發電站 為軍用雷達供電  香港《南華早報》11月30日文章,原題:南海爭端醞釀之際,中國軍方打算建海浪發電站為偏遠島嶼的雷達供電據參與項目的科研人員稱,中國計劃在地處南海的偏遠島嶼附近修建海浪發電站,以緩解部署在那裡的軍用雷達的斷電威脅。預計這些浮動的大型發電站將大大加強中國在該地區有爭議海域的立足據點。
  • 海上核電、四代核電、小型堆 中國核能未來15年技術路線圖正浮現
    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核能在中國越來越受到了青睞。核能技術在中國未來15年的發展路線圖也正在浮現。中核集團官方微信在18日發布的一則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下發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並同時發布了《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
  • 中國核電小型化!哪裡缺電去哪裡
    該技術可為海上油氣田開採、海島開發等領域的供電、供熱和海水淡化提供可靠、穩定的電力,與海上常規能源相比較,具有競爭力。該技術在去年6月,已經從設計研發階段轉變到設備製造技術落實階段。此外,中廣核透露,除了海上小型堆技術外,目前還在研製陸上小型堆技術ACPR100,單堆熱功率為45萬千瓦,可作為百萬千瓦級大型核電機組的補充。主要應用區域為大型工業園區、偏遠山區等領域。
  • 港媒:中國欲在南海建海浪發電站為軍用雷達供電
    香港《南華早報》11月30日消息,據參與項目的科研人員稱,中國計劃在地處南海的偏遠島嶼附近修建海浪發電站,以緩解部署在那裡的軍用雷達的斷電威脅。預計這些浮動的大型發電站將大大加強中國在該地區有爭議海域的立足據點。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說,一個相當於半個足球場大小的全尺寸海浪發電裝置已在本月較早前安裝在廣東省珠海鄰近的萬山群島水域進行試運行。
  • 丹麥微型浮動核電站有望於2025年開始供電
    丹麥Seaborg Technologies公司稱,配備小型熔鹽堆的駁船將於2025年開始為發展中國家供電。微型浮動核電站目標是那些缺乏能源網絡基礎設施、無法開發公用事業規模的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國家,這些國家的許多項目一直在使用天然氣、柴油和燃煤電廠的電力。
  • 全球首個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 可再生能源發電包括哪些?
    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了全球能源開發再利用的關鍵研究方向。據外媒報導,德國公司SINN Power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浮動混合可再生能源平臺,可同時利用波能、風能和太陽能生產電力,成為一個完整的海上離網能源解決方案。該平臺可為島嶼提供可再生能源,有助於部署海上風電場。
  • 俄將修復全球唯一海上浮動發射臺
    導語:8月24日,俄羅斯副總理鮑裡索夫在「軍隊-2020」論壇上表示,俄羅斯將修復全球唯一海上浮動發射臺——「海上發射」項目的海上浮動發射臺,經初步估算,修復工作需花費350億盧布。>受新冠疫情影響,主營業務為航空運輸的S7集團正在經歷困難時期。
  • 核能是不是可再生能源
    風能——我國約20%左右的國土面積具有比較豐富的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及其島嶼,西北、華北和東北「三北」地區,特別是新疆和內蒙古,風能資源極為豐富。據估算,我國陸地可開發風電裝機容量約2.5億kW,海上風能資源量更大,可開發發電裝機容量約7.5億kW,總共可開發發電裝機容量10億kW。
  • 海上生活越來越近了,浮動城市會是未來形態嗎?
    於是聯合國最近召開了第一屆可持續浮動城市圓桌會議,表示大力支持和研究浮動城市,以應對氣候危機、疾病爆發,容納氣候難民。一個名為 Oceanix City 的浮動城市項目同步公布。計劃中,這個項目中的浮動城市是一個零排放城市。